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高考“河段的形成”试题评析及教学启示

2022-03-11孙文华

地理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考试题教学启示评析

摘 要:2021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乙卷37(2)“河段的形成”试题,具有注重考查地理主干内容、设问平常但蕴含深刻、考核水平层级丰富、突出素养立意等特点。通过对该试题特点的分析,进一步领会该试题中渗透的新课改理念,提出夯实基础知识、强化主干内容、提升地理思维能力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考试题;评析;河段的形成;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3-0041-04

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文科综合37题以我国东部亚热带季风区内地势低洼、濒临河湖的圩田为切入点,以时间推移为顺序,以地理学科的内在逻辑为主线,综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要素,全面考查圩田的过去(圩田形成的自然条件)、现在(圩田易遭受水灾的原因)、未来(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揭示了人、河湖与土地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渗透了地理学科的核心思想和时空观。

一、试题呈现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围出的田地。图1所示圩田海拔6~7米,种植庄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据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三河镇濒临巢湖。

(1)推测该圩田区适宜围垦的自然条件。(6分)

(2)分析图示河流三河镇以下河段的形成。(6分)

(3)说明这些圩田易发水灾的原因。(6分)

(4)有人建议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圩田这种利用方式改变的作用。(6分)

方面①:改善巢湖水质;方面②: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

参考答案:(2)在枯水期(当巢湖处于低水位时),湖滩出露,出现自然水道;人们在自然水道基础上,开挖河道,垒筑河堤。

统观37题四个小题,其中(1)、(3)、(4)小题均是紧紧围绕“圩田”展开的设问,问题中均有“圩田”二字,而37(2)小题“分析图示河流三河镇以下河段的形成”,以某河段的形成为试题情境,以地理过程和变化为测试内容,以动态观察与预测、综合分析为具体任务,以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为命题立意,在本套地理试题中有着独特的设问视角。

二、试题特点

1.考查主干内容,凸显学科本质

河流和河流地貌,是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也是地理高考的高频考点。以河流和河流地貌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核心素养,突显地理学的本质。

据表1可知,近五年來关于河流的考题,有以下特点:一是河流为高频考点,全国高考试卷几乎每年都有涉及且分值较大;二是考查形式多样,题型既有综合题,也有选择题;三是考查方向主要以河流水文特征及其与自然地理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河流地貌,部分试题考查河流对生物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四是考查的空间范围相对较小,往往选取某河流的局部流域或河段进行深入考查,且选取我国的河流占比高。

2.设问看似平常,实则蕴意深刻

“分析某河段的形成”设问与近五年关于河流及河流地貌的设问相比,视角独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往年从未有这样的考查方向;二是“河段”的概念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没有做出明确界定。

关于河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2017年版)》)的内容要求分别是:“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综上,这两个标准中均未提及关于“河段”的表述。

查阅自然地理学、水文学和地貌学等相关文献,未查到“河段”概念的专业解释,笔者咨询自然地理学专家并确认,“河段”不是地理学专业术语。《现代汉语词典》中“河段”指河流的某一段。自然形成的“河段”包括自然水道(主要指河床或河槽)和河水两部分[1],人为因素参与形成的“河段”还应有人工修筑的河堤。仔细分析答案 “在枯水期(当巢湖处于低水位时),湖滩出露,出现自然水道;人们在自然水道基础上,开挖河道,垒筑河堤”,体现了自然环境演变与人文过程的耦合,突出人的需求驱动的地理过程的特点[2],据此可以认为“河段”主要指河流水道(河床、堤岸),而非河流的水体,仅回答当地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水源丰富等则均未答到要点。要分析河段的形成,就要分析河流水道是怎么形成的,可设计以下问题链启发学生思路:①河床和堤岸分别位于河段哪个部位?②河床和堤岸是如何形成的?③河床和堤岸仅是自然形成的吗?④有没有人为开挖和修筑?

该题看似考查河流,实则考查河流地貌和人地关系,因为考查的河段指河流水道而非河水,这正是这道题的深刻内涵。可将设问换为:“分析三河镇以下河段水道的形成”,更有指向性,表述更准确,与参考答案吻合度更高。

3.考核层级丰富,质量标准要求较高

以笔者所在地省级示范校高三文科班40名学生为测试对象,以乙卷37题和若干其他题为测试题,组织了一次学生地理学业质量水平测试。测试后以该题的官方参考答案为最高质量标准等级,以课标为依据,结合学生对该题作答情况的研究分析,笔者尝试划分了该题的学业质量水平标准和思维结构,如表2所示。

笔者参考《课标(2017年版)》关于学业质量水平标准划分方法,用4个水平层级来对应该题的学业质量标准。接受测试的学生中,达到水平4层级的学生人数为0,仅有不到1/3的学生能达到水平3要求,根据本班地理教师反馈,达到水平3已是本班地理学科素养最好的学生。水平3和水平4的学生占比低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主观原因,高三学生还未系统复习,地理学科能力和素养水平还有待提高;二是客观原因,情境的复杂性和甘肃学生对情境的陌生性,学生对情境是否熟悉是影响其完成具体任务的主要因素[3]。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该试题情境是我国江南湿润地区,水网密布,土地被河湖分割破碎,历史上人类与湖争地、与河争地是生命得以存活和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手段,这对于地处干旱区的学生来说很难想象。根据官方参考答案“在枯水期(当巢湖处于低水位时),湖滩出露,出现自然水道。人们在自然水道基础上,开挖河道,垒筑河堤”,在河湖枯水期时,古人必须抓紧时间加深河道、修筑河堤,否则巢湖水位上涨,土地复被水体淹没,其紧迫性对未经世事的学生来说无法感受。加之三河镇以下河段形成的情境,隐含了空间动态过程关联的因素和地理学科逻辑,如海拔高低、相对高差、区域降水的季节变化导致河湖水位及水量变化、泥沙冲积、湖水顶托河水等,其影响因素的外显程度不够。所以,若按该题官方的参考答案所要求的水平4,学生作答难度很大。

4.核心素养立意,考查高阶思维能力

该试题既有对巢湖流域的区域认知,又有对时空、要素等的综合,还有人、河流、土地三者和谐共生的要求,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立意,考查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动态的地理过程分析,考生须在有效获取图文信息基础上,运用准确的语言阐明河段形成,更重要的是,流水侵蚀是河道的自然形成过程,而人类挖河筑堤则是人为过程,要将两个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深入理解该河段的形成,要求學生的思维能力更高。

二是运用空间推理的方法,如巢湖流域丰水期时,水域面积大,土地面积小;枯水期时,水域面积减小,而土地面积增大,这是形成河段的一个重要的空间思维方向。

综上所述,该题要求考生须具有综合分析地理过程、认知区域环境变化及影响因素的高阶思维能力。

三、教学建议

1.夯实地理基础知识

本题中“河段”与“河流”紧密相关,河流是地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地理课程中亦是出现频次较高的概念。正确作答该题的地理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能够较深入理解和分析影响河流的水系、水文特征的因素,二是能够理解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分别阐述如下:影响河流特征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可持续发展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区域地形类型及分布(包括地势起伏)、气候主要是降水量、植被覆盖、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及分布、生产类型(分布)及规模等;可持续发展因素主要指人地是否协调等,然后将这些基础知识对应到三河镇以下的河流、平原地形(平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但有明显的雨季)、人口(稠密)、农业生产为主(分布广且总体规模大)。  河流地貌的类型主要有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两种。

该题只要结合上述地理基础知识,写出三河镇以下河段的形成是由于“河流侵蚀”和“人工挖掘”两个要点,再略加分析即可得高分。由此可见夯实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2.强化主干内容教学

地理学科内容丰富,研究的空间范围广阔,地理过程和现象也复杂多样,如此庞杂的内容,不可能在题目数量有限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全部呈现。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在全面学习、复习地理内容的基础上,突出地理学科的主干内容,本试题的情景材料和考点以“地球上的水——河流和湖泊”为切入点,河流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是地理学科的主干内容。除了河流之外,还有地球上的大气、地貌、植被和土壤、工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人地关系、区域及其发展等,这些地理主干知识联系广、影响深,能深刻反映地理学科本质,是高中地理学习和高考备考中的着重关注点,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予以强化。

3.提升学生地理思维水平

本题解题需要以下的地理思维推理:三河镇以下河段→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内(季节)变化大→河湖水位年内(季节)变化大→河湖枯水期→湖滩出露→河水侵蚀出现自然河道→挖河筑堤→河段形成。从该试题思维推理可以看出,必备的地理知识是训练学生“双基”的载体,但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包括地理学科在内所有学科的学习,不再仅限于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更注重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品格。掌握“活”的知识,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水平。平时的教学中,要在强化学生图文理解的基础上[4],运用时空联系的视角、学科逻辑推理的视角;测试中多设计开放性试题,训练学生形成多点、关联思维结构,不断提升学生地理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景春,李有利.地貌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 孙文华.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第37题难点剖析及教学启示[J].地理教育,2018(2):39-40.

3589500338204

猜你喜欢

高考试题教学启示评析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口译大赛选手心理压力分析及教学启示
大学英语学生作文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及相关试题的归类分析
巧用高考试题,让高三哲学复习课堂灵动起来
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
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种解法评析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甲卷试题评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