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武明长城现状调查研究

2022-03-09李辉吕浩东王映天赵鑫

收藏与投资 2022年2期
关键词:明代长城病害

李辉 吕浩东 王映天 赵鑫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人们将关注热点投向了古建筑、古长城的保护。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对比分析和查阅文献等方法,介绍了广武明长城的历史沿革,解析了广武明长城的建筑形制。调查广武明长城的现存段落病害,并分析病害产生的原因。希望通过本文引起人们对广武明长城的关注,从而加大对广武明长城的保护力度。

关键词:明代;长城;病害;保护

山西北部地区,自古为北御戎狄之所,多见兵戈之争,北方游牧民族常由此南向,进攻中原。明朝中央政府沿长城设置了九个边防重镇,雁门关、偏头关和宁武关就是山西镇所属的关卡,作为重要的关城,被称为“外三关”。明朝后期,山西外三关的军事地位逐渐提高。山西镇总兵曾经先后在偏头关、宁武关驻扎,并在驻扎期间建立了大规模的防御设施。广武明长城属于山西镇防区,距雁门关仅数十里,至今还保留着众多的军事遗迹和军事文化遗产。笔者通过调查广武明长城的病害,分析病害产生的原因,探讨广武明长城的保护方案,希望引起人们对广武明长城的关注,从而加大对广武明长城遗址的保护力度。

一、广武明长城历史沿革

“广武”一词常常在史籍中出现,然而并非专指现今的广武城。在雁门关附近,历史上有四座先后甚至同时以“广武”为名的城池,学者根据时代前后分别把它们称为广武故城、上馆城、旧广武城、新广武城。

广武明长城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新广武村,依山据岭,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朝曾在此设县,派兵驻守,对于抵御匈奴的南侵发挥了重大作用。明朝为了防御蒙古族各部落的入侵,大规模修筑长城。这项庞大的工程在明朝中后期才得以成型。明朝在广武建立广武营,通过建营、开军屯、修边墙、立烽燧、营筑堡寨等各种手段,防止蒙古人的入侵和袭击。

广武明长城修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为夯土长城,明万历三十三年(1595年)巡抚都御史李景元重修,对长城包砖。该段长城全长5 964米,从代县白草口河东起,至山阴县张家庄乡新广武村。

广武段明长城辖于山西镇。从位置来看,山西镇边防位于大同镇边防南面,山西镇起到了支撑、巩固大同镇的作用,阻止突破宣府、大同防线的敌人深入中原地区。山西镇军事防御关口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偏头、宁武和雁门三关,雁门关直通中原,是中原地区面对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最后防线,在三关防御体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广武明长城距离雁门关仅数十里,是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支撑。《两镇三关制》中记载:“广武当朔州、马邑大川之冲,忻代崞峙诸郡县之要,凡敌由大同左右卫入,势当首犯。”广武是大同左右卫防线被突破后的唯一防线。综上所述,在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中,广武明长城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二、广武明长城的建筑形制

广武明长城是一套由城墙、关隘、城堡、敌台和烽火台等部分构成的比较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每一个部分在整个防御体系中都十分重要,所有构成长城的要素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一)墙体

广武明长城工程的主体就是城墙,墙体是砖石混筑墙,墙体宽5米,顶宽3米,高6~8米,整体包砖。包砖用的是城墙和附属建筑中最常使用的普通长砖,为泥土质地,青灰色,质地比较坚硬,有的砖内存在大颗粒的粗砂,正面看起来很光滑,反面则比较粗糙。长37厘米、宽15厘米、厚9厘米,用掺有白灰的细灰浆砌成。城墙截断面下宽上窄,呈梯形,高厚尺寸不一。顶部用青砖砌垛口、女墙,垛口一般高1.8米,女墙高1.2米。垛口上设计了瞭望口以及射孔。墙体顶面用长砖铺砌,砖下铺垫一层平整的石块,再下为夯土。墙体顶部左右都开排水沟,用于雨天排水。长城墙体下面留有暗门,暗门可供士兵出入,现在已经被土石堵塞。

(二)敵台

敌台,即城墙上用于防御敌人的楼台,亦称墩台、墙台、马面。广武明长城敌台总体呈下大上小的锥形体,地基边长6~14米,高4~12米。上平台边长5~12米,敌台四面包砖,在墙外突起。敌台外侧修建楼梯,可供士兵上下。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任蓟镇总兵时考察了多处长城防御工程,结合自己的军事经验,首创空心敌楼,并在北方长城修建中付诸实践。在戚继光的兵书《练兵杂记》中对敌台有这样的描述:“今建空心敌台,尽将通人马冲处堵塞,其制:高三、四丈不等,周围阔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凡冲处数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缓处或百四五十步,或二百余步不等者为一台。两台相应,左右相救。下筑基与边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内出五尺有余。中层空豁,四面箭窗;上层建楼橹,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贼。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

广武明长城敌台修建情况参考了戚继光的蓟镇长城。每隔100~500米修建一座空心敌台,两座空心敌台之间分布着1~3座实心敌台,具体的距离根据地理位置和攻击距离来定。广武明长城共有16座空心敌台,保存较完好的现存5座。根据敌楼的大小、形制可将广武明长城的敌台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形筒拱单柱式空心敌楼,这种空心敌楼长13.5米,宽11.2米,此类敌楼有四条砖砌的筒拱形顶,中间为一个实心砖砌柱,筒拱形顶环绕砖砌柱,均为单层,东、西、北三面墙壁各开三个箭窗,南墙壁开一座石卷门;另一种是双筒拱四柱式空心敌楼,长11.5米,宽9.8米,该敌楼有四座砖砌柱,呈“田”字型分布,柱子南北两侧顶为筒拱型,单层,东、西、北三面各开两箭窗。

广武明长城楼门为砖石拱门,门上有精美的砖雕、仿制门楼和重檐门匾,且保存完整。广武明长城现存敌台门匾分别刻有“雄皋”“控桅”“天山”“鍼扃”等,字体浑厚苍劲。距离广武明长城100~200米处分布着许多烽火台,多建于广武明长城内外的高山顶、易于瞭望的山丘或道路折转处。广武明长城的烽火台有圆锥形和方锥形两种,都是夯土实心墩台。

三、广武明长城的病害

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财富,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理应得到所有人的珍重和保护。但广武明长城的现状堪忧,多年来,它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还一直处于自然环境下,几百年风雨的侵蚀、人践马踏,广武明长城的墙基裸露、砖石失修,甚至有多段长城墙体荡然无存。

(一)自然原因造成的病害

山阴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温差较大,风沙天气多,常有沙尘暴发生;夏季短而且炎热多雨;秋季短暂,气候温和;冬季长并且寒冷干燥。此地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降水季节集中在6~8月,无霜期短。独特的气候条件对广武明长城有很大的影响。

1.表面风化

表面风化是现存长城段落中极为常见的病害,主要是由于刮风、降水、温度差异、矿物质与水发生作用所致。

片状剥落。广武明长城是夯土长城,温度变化会引起内外土体热胀冷缩,产生裂隙,使长城表面墙体脱落。这种病害在夯筑墙体上比较多。

龟裂。山阴县干旱气候多,长城表面容易形成盐类富集,使长城表面硬化,形成裂隙。这种病害常见于广武明长城迎风面。

酥碱。化学风化,矿物质在水的作用下迁移造成土质酥松,土粒黏结力丧失,呈粉粒状脱落。多见于广武明长城背阴面。

生物风化。植物生长过程中根系扎入墙体,对长城造成机械性的破坏。广武明长城中的生物风化常见于长城顶部及南面。

冲蚀。雨水冲刷长城墙体,形成规模大小不一的冲沟,常见于敌台顶部。

2.裂隙

广武明长城裂隙面积比较大,夯土墙和砖墙都有大面积裂隙。广武明长城多处崩塌的主要因素就是由地震,风化引起的裂隙,该病害会导致长城墙体坍塌,对广武明长城造成极大破坏。

3.崩塌和坍塌

广武明长城是夯土长城,当墙基受到风化后,土坯结构被破坏,上重下轻,极易引发崩塌和坍塌。2016年10月4日,广武明长城的标志性建筑“穿心楼”突然坍塌,只有一根石柱残存。“穿心楼”位于山阴县张家庄乡新广武村西南约1.4公里处,官方名称是“新广武3段长城10号敌台”。2016年10月7日,山阴县决定启动广武明长城抢救和保护性修复程序。施工单位对穿心楼的台基和楼体残迹实施修缮加固,根据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使用从附近收集的两万余块长城砖,参考了古长城的修建技术,2017年12月基本完成修缮工作。

4.生物破坏

广武明长城距离村落较近。附近村民为图方便,直接将牛羊赶至长城脚下放牧,牛羊啃食长城脚下的草会翻动土壤,造成墙基松动,破坏长城;长时间暴露在野外,长城墙体被植被覆盖,植物根系扎入墙体,会破坏长城结构;部分有打洞习惯的动物如兔子,在长城下打洞,会毁坏墙基。这些都对长城造成了较大的生物破坏。

(二)人为破坏

1.车辆管理不当

为开发旅游资源,山阴县政府在广武明长城旁边修建了一个停车场,该停车场紧邻广武明长城的一段墙体,可同时容纳70余辆小型车辆,这些车辆的来往进出会引起地面震动,也会对广武明长城墙体的牢固性造成影响。

2.游客破坏

参观广武明长城的游客数量逐年上涨,但当地旅游部门未能有效管理、制止游客对长城的破坏。部分游客无视垃圾桶,乱扔垃圾,一些墙段已被垃圾覆盖;有的游客乱刻乱划长城砖,直接对长城造成破坏;还有一些游客随意攀爬,在残存墙体上行走,加速长城墙体脱落;管理者没有限制游客流量,当游客数量超出广武明长城的可承受范围时,也会加速对广武明长城的破坏。

3.取材性的破坏

广武明长城距离新广武村较近,当地单位和村民,经常随意搬走大量的长城砖。尤其是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当地人大规模盗取长城砖,用作住宅建设、铺地、盖猪圈等,现象极其普遍。墙砖被盗取后,夯土城墙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受风雨侵蚀,破坏更加严重,数段长城因此崩塌。墙材盗取对广武明长城的破坏十分严重。

从上述分析来看,广武明长城现存病害种类多、面积大、程度深,病害之间相互影响,造成病害的原因比较复杂。对广武长城的保护工作势必借助更加科学、精准的测量仪器,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

四、结语

现阶段,在国家没有对长城保护投入较大的资金的局面下,合理利用长城是相当有效的保护措施,势在必行。广武明长城有其宝贵的价值,对其进行开发可以吸引参观者的关注,相关的人为破坏也会得到遏制。

广武明长城作为我国明代雁门关防御体系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国历史上成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强大军事防线,其独特的建筑形制也在我国军事防御工程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长城作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精神象征,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和融合的见证。长城带给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促使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努力奋斗。

保护长城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能只靠部分考古工作者的关注,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从国家到个人的每一份力量。希望本文可以使社会各界关注广武明长城,更好地开展对长城的保护工作。

作者简介

李辉,1994年生,男,汉族,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

参考文献

[1]曹象明.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演化及其保护与利用模式[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2]张向东.山西明长城[J].文史月刊,2017(10):1.

[3]李志斌.山陰县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4]石浒龙.山西长城的现状及保护对策[C].敦煌:首届“中国长城论坛”专刊论文集,2008.

1425500783233

猜你喜欢

明代长城病害
基于改进DenseNet的茶叶病害小样本识别方法
某道路病害原因及维修改造方案探讨
登长城
蔬菜病害田间诊断依据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
长城,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