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铁隧道下穿既有线风险监测分析

2022-03-12蔡少辉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2年23期
关键词:轨距全站仪号线

蔡少辉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作为城市人口流动的运输工具,地铁的运输能力是公共汽车的好几倍,而且基本在地下有专用轨道运行,不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速度快,到站点也比较准时。地铁的建设提高了城市的运输能力,加大了城市辐射的运行速度,加速城市各个区域内的彼此沟通,进而带动城市主城区与周边区域的经济,也减轻了主城区的压力。地铁不仅加快乐整个城市的节奏,对彼此区域的发展平衡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可以带动地铁站附近商业圈和居民区。地铁线路纵横交错,有换成站、线路的互穿,而且各条线路不是一次性建成,要分好几批来建设。这样新线路就要下穿或者侧穿既有线,在下穿区间对既有线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为确保既有线的安全运行,在这期间对既有线的变形监测就显得尤为必要。尤其是对既有线隧道结构沉降、水平位移、道床轨道轨距等项目进行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该文以乌鲁木齐地铁2 号线二期下穿1 号既有线为例,对隧道下穿期间的既有线进行变形监测,为既有线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必要数据。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简介

国际机场站~T4 航站楼站区间临近既有线1 号线,线路出国际机场站后与既有1 号线直线并行一段之后,以S=450 弯折向东北方向延伸,线路下穿既有1 号线和机场办公区建筑楼群,向北敷设下穿机场第一跑道之后到达T4 航站楼站。区间右线起终点里程:YDK33+057.598~YDK36+745.926,总长3688.328m(左线起终点里程:ZDK33+057.598~ZDK36+745.926,长链36.808m,短链37.634m,总长3687.502m)。

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内主要地层由第四系上更新洪积圆砾、卵石构成,场地地表普遍分布厚度不均的人工填土[1]。本场区范围仅在强降雨时短时间内在地面有少量地表径流,但会迅速经市政雨水管排走,夏季绿化带中常见绿化灌溉用水。勘察期间勘探深度70m 范围内未见地下水。

2 施工监测内容及要求

2.1 监测项目

由于区间隧道离既有地铁线过近,区间隧道开挖带来的形变会影响既有地铁的结构安全,导致既有地铁结构开裂,引起地铁结构渗漏水。如果形变过大,会导致既有地铁轨道结构发生形变,今而导致列车出轨,严重影响既有地铁的运营安全。因此,保障工程自身围护结构及临近的既有结构安全是该工程的监控重点。隧道下穿既有线期间采用测量机器人自动监测技术方法,实时对机构可能产生的变形因素进行监测。主要的监测项目包括隧道道床结构沉降、水平位移、轨道轨距形态。

2.1.1 隧道道床结构沉降

隧道道床结构在新线路下穿时会产生一定的变形,变形会使两条铁轨发生倾斜,为火车通行埋下安全隐患,对隧道道床结构的风险监测是地铁安全的主要指标之一。通过对结构沉降进行监测分析,可以判断结构沉降是否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变形值过大要不要预警等。

2.1.2 道床水平位移

道床水平位移主要是两条铁轨在水平方向变形,如果水平位移变形过大,会使火车脱轨,发生安全事故,对道床水平位移的风险监测是地铁安全的主要指标之一。水平位移主要是监测两条铁轨在水平方向的变形值,通过对水平位移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判断水平方向的变形值是否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变形值过大要不要预警等。

2.1.3 轨道轨距形态

轨道轨距形态变形主要是两条铁轨变形不一致,会使火车产生颠簸,严重时会使火车脱轨,发生安全事故,对轨道轨距形态风险监测也是地铁安全的主要指标之一。通过对轨距的监测分析,可以判断两条断轨道在水平及竖直方向影响情况下,产生的变形是否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变形值过大要不要预警等。

此三项监测频率与周期为:监测施工关键期,1 次/30分钟;一般施工状态,1 次/2 小时。

2.2 监测点布设

该既有线路结构监测点布置按相关规范要求进行。隧道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为沿地铁线路方向,共布设了25个监测断面,50 个水平位移点;结构沉降:结构沉降与隧道水平位移同点位;道床沉降:监测点布置为沿地铁线路方向,共布设了25 个道床沉降点;轨道静态几何尺寸:轨道静态几何尺寸检查点布置位置与道床沉降监测断面对应,共布设了25 对轨道静态几何尺寸监测点。

2.3 监测方法

2.3.1 沉降监测方法

对地表、地下管线的沉降监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使用Trimble DINI03 电子水准仪观测。以稳定区域的3 个地铁精密水准点为基准点,为方便观测,各监测对象以远离区间结构影响范围为相对稳定位置布设工作基点,以便于现场作业,以基准点及工作基点为起算布设闭合水准路线,将监测点纳入其中,基准网及监测网分别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监测技术要求观测。

2.3.2 既有线监测方法

既有线隧道结构沉降、净空收敛、水平位移、变形缝两侧差异沉降、道床沉降等监测项目采用全站仪自动化监测。自动变形监测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分别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变形点和全站仪及控制计算机房。

基准点:在工程变形区以外,需要建至少两个稳定的基准点。

工作基点:直接用于监测变形点的工作基准点,其坐标为已知。

变形点:根据实际监测需要,在变形体上若干个特征部位选择变形监测点,在每个选取的监测点上安装有强制对准监测站的棱镜[2]。

全站仪:该次选用的是徕卡TS15 测量机器人,其标称测角精度为0.5″,测距精度为(0.5mm+1×10-6×D)。全站仪配有马达驱动,在望远镜中安有同轴自动目标识别装置,经过学习后能自动瞄准普通棱镜进行测量。该全站仪有电子气泡精确整平仪器系统,具有自动补偿器装置,提高了仪器整平精度,进而提高了全站仪的观测精度。数据传输用通信电缆或数据电台与计算机连接,并由计算机存贮,除了自动观测外还可以由计算机在线控制全站仪监测。

计算机机房:计算机房是用来观察和控制监测全站仪的场所。计算机机房设置在办公区域,有较好的供电良好及网络覆盖区域等条件。机房内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电缆或数据网络电台和全站仪相联,在控制机房能实时了解监测站全站仪的运行情况[3]。

对轨道轨距、水平的静态几何尺寸使用轨道尺。对轨道高低监测,采用全站仪碎部点监测轨道上监测点高程对比。

3 成果分析

3.1 监测数据统计

国际机场站~T4 航站楼站区间(既有1 号线)典型数据统计分析见表2。

由表1 分析可知,国际机场站~T4 航站楼站区间(既有1 号线)各项监测点变形趋于-1mm~+1mm,无监测预警,总体风险可控。

表1 监测特征数据统计表

3.2 隧道结构沉降、水平位移及轨道轨距变形分析

国际机场站~T4 航站楼站区间试验段侧穿既有1 号线,选取道床结构沉降、水平位移及道轨距变形等3 项最主要的变形进行分析,从各项监测数据分析可知,该次下穿时各项监测数据变形值及变形速率均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不会对既有线的运营产生影响。

3.2.1 道床结构沉降

隧道下穿既有1 号线时对隧道道床结构进行沉降监测,共选取了2 个沉降变形较大点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监测点最大变形曲线如图1 所示。DCJ-25-03 点累计变形值最大为-1.04mm,小于控制值±10mm。根据监测数据可以看出,隧道下穿期间道床结构的沉降量非常小,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

图1 道床结构沉降时程曲线

3.2.2 道床水平位移监测

隧道下穿既有1 号线时对隧道结构水平位移进行监测,左线选取了2 个变形较大点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监测点最大变形曲线如图2 所示。累计变形值最大为JGS-28-01 点8月26 日-3.66mm,此时隧道正好下穿左线,完成下穿后有所回弹,逐渐趋于稳定。右线选取了2 个变形较大点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监测点最大变形曲线如图3 所示。累计变形值最大为JGS-62-01 点8 月23 日+3.44mm,完成下穿后变形逐渐趋于稳定。左、右线水平位移最大变形量均小于控制值±10mm,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

图2 左线隧道结构水平位移时程曲线

图3 右线隧道结构水平位移时程曲线

3.3.3 轨道轨距变形监测

隧道下穿既有1 号线轨道轨距变形量为-1mm~1mm,延轨道方向高低变形为-1mm~2mm,小于规范要求的控制值±7mm,其监测点最大变形曲线如图4 所示。根据监测数据判定,下穿期间对既有地铁轨道受施工影响较小,属于正常变形。

图4 轨道轨距变形时程曲线

4 结语

乌鲁木齐机场改扩建市政配套工程(轨道交通2 号线二期)区间1 号竖井-盾构出土孔下穿既有1 号线开挖掌子面地层为卵石层,地层胶结度较好,施工单位严格按设计施工,地表、管线、既有1 号线各项监测数据正常。

区间1 号竖井-盾构出土孔左线大里程正在下穿既有1号线左线隧道,目前既有1 号线隧道左侧结构沉降与右侧结构沉降的差异沉降约为1.5mm,道床沉降约为-1.5mm。建议施工单位对初支背后注浆,并在注浆期间增加既有1 号线隧道自动化监测频率。

猜你喜欢

轨距全站仪号线
The world's longest passenger train
2020?年中国内地预计开通?91?条城轨交通线路
杭州地铁1号线临平支线接入9号线通信系统的改造
基于快牙平台实现全站仪与计算机的数据通信
600/1 067 mm变轨距动车组转向架研发可行性分析
基于全站仪二次开发的覆冰厚度测量与实现
uCOSⅡ操作系统下桥式起重机轨距偏差检测装置设计与实现
论GPSRTK和全站仪在山区地形测量中的配合使用
全站仪进行水准测量的可行性分析
大连轻轨3号线发生脱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