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山水画写生中的漓江题材析论

2022-03-09陈江

收藏与投资 2022年2期
关键词:笔墨创新

摘要:外来文化的涌入,使20世纪的中国山水画面临着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中国画家纷纷加入写生队伍,从现实中寻求变革之法,探索如何用传统的笔墨反映现实题材,探讨当代山水画写生的发展路径。通过对漓江历史及漓江题材名作的分析,观察李可染、陆俨少等人的笔墨画风在写生上的突破以及漓江题材标志性作品的创作过程。

关键词:对景写生;漓江风貌;创新;笔墨

桂林自古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历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历,留下许多的诗词佳作,北宋李纲《桂林道中二首》其一写道:“桂林山水久闻风,身世茫然堕此中。日暮碧云浓作朵,春深稚笋翠成丛。仙家多住朱明洞,客梦来游群玉峰。雁荡武夷何足道,千岩元是小玲珑。”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米芾官至临桂(桂林)县尉,好游各处名胜,留下笔墨。据传米芾作《阳朔山图》并题文:“拜石人,居岩壑,至奇之地,作宦佳处,无过于此。”这也是有记载的宋代唯一一幅与桂林有关的作品,可惜在明代失传,后人无法一睹此作的真面目。蒋勋认为“米氏云山”的技法与漓江山水有着一定的联系,“用浓淡不同的墨,慢慢渲染出云的流动,以及云雾中的山水”[1]。

20世纪初,广西提学使汪颂年邀请齐白石赴桂居住半年,在此期间创作出《独秀峰》《漓江泛舟》等作品。1938年,张大千与徐悲鸿泛舟漓江之上,慨叹漓江之美。20世纪50年代,在国家的号召下,美术界和各地画院提倡山水写生,喊出“走出去画山水,必须画真山水”的口号,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关山月、石鲁等一大批来自各地的知名画家汇聚广西,专写桂林山水独特的地域风貌,不仅丰富了创作素材和创作语言,还形成了各位画家的独特风格,作品有着典型的时代特征,在20世纪美术史中有着一定的地位,推动了广西地区的中国画发展。

李可染是近代杰出的艺术家,1954—1965年间,他响应号召,走出画室,对景写生,完成了大量的写生作品。他曾说:“一个画家要坚持现实主义的正确道路,就要认真学两本书。一本是大自然,它包罗万象、无穷无尽,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任何一个现象,都是一门无尽的学问,深钻进去,都能成为个专家……第二是精读传统这本书,传统包括历史,历史本身是传统的一部分。人离开了客观世界,离开了传统,你不能创造出任何东西。”[2]李可染钟爱漓江景色,曾多次赴桂,主张“要到大自然中去”。漓江在李可染的艺术创作中也是重要的题材,贯穿其艺术生涯,“李可染成就了漓江,或者说是漓江成就了李可染”。

李可染兼修中西绘画,先后师承齐白石、黄宾虹。他于1929年考取油画研究生,在上海美专学习时受教于林风眠、倪贻德等。林风眠长期于国外游学,思想深受西方艺术的影响,倪贻德则是“决澜社”的重要成员,该社也是近代美术革新的重要组织。两位大家都开阔了李可染的艺术视野,万青力认为“倪贻德是对李可染一生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李可染在齐白石门下学画十年,继承了齐白石作画严谨的艺术态度。

“经过1954年、1956年国内及1957年东德的‘对景写生’过渡到‘对景创作’,李可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做到了主、客观时间的统一,从而意境厚重。”[3]作品《漓江边上》以漓江风景为母题,不同于以往的“满”“繁”式构图,李可染较为大胆地采用了裁剪式。作品前方俯瞰漓江全景,后方则是由“平远”向“深远”推进。左侧为蜿蜒的小路与村舍,右侧则大面积留白,画面的重心放置在左侧,江中有几条渔船起到左右平衡的作用。左右两侧一黑一白,形成了強烈的视觉对比,村舍的白在中间黑色墨块中起到“破”的作用,形成一股流转的“气”,与画面左上方的树木相连,曲折蜿蜒,延伸到远方,将画面的空间推至更远处。

1986年,李可染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参观者在李可染的漓江题材作品前久久徘徊,思索画家是从何角度来观察事物的。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提出对中国山水物象的观察方式:“沈括以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4]。李可染的写生深入生活,与以往的“目识心记”式写生不同,直接在纸上落墨,细细描绘眼前景象,进行笔墨与景象的转换,以《桂林阳朔》《阳朔穿山渡头》等作品为例,李可染在作品画面中加入传统山水画极少表现的山体在水面上的倒影,将西方光学知识融入中国山水画,表现水光山色。李可染曾对朱修立说:“我喜爱伦勃朗的油画……我的黑山黑水中夹有一道白光,正是从伦勃朗的油画中得到启示,不过,我用我们传统的笔墨表现出来了。”[5]1963年,李可染以漓江景色为母题创作了《阳朔一景》,画面以丰碑式的桂林山体为主,层峦叠嶂,采用李可染式的满构图,画面下方江水环抱,巧妙利用黑与白,“计白当黑”,形成“画眼”,突出画面的重点,利用墨色的干枯浓淡和逆光的光影来区分画面的前后关系,形成深厚凝重、博大雄浑的画风。

陆俨少与李可染被称为“南陆北李”,然而陆俨少在写生上和李可染的“对景写生”“对景创作”不同,主张“看山看神气”,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在《陆俨少论艺》中回忆他与关山月同游都江堰的经历:“……翌晨同游都江堰。他有一本小册子,很细心地记录所见景物。我两手空空,不勾稿子。他劝我也勾些稿,我说我看山看神气。”[6]陆俨少也非常重视写生,自1934年开始写生之旅后,他分别于1962年、1979年先后两次到广西写生。1962年,陆俨少从广东取道广西南宁、桂林,沿途感于漓江风光的秀丽,创作了《漓江春泛》,作品上题:“漓江春泛,壬寅之春,予归自湛江,道出柳州之间,奇峰拔地而出,肩随行列,合沓逢迎,数百里不断,昔范子能称,平地苍玉崛起,为天下第一伟观者,诚不为虚誉矣。”可以看出陆俨少对漓江景色的赞誉。这幅作品构图采用传统的“一江两岸”式,用传统皴法表现画面,用笔老辣苍劲,墨色枯润丰富,近景仅为概况,中景是“画眼”,中有几处村舍点缀,绿植丰茂,物象间留白,已有陆俨少后来所创的“留白法”之形,远景山体连绵不绝,浅绛色的画面氛围中,漓江上三两只船在游动,水面呈现“漓江式倒影”。江水与山体延伸至远方,春意盎然。作品虽然采用传统的笔墨章法,但可见陆俨少的笔墨功力和“目识心近”的提炼手法。

1979年,陆俨少再赴广西,游都乐洞、龙潭等名胜古迹,“目识心记”之下,基于唐代柳宗元的诗词创作出《柳州近治山水可游者》《柳州东亭记》等作品。1946年,陆俨少携家人乘木筏游三峡,目睹三峡各景之奇异、水道之狭窄、波涛之汹涌,“看山”看出“神气”,酝酿并创作了《杜甫诗意图》《峡江云水图》。《联岚含辉》是陆俨少游历桂林名胜古迹后所作,竖幅,一江两岸式构图,前有几处村舍隐藏在树石之间,一艘小船行至江水之中,“江水清澈,照映诸峰”,峰体起伏连绵。陆俨少技法成熟,前后山体间均使用留白法,“或是云雾,或是泉水,或是日光”[7]。

“作画要变,要创新,就得去体验生活……坐在画室里要变、要创新是不可能的。”[8]创新伴随每位画家的一生。黄独峰、阳太阳等一大批的广西画家,躬耕于广西山水,表现广西文化,向世人展现广西风土人情,形成广西风格、广西画派,走进现实生活中写生,探索由传统山水向现代山水的转型,从民族文化中生发民族情感。黄独峰兼修中西,早年师从岭南画派,拜入高剑父门下专研国画。黄独峰曾言:“中国画的笔墨千变万化,丰姿多彩,这是任何国家所没有的,我们要比民族气质,比气魄。”[9]黄独峰清醒地看到中国画与其他画种差异在于笔墨,于是抛开门户之见,于1950年拜张大千为师,学习传统笔墨。黄独峰深知各画派的优势与不足,故此博采众家之所长,兼收并蓄。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黄独峰着力描绘广西的自然景象,他曾言:“几十年来,我是把写生作为提高技艺、丰富作品题材的手段,我把‘搜尽奇峰打草稿’作为治艺的座右铭。”[10]黄独峰走遍漓江两岸,绘制了大量的写生作品,并于1976年完成了《漓江百里图卷》的绘制,作品从七星岩起,至阳朔雪山,以漓江为主线,曲水蜿蜒,山勢横移,群峰迭起,把漓江两岸的浮山、烟雨、渔家、村舍、梯田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象加入作品,表现漓江两岸的壮美风光,笔墨酣畅淋漓,气势雄强,用干笔皴擦出山石纹理,淡墨湿笔点染树木,随类赋彩,使作品生机盎然,足见画家深厚的笔墨功力。对景创作是画家的写生表达手法,也是漓江画派的形成基础。

在20世纪的大背景下,大量外来艺术思想涌入,冲击与碰撞着中国传统艺术。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画家投身于“面向生活,面向现实”“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山水画写生创作之中,写生也就成为当时新山水画的创新途径。李可染、陆俨少、傅抱石等知名艺术巨匠在写生过程中与广西结下艺术情缘,他们多次赴广西游观漓江名胜,深入自然生活,反复锤炼笔墨与自然表达的转换,创造新的技法,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也留下了大量以桂林、漓江为主题的写生作品,丰富了广西美术,反映出艺术家的“思古之情,求新之念”,他们对传统的继承和对现实的探索,承担起新时代、新山水画的发展重任。

基金项目

校级青年项目“当代山水画写生中的漓江题材析论”(项目编号:QN201902)

作者简介

陈江,1987年9月生,男,汉族,湖南醴陵人,广西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山水画造境。

参考文献

[1]蒋勋.写给大家看的中国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12-13.

[2]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张丹.李可染:万壑竞秀[J].艺术品鉴,2018(7):119-128.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胡斌.李可染访德写生的社会语境及艺术影响[J].文艺研究,2011(2):121-128.

[6]陆俨少.陆俨少论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48.

[7]陆俨少.陆俨少论画学[J].中国书画,2013(3):28-53.

[8]阳孟琼.勤奋作画,热心教学—记印尼归侨国画家黄独峰[M]//吴学斌,蒙启菲.黄独峰艺术生涯.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9]游国权,于澎.笔含春雨,墨润千花—访国画家黄独峰教授[M]//吴学斌,蒙启菲.黄独峰艺术生涯.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10]高学玉.搜尽奇峰打草稿—“黄独峰画展”侧记[M]//吴学斌,蒙启菲.黄独峰艺术生涯.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201.

1538500783219

猜你喜欢

笔墨创新
笔墨道中人——振忠漫议
笔墨丹青绘晚霞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