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恩之歌
——郜志坚《那年那月那些事》读后感

2022-03-07江苏蒋建新

金山 2022年11期
关键词:日记老师

江苏/蒋建新

我比郜志坚小两岁,算是同辈;也曾在农村干过几年农活,当过生产队农技员,入职后搞过多年的新闻报道工作,亦算同行;虽未在乡镇一级政府待过,但因工作需要到过镇江市辖的所有乡镇,退休后又和郜志坚在一个党支部。由于有着大致相同的经历,我对《那年那月那些事》中的人和事、情和景感到特别亲切。

《那年那月那些事》文风朴实、语言风趣,画面感极强,读起来可亲可信,阅读中我还曾几次笑出声来。真有一种看完一遍想看第二遍,粗读过后还要精读的感觉。

《那年那月那些事》不仅详实地传写了作者人生追梦中的吃苦、好学、上进、倔强,而且对曾经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深表感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就是郜志坚为他们献上的一曲“感恩之歌”。

感恩父亲的严厉。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父亲就要求郜志坚每天写一篇日记,并且采取了一系列高压政策紧追不舍,书中“可恨的日记”一节对此有细致的描述。可是,恨归恨,一天一篇仍然坚持到文革大串联的初中二年级,到后来回乡务农时,“将现实生活用文学笔记的形式记下来”,形成了事实上的日记升级版。可以说,如果没有父亲近乎“不讲理”的规定和督促,郜志坚的文字水平肯定达不到目前的高度。父亲的严厉,还表现在郜志坚年少犯错时及时且无情的敲打。一次到轧米厂轧米,郜志坚悄悄拿走了当时心仪的铁环,父亲发现后,连着几棍子打在他的屁股和腿上,并且要求他“马上”送回去,还要写一份检查。“从小就偷就做贼,长大还不做强盗抢银行?”父亲的严厉,还体现在儿子当了镇党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长后对亲戚的把关,不让家人找其办事,有什么事“必须先告诉他”。当然,也不止是父亲,书中还细述了奶奶、母亲、妻子、弟弟、妹妹、女儿等众多亲人都以不同方式予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扶助。

感恩老师的栽培。首先是小学班主任杭保法。杭老师不光在小学期间对郜志坚十分用心,多年后担任了胡桥公社教改组组长后,选中郜志坚当了民办教师、推荐到丹阳师范培训、促成其作为凤毛麟角的工农兵大学生进入“镇江地区第一师范学校”。其二是师范学校的三位老师。班主任孙育群,谦恭、随和,善于和学生交流,鼓励郜志坚“一切努力不会白费,志在必得,总有一天会成功的”。语文老师周仲器,对鲁迅作品的深刻理解,大大开阔了郜志坚的艺术视野,周老师还带他到市级层面的文艺创作平台上学习交流,写出书评并得到发表。政治老师吴树兴,不仅讲的课好懂好记,还将掌控的“团支部活动室”借给郜志坚业余时间单独使用,从而让其每天的学习创作时间大幅度延长。

感恩知心朋友的指点。这个知心朋友就是《新华日报》社的陈人羽。首次接触,陈人羽改写编辑的见报稿《脖子上挂钥匙的孩子》就让郜志坚心服口服,在乡镇担任党委书记和区委宣传部部长期间,陈人羽给予了许多具体实在的指导。每当思想上困惑、工作中遇到难题的时候,郜志坚都主动向陈人羽请教,特别是当有了“弃政”的打算并三次上门请求把关时,陈人羽经过深思熟虑后给予的充分认可,更加坚定了郜志坚对人生道路选择的信心。用郜志坚的话说:“他对我真诚的关爱,对我谆谆的叮咛与教诲,都化作了我前进的动力,使我终身难忘。”“陈人羽是我人生托底的朋友。我不会辜负他的期望。”

不光这些,《那年那月那些事》中表达特别感恩的还有很多:教会郜志坚缝纫手艺的同学徐金和他的父亲;帮他学会写工作报告的县委宣传部常裕庆科长;为他做媒的吕振亚(这让郜志坚受益终生);在新闻写稿方面提供诸多帮助的《新华日报》石开西、陈华、李辉三记者;在建山乡任职期间得到党委书记戴承义的真传;在丹徒带队“激战”通济河时给予柴油支持的市水利局鄂局长等等。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郜志坚以文学自传的形式,把曾经在他人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和事逐一列出,赞赏有加。可以想象,当这些“恩人”看到这本书时,内心一定是温暖、愉悦的:“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还记得这么清楚,当初没看错、没帮错,志坚还真是一个特别注重感恩的人啊!”

猜你喜欢

日记老师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