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治沙示范区修复模式探索和治理成效评价

2022-03-05漆喜林

榆林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沙区防沙治沙

漆喜林

(陕西省林业局, 陕西 西安 710082)

1 陕西省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概况

本世纪初,国家林业局提出在全国主要涉沙省区的不同沙化类型区,遴选一批典型地区,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创新防沙治沙体制机制、打造防沙治沙新模式新样板、探索防沙治沙新技术新路径、发展特色沙产业新业态,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全国的防沙治沙工作,改善沙区生态面貌、促进全国生态建设;推动沙区脱贫致富、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振新美丽乡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示范区建设先期经过相关省区多年试点,在取得初步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于本世纪初启动。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分为跨区域、地市级和县级三个层次,在全国不同沙区的典型区域布设和实施。

2003年国家林业局将榆林市列为全国毛乌素沙地跨区域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2007年又将延安市吴起县增列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县,随后省林业厅将渭南市大荔县树为省级防沙治沙示范县。2005-2020年16年间,国家先后下达我省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任务16.964万亩,累计中央投资4445万元,涉及我省主要沙区榆林、延安、渭南3市,涵盖防沙治沙任务艰巨的13个县(区)及承担科技治沙任务的省治沙所,截止目前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造林面积核实率、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85%以上。陕西省严格按照国家把榆林市和吴起县建设成为全国防沙治沙典型、创建综合防治样板的要求,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狠抓实施,示范引领,典型带动,全面推进,全省防沙治沙走出一条治沙模式多样、防治技术实用、投入机制逐渐多元、沙产业稳步发展、质量与效益兼顾、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 陕西省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成效

2.1 激发了沙区党委政府积极防沙治沙的热情

省上将防沙治沙纳入省委省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了防沙治沙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制度和核查验收制度,明确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责任制,夯实了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各地坚持“班子换、事不变,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榆林市及吴起县等地方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把防沙治沙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把示范区作为重要内容来谋划,为综合防治探索路子、做示范、树样板,为防沙治沙提供坚实组织领导和资金保障。榆林市实施了“三年植绿大行动”和启动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不断增加对防沙治沙投入,市财政投资16亿元,县区财政投资12亿元。“十三五”期间,榆林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近10亿元用于防沙治沙。体制机制上,实行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防治机制,坚持政府主导,林业、发改、财政、国土、农业、水利等部门分工负责、协同共治、集中力量、合力出击,既改善了生态,又发展了地方经济,防沙治沙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2.2 改善了毛乌素沙区生态环境

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生态优先、保护先行,榆林沙区建成了四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通过示范和辐射,建成了万亩以上樟子松基地40个,对沙漠腹地近30万亩老化退化林进行改造提升,30万亩天然沙地柏林和红柳林实行封禁保护,30多万亩樟子松、侧柏等针叶树得到了抚育,60万亩成过熟的沙柳、柠条林及30万亩飞播老花棒踏郎林实施了平茬复壮,常绿树种面积由2005年的不足50万亩提高到目前的230万亩,860万亩流沙得到了固定、半固定,可利用草地面积保持1833万亩,沙区植被平均盖度达到60%,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年均沙尘天数5.8天,较“十二五”相比下降24.3%;年均蒸发量1552.8 mm,较“十二五”相比下降5.2%。风沙危害大为减轻,防沙治沙迈入了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北部沙区裸露明沙基本消失,中部农田林网蔚然成荫,南部山区绿色满山、花开满川。曾经被黄沙包围的榆林镇北台、靖边统万城遗址已被片片绿荫环抱,毛乌素沙区初步形成了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树种多样、结构合理、质效明显的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昔日“狂风一起,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如今已变成满目清幽、绿富同兴的塞上江南……

2.3 推广了一批高效实用的防治新技术

在项目建设注重治沙适用技术推广、防治模式的创新,樟子松造林围栏封禁管护、沙地公路景观型防风固沙林示范、黄土覆沙区综合治理、大荔复合型产业化治沙、林草牧融合发展治理、沙漠生态园治理、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等治理模式,靖边县、榆阳区、神木市等重点沙区推行“两行一带”、低覆盖度造林模式,前挡后拉、覆膜保水、灌木树种截杆等抗旱节水造林技术,尤其是樟子松“六位一体”造林技术的应用,大荔县推广了节水抗旱保湿袋和暗管技术,既缓解了林木生长与水热之间矛盾,又提高林地综合效益;开展了大樱桃、黑枸杞、美国红树莓等10多个科研引种试验栽培项目,丰富了沙区经济林树种。引进了美国黄松、斑克松、彰武松、大果榛子、胡杨等新树种,补充了多年来治沙适宜树种单一、樟子松独大天下状况,防沙治沙呈现多树种配制、乔灌草混交、立体式推进新格局。

2.4 调动了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示范区建设有效推进了社会各种主体、多种所有制参与治沙的热情,坚持政府主导、企业投入,群众投劳投工,承包治沙,形成了全党大动员、全民齐动手、社会都参与、各行业协同共建,集中力量防沙治沙。大荔示范区2018-2019年度,陕西天香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造林510亩,渭南明格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造林480亩,造林大户苗保文完成造林200亩,渭南市防沙治沙以年均15000亩的速度向前推进。从2010年起,榆林沙区能源企业自筹资金,进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每年筹资1亿元以上,到目前已投入资金超过5亿多元,完成高标准针叶树造林50万亩。目前全市综合治沙以年均100万亩的速度蓬勃向前。

2.5 推动了沙区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榆林示范区坚持走“以生态带产业、以产业促生态”的防治之路,大力发展以种、养、加和生态旅游、生物质能源为主的特色产业,培育核桃、杏大扁、山地苹果、油用牡丹、冬枣等特色经济林60万亩,培育各类苗木花卉10万多亩,初步形成以林果业、农牧业、果蔬加工业、休闲旅游等为主的沙区产业化、生态化发展新格局。依托精准治沙工程,将防沙治沙与生态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米脂高西沟村仅山地苹果收入去年就达100万元,佳县王宁山村红枣酿酒年产450吨。大荔沙苑2019年沙区人均纯收入达9580元,带动农牧户210户。项目的实施大量雇佣当地劳动力,给当地群众带来了1000多万元的劳务收入,项目使用樟子松等苗木1亿余株,给当地群众带来苗木销售收入10亿多万元,既缓减了樟子松苗木大量积压问题,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了沙区农牧民收入,实现了从由沙致贫到因沙致富的转变。目前,各类林沙产业年产值达20多亿元,已成为农民增收、带动沙区经济全面发展的“富民产业”,形成了防沙治沙—资源开发—高效用沙的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防治之路。

2.6 辐射了榆林治沙精神和示范区建设经验

定边十里沙石光银基地、靖边东坑牛玉琴基地、榆阳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基地、榆林红石峡实验林场、神木圪丑沟张应龙基地、横山雷龙湾、榆阳七里沙及掌盖界、米脂高西沟等示范点为不同类型不同模式治沙树立了样板,几代治沙人数十年如一日持续践行“艰苦奋斗、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治沙精神,扎根荒漠,在黄沙中求绿求富,用心血和汗水在毛乌素沙地上筑起一道阻风挡沙的“绿色长城”,防沙治沙成为榆林最靓丽的绿色名片,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大加赞誉。仅近两年,全国防治荒漠化及干旱日现场会、三北防护林工程现场会、全国科学绿化现场会等全国性会议纷至沓来,聚焦了全国防沙治沙乃至世界的目光,飞播治沙、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成为榆林治沙的标志享誉全国,榆林防沙治沙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各地代表纷纷到榆林参观学习,辐射了榆林治沙经验,推动了全国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成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团结奋斗、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

3 陕西省防沙治沙示范区综合治理类型及修复模式探索

3.1 防沙治沙综合示范治理类型

经过几年实践,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初步划分出六大治理类型:按照治理措施,主要可分为技术模式型、政策体制型、管理机制型、综合防治型示范;按照立地类型,可分为长城沿线风沙区、黄土覆沙区、丘陵沟壑水蚀荒漠化区、大荔沙苑沙地治理模式示范;按照目标效益,主要分为生态型、经济型、景观型、产业型、生态文化型模式示范;按照功能作用,主要开展农田牧场防沙治沙林、交通道路防沙治沙林、环城镇村防沙治沙林模式示范;按照治理程度,可分为极重度、重度、中度、轻度沙化土地治理模式示范;按照能源利用类型,主要开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和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模式示范。

3.2 典型区域治理方略

3.2.1 长城沿线风沙治理区

以“沙地固沙还灌草,农区防风还林网”为治理方略,以植被保护与自然修复为主,对老化退化林地提升改造,强化原生植被、地表结皮保护和自然修复。

3.2.2 黄土丘陵沟壑治理区

以“坡面退耕还林(草),沟道拦蓄整地,梁峁固土保水”为治理方略,进行综合治理。

3.2.3 黄河沿岸土石山治理区

以土坡乔灌草结合,石坡垒石造林,陡洼喷播种草为治理方略,保护发展红枣产业。

3.2.4 白于山河源梁涧治理区

实施流域山顶到沟涧分层次治理,以涵养水源、治沟保涧为重点,植物、工程措施结合,以针阔混交灌草搭配、集雨窖等综合治理。

3.2.5 大荔三河冲积沙产业发展区

3.3 重点探索出的修复示范模式

3.3.1沙区绿色通道景观示范模式

在榆-靖、榆-乌、神-府、榆-佳、榆-绥、陕-蒙、青-银高速公路和太中银及神延铁路两侧,榆阳机场周边,乔、灌、草结合、针阔混交营造景观防风固沙林,治理沙化土地15万亩,保障了沙区交通通畅运行。

3.3.2沙漠腹地综合防治示范模式

以横山雷龙湾、榆阳小壕兔、榆阳掌盖界为样板,在流动、半固定沙地上,采取常绿乔木+灌木混交方式造林,一次性成活率达90%以上,建设北部稳固的防风固沙林屏障。

3.3.3黄土覆沙区综合治理示范模式

黄土丘陵沟壑区:以榆阳赵家峁、横山黑峁墩模式为样板,梁峁缓坡修梯田栽果树、远山草田轮作、25°以上土地退耕还林还草,沟底造林筑坝防洪。以绥德马家洼、子洲县小河沟流域生态治理为样板,以小流域为单元,荒山荒地营造油松、侧柏、柠条等水土保持林。

3.3.4石光银生态经济型防治示范模式

时空从未变化,变化的只是诗人的心理。而中国古代诗人就是有这样的魄力,将自己的情感凌驾于天地之外,让亘古不变的时空随着自己的情感而变化。高尔基第一次提出文学即人学的观点时,几千年前的中国诗人已经在不自觉贯彻这一观点了。

石光银治沙集团走“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把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生态建设资源化,先后开办百头肉牛示范牧场、3000吨绿色饲料加工厂、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千亩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千亩辣椒种植基地和5万亩生态林等十多项经济实体,推广油用牡丹、长柄扁桃、樱桃等经济林新品种,实现沙里淘金,惠及农户1000多户,使沙区群众年人均收入过万元。黄河沿岸的清涧 县、佳 县、吴 堡 县大力发展百万亩红枣基地建设。以定边、靖边小杂粮、榆阳两杏、米脂、绥德山地果园、子州李长明黄芪等模式,建设山地苹果、核桃等经济林和药材基地等,绿起来更富起来了,老百姓额腰包 鼓 起来了。

3.3.5各丑沟生态保护型示范模式

以神木秃尾河源区各丑沟43万亩荒沙地为基地,以神木生态协会为平台,以一个简报和一个网站为纽带,广泛吸纳各类生态项目、多种经济成分、生态志愿者、科研工作者等为防沙治沙发挥力量,本着“生态型—经济型—产业型” 防治用三步走治沙事业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集水源地和原生态保护、生态文化和科普宣传、科学试验和技术推广、生物治沙和工程治沙、人工植被重建和沙生资源利用、生态志愿者冠名林等复合型治沙模式,治理区植被覆盖率达到70%以上,引进树莓、花楸、酿酒葡萄、食用菌种植及林下鸸鹋、绵羊生态养殖。昔日沙丘连着沙丘,起起伏伏延伸到天尽头的沙窝窝,四周已郁郁葱葱的树林拱卫着,林间鸟啼虫鸣,野生动物逐年增加,水源涵养逐渐增强,局部小气候明显改善。

3.3.6城市生态公园示范模式

榆林城北的国家级沙漠生态公园,公园划分为生态景观区、游乐设施娱乐区、野生动物驯养区和治沙示范区等七大功能,集生态、娱乐、景观、运动、服务于一体,市区人居环境得到积极大地改善,城市功能品味达到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竞争力明显增强。其中治沙示范区内已引入杜松、云杉、圆柏、火炬树、白蜡等150多种植物,进行了开心果引种、嫁接肉苁蓉等多个科学试验。还有榆阳季鸾、神木两山、定边马莲滩、靖边五台、府谷神龙山、吴起大吉沟、大荔黄河、佳县白云山等城市森林公园香炉寺片。

3.3.7“六位一体”造林技术示范模式

横山、榆阳两县区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搭设沙障、整地换土、大苗深栽、浇水覆膜、生物治虫、套笼三防”六位一体的造林治沙技术模式。建设“樟子松+紫穗槐、沙地桑”基地60万亩,辐射60万亩,樟子松一次性造林成活率由过去50%提高到现在85%以上,樟子松成就了毛乌素沙地最令人惊艳的绿色,樟子松六位一体造林成为新时代榆林人工造林治沙最实用最成功最有价值最浓墨重彩的华章。

3.3.8林牧一体化灌草利用示范模式

在横山、榆阳、靖边等区县,利用紫穗槐、沙打旺、柠条、沙地桑等灌木资源优势,无偿给牧农提供饲料颗粒机,平茬复壮后加工颗粒饲料,发展牛羊等专业养殖户,鼓励沙柳编框,培育特色苗木花卉基地,破解了困扰农民多年的草畜矛盾,促进了灌木转化利用,延长了沙产业链条,达到了以林养牧、以牧促林的治沙“双赢”效果。目前,已向5000户养羊户发放总价值400余万元的粉碎机、颗粒机600台,灌木利用率由以前30%提高到了90%以上,灌木平茬复壮面积10万亩,养羊10万只,人均养羊收入5000元。

3.3.9高西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模式

黄土高原的米脂高西沟村梁峁缓坡修梯田栽果树、远山草田轮作、25°以上土地退耕还林还草,沟底造林筑坝防洪,林地、田地、草地各占三分之一的土地利用“三三制”经营模式,打造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的立体绿色生态综合体,实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既解决生态问题,也解决了吃饭问题和畜牧业发展问题,成为陕北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耀眼明珠。

3.3.10周长涧地高效农业示范模式

在吴起周湾、长城等地利用沙区涧地地貌,通过打机井、修复灌溉渠等方式,推行了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措施,实施了新型民居建设、土壤改良、土地平整等一系列项目,水肥一体化滴灌,生物反应堆等新技术应用,以全膜双垄沟玉米、马铃薯、五谷杂粮、日光温室大棚菜为主的种植业10万亩和以沙棘、山桃山杏、山地苹果为主的林果业4万亩,紫花苜蓿为主优质草场3万亩的乔灌草菜立体发展模式,牛羊存栏数超过5万头,以大棚菜、养殖、马铃薯、乡土林果为主的高效设施农业格局已基本形成。

3.3.11沙苑复合型产业化示范模式

在渭河下游沙苑地,主要发展以种植、养殖、观光旅游等特色产业,古今辉映、林田共生,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以花生、西瓜、黄花菜、圣果、冬枣等特色。以42万亩冬枣为龙头的百亿级特色高附加值设施农业,大荔冬枣进入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十强,大荔冬枣已成为“金字招牌”。以黄花菜、沙苑子为突破口的百亿级现代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镇相融、田居相依的诗意田园小镇。,以小龙虾产业融合、“渔光一体”生态产业园欣欣向荣。

3.3.12盐渍化土地排涝压碱治理模式

在定边堆子梁、神木秃尾河源头、榆阳白舍牛滩等低洼盐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结构差、保墒能力差、肥力地力退化实施排涝压碱,开挖排水和蓄水沟,平整土地,覆沙改土,种植乡土耐盐碱抗水蚀的红柳、沙柳,白刺等灌木,引进优质耐盐草狗牙根、结缕草等品种,大力发展菌草产业,促进土壤脱盐,建设优质高效草场,实现以草促牧、以林保农的目标,逐步实现自我修复。

3.3.13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

毛乌素沙区能源企业树立长远观、大局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并举,对废弃旧矿场闭坑复垦和油气井区种草植树为重点,农林牧相结合、综合治理,恢复生态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复垦绿化,治理模式以恢复耕地为主。塌陷区参照“近自然”“稀疏林”造林模式,打造框状林网牧场。采空区重点发展草产业,采取封禁保护措施,建成矿区草场。

3.3.14红色教育基地绿化美化模式

以靖边清凉寺、米脂杨家沟、佳县北国风光、清涧袁家沟、绥德郝家桥、吴起胜利山等红色教育基地为目标,对周围环境及周边庭院、道路、山体进行高标准绿化,对已绿化的山体进行提升改造,栽植油松、樟子松、云杉、侧柏、雪松等常绿树种,配置海棠、五角枫、香花槐、丝棉木、榆叶梅、四季玫瑰等乔木树种及花灌木,提升景观效果。

3.3.15低覆盖度行带式复层造林示范模式

传统造林模式覆盖度高,对水分需求大,易出现衰退、死亡现象,调整植被恢复方式和造林密度,以15%~25%的植被覆盖度治沙把人工造林与自然修复(土壤、植被、微生物)相结合,以水定绿的低密度造林模式,不仅可以固定流沙,还能明显减缓干旱年份的水分胁迫,避免沙区植被衰退或死亡,创造了混交林营造的条件,加快了带间植被自然修复时间,促进带间土壤的改良,采取樟子松+华北白前+蒙古莸+冰草+针茅或樟子松+沙柳+沙地柏等混交配置形式,提高了降水下渗,减少了蒸发散,加快土壤和植被修复速度,提高生物生产力 8%~20%,降低固沙造林成本 40%~60%。

4 陕西省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4.1资金少标准低

资金少,僧多粥少,为兼顾市县及地区之间平衡,今年给你,明年给他,不能持续涵盖全部示范区,单个县的项目断断续续、时有时无;投资标准低,不可否认亩均国家投资逐年在缓慢上升,从最初每亩100元到200元、300元、500元,到今年的每亩800元,但示范区建设资金投资标准低于或等同于一般的工程造林投资窘境没有根本改变,专项资金涨幅仍然赶不上项目实施县区实际成本涨幅,总投资和单位投资不足。限于资金,很多的示范心有余而力不足,限制了示范成效。信贷投入不足,金融服务缺失。

4.2 科技含量低

能解决难点问题的关键核心技术缺乏,技术瓶颈梗阻,或现有成果因成本太高而无法推广应用,适用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少,环境友好型固沙材料不足、施工难度大,尤其缺乏固沙材料的装配化和装备的智能化技术;新品种引进少,树种单一,适宜新品种繁育和产业化滞后,没有樟子松替代树种成为未来生物多样性和病虫害防治的隐忧。

4.3 创新不足

示范内容、示范形式、示范手段没有突破,逗留于常规,流程创新、标准创新、结构创新、制度创新、能力建设滞后,支撑保障能力不强,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各级管理水平低,技术培训力度不够,成效监测评估等亟待加强。

4.4 示范模式单一

示范模式基本以营造林为主,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攻关、沙产业发展等其它示范几乎没有;项目经营、管理模式薄弱。拓展发展思路和经营理念,亟待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型。

4.5 偏生态乏经济效益

重造林轻管护,多人工干预少自然修复促进。企业“小、散、乱、弱”,即使有产品也仅仅是原料或初级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低,鲜有科技研发、精深加工、产业孵化、下游应用、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和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更没有创出品牌和拳头产品,没有核心竞争力,经济效益不彰。

5 对策建议

5.1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

提高投资标准每亩投资到2000元以上,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完善地方资金扶持,广泛吸纳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示范区建设,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体多元化长期稳定投入机制,引导和推广多形式、多方面、多渠道资金投入,使专项资金与其它资金相互衔接,形成合力,促进资金、技术等要素向生态领域聚集,建立中省市县长期稳定的专项资金投入制度。建立健全项目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和项目跟踪问效机制。

5.2 完善政策扶持激励补偿机制

实施顶层设计,完善荒漠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和政策措施和运行模式,激活市场主体参与防沙治沙积极性,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沙区流动,推进防沙治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加封育禁牧、自然修复措施,将基地建设、示范试验、科技攻关、综合治理等列入示范区建设投资范围,适度实施生态移民,加大封禁保护力度,优化技术规范。

5.3 扶持沙区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因地制宜构建种养加、产供销、农文旅现代沙区特色产业体系,完善有利于沙区特色产业开发的扶持政策,吸引各种经济实体投资沙产业开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着精准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创新经营模式和发展路径,把沙产业真正发展成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一批具有陕西特色、全国知名的沙区特色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提升沙区产业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推动自然资本增值,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途径。

5.4 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改善科技创新生态,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的相关政策,搭建创新舞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强化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展系统性前瞻性的科技布局,组织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攻关,培养一批技术骨干,补齐短板弱项,加大卡脖子核心共性技术供给;加强技术培训,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加快防沙治沙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推动现代技术与传统经验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加强效益评估工作,建立健全全覆盖生态资源要素的动态监测体系、监测评价体系,支撑生态建设、引领产业升级。

5.5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推进

坚持系统观点,山水林田湖草沙是命运共同体,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坚持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从以单一要素治理转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多要素集成治理,根据水资源承载力,科学配置林草植被覆盖类型和密度。因地制宜,政策、科技、产业多策并举,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统一”,坚持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构建一产生态、二产绿色、三产低碳的融合发展体系。

猜你喜欢

沙区防沙治沙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红色沙区的由来及发展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沙区梭梭注水造林技术
沙区樟子松人工林研究进展
试论城乡统筹中的图文建设
提高认识 总结经验 强化责任 全面推动我省防沙治沙工作进程
滴灌节水技术在治沙造林中的发展与思考
浅谈松原市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