APP下载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红色文旅景观规划
——以延安宝塔区赵家岸村为例

2022-03-14吕雅婷黄真真

现代园艺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红色文化

吕雅婷,黄真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陕西咸阳 712199)

基于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与发扬中华民族文明精粹的内在需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至关重要。革命传统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而在红色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革命时代精神,是值得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继承发扬的。作为中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的陕西延安,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具有重要的史学科研、教育意义,在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利用这些资源发展成为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实验地和旅游地的重要潜力,值得研究。

1 红色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研究现状

1.1 国内背景

(1)2021 年是建党100 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红色研学成为热潮。为响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号召,努力开创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新征途,“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开展“寻访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红色研学旅行教育”,成为党建工作的突出重点。

(2)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共国务院办公厅有关全方位深入推动农村复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全方位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国家的崭新征程,面向人类历史第2 个世纪交汇时期发展的第1 个5 年,进一步将三农问题视为全党工作的重要任务。将全面、深化推动农业城乡复兴,视为全方位推动中华民族辉煌的重要各项任务,以全党及整个社会之主体力量,全方位推动农业乡村现代化。202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宝塔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农村振兴示范镇耕读教育基地”开幕式,在宝塔区和庄坪镇的赵家堰村举行,助力乡村振兴。

(3)政策依托(见表1)。

表1 国内相关政策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乡村振兴战略”成为研究热潮。战略提出后,学术界研究热度迅速提升,研究文献增长迅猛,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目前,研发热门领域一般是聚焦于“三农”工作精确帮扶、乡镇旅游、村庄整治与城市融合健康蓬勃发展等相关领域,成果主要有:《乡镇旅游引领中国农村大复兴的研究框架及未来发展》《城乡复兴经济发展策略背景之下陕西省民族特色小城镇经济快速发展模型探究》《城乡复兴经济发展策略背景之下乡镇旅游业的发展逻辑与途径抉择》等。

1.2.2 “红色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必要性。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浓郁的中华民族精髓,近年来,我国学者越来越关注于我国红色历史文化遗产地的保存和展示工作,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包括《地域中国红色文物资源整合开发探析》《中国红色文物及其保护研究》《革命斗争旧址中国红色社会历史文化村镇的保存与使用探究》等。

1.2.3 红旅开发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文旅结合的新形态,使人类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了由“自发”到“自觉”,在保存与深入研究革命建筑的同时,充分发掘革命建筑的历史教育价值。目前的主要成果有:《西北地区五省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行发展调查》《国家大背景下西安市红色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西安红色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西安红色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等。而《基于传播学视角的红色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承对策》《艺术介入视角下城市红色文化遗产地展示的场所空间更新策略——以陕北为例》,提出了红色旅游开发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其解决关键在于推导出适合红色文化遗产地展示和文化传承场所的创新策略。

1.2.4 “红色文化遗产+窑居特色民宿”创新策略可行性。作为研究我国黄土地区企业特色的传统民居建设样式,窑洞民居既承载了我国延安地区丰厚的地方传统文化底蕴,也延续着红色时代中国革命圣地特有的民族风情。硕士论文《城市变迁中延安窑洞文化的传承及保护》《陕北延安窑洞文化特色研究》深入剖析了陕北窑洞民居文化,从建筑艺术、生态优势、历史文化特色等角度,对延安窑洞文化未来传承提出了可参考的对策,也侧面印证了本项目“红色文化遗产+窑居特色民宿”创新策略的可行性。

1.3 发展动态

在国家对乡村振兴、红色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的大背景下,红色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正全力展开。陕西延安作为全国人民革命的指挥中心和后方,虽然拥有大量十分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料,但在陕西省延安村落地区仍保存着大量红色文化遗产资料和地域特色建筑的重要载体——红窑居群,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教育意义,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实践地。2021年5 月7 日,注册成立“延安市乡村振兴局”,市委、市政府领导一致提出,要真正肩负起群众政治责任,发扬脱贫攻坚战的精神,围绕群众肩负责任,彰显创新作为,再出新业绩,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其中,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的工程,既具有历史、人文、经济等多方面的独特价值,又具备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明的共同特征。其中,“四·八”烈士陵园于1996 年10 月15 日,被国务院确认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 年1 月,被民政部正式定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10 月,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国防教育基地”。赵家岸村于2017 年,被评为“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河庄坪镇于2021 年,被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个乡村振兴示范镇”。

本项目提出以晋北地区独特的传统窑洞样式为基础,以红色历史传承文化为载体的“红色文化遗产+窑居特色民宿”的创新战略,力求于树立文化圣地延安窑洞住宿设计创新标准,打造文化研学红培旅示范新高地,以实现文旅相融、文化产业整合发展的目的,将赵家岸村打造成乡村振兴样板村。以点带面,力求拓宽红色文明基因传递的渠道,为农村复兴提供可借鉴的新模式,以助力推动脱贫致富攻坚战、促进农村复兴。

2 红色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目的

2.1 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政策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农业复兴发展战略具体实施行动的目标任务,并明确提出了具体实施要求。利用环境设计、城乡规划的相关专业知识,对红色文化遗产基地、传统窑居村落的整体景观进行有机更新,促进三产结合,助力国家乡村振兴。

2.2 助力校乡村振兴项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第一个乡镇振兴示范乡镇,在陕西延安宝塔县河庄坪镇揭牌成立。近年来,在西北农业学院的支持下,河庄坪乡通过以“产业扶贫”为工作重点,提升脱贫攻坚服务质量。同时,依靠项目建设、基地建设、技术培训,并引入滴灌项目,进一步强化对贫困户就业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振兴迈向新台阶。

2.3 打造乡新村振兴示范区

本项目将坚持“打造圣地延安窑洞民宿新标杆,开创研学红培旅游示范新高地”的发展方向,以陕北独有的传统文化窑洞形式为基础,以“辛亥革命旧居区+窑洞功能区+窑洞体验区”的三区模式为载体,积极构筑红色文化旅游新典范,有效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建设与社会事业和企业发展,为全区的乡村振兴树立标杆。

3 项目研究意义

3.1 促进乡村振兴、三产结合可持续发展

增强农业发展内生动力和综合发展实力,是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策。做到一、二、三产业的联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农业生产高效脱贫,助力农户致富增收。紧密结合红色文化遗产——“窑洞”,以传承革命精神为导向,保护窑居原有建筑风貌,助力乡村振兴。

3.2 开展基层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发展爱国教育基地

革命文化传承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而在红色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值得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继承发扬。通过完善红色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制度,保护好伟大革命遗存,继承好红色基因,文化教育工作将从此开启全新阶段。

3.3 合理开发利用赵家岸村文化遗产

落实国家“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精神的有效途径。通过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策略,评估判断赵家岸村的窑洞民居社会建设现状,并运用查阅历史文献信息与现场观测得出的结果,对当地社会建设景观进行设计,有效推动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建设及社区和企业的健康发展。

4 红色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景观规划策略

4.1 遗产资源整合及SWOT 分析(见图2)

赵家岸村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以北2km,背依群山、面依延河,地理位置优越(见图1)。

图1 场地卫星图、航拍

图2 项目所在地SWOT 分析

4.2 分析现有发展条件,提出规划总体思路(见图3)

图3 项目规划总体思路

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实际考查、访问当地市民、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对延安市宝塔县河庄坪乡赵家岸村开展调查,深入分析传统窑居建筑、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交通环境、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并根据其“全域旅游,全民皆商”的发展战略定位,借助良好的地域空间区位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国家级教学重点进行示范镇的投资、人口、产业基础与配套技术等优势,紧贴乡村振兴战略方针。本项目总体思路紧紧围绕“走城镇化、生态化、农业产业化”3 条路线,并借助南延河,综合治理景观廊道工程,着重提高赵家庵村基础设施水平和红色旅游资源发展,激发我国传统产业发展新动力。

4.3 根据规划思路,制定设计方案

规划场地为红线范围内,环形线路观光方向更明确,内设“一轴两线两基地”,包括:1 条入口轴,“红色文化为载体的学习体验和窑居民宿”2 条主线路,红色旅游文化教育基地和美术写生基地,以打造圣地延安窑洞民宿新标杆,开创研学红培旅游示范新高地(见图4)。

图4 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赵家岸村的红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包括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革命斗争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等及大量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具有历史、文学、经济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根据主要红色文化遗产、开发重点和空间布局,确立三区发展模式:“革命旧址区+窑洞功能区+窑洞体验区”,利用现有布局,重点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学习区及周边服务业的区块(见图5)。乘坐景区专车绕环线行驶,定点在景区拍照,体验特色窑洞民居,确保古建的保护以及游客的体验,开创研学红培旅游示范新高地。

图5 项目规划功能分区

通过对政策解读、产业结构分析和区域背景的深入了解,更新现有窑居建筑打造网红打卡点,利用特色餐饮满足人群服务需求,展示特殊红色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区,抓住十九大以来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机遇,为延安红色文化线路展示利用体系及标识系统建设提供操作指南,并以此提高经济效益。针对保护发展策略、现有产业结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和当地窑居现状,从如何保护和规划设计出发,对当地自然环境、红色遗址、窑居建筑基础设施、历史长廊等方面进行更新设计,营造观光沿线红色景观设计氛围。

4.4 以点带面,构建可推广模式

长期以来,大量的红色中国历史传承与文化教育资源正是蓬勃发展红色国家文化旅行产品的重要前提和条件,而合理的产品开发模式,能够有效促进中国红色文化旅游蓬勃发展,二者之间相辅相承,缺一不可。“文旅结合+特色民宿”管理模式,即在每座红色旅游目的地,均以红色精神为内核、红色废墟为内容,结合当地不同特色的民俗景观,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地方性创造,力求凸显红色文化与红色教育的内涵,既注重群众参与,又注重教育。此模式主要作用包括:一是通过建设红色文化主题场馆,以实景方式,还原特定历史年代文化表现形式,全面提高旅客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对红色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了解,从而实现身临其境、互动化感受及资源的有效持续利用;二是能有效带动我国本土企业文化、红色旅游等行业经济发展,使广大游客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革命传承历史、爱国社会主义的精神陶冶;三是可营造浓郁的红色历史与人文乡土气息,为红色社会主义文明继承与发扬打下基石;四是有效发挥我国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功能,增进全国民众的爱国情感;五是有着拓展史轴线,增加史信度,充实史内容的多重功能及巨大的社会现实意义与重要的史料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红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Task 3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Tough Nut to Crack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