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情最是迷人处
——北宋·王居正《纺车图》赏析

2022-03-05周子牛

老年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纺车闲情人物画

□周子牛

在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史上,宋代相较于唐代虽然风华日渐式微,却别有风趣,尤其风俗人物画是主要亮点。宋代尤其是北宋系文治时代,重文轻武业已成为主要的政治生态。在此背景之下,文人的敏捷才思在绘画领域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受此引导,尚意画风风起云涌,对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民间绘画和以民间题材为表现内容的绘画佳作不断涌现。王居正的《纺车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正史上,王居正没有太多的史料可鉴。他的父亲是北宋画家王拙,大约生活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根据现有的史料可以确定,王居正的民间画工身份是无疑的。“善画仕女,师周昉,得其闲冶之态”,佐证了王居正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有序的传世技法,以及良好的学识修为。他长期生活在普通百姓阶层中,笔下的题材也源自民间,这在他的《纺车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纺车图》表现的是农村妇女纺线的场景。画面以室外庭院为视角展开,绘老、中、幼三代四人,以及幼犬、蟾蜍各一只,还有纺车、竹筐、木凳等工具。在构图上,左虚右实,重心偏右以凸显纺车主人——一位中年纺线女,整个画面生动活泼、自然娴静、意境丰满。综观此作,“闲情”是最值得玩味的一点,也是最具艺术魅力的表现。

王居正传世作品的数量虽然不多,但仅凭《纺车图》就足以彰显其在绘画技法上的诸多美质。在人物画的传承上,“形”“神”自然是最珍贵的。在《纺车图》中,无论是人物形象的描画,还是纺车及纺线的呈现,“春蚕游丝”的笔墨积淀是无可非议的,甚至纺车中蕴含的“兰叶描”也清晰可辨。后世学界、画坛据此蠡测,王居正在早年的绘画技法积累中汲取了东晋顾恺之绘画的众多线描技法。同时,从“技”的层面延伸,在艺术形象“神”的塑造上,王居正同样显示出非凡的绘画实力。《纺车图》中的人物形象既没有娇媚的容颜,也没有华丽的服饰。画中的农家妇女衣着虽朴素,但描画精细,连服饰的衣褶都清晰可见。画家并未对人物面庞带有的沧桑感加以掩饰,然而,她们却神情淡然,身上那种苦中作乐的“闲情”似乎告白读者:“安贫乐道”不仅是农妇的精神诉求,也是作者期待的生活美景。

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安逸、闲适的理念充盈于画面中。“文人画”从滥觞到发展,乃至巅峰,水墨表现是主流,且以“山水居首”。如此看,着色的人物画《纺车图》似乎有着较大的差距。其实,就绘画的艺术呈现和创作来看,王居正并不刻意追求完成文人之画。在对待“美”的理论境界的营造上,他追求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闲适的艺术理念及闲情的艺术审美情感。如此,才会凝聚成《纺车图》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当“风俗画”发展到一定高度后,人们会清晰地发现,“风雅”已经远远超越了“风俗”,“雅”中之乐、“雅”中之趣业已将“俗”质化并加以升华。

《纺车图》北宋·王居正 绢本设色 26.1cm×69.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从总体上看,王居正的《纺车图》在绘画实践上具有众多值得汲取的优秀品质。然而,于技法之外,最具魅力的还是其“风俗”境界的营造与表达。从“闲冶”到“闲适”,其画内画外所迸发的“闲情”是最具艺术感染力,也是最值得玩味和品鉴的。

猜你喜欢

纺车闲情人物画
《闲情偶寄》的植物美学研究
老纺车
13代“纺织” 57年传承 纺车织成的“梦桃精神”
夏日闲情
最美的劳动者——《纺车图》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闲情
想起小纺车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