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我国音乐教育中践行赫尔巴特教育理念的探析

2022-03-09向秋语黄金城

音乐世界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育理念音乐教育

向秋语 黄金城

〔摘 要〕当前,新一轮的音乐课改蓄势待发,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型素质人才的培养,成为音乐教育的主要追求。赫尔巴特的“德育至上”“教育性教学”“以兴趣为动力”“个性化发展”“张弛有度的管理”等教育理念,均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科学性与时代性,而这五个方面也基本概括了现代教育的追求,是推进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五个方面。笔者希望通过吸收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精华来完善、推进、丰富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实践,推进新时代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深化。

〔关键词〕音乐教育;赫尔巴特;教育理念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强学校美育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深化学校美育工作。2020年10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各地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①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一个民族的审美水平,其在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创造活力、提高个体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

赫尔巴特开创性地提出了将德育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教育性教学”这一主张,与我国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相契合,也与我国音乐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匹配。赫尔巴特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品行,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人才的培养。这与《新课标》中提到的音乐教育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和人文修养,实现全面发展的学生综合素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详细论述了他的现代教育学思想,该书的副标题是:《由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短短13个字极易被忽视,却道出了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核心。赫尔巴特将“道德”看作教育的最高目标,这与当下我国所倡导的促进青少年核心素养发展的主张不谋而合。赫尔巴特在《论世界之审美描述就是教育的首要工作》中说道:“……从美学的必要性来看……音乐在艺术之中是出类拔萃的……”② 他充分肯定了音乐育人的重要作用。放眼世界,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明确肯定了音乐教育在培养与完善学生的人格方面所发挥的独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文艺育德——教育性音乐教学

教育家们在各个时期均不同程度地发出了重视音乐教育的号召。中国古代,推行的“礼乐”并举就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中有关“乐”的讨论,都是围绕德行修养展开的。孔子言:“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现如今,道德与审美有了更广泛的内容和时代特征。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全民的审美素质、人文修养、培养创新人才,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新时代,“文艺育德”的新方法被开创性地提出,这充分肯定了美育与德育应并举发展的路径。赫尔巴特将教育唯一的任务和全部的任务概括为道德。赫尔巴特从自身的教育立场出发,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赫尔巴特对“德育”的重视与我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目的相契合。

“美育最本质的价值不是其名称,而是其目的。”③音乐教育作为实现美育最重要的途径,其核心要义就是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审美、理解和创造能力,这些都是人类必备的基本素养。将道德教育与审美情感教育相结合是在现今音乐教育领域所明确认同的。文艺育德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不是要教会学生道德规范,而应思考应该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并且如何能做到知行合一,这才是教育的核心要义。音乐教育强调的是,潜移默化地在学生享受音乐快乐的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注重学生在音乐体验和音乐审美修养方面的培养,引导学生审美并带他们去认识世界的广阔,这就是“教育性音乐教学”。

(二)以兴趣为动力——深刻的音乐体验

“兴趣就是主动性”④,赫尔巴特说道,兴趣对于儿童学习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赫尔巴特的“兴趣说”有助于教育者深度思考在音乐教育中如何权衡“音乐兴趣”与“音乐技能”。在赫尔巴特看来,传授知识与培养兴趣属于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他主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養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教育和教学,但尊重学生的兴趣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随心所欲。这对于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课程的设置必须要与学生的经验与兴趣保持一致,但又不能盲从于学生的兴趣。

赫尔巴特把发展兴趣作为教学任务这一重要主张,可以很好地解答当前我国音乐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兴趣是“教育性音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没有兴趣的教学无疑是乏味的,没有亲身体验、没有音乐舞台,学生就难以融入音乐教学。教育者应该致力于为学生创设多样的舞台,让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通过音乐表演、自由创作、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参与音乐活动。只有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植起热爱音乐、关注音乐、享受音乐的种子,才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并实现音乐教育的深刻体验。诚然,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追求,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知识是为体验音乐服务的。音乐教育应该始终致力于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之美,让他们能够运用音乐的语言去描绘他们对世界最真切和直观的感受。“实现深刻的音乐体验,即在音乐反应中深深地被打动,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包含甚至超越一个优秀音乐课程的一切其他目标。”⑤

当然,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并将其作为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并不是轻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音乐的基础知识是我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美的前提。

(三)自由与教育——自我管理

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中,儿童管理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着重强调了“适度”在儿童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儿童管理必须是张弛有度的。不顾及教育的管理,就是对学生心灵的压迫。强制的管理会使管理效果事倍功半,教学将变成知识的灌输,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不自由。对音乐教育而言,教育目的只有在充分的教育自由的条件下才可能实现,并且一定是以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为前提的。自由的缺失会让学生失去主动性与创造力,阻碍学生认识、体验和实现音乐教育的价值,从而使得整个教学失去“教育性”。必须给予学生适度的自由,以充分确保他们能够自我管理。“当学生身处安全的、不受可能的失败或负面的评价威胁,并能完全致力于其创作或聆听音乐的能力,不受他人判断束缚的氛围中时,更有可能产生令人满意的音乐体验。”⑥这样才能使儿童受教育的过程成为他们审美体验的过程。

学生心灵的培育是不能忽视的。人类不断地通过其自身产生的思想范围来教育自己,因此,教育者应该致力于为学生树立一种积极乐观、终身学习艺术的思想范围。这种思想范围能够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影响,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正是这一点让我们明白,音乐教学的理想过程应是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自由参与、愉悦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便可获得情感体验,并逐步提高审美素养。自我管理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将在自我管理的范围中自由且独立地创造自我,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四)创美育人——未来准备说

赫尔巴特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分析了学生在成长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可能性的这一事实,明确了教育的起点应当是学生的个性,教育应当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教育者要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人的发展是具备多种可能性的,所以教育的准备也应该是多维度的。为不同的学生准备不同的教学方式是有益的,而学生的个性也将在这种多样化的氛围下日益显露出来的。教育者所着力为学生描绘的五彩的音乐世界,也会为其留下本着艺术去生活的态度。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若教师创设了美的课堂,那么他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争相观察和模仿的一件事情,也是学生借以观察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镜子。如若教育过程不美, 那么任何“美育”都无法立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具有发现学生独特个性的慧眼,而不应遏制其个性、忽视其潜能,学生理应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我们要明确的是,如果音乐课只是教唱几首歌曲,这样是不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什么实际意义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深入分析音乐作品的人文内涵,通过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创作背景、歌曲包含的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等关联,从多学科的角度综合出发,来把握音乐深层的思想文化底蕴。只有真正地掌握音乐学习的方法,真正地热爱音乐,音乐才能发挥对其终身发展所产生的有效影响。同样,音乐教育者也只有真正热爱音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受到熏陶。同时,创设多元丰富的音乐课堂供受教育者参与、体验,可以使学生的音乐兴趣愈益浓厚,从而树立终身学习音乐的目标。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深受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审美”哲学思想的影响,开始逐步关注“音乐”与“美育”的重要联系。音乐教育被公认为是个体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我国在以现代教育理论体系为指导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以《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为指导来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强调培养学生发现、创造和鉴赏音乐之美的能力。当前,正值素质教育大发展的时期,从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战略方针的角度来说,音乐教育理论的深化,为推进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理念:以审美为核心

音乐新课程明确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愛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⑦ 的十大基本课程理念,其中“以审美为核心”明确强调,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与审美体验是紧密相连的。要将“审美”思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音乐审美即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聆听、参与、编创、交流而获得对艺术作品的思想情感与文化内涵的认知,不是空洞地去欣赏,而是以亲身实践去体会音乐的境界。如果我们为了唱而教,将使学生对音乐失去兴趣。教育者需要传递给学生的是每一首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情感内涵,而且要始终将音乐教育的人文性放在首位——这是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所要求的,要帮助学生领会音乐要素在抒情达意上的作用,致力于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音乐之美,最终实现潜移默化、怡情养性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不断地丰富、完善、深化音乐教育的内容,既要突出音乐教育的学科特点,还要运用学科综合视域,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为学生提供自由而宽广的思想范围。

赫尔巴特明确提出:“这种对于世界的(审美)展示……可以被准确称为教育的主要任务。”⑧换句话说,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世界审美的描述。音乐教育包含着不同领域之间丰富的教育教学内容,音乐与诗歌、戏剧、影视、美术等都有着极强的交融性。音乐教育是我们认识世界多元化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在这种无形的熏陶中,即在音乐鉴赏中、在音乐活动中、在音乐创作中,悄无声息地将知识、道德与文化内涵传授给学生,这是让美育与德育的作用和影响更加深刻的教育方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应是我国音乐教育所时刻坚定的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应与我国传承千年的优秀音乐文化相结合,并时刻彰显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

(二)课程目标:以美育人

“以美育人”这一教育理念与我国的乐教传统一脉相承。围绕以“培养学生对音乐持久的兴趣”为教学的总目标,传统的教学目的被细化为了课程目标。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课程基于音乐学科的本位原则,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首要目标,也就是通过音乐教育来构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掌握的程度,科学地设置了分学段的过程与方法,合理地划分了各学段具体的教学要求,有效避免了教学目标的空洞、教学方式的枯燥、教学形式的单一,以及过度强调知识传授而忽略了艺术美感的培养等弊端。

赫尔巴特的多方面兴趣理论能够丰富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教育者在发掘学生多方面兴趣的同时也使得培养目标更具有针对性,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基于赫尔巴特的多方面兴趣理论,可以实现对学生知识、兴趣和个性的综合培养,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教学过程更加契合。音乐学习应该是围绕学生兴趣,成为让学生自由、主动、快乐地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创作音乐的一个综合过程。

(三)课程内容:多元文化并存

音乐课已经成为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如今,音乐课由唱、弹、跳、欣赏、创编五个部分构成,教学内容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础,课程内容与形式多样丰富,涵盖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西方经典音乐、少数民族音乐、民族特色器乐等。音乐教育共享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也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新时代,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去学习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音乐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由四个领域所构成: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其中,感受与欣赏是课程的重点,也是实现“以审美为核心”的“美育”目标的主要途径;表现是将音乐情感外化的重要形式;创造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音乐与相关文化彰显了音乐课的多元文化内涵,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

音乐课程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但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组织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这一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不仅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促进教育心理学化的核心理论。毫无疑问,兴趣不会随着教学的结束而消失,我们可以将一时的音乐兴趣发展成为终身的音乐兴趣。当享受音乐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学生便会主动、积极地在音乐的海洋中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这就是兴趣教育的归宿。

(四)教学阶段:适度适量适合

过去,“会唱”基本成为了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唯一指标,音乐的欣赏与体验常被忽略。如今,以歌唱教学为例,其一般分为六个环节:导入部分、教授新课、解决重难点、表演展示、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各学段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十分注重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相互衔接和过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严格依照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与教育心理学的主张相符合,解决了音乐教育各学段的教学内容与整个音乐学科知识体系以及学生个体音乐认知水平的问题。赫尔巴特的四阶段教学论,经齐勒尔和莱因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五段教学法,至今仍影响着我国的教学理论。

像细致地弹奏音阶一样,每一位音乐教育者都必须练习在思想上不断摸索如何对待学生的音阶。教育者应该审慎地探究如何最有成效地把握和提高儿童。同时,赫尔巴特强调了要从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出发,通过设立宽泛的多学科综合的知识体系,来为学生构建严密周全的知识系统,以确保全面培养目标的完成。《新课标》也提出:“必修、选性必修与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及内在联系,构成以培育和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⑨从这个角度来看,赫尔巴特所强调的学科综合与知识系统化,都被当下课程改革中的基础化、必修化、选修化等所印证。

实现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这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可以为我国当前音乐教育的实践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首先,我们应正确看待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的概念和其技能技巧的掌握不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音乐教育的核心要义是提高个体的审美修养。其次,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文艺育德的功能。音乐教育与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音乐教育的重心应从民族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感受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鼓励他们自由地用音乐的语言去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真切感受,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真正实现“教育性音乐教学”。这也是开阔学生音乐视野和审美情趣,并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最后,要不断壮大、丰富师资力量。新时代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要从“学术性”和“師范性”上去提高,老师们更要潜心研究如何有效把握与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音乐教育更好地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

注释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10月15日。

②(德)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教育论著精选》,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1年,第16页。

③余丹红:《音乐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探秘——雷默文选与反思》,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7页。

④(德)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5页。

⑤余丹红:《音乐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探秘——雷默文选与反思》,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 42页。

⑥与这一观点相对的讨论,详见:J o h n A.Sloboda“Empirical Studies of Emotional Response to Music”in Cognitive Bases of Musical Communication, ed.Mari Jones and Susan Holleran(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1),39.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5页。

⑧(德)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86-187页。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年,第8页。

参考文献

①刘万海:《真正教学的意味—— 基于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的延展性思考》,《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9期,第9-18页。

②马达、陈雅先:《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展望》,《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 第4期,第54-66页。

③彭正梅、本纳:《现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纪念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发表200周年》,《全球教育展望》, 2007年,第2期,第19-27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加快构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体系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2020年10月16日,http://www.moe.gov.cn/ jyb_xwfb/s271/202010/t20201016_494880.html。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作者简介

向秋语,女,硕士研究生,成都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黄金城,男,艺术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

3813501908233

猜你喜欢

教育理念音乐教育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