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一道解析几何题引发的“识图”思考

2022-03-07梁永年

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解析几何教学反思

【摘要】解析几何学习中既包含代数运算,又包含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处理,充分认识所研究的几何图形,提高学生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把握所研究对象的几何特征,学会在运算过程中利用图形的几何特征来简化运算,提高运算效率,是解析几何教学中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解析几何;识图;教学反思

圆锥曲线是解析几何中的核心内容,谈到解析几何问题的解决,许多学生认为就是复杂的计算,没有规律可循,其实这是对解析几何学习的一种片面认识.解析几何的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几何是根本,运算是有数形结合特征的运算,而不仅仅是代数运算,所以加强解析几何中识图教学显得非常有必要.章建跃博士指出:用数形结合思想研究曲线,应贯彻先用几何眼光观察与思考,再用坐标法解决的策略[1],让学生参与到学会识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运算与几何的相互为用,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几何图形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再用代数语言表达,这样能够拓展解题视野,优化运算求解过程,教师只有注意渗透、反复强化这种解题策略并贯穿解析几何学习的全过程,学生才能从繁琐的运算中解脱出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这道解析几何题有丰富的几何特征,通过多角度的识图,开辟不同的解题途径,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1试题再现

最近,我校高三检测考试选取了下列这道解析几何题作为压轴题:

题1如图1,已知点A,B在椭圆x2a2+y2b2=1(a>b>0)上,点A在第一象限,O为坐标原点,且OA⊥AB.

(1)若a=3,b=1,直线OA的方程为x-3y=0,求直线OB的斜率;

(2)若△OAB是等腰三角形(点O,A,B按顺时针排列),求ba的最大值.

第一问只要根据条件列式求解,难度不大,从学生做题的效果来看,全班学生都能正确解答,学生第二问普遍不会解,正确率很低,能够动笔写一点有效过程的学生很少,究其原因找不到解题思路,虽然这道题有一定难度,但如此低的正确率还是不应该,要求学生完全正确解答,也确有难度,但完全找不到解题思路,一点过程也写不出,似乎不正常.

2问题分析

对于第(2)小题,笔者对所在班级的学生做了调查:一是目标函数难以建立,ba究竟用什么量表示,难以下手;二是部分学生试图通过设直线OA的斜率表达A,B两点坐标,虽只有一个变量,但面对复杂数据难以求出B点坐标;三是部分学生试图通过设A,B两点坐标,进行求解,由于变量较多而无法求解.

本题看似平淡,但学生对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个条件,认识不深,不能由此找到合理的解题思路.究其原因,是学生识图能力不强所致.他们不能根据“直角”和“等腰”这两个要素,转化至合理的代数运算.因此,需要加强识图能力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多角度分析、深入思考,与学生共同分析比较图形的不同表征,让他们学会代數运算与几何直观的相互转化,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找到合理的解题思路.

3必要性分析

在解析几何教学中,是否有必要加强识图教学?再看下面题2:题2如图2,已知点A,B,M,N为抛物线y2=2x上四个不同的点,直线AB与直线MN相交于点(1,0),直线AN过点(2,0).

(1)记A,B的纵坐标分别为y1,y2,求y1y2的值;

(2)记直线AN,BM的斜率分别为k1,k2,是否存在实数λ,使得k2=λk1?若存在,请求出λ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仔细分析这道题的图形特征,就是要由三个三点共线(点A,(1,0),B共线;点M,(1,0),N共线;点A,(2,0),N共线),得两条直线的斜率关系.而且第(1)小题已经铺垫了一个三点共线(点A,(1,0),B共线),可以通过不同方法得到y1y2=-2.设M,N的纵坐标分别为y3,y4,由点M,(1,0),N共线与点A,(2,0),N共线,同理可得y3y4=-2,y1y4=-4.而k2=y3-y2y234-y224=4y3+y2,k1=4y4+y1,只需运用上述三个等式将y2,y3转化为y1,y4即可.

所谓识图,就是要分析图形的形成过程,找到图形的基本关系和核心要素,再用代数语言表达出来,通过合理转化即完成解题.像上述题2,三个三点共线是基本关系,可运算得其代数关系式,通过消元转化,就可以研究两条直线的斜率关系.因此,加强识图能力的教学,有助于解题思路的形成.下文以问题为例,展示由识图到解题思路形成的教学过程,与读者交流研讨.

4教学分析

4.1初识图形

问题1这次考试的压轴题,有一定难度,但图形却不复杂,请同学们再分析一下图形的形成过程,找一找图形中的关键条件,思考怎样处理这些关键条件.

学生容易发现关键条件OA⊥AB与OA=AB,怎样从代数运算的角度刻画这两个条件呢?只要设A(x1,y1),B(x2,y2),就有解题思路了.

由OA⊥AB,得x1(x2-x1)+y1(y2-y1)=0.①

由OA=AB,得x21+y21=(x2-x1)2+(y2-y1)2.②

且A,B两点的坐标还满足x21a2+y21b2=1与x22a2+y22b2=1.本题即可利用这4个等式转化研究ba的最大值.在此,要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认真审题研究图形,就能找到解题思路,要大胆思考、要敢分析、要敢写,很多问题并不难.当然,这是一个初级解题思路,还要引导学生敢于运算.

问题2这4个等式涉及多个字母,如何消元转化到求ba的最大值呢?

引导学生观察这4个等式,不难得到消元思路.字母a,b保留,可尽量消去x2,y2或y1,y2,4个等式中,后3个等式都是平方项,显然由①式消元.

由①式得y1-y2=x1y1(x2-x1),

代入②式有x21+y21=(x2-x1)2+x21y21(x2-x1)2=(x2-x1)2x21+y21y21,解得x2=x1+y1,y2=y1-x1,

将A(x1,y1),B(x1+y1,y1-x1)代入椭圆方程,得x21a2+y21b2=1与(x1+y1)2a2+(y1-x1)2b2=1,两式相减即得目标b2a2=2x1y1-x212x1y1+y21,齐次式求最值,留时间让学生运算,最终得ba的最大值为5-12.

问题3上述解法是基本思路,不难想,只要大胆运算,运算量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大.当然,能不能运用弦长公式适当优化解法呢?

问题3解题思路并没有变化,只是引导学生灵活解题.只要想到弦长公式,引入直线OA的斜率k,即可淡化y1,y2的运算.易得OA=x21+y21=1+k2x1,AB=1+1k2x1-x2,所以x1=x2-x1k,即x2=x1+y1,再由OA⊥AB可得y2=y1-x1.

4.2再识图形

问题4除了具备条件OA⊥AB且OA=A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外,请同学们思考还有哪些条件能够满足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再次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并不难发现:由∠AOB=45°与OB=2OA,也能保证等腰直角三角形,这时可把OA,OB作为研究目标.因此,又得到另一解题思路:研究OA,OB的斜率关系,研究OA,OB的交点处理长度OB=2OA.

设直线OA斜率为k,倾角为θ,则k=tanθ,由∠AOB=45°,得kOB=tan(θ-45°),所以kOB=k-11+k.

由y=kx,

x2a2+y2b2=1,得x21=a2b2b2+a2k2,所以OA2=(1+k2)a2b2b2+a2k2,同理可得OB2=1+k-11+k2a2b2b2+a2k-11+k2=2(1+k2)a2b2b2(1+k)2+a2(k-1)2,由OB=2OA,得b2k2+2(b2-a2)k+a2=0,所以4(b2-a2)2-4a2b2≥0,解得ba≤5-12,当k=5+12时取到最大值.

若有的学校教师补充过复数旋转的相关知识,还可引导学生从复数旋转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图形.

问题5我们曾经补充过复数的相关知识,能不能运用复数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容易发现,OB逆时针旋转45°且长度变为原来的22,即得OA.设A(x1,y1),B(x2,y2),分别对应于复数x1+y1i与x2+y2i,则22(x2+y2i)(cos45°+isin45°)=x1+y1i,所以(x2-y2)+i(x2+y2)=2x1+2y1i,解得x2=x1+y1,y2=y1-x1.(下同问题2的处理)

4.3转换视角

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既是幾何问题,就不能忽略几何图形中隐含的信息.若能充分借用几何关系,深层次挖掘几何信息,探求问题本质,则可简化代数运算,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有效提高解题效率.

问题6对于条件“等腰直角三角形△OAB”,能不能运用几何关系得到A,B两点的坐标关系?

学生虽知道初中几何知识,但长时间不运用,当然不能迅速解决问题6.需要再引导,从几何的角度,研究点的坐标怎么处理?这时学生可能会想到作坐标轴的垂线,给点时间学生思考,他们能得到以下处理:

如图3,过点A作y轴垂线交y轴于M,过点B作BN⊥AM于N,由△OA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易得△AOB≌△ANB,容易得到OM=AN,AM=BN,从而得到A,B两点的坐标关系.

本题最为简洁的解法,在问题中所涉及的几何要素上加强引导学生“识图”,代数式的化简、方程的变形与转化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解法中比较,细节不同的处理,需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感悟.

问题7若将等腰直角三角形△OAB,改为∠AOB=60°的直角三角形,怎么处理?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这个问题.

问题7作为课后思考题的主要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研究的热情;二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类图形的本质.这样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融入到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识图”的理解,逐步养成数形结合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思维习惯.

5教学反思

通过这道例题,有效识图,灵活处理运算的多元表征,尝试每种几何特征下的运算量,合理规划运算路径.学生在解题实践中有意识地去感悟不同识图方式带来的多种解法,分析不同解法带来的运算量和表达方式的差异.通过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设计运算途径,不仅让学生体会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而且通过识图带来不同解法的比较,其中更有简捷、优美的解法,体现了多想少算的原则和较高的理性思维水平,使学生也体会了解析几何运算中所具有的特点:先分析清楚研究对象的几何特征,学会有效认识图形中的角度、长度、位置关系,把握所研究对象的几何特征、明确面临的几何问题,找到合理的几何关系,将几何元素及其关系代数化,在运算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应的几何特性来简化运算,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然后运算推理和求解,这是化解数学运算难点的重要举措.通过不断探索、归纳和总结的体验和感悟,积累运算经验,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从而提升解析几何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章建跃.利用几何图形建立直观通过代数运算刻画规律\[J\].数学通报,2021(08):110.

作者简介梁永年(1978—),男,江苏滨海人,中学高级教师, 盐城市高中数学教学能手,2020年10月获盐城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2021年1月获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主要研究高中数学教育与教学.

猜你喜欢

解析几何教学反思
用几何的观点解释线性代数问题
探究数学软件在解析几何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解析几何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
例谈平面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