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时期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思考

2022-03-14李忍忍吕加光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农民工工作

李忍忍 吕加光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 长春 130118)

1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8 560万人。当将近3亿的农民涌入城市中时,产生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当经济问题得到满足时,深层次的权利问题、平等问题层出不穷,具体表现为社会歧视、子女教育、住房等多种困境,导致农民工与城市处于一种“半游离状态”。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如何更好的融入城市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这关系着城市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2 核心概念

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中,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条例农民工,是指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的农村居民”。这是第一次在法律层面对“农民工”概念做出定义。学术界的学者们也对该概念进行过多次梳理。在查阅众多文献资料后,笔者总结出“农民工”这个概念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①农民工无城市户口,仍就保留农村户籍;②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和工作,从事第二、三产业,其劳动收入主要是依靠非农产业的工资性收入;③农民工是农村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即农民工是“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

3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意义

3.1 推动城市社区的建设。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归属于城市各个社区管辖,但他们的户籍在农村,存在一种“隐形社会区隔”,导致城市工作推进面临一定的困境。基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推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工作又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对于城市来讲,农民工融入城市,能够减轻农民工群体遭受的社会歧视,克服农民工弱势化、边缘化倾向,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的融合功能;还能够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使城乡文化融合,充实人们的生活内容,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2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宗旨,将极大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同时也将持续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新要求与新期许。一方面,在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户籍等方面农民工待遇会有很大改变,将逐步形成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农民工市民化也会减少农村的“三八”“六六”“九九”(即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留守问题,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进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经济基础,要逐步提升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梅建明[1]、王桂新[2]等学者的相关研究中显示:平均工资的高低与农民工成为市民的意愿成正相关。

4 融入困境

4.1 社会排斥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人数的增加,他们在城市从事多样的劳动,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在经济上,农民工群体遭受到劳动力市场和住房市场的排斥,就业出现问题,基本的生活无法保障;在政治上,各种组织中的缺位和事务决策中的“失语”,使他们无法为自己的权益发声;在社会保障上,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在之外,各种社会保障严重不足;在文化上,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所保留的习惯与思维,遭到城市主流文化的排斥,缺少争夺城市公共资源的能力,被排斥在城市居民的社会关系网之外。

4.2 受教育水平的不同。据2020年产业信息网发布的信息可知:在农民工群体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5.3%,初中文化程度占56%,高中文化程度占16.6%,大专及以上占11.1%。由此可见,大多数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在初中程度,这与城市中各大高校毕业生发展圈完全不同。学历间的差距,导致农民工受到就业政策与工作类型的限制,进一步加深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隔阂,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难。

据走访调研得知,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没有确立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农民工无法实现自由流动与和平竞争。因为受教育水平的不同,初入城市的农民工对自身更多的是经济上的追求,而缺乏对自身其他权益的重视,比如:不了解工资保障金制度、不注重签署劳动合同等,这些都使农民工在就业时面临不公平待遇。

4.3 城乡生活方式的差异。当农民工到城市寻求工作时,受到学历限制,技术手艺不对口,缺乏就业竞争力,从事的一般都是替代性很强的工作,即以体力为支撑的劳动密集型工作,比如:工地、快递、装修等行业,这类工作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收入低。这也造成农民工缺乏基本的文化娱乐活动和必要的休息,每天的生活单调机械,人际交往有限,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中,维持着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2020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显示:在进城农民工中,29.3%参加过所在社区组织的活动,其中3.9%经常参加,25.4%偶尔参加。这说明农民工对城市生活适应程度偏低,很难参与其中,甚至有时候会很不理解。农民工的城市化道路非常艰难。

5 缓解建议

5.1 发挥社交媒体的作用。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各种社交媒体软件成为我们看世界的窗口,是人社会化的重要工具。通过社交媒体,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农民工生活的现状及需求,让城市居民正确认识农民工群体,减轻对农民工群体的刻板印象,从而减少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加速社会认同[3],构建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群体,加深与当地农民工的联系。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会更好的呈现城市的面貌,为农民工提供各方面的信息与资源,为他们在住房、教育、衣食出行方面提供便利,甚至可以通过社交平台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通过社交媒体,还可以让农民工在思想上先融入城市,通过网络了解城市的生活习惯,将自己的生活习惯与城市文化进行融合,实现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城市化,将户籍制度的约束降到最小;在大众传媒的知识普及下,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在城市中快速正确定位自身,及时调整心理状态。

5.2 提升农民工的现代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就人的现代性做出了论述,他指出,可以通过教育、大众传媒、工厂劳动进一步推进人的现代性。笔者认为,教育对于提升农民工的现代性也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让农民工通过学习提升学历是不太现实的,更多的应该是通过培训提升农民工的现代性。比如:公司定期开展教育培训,通过培训,让农民工了解公司文化与该行业的发展前景,熟知该工作的意义;介绍公司各个部门,方便日后的工作交流;对于公司内部各大机器的使用也要进行培训和安全教育,便于提升工作效率。农民工在工作中习得的知识与经验,可以让他们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加快他们对于城市的适应。

5.3 在参与文化活动中获得尊重。农民工虽然居住在城市的社区中,但却由于工作、时间、习惯等因素难以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即使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却面临发言权不充分、难以理解活动内涵等困境,无法真正融入社区活动中。社区管理人员应当对外来户籍人员做好信息统计,在节日来临举行手工制作的活动,比如:端午节可以组织包粽子活动,通过包粽子活动,可以让大家集聚起来,谈一谈自己家乡的节日习俗,了解其他地方的文化风俗,促进大家的情感交流;定期开展文化大讲堂,选派农民工代表讲解近期对于工作、生活的收获与改进建议,给予农民工最大的尊重。

6 结语

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一个循序渐进而漫长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中间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新旧问题,我们除了在以往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思考外,更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耐心听取农民工的意见与建议,出台多项措施,让农民工与城市之间不再有隔阂。

猜你喜欢

农民工工作
保障农民工及时足额拿到工资
陕西农民工都在哪?在干啥?——基于农民工“输出地”的调查
不工作,爽飞了?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选工作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