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山狭缝道通天

2022-03-05张波史全社

张波 史全社

摘 要:就已故著名教授石声汉音韵学遗札,习读鉴赏并加以考索,判定为自课修练古音学的珍存。所见与其生前传嘱的“校勘道路”和“绝学狭缝”等,若合契符,实古农学不二法门。石氏藏修音韵法,总赅为“三段四途”:即学识-修炼-致用三个阶段。其中修炼过程最见功力,要之为四大途径:一是熟读《广韵》,以通中古音系,上推下联贯通古今音理;二是系联《易林》韵脚,模仿清儒归纳上古韵部而验之;三是抄练《说文》谐声偏旁,以明音近意通和因声求义之理;四是参与方言调查,勘验古音之“化石”,明近古及当今语音演变之履迹,略知“礼失而求诸野”之古道。

关键词:音韵学;《广韵》;上古音;说文

中图分类号:H131.6;F3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2)02-0146-05

收稿日期:2021-07-01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2.02.17

作者简介:张波,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农学。

石声汉先生孝贤哲嗣,珍献先父音韵学遗札多种数帙;特嘱吾侪先睹赏鉴,且为作评介并以网传,替古农学振兴复奠坚基。顾念先师后学之伦常,义不容以学识浅陋逃难塞责。遂尘出少壮年两度赴京进修音韵训诂学笔记簿册,温故思罔,略复声韵音理知识及学科语境。如此,方始习读思索先生遗帙,试探妙道旨趣,领悟修练功法,展望后学承袭之路径。

所见先生遗札轶稿,多蝇头微书,潇洒俊秀赏心悦目。惜纸张系困难岁月造物,质劣屑薄缺残,触之欲破不任翻检。经史君全社辅裱复印,才得展阅鉴读。遗轶主件约为四类:读《广韵》札记;《焦氏易林》札记;《古今韵准》抄习;《译音表》及方言论稿;其余字表散篇,皆与四者相关。总是先生字墨章法风韵犹存,可思文意而兼赏书艺,令人爱不释卷。其女石定枎老师特委托史全社代存,以提供知音者参阅,共享这笔独特的古农学遗产。

一、“点”与“小缝”——石氏藏修音韵学之道

古人有“藏修之道”,与本段所论不谋而合。石先生晚年曾有遗世教言,现复述重温以昭明其核心学术路线:“古代农书的宝库,究竟从那一个‘点’攻进去,过去大家的认识都不很明确。我是习惯于旧的校勘道路,便想从小学上先钻出一个小缝,自己先‘进去’,找地下宫殿的大门,然后把大门打开,让大家再进去清理。”

石先生所言何意?怎么践行,古农学宝库宫殿若何境界?如今“遗言”与“遗帙”两相契合,交互辉映顺理成章,多年的迷茫困惑若拨云雾见晴天。兹知先生所谓“点”,即古农学科之重点、难点、突破点,实在小学范畴。小学有文字、音韵、训诂三科,而所谓的“小缝”,特指音韵之学。盖石先生面壁古农学,笃定走传统校勘学道路,通过钻研音韵学的缝隙,从而独登古典农学之高峰,本文命题遂油然而生。

大凡染指音韵学,尤其濡沫较深者,皆知斯学确属冷门绝学,难教难学,更难会通致用。知音者如鱼吞水冷暖自知,即欲治音韵必经苦学、修炼、致用三个阶段:先学基本概念和音理常识;再通过音韵文献或方言调研实练;然后运于专门研究领域。石先生早在1928年致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家信中便称:“汉十四五岁时,曾以《切韵指掌图》所述三十六字母之用法,为探索门径,闭门自造于玄想中。参以幼年家父所教诗词及《诗经》转叶诸例,自习音韵一年。当时无师训可寻,一切但凭诸幼稚之推测,自构空中楼阁。及入武昌大学生物系,此调久已不弹。偶闻黄季刚(侃)先生讲授时,一往听之,知彼所谓音韵学者,汉向未得窥其门径。”于此可知石先生少青年间,已得潜润音韵之学,且亲聆乾嘉学派殿军黄侃音韵传教,见识传统与新派两种音韵教习方法,实属先得优质音学教养之有幸者。

新中国成立后,石先生音韵则进入修炼和致用阶段,同时在《齐民要术今释》校注中进行,既取得农书校勘成果,也幸留修炼音韵遗札存之后世。20世纪70年代间,家人以其中两帙,呈国中最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王力先生评章。二贤断为修炼音韵功力之遗帙,惊异石氏治学勤奋与钻研之深。唯惜当时家人集逸未全,鉴论者未见遗物全豹,也无缘详知《齐民要术今释》音韵学实用成就。而今统览全部遗帙,石先生修炼致用的思路和方法尽在其中,实不乏创新和神奇之處,正是后学循道效法之捷径。故下面段落,将逐项分析遗帙修炼目的旨意,揭启“点”与“小缝”的藏修之密,展示古农“地下宫殿”,引导后学进而发掘整理,实现石先生殷殷遗愿。

统观石先生的遗言和遗帙,宛如穿越式实训情景教学课。《礼记·学记》:“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汉儒解为专注向学,为精研深究和劳逸相得的学术境界。石先生修治音韵学之经历情状,鲜有知其详者,称之藏修倒也合宜;论其古音校注农书成就,谓之名山大业亦是人所景仰。

二、《广韵》——通贯古今声韵音理之津梁

石先生遗帙以修炼《广韵》门法为大宗,标题《读广韵札记》集成巨册。前缀绪语,记述《广韵》一书历代版本,虽多为摘录,亦见精选卓识。遗文仅留千二百余字,似欲结论长篇,尚未及舒展即暂收笔,或有待日后续记增益。全札连篇累牍,详录《广韵》小韵反切,条例清晰字迹爽快,亦见态度肃然。久治音韵者不难洞明其中消息:《广韵》反切正是传统音韵学精要和核心所在,为构建中古音系的不二法门,兼当开门启户的锁钥。石先生抑或特意传遗后学,以领悟其中妙道。

音韵学属历史语言学,经历由古及今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以及随中古时期形成的等韵学。但学治音韵学必从唐宋中古音开启门径,奠定坚实古音概念和音理知识基础;然后上推秦汉及以前之上古音系,再下联元明清之近古音系统。中古是音韵学久蓄勃发和全面成熟时期,层出不迭韵书韵图便是显著夺目的标志,传统音韵学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尽在其中。中古音学以《广韵》学术价值至高,包罗各地的语音资源,集成有魏晋以来的韵书材料,堪称广通古今南北语音的要道桥梁。

《广韵》为读音识字兼义项的工具书,又是唐宋诗词韵文的国颁官制范本;然权衡其至高无比的历史语文价值,正体现在中古文字的反切注音。《广韵》有 3 890个反切,包含452个反切上字,1 195个反切下字,据反切之法可得一字的读音,字字可宝。古人又参考梵语创造出等韵学原理,从反切系统中总结出声、韵、调和清浊、等呼、转摄等概念,形成汉语独特的描述语音学。石先生亲手抄录熟读小韵反切,勤做《广韵》音系的基本功,正是传统音韵学修炼不可阙如之常规之法。

近世西学东渐现代语音学传入,中外学者有以科学的音位和音值等理论,推新研究《广韵》和反切系统,找出现代意义的声母和韵母,最终用国际音标写出音读,称之为“拟音”。石先生在《广韵》拟音方面也用足了功夫,制作有缜密的声韵相配的《字表》,构建有独特而规范的古汉语拟音体系。古音构拟起自民国初年,始于来华做方言调查的瑞典学者高本汉,早期学者多参用高氏中古拟音体系。上世纪50年代拟音者渐多,则遵循北大王力先生古汉语拟音系统。石声汉先生独处远辟西北农学院,完成了传统和现代音韵结合修炼过程,对《齐民要术今释》数百疑难古字作出构音注解,从现代音到中古上古音都有国际音标或拼音之注。石氏自标的拟音,大得国内外注家的认可,海外汉学家赞许为“贾学之幸”,古音的注释精确令人叹服。《读广韵札记》仅有小韵反切和字表遗存,而本文主笔者曾见石先生常用《广韵》本,对小韵反切多在书眉作出拟音;并由此心生求学音韵的诉求,遂有上述赴京进修音韵训诂学的往事,自赘陈言,仅证书眉拟音其事凿然有据而已。

从少年时《切韵指掌图》,到《读广韵札记》遗帙,再到《广韵》书眉和古农书校注的拟音标记,石声汉先生修炼音韵学足迹清晰可鉴,从狭缝攀登至学术巅峰精神,当仰高山而敬之。

三、《易林》——推衍上古音之妙道

《焦氏易林札记》及相关资料,为遗帙之大宗,乃石声汉先生欲推衍上古音系,别具匠心而独辟蹊径。上古音主要指从殷商到魏晋时期的语音,历时早而音系研究和发明较晚,宋元后上古音才萌发崛起。明清古音家摈弃千余年叶音变读缪说,遵循汉儒实事求是精神,使上古音研究走上科学之轨道。其法要领在忠实归纳系联《诗经》韵脚字,丝连绳引建立上古韵部;又通过离析《广韵》之韵部,与中古音衔接贯通。历代古音学家前仆后继不懈探索,其中以顾炎武等位成就影响最大。前修未密后出转精,至晚清上古韵部格局确立,致后来者无开新驻足之地。上古声母系统构建也小有成绩,声调研究则大不如意。总因上古文献资料毕竟有限,除《诗经》外其余韵文和声音材料,均不足构成声韵系统。故石先生遗世的《焦氏易林札记》,所做的大量《易林》音韵资料,其目的意图很值得后人考究。

《易林》一书,西汉焦延寿所撰,又名《焦氏易林》,汉代易学一流派。《易经》六十四卦,计卦爻辞不过450条;《易林》法则是易之每一卦各变六十四卦,得4 096占变之辞,称为林辞,皆成四言韵语。或许因为占卜之书,且筮法早逸未广传后世,四库文献中评定地位不高,鲜登大雅之堂,学界民间少见普用《焦氏易林》。近今之世闻一多评赞“盖其事虽《易》,其词则诗。”钱钟书也从文学价值考量其历史意义,直将《焦易》与《诗经》相提并举。即便不论其笔意简妙和古雅玄理,数千篇前汉四言诗,成万计韵脚字,秦汉艺文中独此一书。石先生博识古籍,但从不以“易说”论学,尤其鄙夷占筮事,避之唯恐不及,故知其染指易学当别有用意。

石先生《焦氏易林札记》一大本,另外有《焦氏易林韵析》《易林丛出爻辞总录》等帙册。王力、吕叔湘先生仅见札记片段,判断拟为该书做“索引”,遂以所需读者少而否定之。今观石先生所记《易林》全部遗文,可见搜集到《易林》多种版本,随文信手似的校正勘误和批字,古农校注家的能事跃然纸上。遗文重点实在连篇累牍的音韵剖析,各卦林辞(即诗篇)按字母为序排列,每四字韵(即诗句)也依序编排,以便系联调整。所见系联结果,只有部分入声归纳为上古韵部,其余部分因遗帙有散失而未能得其全貌。想必平上去之舒声,理应完成在入声之先,不难判断《焦氏易林》韵脚字的分类归部基本完成。石先生对此书为何如此着力用功?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主要在于修炼上古音功夫,解决古籍校勘中的音韵问题,以为校注古农书之用。当时石先生已制定庞大的古农书整理规划,夜以继日校注骨干农书,绝不可能再做跨学科其他研究项目。关于规模庞大、格局非常的《焦氏易林札记》,综合各方面见识作如是判断。

四、《说文》——声音通训诂之小学枢纽

石先生抄写的《韵准》札记,石体小楷细录,小篆题名下附“据朱骏声”,与朱氏《说文通训定声》后附《古今韵准》尽同。古人或前辈文人惯以抄书为强记之法,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凡称过目不忘者,多经抄写深化理解和记忆,石先生亦善用此法强学苦炼。《韵准》抄练虽小札,所录内容为同谐声偏旁字和同声或同源文字,直关朱骏声大著中的“通训定声”原理。然更大学术背景,还在书名中“说文”二字,道明石先生曾深潜《说文》领域,全方位修炼乾嘉学者的小学功夫。

清代学术以文献考据为风尚,文字训诂类小学之书用为利器,治《说文解字》者数逾百家,而以段玉裁为首的《说文》四大家声名最著,朱骏声以《说文通训定声》赫然其中。大约20世纪30年代初,石先生就购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常置书橱文案,为手头肘后工具之书。晚年似更倾心《说文通训定声》,盖因段注形音义三者兼善俱佳,而朱氏独辟蹊径,舍形重声,更切用修炼上古音者参用。朱氏将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定为形体之事,形声拟为文字孳乳;精创在转注和假借两者,即所谓通训之说。前人定义始终含糊不清,朱氏则直言,转注即词义引申,假借即同音通假,《说文》六书说由此豁然俱明。

《说文通训定声》与文字训诂多有发明,主题落脚仍在定聲,创新唯在音韵,是石先生晚年兼爱并重段朱两家之缘由。朱氏将《说文解字》原书体例作创新编排:解散固有540部,以上古韵十八部为大系统,部统之内又以谐声之声符为纲,建883个谐声系列,立1 137声符,秩次井然有序。同声符滋衍字联缀一起,每字之下一如书名,分为三部分内容。首先部分是“说文”遵从许慎原说解,或稍加增补调理引证;第二部分通训主要讲转注和假借,转注引申,假借同音通假,较原书和前人都讲得合理明彻,学术价值最高而精彩;第三部分定声是用先秦韵文用韵证明古音,凡同韵押者叫“古韵”,不同韵相押者叫“转音”。全书正是按古韵部列纲统领,派以析而支以分,自称“将使读古书者应弦合节,无聱牙诘诎之疑”,观其书也不为过分自诩。

石声汉先生勤习熟练《古今韵准》分部和谐声同源字,隐含着深邃的声韵音理。音韵学从关注上古诗歌的和谐押韵,到文字孳乳纷生的谐声时代,方觉同声旁者必同部的音韵现象。至清代古韵部全面揭示后,“音近义通”的规律遂成共识,于是乎开辟出“因声求义”的治学途径。《说文》系统学术研究者大都精于此道,文字、音韵、训诂即小学领域,无不重视三者结合,而尤重音义之间的关系。声音通训诂成为传统语言文字学之纽带,故石先生与《说文》及小学修炼亦不惜功力。

五、方言——语失而求诸野

古语“礼失而求诸野”,拟之于古音何尝不也同理!遗帙中还散见有关于方言音韵信息,抑或为其修炼古音的又一天然通道。石先生语言巧能得之禀赋,常用音韵学原理考察各路方音,自言能懂长江以南多地方言。青年时在大瑶山生物科考,兼采蒐集少数民族语言和歌谣,翻译出刊《瑶歌200首》;同时对瑶民土语,与当地方言进行比较性研究,颇得辛树帜先生褒奖,鼓励撰稿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表。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初立于中山大学,石先生学治音韵凭依近水楼台,得西方现代语言学之先声,语音知识更加全面笃实。数年后石先生又入国立编译馆作专职译员,此馆荟聚世界多种语言,可谓万国语輶轩使者群集一堂,其语言学见识渐富有国际视域。

遗件中还有石先生特制《译音表》两大张,为研究汉语音韵和译文自用工具图。表例前序简述各民族语言殊异的声韵之理,深论音素结构不同的原因,采文言文表述,语精而意赅。凡例八条俱现中古至近现代声韵纵横关系,例字选自《广韵》《四声切韵表》《切韵指掌图》等,《译音表》当是石先生构拟中古音的基本参照。关于方言,序中明列为一条,强调方音的轻重、清浊、吐气、带音等发声方法,皆与当时国语不同,又将近似音以小组法合并,以省简篇幅利于表用。特为方言三致意。

方言有别于雅语,今人定义为区别于标准语、只通行某地域的语言。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关乎所在地自然、社会、风土、民情等况,负载本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积淀的珍贵遗产。虽限于方域之地,却保留着完整的语言系统,有独立的语音结构和词汇语法体系,被称为地区历史语言的“活化石”。方言学与音韵学同属广义的语言学,两科层次系统有差别,但学科交叉点却异常显著,在中古音领域如影相随。音韵学以《切韵》音系为枢纽,展现宏大的声韵系统;方言学同样离不开《切韵》的参照系,现行的《方言调查字表》即以广韵音系为框架编制而成。通过参与方言调查,熟悉中古《切韵》语音系统,上推下联上古和近古音系,便能学得鲜活的音韵学知识。石先生遗札启示的上述各种音韵学修炼方法,大约方言法可称务实途径,适合当下教学或自修采用。盖音韵学当属历史语言学,一般修炼方法总是以文献性语音材料为对象;所谓的口耳之学,实赖文字记述,籍“二官”之职无法传听真正古音古声。故学习者在初具语音和音韵学知识后,经过一番活生生方言修炼,礼失而求诸野,当不失为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音韵教育模式。

六、结 语

石声汉先生音韵遗札展现案头,睹物思人,旧景复萌;谨为小结语,以就教先生,祈臧否本文臆论之得失。其一,先生所谓“小缝”,抑古农核心学术所在,命为“校勘道路”。今谬妄为之训解:小者,小学也;缝者,小学中音韵学也。可得哂笑颔首否?其二,先生遗札所见凡治音韵之学,必经学识-修炼-致用三阶段,修炼中段最吃功夫。修炼门法指示要为四途:熟读《广韵》汇通中古音系;巧取《焦易》通押上古韵脚;参用谐声音旁通训《说文》;参赞方言调查感知近现代音变。“三段四途”之赅,是否恰意?其三,今当新时代,古农学宜创新发展,学科范畴欲拓展至国学经史子集领域;而以古农书校注为圭臬则固守不移,音韵训诂两把小学利器秉持不弃;永葆本校冷门绝学至上水平,将是后学不懈奋进之新梦!

篇末试代为先生发以心语:学也,修也,道在其中矣!

Study on Shi Shenghan’s Reading Notes About Archaic Chinese Phonology

ZHANG Bo,SHI Quanshe

(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and appreciation of famous late Professor Shi Shenghan’s reading notes about phonology,and finds out they are valuable documents of Professor Shi’s self-study of archaic Chinese phonology.The “collating path” and “slit in lost body of knowledge” in the notes are consistent with what he talked about,and they are two inevitable ways for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agriculture.Professor Shi’s study of archaic Chinese phonology can be concluded as “three stages and four paths”.The three stages mean learning,practicing and applying,of which the practicing is the most effective.The four paths are:(1) thoroughly reading the book of Guangyun to make clear the changes of Chinese phonology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2) with reference to rhyme of Yilin, imitating scholars in the Qing Dynasty to induce and test ancient Chinese phonology;(3) studying homophonic side in Shuowen to know how to find out the meaning of a word from its pronunciation;(4) participating in investigation of dialect to inquest the “fossil” of  ancient Chinese phonology and trace the footprint of its changes in history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old principle of “finding the lost knowledge from the folk”.

Key words:phonology;Guangyun;Chinese phonology in ancient;Shuowen

(責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