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基于学校真实场景的有品质的能力提升体系

2022-03-08沈书生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2年9期

【摘 要】南京市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術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中,基于协同思维进行顶层设计,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成效显著的提升工程发展实施路径。扎根学校场景的能力提升工程,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服务于学校智慧发展的未来规划,引导广大教师从教育教学变革角度进行创新,提升了校本研修的品质。提升工程实施期间恰逢新冠肺炎疫情,南京市顺势而为,以提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为重点,学以致用,广大教师信息素养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检验,有效助推南京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协同思维;学校场景;能力提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70-0025-04

【作者简介】沈书生,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46)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重视普及到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历程,教师作为实现高质量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见证者与实践者,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理解教育的变化趋势,如何理解教育的未来场景与真实需求,将会直接影响到高质量教育目标的实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既是我国对长期以来一直重视的教师能力提升工程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展目标所做出的重要举措。如何借助能力提升工程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形成体现学校特点与区位优势的整体变革,促进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江苏一直处在领跑的位置。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城市,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以国家和省教育发展目标为指导,以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既注重区域的整体发展,也注重学校的特色发展,坚持高位引领,探索出了一条体现南京本土特色的能力提升工程发展方略与实施路径。

一、基于协同思维的能力提升设计

能力提升工程2.0体现了较强的地域特征与校本特征,既需要依据国家层面提供的参照标准,也需要依赖地区层面的具体指南,还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层面的个性化要求。能力提升工程既需要基于既往,又要能够面向未来。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在于学校,只有当学校真正理解了能力提升工程的核心内涵,才有可能建立符合本校特点、体现本校教师能力提升需求的具体路径。

首先,协同思维可以有效解决职能部门之间的一致性问题。在能力提升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如何才能实现能力提升的关键内容、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三者之间达成一致,一直是长期以来影响能力提升质量的重要实践命题。在长期存在的研修实践中,区域在设计面向广大教师的能力研修体系时,通常习惯于以职能部门为单位,依据工作职责与研修目标独立设计研修方案。由于不同的组织机构在研修的设计意图、研修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就有可能使得广大参训教师不得不面对一种事实,即要在不同的研修体系中接受多种不同的理念,并凭借其自身的实践慢慢吸收和消化。

其次,协同思维可以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有效协同。对于在不同研修中出现的多元理念导致个人出现的认知冲突,通常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理解,或者根据教师对不同组织者的认知,服从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组织机构或组织者的相关主张,导致教师在学习中出现功利倾向。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研修项目设计中,关注了管理者层面、研修指导团队层面、学科教师层面的研修设计,既注重对教研员与学科骨干的研修,也注重对每一个教师个体的指导。加强不同教师群体的研修指导,注重教师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关注教师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借鉴,让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常态之中。

最后,协同思维可以为学校立足本校实情实现整校推进提供条件。从国家层面来看,出台了能力提升的具体标准与相关要求,并从多媒体教学、混合学习与智慧学习等三种不同环境出发,形成了面向教师的能力点提升具体指南。国家指南中的具体能力点,是国家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教师的特殊情况所设计的,内容比较完整和全面。对于南京地区的广大教师而言,国家指南中的部分能力点,许多学校已经通过前期的能力研修项目达成了相应的能力要求。在本轮研修的设计中,是让教师自由选择能力点,还是由学校从自身的整体条件出发,服务于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进行整体化设计,这将取决于当前不同区域的整体格局和视野。南京市在进行区域整体规划和指导过程中,能够充分关注到本地的实际情况,通过调研等方式了解教师的现实需求,组织和动员学校结合教师的需求,通过适度的引领,引导教师在差异化的过程中消除个人的自身差异,并服从学校的整体性、综合性与校本性发展目标,丰富能力提升的内涵与品质。

二、扎根学校场景的能力提升过程

每一所学校都要肩负起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适应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历史责任,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不能够安于现状,不能够仅仅基于个人的理解偏见选择回避,而是需要组织和动员不同群体的教师通过广泛的对话活动,系统思考如何建立适合学校发展需求的研修能力体系,组织教师从学习空间变革的视角理解学校的新基建规划,从学习范式变革的视角理解教师的信息化能力结构与层次,从认知有序发生的视角理解能力提升的过程与路径,从学校校本特色的视角去设计能力提升的成果框架,真正让能力提升工程在本校落地、生根、发芽、结果。

第一,引导广大教师发现本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真问题,是设计体现校本特色的能力提升方案的起点。在过去许多研修活动中,一些项目组织方或学校通常习惯于邀请领域专家通过做讲座等形式完成能力提升任务。尽管这些形式可以帮助教师拓宽视野,但是由于在培训前专家没有能够深入学校的课堂,对组织培训的学校存在的问题了解不足,这就使得他们在培训过程中所提出的相关的理念或者方法对于该校教师的指导性不强。研修过程中存在“只培不修、单向输送”等现象,会导致研修和实践的脱节。

南京市在推进研修活动过程中,积极引导广大学校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学校真实场景,组织学校不断分析和探讨本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真问题,瞄准这些问题规划学校的能力提升方案,并通过专家引领等形式,引导学校不断修改、丰富和完善提升方案。在整体设计过程中,强调从学习变革的需求出发,强化能力提升对于促进学校教学模式变革的意义,理解模式变革的可能性与多样化模式和实践价值,丰富学校不同教学模式的内涵,形成既能对照国家能力提升指南中的相应能力点,又能够服务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校本研修体系。

第二,基于学校环境并能够服务于学校的智慧发展的未来规划,是设计有格局的校本能力提升方案的关键。能力提升工程是一个面向学校或区域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如果学校管理者没有形成对工程的整体认识,个人的格局不高,而是以一种应付的思路来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也许同样可以形成有模有样的研修方案与研修成果,但就可能会导致研修方案和成果低于学校教师的现有能力水平。

南京市在落实能力提升工程的过程中,许多学校都能够充分结合学校已有的教学实践,并从学校的现有条件出发,形成符合学校教师真实需求的能力提升方案。如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他们在早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幸福·成长”课堂的教育理念,但是他们也发现在运用这一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在学生学习行为的数据统计、精准判断、资源的适配、学习的高效反馈等方面存在困难。借助提升工程2.0这一契机,学校充分结合在落实“幸福·成长”课堂教学理念的过程当中所面临的具体困难,结合学校对智慧学习发展的整体认知,设计了能够促进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与智慧学习目标实现的能力点,这些能力点能够瞄准问题,既体现了对学校当前已有的信息化教学基础的继承,也彰显了学校对于未来整体发展的定位,这种能力提升方案的设计思路与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是吻合的。

第三,激活广大教师的活力并能够引导他们从教育教学变革角度进行创新,是提升校本研修方案品质的突破点。

南京市在推动本轮提升工程的过程中,协同了不同的管理部门,建立了高质量的专家指导团队,从不同层面进行了系统思考与综合设计,既注重区域层面的宏观引领,也注重强化学校的主体责任,引导不同的学校围绕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要素、信息化的具体特征等,鼓励学校设计并形成体现创新的学习作业。如南京市潭桥小学注重引导教师结合美术、音乐等课程特点,思考如何将信息化与这些学科进行整合,帮助教师运用数字技术改进这些学科的教学形态。学校还充分考虑到教师的能力差异与层次,形成了“同心圆”式的研修推进策略,融入人工智能元素,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引导不同学科的骨干教师围绕跨学科主题进行研修,探索在不同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变革,丰富和完善学校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展型课堂”理念,引导教师设计高品质的学习作业。

三、支撑师生成长的能力提升效能

衡量教育教学变革的质量,并不是要看研修活动的组织者收获了多少研修的作品,也不是看参与研修的教师数量或教师的比例,而是要看接受研修的教师的个人成长情况,要看接受了研修以后区域学生的成长情况。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推进过程中,恰逢世界范围的公共卫生危机所引起的教学形态的大规模变革,在此过程中,广大师生如何从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这都需要区域的能力提升管理部门与具体的学校能够充分结合这些变化现实,分析教学中不断出现的新常态,并顺应这种新常态提供更加富有成效的变革指导。

南京市在推进能力提升工程的过程中,能够从新冠肺炎疫情所引起的教学形态的变化这一具体需求出发,引领广大学校在设计能力提升方案的时候能够注重教学环境的变化,思考变革过程对教师核心素养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学校思考如何基于面对面课堂合理选择并利用资源、如何基于混合课堂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如何基于智慧环境运用数据支持教师形成教学决策的变化。譬如,南京市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教学变革现实,从学校已有的基础环境和条件出发,重点关注如何加强混合式研修环境设计,引导广大教师参与建设符合在线教学特征的课程资源。学校从早期引领部分教师通过参与国家和省级层面的信息化教学大赛来推动变革,逐步转向面向全体教师推动信息化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变革。学校建立了“工作坊”制度,引导教师基于特定的专题任务,采取由点到面、逐层推进的方式,引导教师在设计学习作业的同时分享作业,借助教研的力量推进作业的品质。

在研修的具體过程中,学校注重引导教师将研修的内容和作业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指导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解新技术与新理念的价值,通过寻找和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引导广大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变革的价值,理解变革对于学生可能带来的影响,理解变革在推动“减负增效”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新问题,不断探索研修过程与研修质量的关系。对于能力提升工程的质量,也许在短期内无法体现出十分明显的效果,但是,“减负增效”将会成为工程的衍生效果。如果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或学生的负担“不减反增”,就需要学校进一步组织教师进行深层次的研讨,要能够找准问题,精准把脉,既要避免出现对于技术的误用与滥用,也要避免出现对于技术的误判。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要求,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