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车改革狠刹特权行为

2022-03-07郭妙兰

党员文摘 2022年24期
关键词:公车私用公务用车公车

文/郭妙兰

2022年6月24日14点10分,在四川省彭州市行政中心办公区大门两侧,陆续有人停放共享单车,手提公文包走进办公大楼参加会议。盘点公车改革后的变化,彭州市行政中心工作人员小杨长舒一口气:“以前只要有大型的会议就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停车场容量有限,要保持办公区门廊的畅通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现在道路畅通多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深化公车制度改革,推动公车配备和使用逐步规范。明目张胆超标、超配公车之风偃旗息鼓,开公车办私事不再被当作习以为常的“小事”,公与私的界限在党员干部的心中立了起来。开支成本大幅降低了,肆意浪费的口子堵住了,节俭朴实的作风重新回归了,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拉近了。

大幅降低了开支成本,不再凭坐骑炫耀身份

“尊敬的用车人,您的用车订单已派车成功。”2022年7月7日,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小方收到公务拼车平台发来的短信。而同一时间,开化县大数据中心、财政局、政法委的公务用车人员也收到了相同的短信,他们将乘坐同一辆公车去相近的目的地。

在浙江开化,一种新的公务出行模式正在当地流行开来——公务拼车。不同系统的公职人员,同一时间段或相近目的地,可搭乘同一辆公车拼车出行,有效整合了公车资源,每年可节省开支近百万元。

“十三五”期间,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率先收官,压减比例为62%。各地闻令而动,加大公车改革力度,公车数量大幅下降。

“车轮上的腐败”曾令群众深恶痛绝。过去一段时间,“O”号车牌作为有的地方政府部门的“专属号码”,在使用过程中享受着一些令人诟病的“特权”。自2013年开始,不少地方政府相继取消“O牌”车,特权车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在数量减下来的同时,公车改革还注重算好经济账,做好“节”字文章。《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明确对配备公车标准进行瘦身,在排气量和价格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摒弃了豪华装饰,让“豪华炫耀”的公务车走向简约实用。

让公车在阳光下“奔跑”,刹住车轮歪风

在江苏南京街头,公务用车的两侧车门上多了“公务用车”“监督电话12345”标识。

家住江苏省政务服务中心附近的李先生说:“这些标识很显眼,离老远便能看见。有了这些标识,我们普通老百姓监督公车私用确实方便了许多。”

公车改革后,各地纷纷建立公务用车平台,集中管理公务用车。

2016年夏季,安徽省安庆市遭遇特大暴雨,防汛抢险用车频繁且紧急,但当地派车及时、调度合理,没耽误公务出行。

安徽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有关工作人员道出其中缘由:平台统筹调度使用,市里能掌握每台公车的运行状况,执行完任务返程的公车可以就地根据指令参与防汛抢险。

2022年6月27日上午,在陕西省宝鸡市公务用车管理中心调试室,液晶电子大屏上几十个不停闪动的光点勾勒出一道道轨迹。

“公务用车管理信息化平台运用北斗定位技术对每一辆公车的位置、行驶路线、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查询,目前已将市级部门单位和全市4区8县的公务用车全部纳入监管。”宝鸡市公务用车管理中心主任鱼虎平介绍。

实践证明,平台信息化,管车更精准。

重庆市纪委监委针对违规使用公务用车加油卡问题,向职能部门下发监察建议书,督促完善了“一车一卡”、单车成本核算、定期公示等制度,让公务用车更加规范,减少了公车私用、公车滥用等耍特权现象。

节俭朴实作风回归,干部与群众心贴得更近

自公车改革推行以来,一些干部出门办任何事必须乘公车的观念正在悄然转变,回归了公车“姓公、为公、办公事”的理念共识,革除掉了“官风”“官念”,不再把公车和地位、身份等捆绑在一起。

在此基础上,各地秉持“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车辆配备坚持向基层一线倾斜。湖北省在车辆编制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压减上级机关配车数量,确保全省各乡镇至少配备1台应急公务用车,全力保障乡镇基层公务出行。

上海市青浦区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永久举办地。每年自10月25日起,该区公务用车智能化服务平台进入全天候24小时待命的攻坚状态,完成各类巡查、演练、会议以及指挥部紧急用车等进博会前各项保障任务。调度中心1名工作人员可完成传统调度模式5倍以上的工作量。

公车改革以来,有关公车私用的问题逐步减少。许多干部的普遍感受是,探亲访友用公车、接送子女用公车、吃喝玩乐用公车的场景,如今已经很难见到,公车私用现象大为减少,“车轮腐败”的油干了、电断了。

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以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是许多党员干部自公车改革以来呈现出的新变化新气象。

在山东省临沂市,一位干部一边说话一边展示手机上的计步器:“今天我走了接近1万步,从单位步行到市政府开会接近1公里,既减少了尾气排放,又锻炼了身体。”

工作数十年的公交车司机刘师傅谈道,上下班高峰期,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和市卫生局等公交站点上下车的乘客明显增多了,其中应该有不少是公职人员。

没了“专车护送”,许多地方的党员干部在下基层的过程中,不再是“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而是习惯了自己开车或者坐公共交通出行,既有助于掌握第一手资料、基层的真实情况,又增加了与群众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拉近了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随时了解哪里停车难,哪个地铁站拥挤,哪条公交线路繁忙,有助于推动相关职能部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科学优化配置道路资源,疏解拥堵问题。”广东省广州市的一名机关干部说。

公车改革不只是一项关于车的改革,更是一场狠刹特权、改进作风的自我革命。我们党用实实在在的脚步拉近与普通百姓的距离,用真真切切的态度贴近人民群众的心坎,不断擦亮群众路线底色,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猜你喜欢

公车私用公务用车公车
中央机关有多少辆公车?
八项规定精神
——公务用车
“公车上书”不是“戊戌变法”开始的序幕
医院院长把救护车当私家车
第二批公车拍卖总成交902万元
政府采购公务用车定点维修存在问题分析及维修费用控制
公务员竞争上岗试题训练
我省公布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举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