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建筑理论下的小学校园建筑灵活性设计方法

2022-03-10柳红明吴亚楠

河南建材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室校园空间

柳红明 吴亚楠

吉林建筑大学(130118)

1 开放建筑理论概述

开放建筑理论分为层级理论、系统分离、模数定位,开放建筑理论主要是把建筑空间划分为不同层级:社区层级、建筑主体层级、填充体层级[1]。社区层级是最为稳定的;建筑主体是较为稳定的,指的是建筑结构,如钢结构、承重墙体、梁、板等;除了建筑结构,其他容易变动的部位称为填充体,包括内部空间的分割及隔墙、家具等。

由于建筑的空间功能会伴随时间的迁移与使用者的需求不同而发生改变,因此建筑填充体的生命周期不固定。建筑的生命周期主要与建筑主体结构的寿命一致,但由于建筑主体结构的不可改变性,又会影响到建筑空间的组合形式和变换的可能性。

2 小学校园发展现状及趋势

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大批量、大规模的校舍应运而生。当时教学模式以编班授课制为主,教室的标准化、批量化导致了学校建筑的工厂化、固定化,大多以外廊串联教室为主。校园空间从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只有面积的增加,大到总体布局、建筑风格,小到教室布置、活动空间几乎都大同小异,这样的设计忽视了学生群体的差异性。

现行的应试教育是一个固定的高效输出输入知识的模式,然而这样的模式导致的结果就是不能融合、贯通不同学科的知识。厂房化的学校、流水线式的教育、每天三点一线、按时上下课,固定的“车间运营模式”必然导致空间固化[2]。

未来的小学建设越来越多的注重与自然结合,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不再局限一班一师,模糊室内外界限,各种功能空间互相融合,支持多种新型学习方式以迎合孩子们对未来的探索。

3 小学校园建筑的灵活性表达

开放建筑理论主张在建筑主体结构稳定不变的情况下,预留出交通空间和附属空间(卫生间、设备间等)的位置,再按照流线对其建筑空间进行大致的分区。设计时,根据灵活可变的原则,不具体规定空间的性质,而是给予空间一定程度上的适用范围,让使用者根据自身的需求去定义空间的性质。同时,可变空间需要预留一定的调整空间,以满足未来的需求变化,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1 教学单元

由于小学教室对专业性要求较低,因此一般普通教室即可满足日常需求。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个固定的教室可以增加学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但小学生的学习是感性的,正处于好奇心强、探索世界的阶段,比起机械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更能在新颖的环境和创新的教学方法中集中注意力。因此要把环境作为载体,赋予教学空间多种功能,保持学生的新奇感。

在教学中,课本不是完成的目的,而是学习的工具,老师应该不再局限于一对多授课这一种模式,应将孩子的兴趣作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自主探究并得到答案,需考虑个体学习、小组学习、非正式学习等多种模式。

丘吉尔曾经说过:“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影响我们”。教学空间和教学模式是相互影响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学空间更新,好的空间设计又能够促进教学模式的革新。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空间可从内部家具和空间上进行改变。

3.1.1 家具灵活重组

在教室空间中,可以通过课桌椅的尺寸和布局方式推演出符合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空间。“编班授课制”的模式下,教学活动比较规律,因此课桌椅的布置也相对比较固定。而现在更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更多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课桌椅作为学习的硬件设施,应随着教育模式的转变而改变。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课桌椅可以采用扇形、梯形等多种形式(如图1所示),同时课桌椅都采用滚轮,方便学生移动。

图1 扇形课桌的不同布局方式

3.1.2 空间灵活划分

教室作为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还需要有一些生活辅助空间,如储物、展示、教师办公、学生答疑等空间(图2-a)。教室侧面或后面可放置储物柜,以供学生们放置书本、手工课的工具等,也可供老师放一些常用教具。同时可与储物柜结合设置图书角,节约空间,为学生预留更多的活动空间。

教室里也可预留辅导角,为教师给学生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提供方便,同时也方便教师在班办公。

教室也可在建筑设计时就预留出功能角的空间。例如哥伦比亚小学在建设之初就考虑到了功能角的设置[3],固定的小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支持:情境再现、自主讨论、教师答疑、才艺展示等(图2-b)。这样用墙体划分出来的小空间有效解决了隔音差、空间感弱、相互干扰的情况,虽然空间的可变性差,但小空间更容易满足小学生的领域感,私密性更强。

图2 教室空间划分

3.2 廊道空间

传统校园中的教学楼大多以一字型走廊加两侧楼梯构成交通体系,与教室、操场相对独立。随着新型的教育模式出现,教学也不仅局限于在课堂上,学习行为的多样化逐渐模糊了学习空间和交通空间的边缘,走廊的功能正在逐渐增多。在开放建筑理论下,确定了支撑体结构之后,空间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进行灵活组合。教学空间教室采用推拉折叠门、隔板等弹性分隔,使空间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当需要小组讨论、情境式教学时,可以将走廊的隔断打开,与教室融合,灵活营造出大空间。

当教学空间变得灵活可变时,就衍伸出综合的教学单元。教学单元根据学习与生活的需要赋予开放空间不同的功能,教室和这些不同尺度的开放空间组合在一起,形成集中式、开放式的多层次的学习空间。

这些廊道空间并没有固定的功能定义,随着使用学生的不同而变换功能,可供学生思考、交流、游戏、休息、展示等(如图3 所示),让教育能够随时随地发生。

图3 廊道空间承担不同的功能

校园走廊作为非正式学习空间,可在入口、转角或柱子处结合小学生的活动尺度设置不同的构筑物,供学生停留驻足,这样也可以减少连续直线型走廊的单调,创造亲切的空间氛围,营造丰富的立面变化。

3.3 活动空间

活动空间在开放建筑理论中属于组织层次的设计,即要灵活组织,适应环境。在小学校园常规的学习模式中,课间10 min,小学生通常会上厕所、打水、在教室休息、嬉戏打闹。10 min 一般不够小学生下楼到操场活动再回到教室。因此就造成了活动空间与学习空间的剥离。因此需要对活动空间进行灵活划分,与学习空间结合布置,方便服务学生,总体来讲可划分为地面层、平台层、屋顶层[4]。

地面层:我国小学的地面绿色景观都很漂亮,但纯粹的景观缺少了与学生们的互动性,造成了空间浪费。自然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园艺景观可以使小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是了解自然的真实课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参与到园艺种植中,还可以带领学生们开展艺术活动、自然科普讲座,以此达到自然教育的目的。地面景观也可以在架空首层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整体,通过微地形、楼梯和二层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有活力的地景空间。

平台层:通过布置各种廊道空间,形成多种可能的活动平台。平台和地面层景观结合,可以服务就近教室的学生。通过不同的空间分隔创造出公共、半公共、私密等不同尺度的活动空间。

屋顶层:屋顶可以用来做花园、活动场地、种植园等,创造劳动交流的平台,缩短三四层学生与活动空间的距离。同时绿植覆盖屋顶,夏季可吸收热量,对教室进行物理降温。

例如深圳新沙小学通过空间形态设计,每一层都有孩子们活动的地方,使小学生在不同主题的空间自由活动,创造了丰富的空间体验(如图4 所示)。

图4 深圳新沙小学活动空间示意图

4 结语

文章基于开放建筑理论,通过对小学校园建筑这一建筑类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小学校园灵活性的设计方法。将此理论应用于设计中,能创造多种可变灵活的弹性活动空间。同时也能够调动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参与性,使学生与环境产生深度互动,营造活力趣味的校园环境。

猜你喜欢

教室校园空间
“313”教室
校园一角大发现
空间是什么?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创享空间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校园的早晨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