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转脑筋再修路

2022-03-13厉彦林

党员干部之友 2022年3期
关键词:费县沂蒙临沂

□ 厉彦林

孙大勇/图

当滚滚的历史车轮驶入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国,把解决革命老区的贫困问题提上了重要日程。1984 年9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年底,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沂蒙山区开发建设座谈会,成立了沂蒙山区开发建设指挥部。从1985 年至1988 年,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带领省直部门连续4 年到沂蒙山区的临沂、临朐、沂南现场办公,研究解决扶贫开发中的重大问题,并组织16 个省直部门和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淄博5市来沂蒙山区包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国家商业部从1986年开始也派出多批工作组进驻沂水、平邑、蒙阴、沂南、沂源、费县,指导帮助扶贫工作。

1985 年,青岛市对沂水进行对口扶贫支援。在青岛食品厂的援助下,在沂水县城北郊的河滩上建起了食品厂,取名“青援”。“上钙奶饼干!”全厂职工自己动手挖地基、砌炉灶、安设备,1989 年5月,青援食品厂第一条钙奶饼干生产线正式投产,到1994 年成为沂水县唯一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

为更好地落实中央农村扶贫开发政策,进一步摸清摸准农村贫困状况,1985 年8 月,临沂地委组织2725 名干部到沂水、沂南、蒙阴、平邑、费县等县的2139 个村,进行了170 多项内容的调查。调查发现,到1984 年底,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50 元以下的贫困村2896 个57 万户,加上插花贫困户,共78 万户288 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为全面解决贫困问题,1985 年9 月,临沂地委召开地直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大会,决定抽调302 名地直机关干部,组成57 个工作组,到贫困村包点扶贫,人员实行一年一轮换,直到脱贫。各县也都从机关抽调大批干部到贫困村帮扶。这一做法,在临沂一直坚持下去,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农村领导班子软弱涣散、缺乏驱贫致富志气的现状,临沂地委、行署确定把扶志、扶本、扶班子作为扶贫致富的重点,先后组织了4600 多名党政机关干部,分别到6 个山区县的1767 个贫困村蹲点,开展全面扶贫工作。各级党组织把农村班子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对全区4086 个农村党支部班子进行调整和整顿,占农村党支部总数的63%,选拔了4576 名优秀党员充实支部班子,使一类党支部由原来的26%上升到76%,三类党支部班子由过去的42%下降到10%。与此同时,积极扶本,帮助群众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制定短期和长远的脱贫致富规划,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增强山区自身的经济活力,提升山区发展经济的“造血”功能。

改革开放是一首波澜壮阔的壮丽史诗,精彩纷呈,这其中也经历了几次思想的大碰撞、大解放。在思想观念更新上,临沂市委、市政府下大气力抡了“三板斧”,大胆摒弃那些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克服那些安于现状、思想懒惰、惧怕变革、墨守成规的习惯势力和缩手缩脚、前怕狼后怕虎的行为方式,充分调动和保护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首先,冲破“一大二公”传统观念,深化农村改革。在巩固完善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农、林、牧、副、渔,山、水、荒、滩和路全部承包、长期承包和立体承包,对荒山、荒坡、荒沟、荒丘、荒滩等“五荒”和小水利设施进行拍卖,让广大农民吃了“定心丸”。

接着,通过第二轮思想解放,放下“农业大区”的思想包袱,工业农业一齐抓,解决农民粮食丰收之后兜里“缺钱”的问题。

自1992 年开展第三轮思想解放后,打破了“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疑虑,推进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自从这个时期,沂蒙山区的扶贫由传统的救济救急转向整体开发、激发内生动力。沂蒙人民借助中央的扶贫政策,掀起了大规模的筑路架桥和摘“贫困帽”的热潮。

要想富,先修路。1993 年12 月17 日,全长163 公里、纵贯沂蒙山腹地的第一条大通道——沂蒙公路竣工。沂蒙公路北起蒙阴县贾庄乡井旺庄,南至苍山县向城镇,穿越蒙阴、费县、苍山3 县27 个乡镇76 个行政村,结束了沂蒙山区交通闭塞的历史,是党和政府为沂蒙老区人民修筑的一条希望路、致富路、幸福路,接续承载着沂蒙人民恒久信仰和彩色梦想,成为助推临沂经济繁荣的“大动脉”。《沂蒙公路落成碑记》的石碑,立于费县城北。

1986 年1 月1 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兖石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沂蒙山区从此告别不通火车的历史。从此,沂蒙人民伴随着哐当哐当的铁轨声,可以去往天南海北。从1991 年开始实施百万亩砂石山开发工程,炸石头、整梯田、栽果树,全面向荒山开战,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条件。沂蒙山区呈现出“山顶松柏戴帽,山坡果树缠腰,山脚梯田平整,河滩粮丰菜茂”的兴旺景象。到1995 年底,全区原有贫困村100%通汽车、98%通电,大多数村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7 个贫困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44 元,1985 年增长了4.2 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历经多年艰苦奋斗,涌现出大量战胜贫困的先进典型,谱写了发扬沂蒙精神、摆脱贫困的美丽篇章。

费县的西红峪村坐落在蒙山角落,只有8 户人家,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红峪子、山连山,吃饭喝水全靠天”。1996 年2 月18 日,大年除夕,这个躲在山旮旯里的小山村彻底告别了祖祖辈辈点煤油灯的历史,亮起了8 盏电灯,现代文明照进渴望光明的心灵,也为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实现“户户通电”的目标画上了句号。百姓门上贴着“千里银线送深情,万家灯火谢党恩”的大红对联,道出了无限的喜悦。

1995 年,沂蒙革命老区在全国18 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1996 年3 月23 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造血工程结出硕果,沂蒙山区整体脱贫》为题,宣布沂蒙老区率先整体脱贫的重大喜讯。当然,整体脱贫并不是全部脱贫,全市仍有50 万人口,其中比较集中连片的有15 个村、94 万人还没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已解决温饱的村民,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经济基础薄弱,返贫风险高。我这次来临沂,专门请教当时的临沂行署扶贫办主任孔令玉:“当年的脱贫标准是多少?”他略微沉思一会儿说:“那时,社会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以县为单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500 元就算脱贫。”

1994 年底,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市,设立地级临沂市,临沂步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快车道。

1996年6月,临沂通过省政府严格评估验收,“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青壮年避免了“睁眼瞎”,掌握了“走出门”“迎进门”的知识拐杖。

1999 年秋,京沪高速公路像飞舞的彩带穿越临沂市,沂蒙老区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第一个开通了高速公路。

2019 年12 月26 日,鲁南高铁日照至曲阜段建成通车,沂蒙人民在家门口享受到高铁带来的便利,标志着沂蒙革命老区步入“高铁时代”。目前还有多条高铁线路在建,出行会越来越便捷。

沂南县是诸葛亮和第一位红嫂明德英的故乡,这两位智慧与奉献的代表人物家喻户晓。说来也许是巧合,在这次调研中了解到,山东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山东扶贫开发纲要(2010 年—2020 年)》,还是在沂蒙老区起草的。谈到这个过程,时任省扶贫开发办副主任的宋民异常兴奋。他介绍说,当时,省委、省政府要求省扶贫办集中省社科院、农科院、省直有关部门的专家,组成智囊团集中调研起草。2011 年元旦刚过、春节之前,这群“小诸葛”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奔赴了沂蒙山。他们冒着一场十多年不见的特大暴雪,在沂南县竹泉村的一个农家院里讨论起草初稿。夜已经很深了,屋外寒风凛冽,雪已经没膝盖那么深了,屋里的灯火依然那么明亮,大家围坐在煤炭炉子旁,眼睛放光,情绪高涨,你一言我一语,畅谈建议和设想,有时还争论得面红耳赤。令人欣喜的是,当时的规划如今都变成了现实,心血和汗水变成了沉甸甸的果实。

猜你喜欢

费县沂蒙临沂
山东(临沂)糖酒商品交易会定档7月
起死回生的植物朋友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费县老兵的红色记忆
费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山东省临沂市:田园“调色板”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傅有田
傅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