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2-03-08王春丽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政治

王春丽

(新乡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复兴的时代、强国的时代,对广大青年尤其大学生提出更高要求。面对国内外复杂局势,新时代青年要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广大青年做到这些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得到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出内涵丰富、题材多样的革命文化,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精神根基。

一、革命文化的科学内涵及主要特征

革命文化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得以形成,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研究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需要厘清革命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

(一)革命文化的科学内涵

革命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吸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追求真理、捍卫正义的革命实践中创造的特殊文化形态,其精神实质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顾全大局的团结精神、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等[1]。革命文化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结果,是在革命时期沉淀下来的文化形态。革命文化对于涵养爱国情怀、凝聚正义共识、激发奋斗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二)革命文化的主要特征

1.正义性。中国近现代史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抛头颅、洒热血,在强敌面前挺身而出、横刀立马,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革命文化。洛克认为反抗压迫是正义的,罗尔斯认为人有义务维护正义的制度,以及在风险不太大时创建正义的制度。革命文化是革命年代革命人士正义思想、正义共识的表达,没有这种共识的形成,全社会正义的力量就无法凝聚,革命实践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2.进步性。历史上的革命都具有反奴役性质,是追求自由平等的正义事业,代表历史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革命用不断推陈出新、洗刷旧污、剔除陈腐促进人类社会向前迈进。革命文化是革命进步人士在革命时期展现的特殊文化精神,是推动历史前进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从古代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到席卷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再到复杂曲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不彰显着被压迫者革命意识的成熟、正义共识的形成,这是革命胜利的主观条件,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巨大动力,也是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任务不可或缺的主体条件。

3.启迪性。革命文化是无数英雄先烈在革命的特殊时期表现出的精神特质,能够启迪人的善良本性,能够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的良好氛围。启迪过程可以促使大学生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自我建构。只有经历这一启迪过程,革命文化才能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信仰,才能使大学生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争做英雄,从而在开启新征程中,以英雄式的责任担当、非凡勇气、坚定毅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4.实践性。革命文化要求人们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而不是逃避、退缩、犹豫、徘徊。只有以革命文化武装起来的时代新人才能具备这些精神素养,才能具备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的能力。革命文化只有落实在实践中才能催生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形成实践理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能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文化自信中,革命文化最值得自信,这是中华民族从站立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动力。

二、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 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当今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更加复杂,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给大学生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也产生一定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被互联网信息、大众文化所裹挟,他们思维开阔、见识广泛,但也存在意志力不够强、理性精神不足的问题。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娱乐性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个别大学生追求享乐、攀比名牌,这会使他们“将艰苦奋斗精神和勤俭节约作风视为‘过去式’”[2]。对此,高校需要对大学生加强革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需要

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实现中国梦的进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如何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各类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激发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都须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需要进行思想的启迪、灵魂的呼唤,政治教育需要把中国共产党的信仰、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学生行动的动力、准则,道德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是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修养,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大风大浪面前无所畏惧;守公德就是要在公共生活领域能够做到自律慎独,彰显公共理性,践行公民道德;严私德强调私人生活的健康向善、尊老爱幼、睦邻友好,在私人生活空间也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放纵、不逾矩、不越轨。革命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思政课,能够实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统一,通过铸魂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3]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的征程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些都离不开革命文化的弘扬。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没有经历过磨难的90后、00后大学生可能缺乏耐挫意志,不知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对此,我们要弘扬革命文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通过弘扬革命乐观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集体主义,激发爱国情怀、凝聚正义共识、培育斗争精神,使大学生在挑战面前不悲观、不绝望、不气馁、不妥协,在艰难困苦面前百折不挠、奋勇前进,打赢新时代的贸易战、科技战和文化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三、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渠道受到更多关注。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觉引入革命文化教育,但总体上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主导有余,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革命文化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思政课中。课程教学主要是教师主导,从备课、上课到考评都主要依靠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被动地上课、参加考试、获得学分;关于革命文化的实践教学,以学生调研、演讲、话剧为形式的活动较少。这样,革命文化的主体精神、责任意识、爱国情怀不能被有效内化、传承。

(二)强调知识灌输,价值引领不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一般是教师进行系统讲授。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有些老师平铺直叙讲述历史事件,没有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深层意蕴和现代价值,革命英雄人物的斗争精神、爱国情怀、坚强意志对学生精神的感染力不够。由于课堂教学弱化了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三)重视显性教育,忽视隐性教育

高校重视革命文化的显性教育,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硬性课时安排、有些学生定期上党课,但关于革命文化的隐性教育不到位,如很少有学校创办红色网站、红色校园广播、红色校报、红色墙报、红色标语等。其结果是,革命文化不能有效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革命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意蕴很难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性格特征。日常生活隐性教育能够达到滴水穿石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要培育民族复兴的合格接班人,就必须加强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通过隐性教育铸革命文化之魂、育强国复兴之人,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共同发挥作用。

四、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针对目前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我们需要积极探索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邀请革命英雄进行现场演讲,再现革命文化

把革命英雄请到大学课堂中来进行现场演讲,是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有效路径。一批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革命英雄人物仍然健在,他们是国家和人民的宝贵财富,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革命英雄有的深藏偏远农村、有的居住在城市社区。作为历史功臣,他们的生活都有保障,但他们的英雄精神还没有得到充分弘扬。革命英雄现场演讲对大学生的精神感染效果远远超过教师的间接讲授。革命英雄传递的是活的革命文化,其人格力量、正义品质、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能够深刻触动大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在时代重任面前提升成就感和担当意识。毛泽东说:“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发挥实际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4]同样,我们要让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深入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5]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原理的教学中,可以请革命英雄讲述自己革命战争的经历,讲述我们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在于理想如炬、信念如钢的执着精神,在于知难而进、视死如归的拼搏精神,在于顾全大局、团结一心的集体主义精神。革命英雄的讲述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可以在校园中产生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良好氛围。

(二)组织大学生进行参观和调研,追忆革命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运用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红色根据地等资源,通过参观调研,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革命英雄的事迹和精神,从而激发斗志、启迪思维、坚定信仰。信仰需要身体力行,革命先烈以生命赴使命,用鲜血和头颅诠释崇高信仰。没有革命先烈的付出,就没有今天和平美好的生活。如何传承信仰、传递精神、传播使命,值得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思,没有深度、没有高度、没有力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能有说服力,无法触及人的灵魂的教育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大学生对革命根据地、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进行实地调研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大学生实地调研不能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应当在老师带领下精心设计调研问卷、科学撰写调研报告、积极总结调研结论。高校要根据地方优势选择调研地点,按照课程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大学生目睹历史的沧桑变迁,触景生情,通过追忆历史反思现实,会更加珍惜现实生活,从而奋发图强、勇于担责,积极投身到伟大斗争和伟大事业中来。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思想道德与法治》理想信念部分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实地调研来见证历史、接续信仰。理想、信念、信仰不是遥不可及的灿烂星空,而是革命者、奋进者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更是新时代中国人民进一步前行的内在动力。

(三)进行课堂情景剧表演,体悟革命文化

课堂情景剧表演教学法是一种角色模拟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一定场景、舞台、道具、服饰等进行表演,模拟历史情景,实现与革命英雄共鸣,达到精神升华。课堂情景剧表演教学法可以采取歌剧、话剧、小品、相声等多种形式进行。这种方法更容易触及学生的思想情感。在学习、排练、表演和观看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交流互动,使革命文化在自身主体精神建构中发挥作用。从智谋双全的红色娘子军到英勇无畏的狼牙山五壮士,从舍家弃子的赵一曼到视死如归的张露萍,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到铁血将军杨靖宇,都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展现其革命精神。情景剧表演教学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使英雄人物更好融入大学生现实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减少客观讲述带来的隔离感、疏远感。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英雄情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时代脉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好的人才。

(四)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宣传革命文化

随着自媒体、融媒体的快速发展,革命文化的宣传有了更加灵活的载体,悬浮画面、虚拟仿真、幻影成像可以再现英雄人物如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如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可以再现历史事件如卢沟桥事变、华北事变、西安事变,可以再现重要会议如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现代媒体技术可以实现革命人物、革命事件、革命会议的多维度再现,有效克服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械化、碎片化和单一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尝试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刻领会革命文化的丰富内容和价值意义,充分认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不断探索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把革命文化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主导性与主体性相协调、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配合,以达到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效果,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政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拿出精神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