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痢疾的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

2022-03-13马彬程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安全生产和民生保障执法大队443100

兽医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螺旋体痢疾存活

马彬程/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安全生产和民生保障执法大队 443100

牟小冬/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443100

猪痢疾(swine dysentery,SD)是一种严重的猪黏液型出血性肠道疾病,对猪的生产具有很大的影响。SD 的造成的患病猪的死亡率和生产性能降低、饲料转化率和增重指数降低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SD 最早于1921 年被首次报道,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确定猪痢疾短螺旋体为SD 的病原体。SD 主要感染生长期和育肥期的猪并表现出临床症状,一般在患病动物临床表现未得到改善前,SD 的临床症状可从轻度粘液性腹泻发展为死亡率为50%~90%的严重出血性腹泻,并且病症通常会每隔3~4 周出现循环性发生,这与抗生素治疗可能有关。SD是在全球猪养殖国家广泛分布的一种疾病,虽然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及报道数据量较少,但在现有的报道中不同地区的畜群SD 的患病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发病率在0%~40% 不等。SD的流行率的差异可能与疾病和病原的诊断方法不同,以及各国在猪舍设计、管理和饲养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有关。虽然在许多国家通过使用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预防SD,但由于全球对抗生素的使用意识提高以及部分国家禁止使用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导致部分猪场出现SD 病情。猪痢疾短螺旋体传统上被认为是一种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的病原体,但该病原也可通过引入亚临床感染的动物传播至先前未感染的畜群。

1 SD 传播的影响因素

尽管SD 是一种多因素影响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且研究较少,猪痢疾短螺旋体感染结果受猪日龄、猪群密度、胃酸分泌、感染剂量、饮食结构和感染的菌株有关。

虽然猪痢疾短螺旋体是一种厌氧的病原体,但其能够在农场环境中存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存活时间受有机物和环境温度影响。猪痢疾短螺旋体在猪舍环境中能稳定存在,在10℃的土壤中猪痢疾短螺旋体最长可存活10d,在猪粪便中猪痢疾短螺旋体可存活78d。有研究表明,在0℃~10℃温度下,猪痢疾短螺旋体可在痢疾粪便中存活48d,在25℃的温度下存活7d,而37℃存活24h。与其他螺旋体相比,猪痢疾短螺旋体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差,如猪肠道螺旋体在土壤中可存在119d,在含有10%的猪粪便的土壤中或猪粪便中均可存活210d。

除病原体外,其他因素在SD 的感染建立和持续存在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猪养殖生产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决定性因素。从新生仔猪到育肥猪的猪群中,猪痢疾短螺旋体可在感染的母猪体内持续存在,虽然母猪已克服感染病产生了保护性的免疫力,但仍会在粪便中排出猪痢疾短螺旋体并对仔猪造成潜在的感染风险。在这种生产系统中,相邻猪舍和动物流动将促进猪痢疾短螺旋体在感染的动物传播至未感染的动物。在存在SD 地方性感染的猪场,主要通过易感猪接触临床感染猪、猪痢疾短螺旋体感染的无症状携带者及粪便。根据畜群免疫状态和控制SD 所采取的措施动物或所或少都会受猪痢疾短螺旋体感染影响,但猪痢疾短螺旋体主要影响生长期和育肥期的猪。全进全出的引入输出模式有助于中断生产阶段和连续养殖批次间的猪传染性疾病传播。全进全出模式需要对猪舍进行清洁和消毒,在新猪入舍之前空舍一段时间。在一些研究中,该方法能显著讲定SD 发病率及猪痢疾短螺旋体检出率。全进全出模式的关键在于猪舍的清洁和消毒,在消毒剂的选择时应考虑到猪痢疾短螺旋体的敏感性。常用的消毒剂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能有效去除畜群以及圈舍中存在的猪痢疾短螺旋体,除了对猪舍、围栏和走廊进行彻底消毒外,还应对动物粪便、共用的工具和设备进行消毒。应特别注意的是,猪痢疾短螺旋体可以在粪便中存活很长时间,因此粪便处理时应通过充分排水、干燥和使用生石灰对粪坑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生物安全方面对预防疾病的传播也很重要,该部分包括通过围栏防止野生动物进入,对进入养殖场地的人员、访客及车辆等的消毒。养殖场在设计时应考虑饲料和粪便废料的分别进出口,以免饲料被污染造成畜群感染。此外,新引进的猪应隔离至少3 周以上。最后,与猪饲养管理因素可能是SD 潜在诱因或增加因素。无症状的猪可能会在不同圈舍转移、不同源动物混合、体重或饲料变化等压力管理程序后出现腹泻,同时饲养密度和环境温度也是影响的重要因素。

2 SD 传播的媒介

猪痢疾短螺旋体具有广泛的宿主定殖能力,猪场的潜在感染宿主包括野生动物和其他动物。野生啮齿动物是猪痢疾短螺旋体的潜在载体。有多项研究表明,多种鼠类动物可感染猪痢疾短螺旋体并可从鼠类动物传染给猪,有研究也正是感染猪中的猪痢疾短螺旋体菌株与同一农场中的小鼠和大鼠的菌株具有关联性。此外,鸟类动物也是猪痢疾短螺旋体重要的贮存库。许多研究集中于从鸟类中分离猪痢疾短螺旋体和其他螺旋体来确定鸟类携带的菌株是否能构成家养畜禽和人类的感染源,并证明了肠道螺旋体通常可存在于野生水鸟物种如绿头鸭。当肠道螺旋体通过粪便排泄并污染水源时可在邻近的养殖场之间的疾病传播和病原体在不同物种动物中迁徙过程并在不同地区扩散发挥重要作用。尽管猪痢疾短螺旋体经常从鸟类动物中分离出来,但猪痢疾短螺旋体在非猪物种中的临床意义仍不明确。但有研究表明,将从鸟类中分离的猪痢疾短螺旋体菌株在实验室条件下未成功感染猪。一些昆虫物种可能携带重要的肠道病原体,并对养殖场之间传播和猪场的生物安全造成威胁。某些昆虫可携带猪痢疾短螺旋体并可成为猪的感染源。猪痢疾短螺旋体已从蟑螂和苍蝇中分离出来,并在蟑螂感染试验中感染猪痢疾短螺旋体至少3d 检测仍为阳性。野猪也是潜在的感染源,并已从野猪体内分离到猪痢疾短螺旋体。除野生动物外,养殖场中的家养动物,如犬,也可能是猪痢疾短螺旋体的宿主。尽管SD 是猪痢疾短螺旋体引起的宿主特异性疾病,但其他动物作为易感猪的潜在宿主和感染源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制定防控计划和实施控制措施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些媒介。

3 饲料和肠道微生物群体对SD 的影响

猪饲料构成被认为是影响猪痢疾短螺旋体定殖和出血性腹泻相关疾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饲料成分和突然的饲料构成变化可增加SD 的发病率。日粮组成对SD 的临床症状的影响可能与其成分的消化率有关,而消化率又可能对肠道微生物菌群构成和平衡产生影响。肠道微生物构成与许多疾病的发病有关,其中猪痢疾短螺旋体与肠道微生物群体中其他致病性的厌氧菌共同作用从而可导致猪发病,并诱导盲肠和结肠上皮出现广泛的炎症和坏死。此外,结肠微生物群体的变化可影响猪痢疾短螺旋体的定殖,其中可通过抑制与猪痢疾短螺旋体定殖相关的细菌起到间接抑制作用或直接抑制猪痢疾短螺旋体的定殖。这些对猪痢疾短螺旋体定殖的影响最终可体现在猪在感染猪痢疾短螺旋体出现SD 的临床症状的严重情况。然而,饲料成分与SD 相关的机制尚不明确。在猪饲料中添加豆粕似乎是影响SD 出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试验条件下饲喂大量大豆猪显示出更为严重的痢疾症状。此外,在饲料配方中添加高比例的豆粕与猪小肠和大肠腹泻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豆粕与SD 易感的确切机制仍尚不明确,推测大豆比例增高可导致后部肠段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增加最终改变结肠微生物群改变从而导致上述现象。相反,高度易消化的饲料会降低大肠中的发酵活动,这一现象可有助于抑制猪痢疾短螺旋体的定殖,从而防止SD 的发生,但该方法仍存在争议。有研究人员认为,饲喂高度易消化的日粮对猪SD 的预防主要是由于大肠中的发酵减少,但通过给猪饲喂高度易消化的日粮来预防SD 的效果差异较大。在部分研究中提出添加高度可发酵的高度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可一定程度上可预防SD,但该方法仍需进一步试验验证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阐明。总而言之,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饲料构成来预防SD 的可重复性很低,说明饲料配方(包括所用原材料及比例、微生物群组成和其他因素)会产生复杂的影响,最终导致SD 的临床表现出现较大差异。此外,在日粮中加入理论上具有一定保护能力的原材料可能会增加饲料成本,因此无法在猪日粮配方广泛应用。此外,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阐明饲料在SD 发展中的确切作用并找到经济可行的配方来预防SD。

4 结语

在全球许多养猪的国家,SD 仍是一种重要的猪传染性疾病,由于缺乏有效疫苗以及致病菌株的耐药性导致SD的防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尽管SD 对养猪业的影响很大,但对病原的致病机制和疾病的传播方式仍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近年来对抗生素药物的限制使得抗生素替代治疗方法的研究日益增多,而饲料和肠道菌群在SD 的防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通过对SD 及猪痢疾短螺旋体的日益深入,SD 的防控方式想必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螺旋体痢疾存活
广州市鼠类动物钩端螺旋体的感染调查
猪痢疾的诊断和防治
TP-ELISA和CLIA在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中的作用及准确性分析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肉牛痢疾的临床表现及中西药治疗方案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131I-zaptuzumab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存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