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度分析

2022-03-08宋玉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成都市文旅文化产业

宋玉蓉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成都 610066)

一、文旅融合研究综述

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以下简称“文旅融合”)概念出现较晚。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1]《意见》提出要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发展,并制定了具体推进措施。

近十年来,国内有关文旅融合的相关研究得到有效推进,主要集中在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类型、成功案例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本文以文献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CNKI学术期刊为文献来源,以“文旅融合”为关键词,时间跨度为2012年至2019年,进行关键词检索,共找到482篇包含“文旅融合”关键词的文献。然后使用CiteSpace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其中,网络的节点数为215个,共有242条连线,密度为0.010 5。通过观察节点大小、连线粗细和密度高低,可以发现文旅融合已经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研究网络。一般认为,中心性高于0.1的关键词是比较重要的。文旅融合研究领域关键词频次最高的前20位中,中心性高于0.1的有7个,分别是文旅融合、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旅游业、文化旅游、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见图1)。分析可知,这些关键词与“文旅融合”一词本身紧密相连,是文旅融合研究领域的主要主题。另外,从各个关键词最早出现的年份来看,文旅融合发展的研究在早期主要集中在旅游开发方面,后期随着人们对文化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对旅游产业认识的加深,研究逐渐向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文化产业、文创产品、旅游品牌等方向转变,这表明文旅融合研究的主题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图1 文旅融合关键词共现图谱

从量化研究来看,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系统评价模型对某地文旅融合发展情况进行评估。研究方法主要有广义最小二乘法[2]、STEP分析法[3]、耦合度评价[4-7]和投入产出法[8-9]等;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省级或国家级层面,也有学者对企业层面和非行政区域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有利于区域文化资源的充分整合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对提高区域旅游质量、促进两者的互动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以文化产业要素与旅游产业要素作为模型指标,研究成都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现状,分析两种产业的耦合度、同步指数和协调度,探讨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

二、成都市文旅融合度测评模型构建与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产业发展规模是衡量和评价一个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要由产业供给、产业总产值和接待人次来决定。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成都市的实际情况,选取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各8个指标来进行产业发展水平分析。文化产业选取了4个代表文化供给能力的指标:文化体育娱乐财政支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数,艺术表演场所座席数,图书总藏量;4个代表文化产业发展规模的指标:博物馆参观人数,文化站举办展览、培训和文艺活动次数,文化艺术机构及场所国内观众人次,图书馆流通人数。旅游产业主要选取了3个代表旅游供给能力的指标:三星级以上饭店数量、旅行社数量和AAAA级景区数量;5个代表旅游业发展规模的指标: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次、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详见表1)。

表1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

(二)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的准确性和可得性,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历年《四川统计年鉴》《成都统计年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时间范围为2014至2019年。

(三)研究方法

1.指标权重确定

本研究的指标权重由熵值法计算确定。熵值法是用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此方法克服了各个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的信息重叠和人工确定权重的主观误差。

其主要步骤如下。

(1)原始数据标准化(公式1)

(1)

式中rij为第j个评价对象在第i个评价指标上的标准值,rij∈[0,1]。

(2)计算熵值Hi

(2)

k=1/lnn

(3)

(4)

其中,当fij=0时,令fijlnfij=0。

(3)确定熵权Wi(公式5)

(5)

其中,0≤Wi≤1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详见表1)。

2.产业发展水平和融合指数测度

本研究利用协调度模型计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程度,并使用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计算融合水平。

(1)产业发展水平指数

(6)

计算fE和fC,两者分别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系统在t时刻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函数。

(2)耦合度与协调度

(7)

计算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系统在t时刻的耦合度EC。

耦合度主要反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耦合程度,不能很好地反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实际发展水平,导致所得结果可比性较差。为了克服这一缺点,需要运用公式(8)计算区域综合发展水平F(假设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相同):

F=(f(E,t)+f(C,t))/2

(8)

Dt=EC*F1/20

(9)

计算产业协调度Dt(公式9),当Dt趋于1时,产业协调度较大,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体系之间或内部各要素之间实现有效协调发展,系统将趋于新的有序结构;当产业协调度较小时,Dt趋于0,两系统之间或内部各要素之间处于互不相关的状态,系统将会无序发展。

(3)产业相对优先度

融合度和融合协调度是衡量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等级,不能解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融合过程中的相对关系。所以,引入产业相对优先度来度量旅游产业相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属于超前还是滞后发展,以便于有针对性地为成都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策略和建议。

P=Y/X

(10)

其中P为产业相对优先度,X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数,Y为旅游产业发展指数。当P>1.1时,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当P<1.1时,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当0.9≤P≤1.1时,两大产业在融合发展中相对同步。

三、成都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水平测度

(一)成都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测度

分析结果显示,从2014至2019年,成都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均呈逐年增高态势,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增长率大于文化产业(详见表2)。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从2014年的0.145 96上升到2019年的0.700 89;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由2014年的0.135 60上升到2019年的0.864 40。2017年之前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高于旅游产业,2018年和2019年,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高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表2 2014至2019年成都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耦合协调度及优先度分析

2014至2019年成都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指数呈逐年上升态势(详见表3),到2019年,融合发展指数为0.879 83。根据融合协调等级判断(详见表4),两大产业之间的状态在2014年属于轻度失调,2015年属于濒临失调,2016年变化为初级协调,2017年和2018年为中级协调,2019年二者的融合发展达到了良好协调等级。

表4 融合协调等级判断

由成都市2014至2019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优先度指数(详见表5)可知,在2014年和2016年,0.9≤P≤1.1,可见这两年里两大产业发展相对同步,属于同步发展型;2015年、2018年及2019年,两大产业的同步性指数P>1.1,说明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小于旅游产业发展指数,显示当年为文化发展滞后型。从整体看,成都市近几年呈现出旅游产业发展超前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表5 2014至2019年成都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优先度指数

(三)成都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融合是不同要素(系统)向同一个方向演进而形成新要素(系统)的过程[2]。文旅融合就是文化产业系统与旅游产业系统中的各种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共同进化,从而形成新系统的过程。成都市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耦合发展过程由政府宏观政策、市场拉力两方面驱动,涉及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政府政策引导、旅游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基础等因素。

推力方面,2014至2018年,成都市不断进行行政机构的重组合并改革,对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旅游局进行职责整合,组建了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作出了一系列大抓文化旅游的决策部署,极大推动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成为成都市文旅融合发展最有力和最直接的推动力。文化广电旅游局统筹规划全市文化广电旅游事业,拟订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推进文化广电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文化广电旅游融合发展。将全市重大文化广电旅游活动和文化广电旅游市场开发战略的组织实施、旅游整体形象推广、重点文化广电旅游设施建设等重大工作进行统一指导和实施,坚持以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按照“文化为旅游赋能,旅游为文化塑形”总体思路,根植特色文旅资源优势,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机制,探索形成了具有成都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八大模式”,为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提供有力支撑,并持续推动文化、旅游与商务、会展、体育、农业、金融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多维度、多层次的泛文旅产业格局。近年来,成都努力打造“国际会展之都”的城市名片,成为继上海、北京、广州后的第四大会展城市,对成都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市场方面,旅游产业是典型的需求导向型产业。旅游市场需求的增长是推动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促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打破产业壁垒,两个产业相互交叉,形成渗透融合的状态。随着旅游市场和旅游者消费活动的逐渐成熟,旅游者消费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文博展示、舞蹈表演、音乐欣赏、体育赛事、书画展览等各类文商旅体系列主题活动的需求逐渐增多。周末经济、假日经济、夜间经济等文旅消费活动的兴起,使得市场对夜间旅游景区、夜间视听剧苑、夜间文鉴艺廊等夜间旅游精品项目的需求增大,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市场融合主要表现为资源、技术、产品、企业要素的相互融合。从产业价值链视角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构机理表现为旅游业本体产业价值链与文商体产业价值链系统的解构与重构行为,即存在产业价值链融合点的某些价值环节寻求与原有产业价值链的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价值活动单元,然后通过技术和业务场融合路径将具有“融合点”的价值活动单元进行截取与重构,最终重组成为新的旅游融合业态价值链。

在资源方面,文化资源、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的融合性是与生俱来的。名胜古迹、文化景点和当地民俗风情等不仅是文化资源,也是旅游开发中重要的依托资源。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促进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在产品和技术方面,旅游产品需要满足游客在旅游行程中的各种需求。在旅游行程中,游客的饮食、住宿、出行和购物等方面,都需要旅游产品发挥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和审美水平逐步提高,这使得游客在享受旅游产品的同时,也更加关注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当地独特的文化是旅游产品的最大卖点之一,旅游单位不仅要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其精神方面的需求。当今大多数游客想要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的是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文化体验。旅游企业要充分挖掘文化特色,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大力改进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包装,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文化产品。

在企业方面,企业是形成文旅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通过市场的拉动作用和政策的推动作用,企业间的联动协作加强。此外,游客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促使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的协作更加紧密,企业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从而产生集群效应。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中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增加了产业活力,促进了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成都市文旅融合优化建议

(一)坚持文化引领,以地方文化特色塑旅游形象

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成都的熊猫文化、美食文化、古蜀文化、三国文化、茶馆文化等,是成都市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成都市文旅融合发展优化应该加大本土文化内涵的融入,大力开发熊猫、三国、茶馆等系列主题的文化类体验项目和文创商品,使得成都文化品牌特色更加突出;提升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氛围,积极为消费者提供情景体验、互动体验、沉浸式体验等优质文商旅体产品与服务;立足现有观光旅游市场,开发具有成都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着重促进民宿、餐饮、体育、文化、艺术等文旅产业链延伸;在旅游景点、酒店民宿、餐饮美食以及纪念品的旅游产品开发中,应将文化元素更多地融入到旅游目的地的LOGO设计、产品包装、酒店内饰和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增强旅游形象的地方文化特色。

(二)坚持文旅功能兼容,培育成都特色的新业态产品

成都市目前的旅游优势,一方面主要依托于其是四川省旅游集散中心的优良交通区位;另一方面得益于城区密集分布的高等级文化资源,如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公园、宽窄巷子等文化旅游景区景点。成都市在接待大量游客的同时,也面临着旅游者以观光游览和旅游购物为主要消费方式、旅游产品的体验度不深、附加值不高、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等各种问题。依托博物馆、图书馆、遗产资源、特色村镇等空间实体,着力发展博物馆旅游、遗产体验、文化演艺、文化休闲度假、主题民宿、美食文化等文旅融合业态。

在文化产业中,影视传媒、工艺美术、会展等均与旅游产业的功能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要实现旅游的高品质转化,就需要促进这些文化产业要素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第一,大力推动以成都本土故事和文化为题材的影视传媒产品开发。影视传媒具有传播快、覆盖面广的特点,而游客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目的地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影视媒体的宣传。对旅游产业来说,影视传媒能够清晰、直观地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引导游客根据需要选择旅游目的地。第二,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建立大型工艺品中心。近年来游客对地方工艺品的购买需求逐渐增加,与各地旅游商品特色缺乏形成较为突出的供求矛盾。只有不断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创商品,才能真正将游客的购买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力。第三,加快促进旅游产业与会展业的融合。会展可以通过举办展览、会议等形式,形成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从而创造商机,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推动商贸流通与文旅创意融合,打造互联网时代的成都文旅品牌

成都文旅品牌可从成都文化消费品牌和成都文创品牌两个角度来打造。成都一直有“千年商都”的美誉,消费是成都这座城市的鲜明特质。成都市文旅融合发展可以顺应旅游者文旅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紧盯文旅消费新需求、新热点、新模式,增强中高端文旅产品供给,推动“成都消费”向品牌化、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持续助推创意设计与文旅融合发展,以创意激发成都文旅新经济发展活力。结合成都本地创意设计产业,通过设计赋能商业发展,打破边界,实现多专业、多业态融合,让创意设计为文旅融合发展服务。通过“成都创意设计周”使创意文化成为成都的独特身份标识,推动成都市加快建设世界文创名城,促进天府文化面向全球广泛传播贸易和成果转化功能,增强“成都文创”品牌的国内国际影响力。

猜你喜欢

成都市文旅文化产业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