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骑自行车逛阿姆斯特丹

2022-03-07文_巫

中学生天地(B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梵高

文_巫 三

荷兰号称自行车比人还多,自行车文化浓厚悠久。同为“自行车王国”,中国城市的街道上已经不可能再现当年骑自行车的盛况了——小轿车和电动车早已取代自行车,成为中国家庭出行的主力工具。而在荷兰,大部分人即便拥有汽车,也更愿意跨上一辆自行车出门。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是一方面,遍布街头的自行车专用道,以及汽车礼让自行车的交通习惯,也大大方便了荷兰人骑车出行。

↑阿姆斯特丹的运河和自行车(图:图虫创意)

阿姆斯特丹,一座布满鲜花的荷兰港口城市。走在街头巷口,自行车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放眼望去,尽是高挑男女蹬着高大的自行车与我们擦肩而过的身影。初次踏进这个西欧城市,我就被那些巨物般的自行车震慑住了,仿佛自己来到了乔纳森笔下的“巨人国”。阿姆斯特丹气候宜人,踩个自行车兜风比开车更方便灵活,也无怪男男女女几乎人手一辆自行车。我特地问青旅老板借了一辆自行车,将高度几乎与胸口齐平的坐凳调至最低,助力小跑几步后翻身上车,摇摇晃晃地开启了我的阿姆斯特丹之旅。

水道密布是这个城市的特征,从卫星地图上俯瞰,阿姆斯特丹仿佛在你眼前铺开了一张巨大的蜘蛛网。那些分布在陆地之间的条条丝线便是阿姆斯特丹的百余条运河。运河水道经过五六个世纪的填埋、翻新、改造,逐渐发展成如今纵横交错的庞大规模。城市以港口为原点扩散开来,陆地被运河隔断,又借由桥的连接,形成一环又一环的城市圈。

在阿姆斯特丹,河多,桥也多。如果一个人赴约迟到,原因很可能是“桥开了”——荷兰有大量活动式的开合桥,船只经过时行人止步,桥梁缓缓抬升并打开。荷兰画家梵高曾在1883年创作了一幅名为《阿姆斯特丹的开合桥》的油画,可见开合桥的历史之悠久。无论桥打开或合上,在荷兰人眼中都是寻常,哪怕需漫长地等待也不急不躁。有的骑车人悠闲地翻看报纸,有的则和周围的人谈笑,我甚至见到车筐里放哑铃健身的,还有随身带手摇磨豆机磨咖啡的。想必到达终点之时,那一杯咖啡正好研磨到位。

不同于我国江南地带“小桥流水人家”的细密水网,阿姆斯特丹的运河宽广且笔直,悠长无尽。运河边码列着一排排造型各异的砖房,有的是民宅,有的是商店或博物馆。这些房子墙挨着墙,每一栋的色彩都不同,经由油漆工用红、绿、黄、蓝等油漆精心粉刷,缤纷如孩子手里的积木玩具。但这些房子通常很窄,楼身细细高高,大门只能容一个人通行。据说这种狭窄的设计得归咎于当地古代一条奇葩的税法:房子越宽、门越大的屋主,需要缴纳的税费就越多。于是人们纷纷将门做小,即便如今这条奇葩税法早已废除,但阿姆斯特丹“窄门窄户”的沿河建筑风格却延续了下来,成了一道独特景观。

既然大门做窄做小了,阿姆斯特丹人便把窗户做得尽可能宽大,以供生活之需。家具或大件行李大多是从窗户直接吊进屋里的。这里大部分的楼房顶部都装着好几个铁钩,专门用来固定吊送货物的绳索。要是你走在阿姆斯特丹街头,看到一架钢琴或一台沙发从天而降,甚至看到有人从窗户里一骨碌爬出来……实在不需要诧异,有谁规定窗户只能看风景呢?

当然,沿河的生活区可远不止这些门小窗大的彩色楼房,河边停泊的小船上也住满了人。那些沿岸的船有很多属于民宅,也有门牌号,被当地人称为“船屋”。船屋底部用混凝土固定在河床上,又用钢索系在岸边,以免船体倾斜摇晃。走近这些长方形的小船,能清晰地看到住客们晾晒衣服、做饭、打扫卫生的情景,甚至还能看到猫狗宠物在甲板上跑动。成群的海鸥在水面和船屋之间翱翔,极富日常生活的野趣。

阿姆斯特丹有近千户居民住在船屋里,他们大多是浪漫的艺术家或拮据的年轻人。漂浮在水面上的日子虽然新奇,但待久了也会感到潮湿压抑,类似香港的“笼屋”,只是拿来过渡的歇脚地。但运河上也不乏为游客开辟的高级船屋,这些船屋拥有气派的门窗阳台,专门租给摩登猎奇的旅客们度假。还有很多造型漂亮的游船,被装修改造成水上餐厅、酒吧、咖啡馆……为荷兰本就丰富的旅游业带来更多亮色。水陆相连,水道相连,桥梁和船只星罗棋布,阿姆斯特丹的日与夜,因河流而富有诗意与层次感。

温润的水城环境,深厚的历史背景,不俗的经济实力,造就了阿姆斯特丹人热爱艺术的地域气质。这座繁华的城市拥有许多博物馆,享有“博物馆之都”的盛名。梵高博物馆、荷兰国立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全城五十余座博物馆每年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游客,甚至连一些荷兰陶艺、乳酪、服装、音乐盒等,都有专业的博物馆收藏展出。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慕名前来,徜徉在花卉与河流之间,欣赏着千姿百态、种类繁多的展品。

阿姆斯特丹人的自由活泼,在策展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美术馆不像欧洲其他地方的那样“规矩死板”,除了正常的画作陈列,馆方还会采用大量多媒体交互设计,融合前卫的声光电效果来引人关注。原本古老的艺术作品,在展厅的光影渲染与声效加持下,被现代策展人赋予了耳目一新的生命力。我发现阿姆斯特丹的美术馆很注重艺术的“叙事”,一幅画不仅是永恒的艺术结晶,更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譬如在梵高博物馆中,策展人就设计了一条别致的观展路线,将梵高的艺术与他的生活经历糅合,像讲故事一样带着大众欣赏艺术。这种策展思路近年在东亚也甚为流行,掀起了一阵观展热,进入馆内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可见“阿姆斯特丹式”的艺术氛围极受欢迎。

阿姆斯特丹人在音乐方面也颇有造诣,路上随便拉个人,可能都会操弄一两门乐器。这里的火车站、商场、桥边经常放着供游客即兴弹奏的钢琴,琴声悠扬激越,吸引游人驻足观看。人们把音乐当作一种生活常态,像吃饭喝水一样稀松平常。距离梵高博物馆不远,坐落着享有“古典音乐殿堂”之称的荷兰国家音乐厅,它在1888年便已修建完成。这儿也是阿姆斯特丹国家管弦乐团的根据地,建筑通体纯白,屋顶上用一把金色竖琴作标记。

荷兰的音乐厅票价极其低廉,比当地的一顿饭钱还便宜,任何人都可以轻松购票,零距离享受古典音乐。音乐厅在中场休息时还会提供红酒、咖啡和点心,让观众可以在惬意的氛围中讨论音乐。不过,相比美术馆的灵动、新奇、观众年轻化,出入古典音乐厅的更多是银发群体。我曾在中场时询问音乐厅的服务生:“为什么听众大都是老人,这里的年轻人对古典音乐不感兴趣吗?”对方得知我是中国人,竟以“Beijing Opera(京剧)”为对比,用流利的英语向我解释:古典传统日益式微是全球化的趋势。他的艺术涵养让我惊异,这真的只是一位送咖啡的服务生吗?

左:阿姆斯特丹传统民居(图:图虫创意)

右上:运河上的一座船屋,虽然条件简陋,但依然看得出它的主人对生活的热爱(图:图虫创意)

右下:现代感十足的梵高博物馆(图:IC photo)

“但很高兴你出现在这里,年轻的朋友。”这位服务生笑眯眯地对我说。

荷兰语与英语同根同源,阿姆斯特丹人大多能讲流利的英语,性格自由外放,发自内心地乐意与世界各地的游客沟通。在这里,你很容易与当地人聊成一片,聊得酣畅了,还能相约体验荷兰特有的夜生活文化。橱窗里璀璨的灯火,空气里焦糖饼干的香甜,自行车轧过石板路的声音,桥下河水中流淌的夜色,阿姆斯特丹这座城让人沉醉,让人忘却忧愁。

猜你喜欢

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梵高
小鹏G9成都车展全国首秀 重磅发布Xopera小鹏音乐厅
梵高的世界
《星月夜》和梵高
去阿姆斯特丹看风景
被盗窃的梵高
阿姆斯特丹Casa酒店
第六届阿姆斯特丹灯光节
Foro Boca音乐厅
迪士尼音乐厅
汉堡音乐厅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