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碎“流量套娃”

2022-03-07余是乎

环球人物 2022年5期
关键词:套娃流量明星

余是乎

这个2月,与冬奥会的热火朝天相比,娱乐圈显得风平浪静,倒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引起大众关注——片酬。2月10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通知印发《“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再次强调规范包括演员片酬在内的收入分配秩序。一周过后,湖南广电总局重申“坚决遏制‘天价片酬’‘偷税漏税’‘阴阳合同’等问题”。

如果把近30年的娱乐新聞以“片酬”为关键词进行梳理,人们看到的是比茅台还疯狂的涨幅:1985年,《西游记》剧组里的最高片酬不到100元;1995年,红到发紫的女演员拿下百万合约;2008年,电视剧演员片酬榜里,最高也只停留在10万元一集;2018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上百万,一部电视剧下来一个演员收入上亿。

2017年,广电总局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要求影视剧“严格执行每部电视剧全部演员总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总成本40%,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过演员总片酬70%”。从此,演员“限薪”几乎每年都要被拿出来说一番,但这恰恰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越限越高,越限越花样百出,政策道高一尺,片酬还能魔高一丈:政策限比例,那就做大投资成本;政策限金额,那就签订“阴阳合同”。一片片灰色地带,最后集结成“ 投资大、成品差”的畸形行业生态。

政策道高一尺,片酬还能魔高一丈:政策限比例,就做大投资成本;政策限金额,就签“阴阳合同”。

这个过程中有三股拉锯的力量:资本、明星、制作。近十年的娱乐圈是资本角逐的红海,许多投资者不再关注作品的社会效益,只盯着人民币的吸纳效应,电影、电视成为一台台印钞机。大数据时代,最快捷径就是资本包装一个明星,明星支撑一部电影、电视剧。于是,制作方只能付出天价片酬,挤压内容优化的空间。为了“报答”资本,片方又得买流量、买收视率,一片歌舞升平都是钱砸出的海市蜃楼。外行资本要流量,流量越高的明星越有人用,越有人用明星要价就越高,市场成了奇葩的“流量套娃”。最后受难的是一家家倒闭的中小制作方,有实力却被埋没的好演员,以及被挟持的市场和行业。

40%、70%,这是政策划下的红线,但健康的影视行业不该只依靠红线,它更需要所有参与者的共识:提高资本和演员的准入门槛,让业务能力成为选择标准,给真正优秀的创作者该有的关注度和褒奖,审视、批评德不配位的作品和演员,让市场回到正确的筛选机制上。

今年初的两部爆款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开端》以15集的体量和优质制作包揽热搜,《人世间》里一群中生代演员看哭“00后”,这正是制作方强势让资源向剧本、制作倾斜的结果——让内容造星而非让流量造星,才能真正意义上摆脱对明星的依赖。

《人世间》导演透露,几位主演试镜时都不好意思谈片酬,怕错过好剧本,悄悄约定“拍戏第一,片酬第二”。在经历这段行业混乱期后,在政策、市场和大众的多重监督下,这样的场景定会越来越多。

猜你喜欢

套娃流量明星
Package Deal
套娃为什么被叫作“玛特罗什卡”
过去的一年开启了“流量”明星的凛冬时代?
流量大变局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三大运营商联手阿里巴巴酝酿推出“流量钱包”
谁是大明星
我的套娃
俄罗斯套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