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衣词人姜夔

2022-03-11郑晓华

阅读时代 2022年3期
关键词:姜夔文坛

郑晓华

宋代文坛群星璀璨。前有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司马光、曾巩,后有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杨万里、范成大。和诸多同时代巨星相比,姜夔(号白石道人)并不出众。然而,他以自身的才、学、识,开创宋词“清空”一派,影响文坛数百年;且其才艺跨文学、音乐、书法三界,并均有所建树,实属难得。成就背后是艰辛。姜夔从布衣词人到艺坛大家的曲折从艺之路和为人风骨,值得后人品味。

宋徽宗绍兴年间,姜夔出生于江西鄱阳一个破落的世宦之家。按陈思《白石道人年谱》,他出生于1158年(一说1154年或1155年)。其先祖最发达者可上溯到唐德宗时的十二世祖,官至谏议大夫、同平章门下事,等同宰相。但进入宋代后家道中落,姜夔父亲进士出身,曾“以新喻县丞知汉阳”,也就是以新喻县副职担任汉阳县长。然而上任三年就死在任上。一家人失去靠山,家道更蹇困了。

少年失怙的姜夔寄居嫁在汉川(在武汉西)山阳的姐姐家,一心一意准备科举考试。姜夔自幼随父游宦,受到良好教育。他熟谙诗文、精通音律,有文学天秉,但对“举业”却特别迟钝。姜夔从17岁第一次回原籍考试,此后三年一回,到26岁,他连考了四次,却每次都名落孙山。

青春时代遭受重大人生挫折,使少年的心一片迷茫。作为一个社会边缘人,无论看喧嚣尘世,还是缥缈云烟,都不免蒙上一层悲剧色彩。当姜夔把破落子弟流淌在内心的眼泪凝结为文字珍珠的时候,宋代词坛别具风格的“清空词派”就悄然萌生了。

淳熙三年(1176),长年蜗居山阳的姜夔,决定外出看看世界。他沿长江而下,在冬至这一天,到了扬州。当时距金兵南下劫掠已过去几十年,但昔日的繁华之都,仍元气未复;残垣断壁,一派萧索。追昔抚今,姜夔文思泉涌,写下了后来蜚声文坛的宋词名作《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是姜夔“清空”风格的发轫之作,用词炼意,兼取苏(轼)词刚健,柳(永)词婉约,以他对《诗经》《楚辞》及历代经典的谙熟,巧妙用典;整首词时空穿插,灵思跳跃,引人追忆流年,作无限遐想。作为年方弱冠的小青年,有如此格局,可谓出手不凡。

星光熹微初显,姜夔引起了文坛的注意。其中有一位伯乐,是性格气质和姜夔颇为相像的诗坛前辈萧德藻,他后来把姜夔引入文坛。

蕭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曾任乌程(湖州)令。他是南宋诗坛大家,和杨万里、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姜夔游历长沙时,碰上了这位前辈。萧德藻一见姜夔,便感觉十分投契,立即收纳门下。此后几年,萧德藻在南宋文坛不遗余力做的一件事,就是举荐姜夔。萧德藻不但出游时带着姜夔,介绍他结交名流,还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他,给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安顿。

得力于萧德藻的扶持,此后几年,姜夔在南宋文坛声名鹊起。他有机会结识了文坛“大佬级”人物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也得以和理学大师朱熹交往。当然,才华和实力,是社交的基础,重要的还是姜夔自己有实力,关键时刻顶得起来。这是姜夔人生早期逆转的关键。

姜夔有通古乐音律之长,这是他的家学。他的名字姜夔之“夔”,是上古帝尧的乐官,而他字“尧章”,取自尧帝时代宫廷大乐《大章》。可以看出,他的家族有音乐情怀。

姜夔有一个梦想:当时的宫廷大乐,多失于古制,年届中年的他,希望学有所用,有机会报效朝廷。庆元三年(1197)四月,他给朝廷上《大乐议》,提出了改革宫廷大乐,为大宋列祖作赞颂曲的建议,递呈尚书省。据记载,宁宗皇帝看到了这份奏疏,下诏掌管乐制的太常寺议之。谁知“蛾眉曾有人妒”。从屈原到司马迁,再到辛弃疾、陆游、姜夔,人性的弱点一次次使历史悲剧重演。姜夔以一介布衣身份上书朝廷改革乐制,在某些人看来,是犯忌了。所以结果是:

相关官员邀请姜夔到太常寺一起讨论。乐官欺负姜夔没有见识过宫廷大乐,抬出了形制豪华的“锦瑟”。姜夔没见过,当然要问:这是什么乐器呀?这一问,大家一阵哈哈大笑:乐器都不认识还谈什么音乐!第一次上书就这么失败了。

姜夔不死心,两年后又重整旗鼓再次上书。这一次,他下大功夫研究了宋朝开国史,选取辉煌事迹,撰写歌词,谱成系列组曲。果然不一样:皇帝除了下诏交付乐官讨论,还给予“免解应礼部试”,即免除地方州县考,直接参加礼部考试。如果礼部试通过,就可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若通过这一关,就鲤鱼跳龙门了。

这是姜夔离科举考试成功最近的一次。但礼部试的结果,还是没通过。绝望中,他把目光投向了过去束之高阁古法帖。书法,成为他晚年生命的避风港湾。

姜夔和书法,结缘很早,入道却很晚。

学书要先“入古”,一头深深地扎进去,得道之后,再以最大勇气打出来,这是千年不变的规则。书香门第出生的姜夔,对这一切当然都了然。但诗人的青春躁动,很长时间把他拦在了书法艺术围墙之外。据他自述,40岁以前,多少次怀揣梦想,盼望书法能给他以奖赏,但每次临帖,都让他如触墙壁。20多岁在长沙,萧德藻以自己旧藏黄庭坚题跋善本《定武兰亭》相赠。但大家的手泽也没能激活少年诗人的心——面对幽香四逸的古本佳拓,他心如顽石不为所动。

从庆元五年(1199),姜夔经历两次上书朝廷无果、“献乐之梦”破灭,岁月的锤炼,使年逾不惑的他身上发生了变化:过去对抽象黑白世界隔膜的生命,仿佛突然对书法开放了。嘉泰三年(1203),他写了两个题跋,记下了曾经的苦闷和突然开悟的喜悦:“二十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嘉泰癸亥定武兰亭跋》)“予学书三十年,晚得笔法于单丙文,世无知者。谛观此刻,若合一契。”(《嘉泰三年晋王献之保母志跋》)

姜夔从此一头闯进南宋书坛,一发不可收。嘉泰元年(1201),他的第一部书学著作《绛帖平》问世。嘉泰二年(1202)考订长文《王献之保母志跋》完成。接着,《禊帖偏旁考》问世。再往下,就有了后来使他扬名书法史的《续书谱》。

《续书谱》虽使姜夔名扬书法史,但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嘉定元年(1208),《续书谱》首刊问世,刻印者谢采伯台州临海人,是宰相谢深甫之子、嘉泰二年进士。谢采伯为本书作序,说:

姜夔,字尧章,番阳布衣也,自号为白石生。好学,无所不通。尝请于朝,欲是正颂台乐律,以议不合而罢。有大乐议、琴瑟考、铙歌等书传于世。予略识于一友人处,知其为名士,颇敬之,不知其能书也。近阅其手墨数纸,运笔遒劲,波澜老成。又得其所著《续书谱》一卷,议论精到,三读三叹,真击书家之蒙者也。夫自大学不明,而小学尽废,游心六艺者,固己绝无仅有,尧章乃用心刻苦,笔法入能品。予固恨其不遇于时,又自恨向者不能尽知而不获,抠衣北面以请也。因为锓木,以志吾过云。嘉定戊辰,天台谢采伯元若引。

谢采伯序落款“嘉定戊辰”也就是嘉定元年(1208)。按陈思《白石道人年谱》,这一年,姜夔51岁。谢采伯说姜夔“有……等书传于世”“予固恨其不遇于时,又自恨向者不能尽知而不获,抠衣北面以请也。因为锓木,以志吾过云”。显然,刻印书稿时,姜夔已不在人世。

姜夔之死,跟两件事有关。一是嘉泰四年(1204)三月,行都杭州发生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火。这场大火,把南宋朝廷核心机构官署都烧了,官衙民舍烧毁无数。姜夔的房舍也在其中。

二是姜夔本来就是一个文弱书生,所谓“气貌若不胜衣”。救火抢险,急火攻心,自在不言;加上灾后搬家,安顿一大家子,不免心力交瘁。同时,他还要焚膏继晷,著书立说,可能身体过劳了。

在什么时间,什么样的状况下,姜夔的生命之弦突然崩断,瘦小的身体突然倒下,我们不得而知。只可断定,在嘉定元年(1208)前某一天,《续书谱》尚未完成,他就溘然长逝了。至此,一个历经坎坷、也曾有过荣光的生命,就此画上了句号。

《续书谱》的灵感,应该来源于书法史上三部重要著作:一是唐孙过庭著《书谱》,二是唐张怀瓘所著《书断》,三是北宋朱长文《续书断》。有朱长文《续书断》在前,才有姜夔《續书谱》在后,这里面有某种思想关联。

不过《续书断》是《书断》同体例的书法史后续著录,时间上相衔接,二者合璧,在当时来说,可以构成一部完整的书法史。《续书谱》没有仿《书谱》,它是借“续书”之名,另著新篇。这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法理论专著。这里既涉及书体、历史、渊源,也涉笔法、技术,也涉理论、审美,甚至包含生活应用(如书丹);从最基础的问题——“摹书”,到最高端的创作个性化——“性情”融入,《续书谱》都一一涉及。因此可以说,孙过庭和姜夔,两人是站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各自完成了历史和时代托付的工作:《书谱》是理论探索和开创时代的高峰,《续书谱》则是传播和阐述时代的高峰。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续书谱》是姜夔生前呕心沥血构思撰写的一部书稿,他是在书稿未完成的情况下突然去世的。现在通行海内外的《续书谱》,不是姜夔原始本,而是明清时代文人学者几经调整,最后在康熙年间成形的“整理版”。

《续书谱》,是姜夔生命的最后寄托,一个悲怆生命的最后安顿。

少年学诗,放飞才情;中年献乐,四处碰壁;晚年习书,再得大名,可谓是姜夔的人生三部曲。此中有多少悲欢离合,令人无限感慨。

责编:马京京

3081500338297

猜你喜欢

姜夔文坛
读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赤阑桥畔,南宋才子姜夔的“合肥情遇”
赤阑桥畔,南宋才子姜夔的“合肥情遇”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哭正中老
众生皆苦,但朋友是甜的
唐代刺史与地方文学生态的建构
《南方文坛》2018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
论姜夔词的表现艺术
姜夔,你咋这么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