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差异性分组的土力学本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成效分析*

2022-03-07刘埔刘冬冬王益伟周向阳

智库时代 2022年4期
关键词:土力学基底分组

刘埔 刘冬冬 王益伟 周向阳

(1.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土力学》是贵州大学水文与地下水工程系下属的两个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勘查技术与工程(地下水)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兼具理论和实践的核心课程[1]。2021年年初,贵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获批贵州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建设的落脚点便是课程建设[2]。《土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的课程建设要求是切实把教学质量落到实处,杜绝和消灭“水课”,鼓励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形成更多样化的、更高效的教学过程与模式。因此,本文探索了多样化教学模式和多种过程性考核方式结合的教学计划,并对教学改革成效进行了分析。

一、教学课程的基本信息

本次开展教学改革的班级为贵州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地下水方向)2017级3班。《土力学》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经过教研室研究讨论,教材使用河海大学卢廷浩主编的《土力学》(第二版)[1]。

二、课程原有教学问题

首先,教学过程缺乏活力。传统教学课堂氛围较为死板,无法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课程考核方式传统。本课程之前通常采用“三七开”或“二八开”的比例进行考核,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考核方式过于注重期末考试成绩,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过程性考核内容,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效果较差。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在借鉴了诸多国内高校《土力学》课程开展的教学改革研究的基础上[3-5],本文结合专业特点与教学大纲要求,实施了以下教学改革创新设计与实践:

(一)Regrouping+ICQs的分组课堂教学模式

Regrouping以“重新分组”“打乱分组”的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其他学生,多一些交流,每一次都和不同的同学碰撞出思维“火花”。ICQ s(Instruction Checking Question)教学模式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让学生锻炼提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做到及时Check和反馈,保证学生听得懂,在课堂上就能有所收获。本次教学改革试验总共开展了3次,对某些章节内容进行了打乱分组形式的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的尝试。

1.第二章、土体应力计算—2.3基底压力与基底附加应力

该节采用grouping+regrouping的组织方式开展教学试验,将25位学生分组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左右,每一组的分组材料纸张为6张,除了每个人都会拿到一张之外,还另外设置了小组材料一张,然后分别采用前30分钟个人总结+中间20分钟小组讨论+后30分钟分组汇报+最后教师指正评论的方式完成这一章节的教学。本章节内容按照分组计划分为:(1)柔性基础与刚性基础基底压力分布特征;(2)刚性基础下基底压力分布之中心荷载下的基底压力;(3)(二)偏心荷载下的基底压力;(4)倾斜偏心荷载下的基底压力;(5)基底附加应力—基底净压力。五个对应部分以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然后汇报讨论。部分现场照片如图1所示。

图1 课堂现场学生互动讨论与讲堂讲述

2.第七章、边坡稳定分析—7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几种方法对比

同试验1采用regrouping+groupdiscussion的组织方式开展教学,对比分析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特别是要求学生掌握每种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等。实施过程中课堂讨论热烈、气氛浓厚,学生参与度提高,锻炼了学生的临场汇报能力(部分现场照片图2所示)。

图2 课堂现场学生差异性分组讨论

3.全复习、互相出题进行课程总复习练习并批改

作为课后练习+作业的形式,提前在本节课之前安排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后对本课程所有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出10道题目,将相应的参考答案附上,最终在倒数最后一节课上开展全复习和练习模拟考试,采用个人出题+交叉做题练习的形式进行教学试验,比如,A同学出的题目交给B同学做练习,B同学的题目给C同学等。互相练习+指导讨论的课堂模拟考试方式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后复习,保证复习的覆盖面,最终的实施效果非常好,每位同学都能够出题并进行解答(如图3)。

图3 课堂现场学生互相出题并讨论分数

(二)考核方式多样化

1.“差异性分组”与“预习性与反馈性”

通过分组布置作业的形式,有效避免部分学生抄写他人作业的问题,每一组作业不尽相同,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打乱分组(Regrouping)考核。增加“预习性与反馈性”较强的作业布置,根据下一节课程内容提前提升学生在课外对内容的预习效果等。

2.增加课堂考核

Regrouping模式下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考核的内容更加丰富,可以适当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反馈,作为考核方式之一,增加此部分在总体考核和期末成绩中的比例,并加入对当堂课程学习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考核等,约提高至20%左右。

3.总成绩考核构成及比例改革

(1)降低课堂出勤的权重。病假和特殊事假不扣分,降低课堂出勤的权重。缺勤扣2分,缺勤超过一半取消考试资格。

(2)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占50%。其中,平时成绩的50分依据所制定的4-5次过程性考核计划的结果获得,重点突出课堂考核部分(约占总成绩的30%,30分),其余两项各占10分,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为50%。

四、课程实施成效分析

(一)过程考核实施效果

过程考核采用A、B、C、D、E五档打分制,其中,A档对应的百分制分数范围为A+=96分,A=93分,A-=90分;B档对应的百分制分数范围为B+=87分,B=84分,B-=80分;以此类推,可得出其他各档次百分制分数。

由于实施过程考核和终试考核对半占比的规则(平时过程考核占最终成绩的50%,考试成绩占50%),全课程出勤率可达到95%以上,过程考核一共开展了9大次(课堂考核+课后考核),全班合计人次为225人次,其中,54人次拿到了A+,占24%;70人次拿到了A,约占31.1%;63人次拿到了A-,占28%;27人次拿到了B+,占12%;11人次拿到B,约占4.9%。总结而言,过程考核分数由于学生参与度的提升,分数均较高,反映了过程考核的效果良好,出勤率大大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有所提升。

(二)课程改革特色及成效

本次教改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使用了现场录制视频和拍照的方式,采用了课前+课后提前准备模式,教学过程较为顺利,考核指标多样,课程教学得到了听课教师和学生的肯定,课程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五、结语

从本次创新教学改革中,主要获得了以下认识:

(1)采用了Regrouping+ICQs结合的教学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打乱分组的形式,活跃了课堂氛围,让课堂上的同学交流更多、参与度提升,加上ICQs的结合使用,做到了知识点的快速反馈,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通过打乱分组作业布置的形式,有效避免部分学生抄写他人作业的问题,每一组的作业不尽相同,增加“预习性与反馈性”较强的作业布置,提升了学生在课外时间的预习效果等。Regrouping模式下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考核内容更加丰富,适当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反馈,作为考核方式之一,增加此部分在总体考核和期末成绩中的比例,从实施过程考核的效果来看,学生上课的出勤率和参与度得到了明显提升。

猜你喜欢

土力学基底分组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垃圾土力学特性及其路基填筑应用研究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土力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
厚德载物 教书育人
分组搭配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怎么分组
浅谈如何给土木工程专业非岩土地下方向本科生上好土力学的第一堂课
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