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2022-03-13覃广文

新农民 2022年1期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村

覃广文

摘要: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与国家倡导的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不谋而合。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问题堪忧,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的对策有待商榷。本文聚焦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以C村的实证数据为基础,寻求农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以促进土地有序有效流转,保护农业生态安全。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生态安全

目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居民外出务工普遍,农村的土地被闲置或不合理利用问题突出。而土地流转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土地流转,可充分利用农村的土地资源,夯实农业基础。农民利用土地要素发展经济,在农业生产中,农业生态安全系统的作用不可忽视,农业生态系统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扮演着重要角色。

1 调查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C村进行调查,以C村村民为问卷调查对象,获取实证数据。C村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土壤肥沃,已流转土地占耕地总面积约45%。该村的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等,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村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农民外出务工普遍。C村土地流转初具规模,土地流转较为有序,且土地规模化经营后农业生态环境有所恶化,表现为土地肥力下降,农业用水富营养化等,土地流转的负溢出效应显著。可知,C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现状较为典型,代表性较强。因此,本文选取C村展开研究,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相关实证数据。

2 相关概念

2.1 农村土地流转

梅琳(2011)认为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权属性质和农村土地农业用途的基础上,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或使用权移转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或经济组织的过程[1]。

2.2 农业生态安全

农业生态安全是指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处于一种健康、平衡、不受威胁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农业生态系统能够保持持续生产力,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并能生产出健康安全农产品[2]。农业生态安全包含两个方面,即农村土地利用的生态功能与粮食安全功能。

3 研究假设

通过查阅剧彩云(2018)、高宏伟(2015)、刘英基(2012)、唐澜兮等(2017)、白亚萍(2017)、樊晶晶(2018)、许香春(2006)、张本照等(2018)等大量有关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生态安全的文献研究发现,非粮化趋势、非农化趋势、化学物质的使用、年轻劳动力的流失、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农膜的使用、现代农耕方式、农业补贴等因素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存在一定影响。

“非粮化”和“非农化”影响粮食的质量安全和数量安全,限制农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发展。剧彩云(2018)调查发现,流转后农地“非粮化”和“非农化”现象严重,造成耕地流失、危及国家粮食安全[3]。高宏伟(2015)认为“非农化”的土地往往是靠近城市周边、土壤质量较好的土地,而置换补偿的往往是土壤肥力较差的、偏远位置的土地,总体上来看,农村土地“非农化”会导致农业生态的整体状况变差[4],影响农村土地利用的生态功能。同时,土地流转用于发展农村工业的“非农化”给农业生态系统带来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污染,刘英基(2012)认为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使农村的大气、河流和土壤遭到了严重污染[5]。

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影响农村土地的生产力,不利于土地利用的生态功能和粮食安全功能,唐澜兮等(2017)认为,化肥会引起土壤中的硝酸盐累积,造成土壤板结,酸化、退化,化肥会造成农作物的抗旱涝灾害能力减弱、同时会导致作物倒状、病虫害增加[6],对农村土地的不良影响不可忽视。

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也产生一定影响,白亚萍(2017)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土地流转在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促使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部分农村中多以老弱为主,使得农村的发展失去主要原动力[7]。村民的文化素质越低,越倾向于粗放经营,影响粮食的产量,樊晶晶(2018)研究发现,文化程度越低的农户一般恋地情结较重、农技薄弱、经营粗放[8]。

农膜的使用是生态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许香春(2006)认为,塑料薄膜的使用不仅阻隔土壤通气透水,还会影响作物根系下扎,抑制作物对水肥的吸收,进而引起作物生长发育不正常,最终导致减产[9]。

现代农耕方式对土地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唐澜兮等人(2017)调查发现,农业机械的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滴油、漏油的状况,石油、柴油中所含的砷元素、铅元素和硫化物等物质会破坏土壤的酸碱平衡而且还会残留有毒物质在土壤中[6],影响农业生态安全。

农业补贴政策和激励机制对农村土地流轉的农业生态安全具有积极作用,张本照等人(2018)认为,政府的补贴政策能有效提高流转需求方的积极性,促进流转交易的完成,并且依产量而定的补贴政策效果最为显著[10],将土地利用方式与农业补贴相结合,有利于减少“非农化”和“非粮化”现象。

根据前人研究,结合本研究,本文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本文认为,非粮化趋势、非农化趋势、化学物质的使用、年轻劳动力的流失、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农膜的使用、现代农耕方式、农业补贴和激励机制为农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

根据研究假设和一手实证数据,进行定量研究。为探究农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的影响因子,以“农业补贴政策”,“激励机制”,“对农业生态安全的有关知识和政策认知(村民文化素质不高)”,“生活用水污染(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常用农膜”,“常用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耕地被用于工业用地(非农化趋势)”,“耕地被用于建房屋(非农化趋势)”,“耕地被用于种植甘蔗等经济作物(非粮化趋势)”,“现代农耕方式”,“年轻劳动力流失”11个因素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以检验本研究的假设是否成立。

4 统计分析与假设检验

通过调查研究,共收集110份问卷数据,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92.7%。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检验,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63,系数值高,说明实证数据信度较理想。对数据进行效度检验,KMO和Bartlett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098.014,相对应的P值为0.00,P值小于0.05,通过效度检验。可见,本次收集的数据信度和效度较理想,可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4.1 统计分析

(1)村民个人特征。在年龄结构上,由于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C村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较少。本次样本的男女比例较为均衡,在样本中,男性占52.94%,女性占47.06%,说明本次样本选取的代表性较强。(2)村庄土地流转特征。关于村庄的土地流转规模,认为规模大的占14.74%,认为规模较大的占37.89%,说明C村的土地流转初具规模,农村土地流转的代表性较强。(3)农业生态安全特征。绝大部分村民认为该村的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情况堪忧,认为非常符合的占35.79%,比较符合的占45.26%,一定程度上说明该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问题有待解决,农业生态安全现状的代表性较强。C村土地流转后,土地非粮化和非农化严重,对农村土地利用的生态功能和粮食功能的发挥有所限制。土地流转后,土地被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占78.95%,建筑用地占55.79%,工业用地占38.95%。

4.2 因子分析

对原有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相关系数均大于0.5,相关系数较高,各变量呈较强的线性关系,能够从变量中提取公共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下面通过因子分析来检验本文的假设是否成立,将11个变量降维,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分析,数据通过KMO和Bartlett检验,满足因子分析的条件。

由表1可知,第1个因子的方差贡献为8.007,解释原有11个变量总方差的72.789%,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2.789%;第2个因子的方差贡献为0.632,解释原有11个变量总方差的5.749%,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8.537%。从第2组数据项(第五至第七列)可知,提取2个因子,2个因子共同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78.537%,本次因子分析效果较好。

根据表2,构建因子得分函数,函数如下:

(1)F1=0.108*农业补贴政策+0.107*激励机制+0.105*对农业生态安全的有关知识和政策认知+0.106*生活用水污染+0.102*常用农膜+0.112*常用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0.108*耕地被用于工业用地+0.105*耕地被用于种植甘蔗等经济作物+0.103*耕地被用于建房屋+0.106*现代农耕方式+0.109*年轻劳动力流失

(2)F2=0.05*农业补贴政策-0.396*激励机制-0.336*对农业生态安全的有关知识和政策認知+0.493*生活用水污染+0.764*常用农膜+0.183*常用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0.203*耕地被用于工业用地-0.234*耕地被用于种植甘蔗等经济作物+0.119*耕地被用于建房屋-0.442*现代农耕方式-0.379*年轻劳动力流失

根据上述因子得分函数,计算样本的每个村民的因子得分,并计算出总分(F1加F2)。本文选取了因子得分总分大于0的样本,总分大于0的样本为50个(见表3),占有效样本总数的49.02%,表明C村中接近一半的村民认为11个因素为影响该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的因素,说明以上11个因素对该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非粮化趋势、非农化趋势、化学物质的使用、年轻劳动力的流失、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农膜的使用、现代农耕方式、农业补贴和激励机制为农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说明本文的假设通过数据的检验,本文的研究假设成立。

5 农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的优化策略

5.1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农村土地流转需要政策引导,而农业补贴政策是较为有效的引导政策。当前我国农业补贴采取“补贴随户走”模式,没有将农业补贴与土地的用途挂起钩来,致使农业补贴不能真正落在粮食种植者的头上[11]。农业补贴与土地的使用范围相背离,致使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土地用途缺乏政策引导。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减少了,无疑会对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农业补贴政策可调动农民生产农业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农业补贴也应兼顾生态效益。因此,首先要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使农业补贴制度与土地流转的使用范围相联系,促进土地有序高效流转,提高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减少“非农化”和“非粮化”现象的发生,促进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要完善激励机制,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村民参与到农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保护工作上来。拓宽农民参与农业生态保护的路径,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的发展。但是,激励机制要避免成为贪腐的工具,要加强对激励机制实施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对违法的行为进行处罚,保障激励机制的权威性与激励性。

5.2 控制“非粮化”和“非农化”,保障农业生态安全

土地流转后,一方面,土地被用于建筑和工业用地,是保障粮食的质量安全和数量安全的障碍。土地被用于建筑和工业用地后,留给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随之减少。没有一定数量的土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粮食的数量安全将无法得到保障。同时,工业不可避免地产生废气废水,如果处理不当,将对农业生态安全带来不可预测的影响,无法保障粮食的质量安全。另一方面,土地流转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能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减少。我国幅员辽阔,但耕地有限。同时,我国人口众多且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粮食的需求较为强烈,种植粮食作物耕地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采取针对措施,严格控制农村土地“非农化”与“非粮化”的现象。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把土地的生态效益放在政府工作中的突出地位,在农村土地流转中扮演引导角色,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加大对土地流转用途的监督与管理力度,严格整治以粮食作物生产名义进行土地流转,却在土地流转之后转为其他用途的现象发生,并对违反规定的单位或个人采取处罚等措施,以减少“非农化”与“非粮化”现象的出现,保障农村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

5.3 提高村民农业生态安全素质,减少年轻劳动力流失

辩证唯物论要求我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我们要大力宣传农业生态安全的知识,提高人们对农村土地生态平衡的认识,使人们能够了解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改变以往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的观念。只有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人们在农业生态安全的视角下合理地进行农村土地流转。首先,网络信息时代,我们应该善于利用期刊、广播、报纸、电视、微博、微信等媒体宣传手段,普及生活用水排放、垃圾分类、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等相关知识,在源头减少由于村民农业生态素质不高产生的污染。其次,为村民开展多元化学习活动,在村庄定期召开农业生态知识小课堂、举办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相关的文娱活动等活动,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使村民耳濡目染,逐步提升自身的农业生态安全素质。

农村土地流转引起的年轻劳动力流失所产生的农业生态影响不容小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年轻劳动力的轉移,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随之减少,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首先,政府要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发挥当地的区位优势,有序引导农村年轻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方向,引导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农业生产内部转移,向农业生产的衍生产业转移,为继承我国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提供人才保障,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农业高效绿色发展。其次,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发展与农业相关的新兴产业,吸引更多年轻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工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保障。

5.4 减少化学物质和农膜的使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和农膜的使用,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化肥会使土壤板结、酸化,影响土壤的肥沃程度。农药的使用会加强昆虫的抗药性,减弱农作物抗病虫害的免疫力,同时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农膜的使用会缩小土壤空隙,是空气流通的阻碍,不利于微生物的生存与活动,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首先,我们要着力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加大对生态农业的研究力度,努力在生物化肥、有机高效化肥、生物农药、可降解农膜等相关领域有所建树,以减轻化学物质和农膜的使用对农业生态安全的压力。其次,农村土地流转后,土地的规模化水平日渐提高。因此,我们可以尝试规模化、多元化种植模式来控制病虫害,即多种农作物混合规模种植。研究表明,在土地上种植的农作物品种越单一,农业生态系统越脆弱,越发依赖农药化肥。由此观之,试行多元化混种的模式,可减少农作物对农药化肥的依赖程度,保障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5.5 科学使用现代农业机械,引进优秀人才

土地流转后,规模化经营会加大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力度。现代农业机械的不合理使用,可能对土地产生不良影响。例如,使用柴油、石油的现代农业机械,不注意时柴油石油等燃料会掉进土壤,给土壤带来燃料污染,影响土壤的肥力,不利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农业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国家加大对清洁燃料和清洁能源的发展力度,生产使用新清洁能源的农业机械,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现代农业机械,向农户传授相关经验,可减少农民不合理使用农业机械对土地造成的伤害。最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农村土地流转的生态农业发展工作。当地相关部门联系符合要求的高等院校、大中专院校、农业研究所,并与此类人才培养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定时定量培养农业生态安全素质高的新型农民,减少农民因经验化而产生的污染问题,促进农业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 梅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2] 杨洪强.无公害农业[M].气象出版社,2009.

[3] 剧彩云.浅谈农村土地流转[J].农民致富之友,2018(22):15.

[4] 高宏伟.农业生态安全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流转分析[J].经济问题,2015(2):105-108.

3244501908284

猜你喜欢

土地流转农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探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根据、障碍和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中地方政府职能的构建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