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资源与高校历史课程实践教学探究
——以中国文化史课程拓展博物馆实景教学为例

2022-03-05张链链

教育观察 2022年14期
关键词:历史学博物馆历史

宗 亮,张链链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一、博物馆资源与高校历史教学资源整合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资源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其价值越来越受到历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教育功能也逐渐得以开发。历史教育日益从学校向社会拓展,博物馆成为其主要空间或场所之一。同时,随着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历史教学的新抓手,与之紧密联系的博物馆资源也逐渐走进历史教学的视野。随着历史教学课程资源整合的不断推进,博物馆资源作为历史教学资源的重要性日渐突显。

(一)高校历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就专业发展而言,我国新时期的高校历史教学坚持党的领导,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紧紧把握住中国文化的先进方向,在专业建设上取得长足进步。但从深层次来看,我国高校历史教学与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仍有一些距离。历史知识的接受过程复杂,历史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距离较大,加之今昔文献的差异性,使得历史教学在当下仍面临一些新挑战。

综合学界相关研究,目前我国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高校历史学课程教学选用的教材创新性不足,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1]第二,高校历史学课程教学模式单调乏味,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待提高。[2]第三,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考核机制单一。第四,受传统观念影响,历史学被视为冷门学科,在高校的教学资源分配上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3]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需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潮流,追踪社会人才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因此,怎样使历史教学更具有实践性与现场感,是目前高校历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地方历史文化作为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热潮

挖掘和整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乡土教育是我国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地方历史文化乃至全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增强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培养其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同时,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对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地方历史文化作为最接近本地高校学生的课程资源,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地方历史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历史学科基本素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备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

在新时代学科发展、教学改革,以及继承、弘扬地方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地方历史文化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被不断引入课堂教学,成为拓展历史教学领域、化解历史教学困境的新途径,“从实践教学开展以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就被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师当作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源”[3]。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展示场所,为作为历史课程重要资源的地方历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历史教育领域展开一系列挖掘、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动促进历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博物馆事业发展及其历史教育教学功能的开掘

博物馆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承担着社会教育的部分职能,其作为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也逐渐显现。博物馆较为系统和科学地通过展品呈现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历史发展时间线以主题进行分区,能够使学生较为全面和直观地了解某一历史发展的脉络,感受到课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因此,挖掘博物馆课程资源、拓展其教学功能,既满足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也适应高校历史教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博物馆理应成为高校历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及学习、研究我国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地与平台。

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资源的利用作了如下说明:“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能够服务于历史课程的一切可资利用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总和。……校外的社会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既包括物质资源,如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又包括人力资源,如社会各方面的人员。”[4]然而,这个界定只是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关于高校历史专业教学资源的组成,仍然没有统一的说法。综合考察国内博物馆教学资源在我国教学体系中的运用情况,可以发现如下特征。其一,博物馆教学资源在初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研究中的开发利用有一定发展,但在高校历史学专业中的应用十分有限。其二,应用资源较为局限,资料利用碎片化。其三,应用资源局限于课外实践,未能完整地融入学生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可见,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对于博物馆教学资源的利用,不足以开发博物馆教学功能的全貌,需要加快各地博物馆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二、整合博物馆资源促进实践教学的诸要素

博物馆资源在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是多方参与的教与学双向互动,经由观察、探究、建构等实践环节而完成。因此,探讨博物馆资源在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中的整合利用,需要从多个维度、多个环节、多重因素加以分析。

(一)整合博物馆资源促进实践教学的诸要素

1.在观察中建构历史认知: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博物馆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视角。博物馆以其自身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和传统课堂中跳脱出来,在全新的场景和视域中学习、了解历史。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藏品或文化遗迹,能够从学生的兴趣点上激发他们探寻历史问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改变被动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博物馆在教育的过程中将课本与博物馆结合,透过三维空间的实物造景、情景塑造,使遥远时空的历史得以实现。”[5]经由博物馆进行的课堂延伸,可以使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不再拘泥于课本和教师的讲授,而是转化为在博物馆直接、近距离的观看和感受。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正确史观,并且能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地运用多重视角、结合文献和文物资料观察、分析和研究历史。

2.拓展与引导历史教学:从教师的角度分析

从高校历史教师的角度看,博物馆资源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在高校历史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新理念、新知识的传递者。教师无论是在传统课堂还是在博物馆现场教学中,都需要对教学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知识解构。特别是在博物馆现场教学当中,教师不仅要对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等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和熟悉,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因此,对博物馆资源的广泛运用,可以提升历史学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3.延伸展馆社会教育功能:从博物馆建设的角度分析

从博物馆建设的角度看,博物馆课程资源能够使博物馆的教学教育功能更加完善、以教学促建馆,以建馆促教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博物馆作为地方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不断被重申。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对博物馆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不仅可以发挥其社会服务和教育教学功能,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进一步完善博物馆在展品陈列、展词设计和活动宣传等方面的建设。

4.以“大课堂”促进专业建设:从高校历史学科建设的角度分析

从高校历史学科教学和建设的角度看,高校历史学通过对博物馆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可以发展和完善历史学科教学和学科建设的理论框架,锻炼出一批优秀的师资,培养出一代史观正确且具备学科素养的学子,真正做到相辅相成。

高校的历史课堂不仅应在教室里进行知识传授,而且要加强实践教学,以此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汇聚成一门历史学科的“大课堂”。通过“大课堂”教学,完善高校历史学科的授课模式,可以为历史学科的专业性发展注入活力,从而推动历史学科建设。博物馆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充分整合利用博物馆资源,可以推动高校历史教学不断发展与高校历史学科的良好建设。

三、整合博物馆资源以促进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

在现代博物馆经营理念中,博物馆具有公共教育职能。借助博物馆进行高校历史课程开发,是实现其资源整合的可行路径,但现今我国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仍不高。教师缺乏开发利用博物馆资源的积极性,对整合博物馆资源的教学活动准备不足,在课程实施中缺乏对博物馆资源场景化的考虑,导致实践教学活动出现无准备地浏览博物馆、博物馆教学过程缺乏设计、参观活动缺乏条理等问题。由此,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合理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十分必要。馆校合作是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使博物馆课程资源加以整合利用。

(一)博物馆资源进校园

让博物馆资源直接进入高校是馆校合作的一大方式。博物馆可联系学校举办主题活动,安排讲解员进行讲解,让讲解员将能够移动的资源带入高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其价值,再通过宣讲、推广公众号、趣味问答等形式宣传本博物馆的相关知识、特色与优势,吸引更多人来馆参观。这样既能增加自身的知名度,又能丰富校园活动。

(二)博物馆为教师进行培训

在馆校合作中,教师是博物馆资源的整合利用者和利用博物馆的场地进行教学的实施者,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博物馆善于抓住合作机会,重视对合作高校的教师进行培训,目的是让教师清晰地了解博物馆资源的基本情况、知悉博物馆资源利用的基本途径,并在培训过程中增强教师与博物馆专业人员的联络,让二者建立起稳定的协作关系。教师参加培训后,可以通过教学、宣讲、撰写研究性文章等方式,传播博物馆的展示理念与内容,提高学生对博物馆的认识,使学生学会合理化利用博物馆资源。这种模式可以作为当前馆校合作的参考,其不仅可以满足高校对教师培训的要求,而且可以宣传博物馆,是馆校间良性互动的重要体现。

(三)博物馆用作高校历史教学的场所

将博物馆的陈设用于高校历史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其除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丰富历史课堂教学的素材,更能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整合利用博物馆资源,可以丰富高校历史课程教学的手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博物馆从原来的仅供人参观的场所,转变为教学的第二课堂,讲解员也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教师。教学活动不仅限于课堂教学,历史学专业教师也可选择博物馆作为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的场所,开展实践教学,安排相关学生到博物馆实习,如担任志愿者、讲解员等,了解博物馆的相关情况,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作用。

四、中国文化史课程整合资源的教学实践

在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资源应注意把握多元性、科学性、合理性等原则,并在具体实践中把握好课程选择、博物馆评估、馆校教学合作、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教学效果检验与评价等环节,以此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历史视角、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目的。

在当前高校历史学课程改革和博物馆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背景下,湖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历史学专业积极适应高校历史教学改革形势,开展模式独特、形式新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我校历史专业先后与武汉地区的晴川阁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辛亥革命博物馆等建立馆校合作关系,努力整合博物馆资源与高校历史教学资源。以下以笔者讲授的“中国文化史”课程中传统课堂教学“中国文化的发祥”和晴川阁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场景教学结合为例展开阐述。

此次教学出现两种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即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讲授和博物馆场景下的现场教学。但是,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学过程采用两种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夹心型”教学,即“传统课堂讲授+博物馆现场教学+传统课堂讲授”(总结与归纳)。三个部分的主要教学思路如下。

第一部分,第一次传统课堂讲授。这一部分的课堂授课方式与过去并无差别,其特殊性在环节的设计与内容的安排上。“夹心型”教学的第一次课堂讲授旨在导读和发布任务。在“中国文化的发祥”这一章节的教学中,第一次课堂讲授用于对“村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6]等主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介绍,让学生带着任务有条理地进行阅读、了解和思考。同时,为第二部分的博物馆现场教学和第三部分回到传统课堂讲授(总结与归纳),即晴川阁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的参观和现场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和参观的总结汇报做准备。

第二部分,博物馆现场教学。这一部分有别于实践活动,不是把现场完全交给学生,而是教师在有限且高效的引导和讲解中,使学生在已有的阅读了解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快速将“中国文化的发祥”和“祖先崇拜”“大禹治水”“夏王朝的建立”等内容连接起来,通过展品和展词加深印象,并以此培养起正确史观和培养历史学科素养。同时,带着任务的参观可使学生在参观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和进行分析、思考,为第三部分传统课堂教学的总结汇报做准备。

第三部分,第二次传统课堂讲授(总结与归纳)。这一部分正是“夹心型”教学在教学环节设置上的特殊之处,即将总结与归纳的环节设置在教师导读、学生阅读、学生参观博物馆之后,使学生在前面所有课程环节中的思考和收获在最后一部分课堂中得以呈现。这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和思考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考查学生的总结能力。在课堂的最后,教师进行总体评价和总结,对三个部分的教学进行归纳和汇总,梳理整体知识脉络,提出课堂的闪光点。

除此之外,笔者还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和课堂实际需要,对三个教学部分中的细节进行一些规定,以供参考。第一,课程主题和博物馆的选择对应性。课程主题和博物馆的选择应该具有一致性或者相关性,这样课程设计和教学环节才能环环相扣。第二,博物馆的评估。教师在选择与主题对应的博物馆后,须根据课程有针对性地了解展品信息等专业知识,并评估馆方展品、展词的专业性和准确性。第三,教学路线规划。大型博物馆一般设有多个主题展厅,教师需要根据时间线和教学需要规划参观路线,形成“主动参观线路”。按照常规,整个教学过程应当设置三个部分,即前言、主体各部分和结语。前言和结语两个部分由教师主导,而主体各部分可以提前划分给不同的学生,让学生做好讲解准备,锻炼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阅读能力和展示能力。第四,对各方互动的把握。博物馆实景教学是由馆方工作人员、授课教师和学生三方参与的教学活动,分别负责馆方讲解、教师辅导、疑难提问,各方只有密切配合,才可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佳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馆校合作在此次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校与符合要求的博物馆进行挂牌合作,创建实习实训基地,有利于高校与博物馆之间构建科学合理、互相促进的教学合作关系。在馆校互动的背景下,博物馆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所需的场景和资源,教师和学生则可以参与辅助馆方的展陈设计、“公众号”平台运营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知识运用和历史学相关工作的学习机会。

在本案例的教学环节设计中,笔者在第一部分就设置了“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以及意见建议”这一环节。在最后一部分的总结归纳汇报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储备和参观博物馆的经历,针对博物馆存在的一些问题着重展开讨论,部分学生还针对一些问题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建议。这一教学案例中的汇报成果环节成为新型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收获,换言之,是高校历史教学在整合利用博物馆资源过程中多方合作、多方受益的体现。

五、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与文博事业快速发展,将博物馆资源与高校历史教学有机整合,可有效应对高校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在教学实践上,高校与教师还可借鉴其他国内外成功经验开发出符合本地区、本校特色的课程实例。例如,湖北大学“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之“中国文化的发祥”,就是立足于武汉本土博物馆所进行的课程开发,采用“夹心型”教学模式促进馆校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育了学生的史学素养。高校历史教学与博物馆资源的整合,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受教育者的民族情感有着深远意义,故而在高校历史教学活动中对博物馆资源的整合不可或缺。下一步则需要思考如何走出地方博物馆,把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博物馆资源整合进高校历史教学活动中,使之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猜你喜欢

历史学博物馆历史
博物馆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新历史
历史学
露天博物馆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博物馆
论军事历史学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