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画笔墨写生的再思考

2022-03-05杨文典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写生笔墨山水画

杨文典

摘 要: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外对中国山水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当下文化融合发展的时代,中国当代山水画艺术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催生出很多不同风格的山水画家。在这个兼容并蓄的时代,绘画者需要到祖国的壮丽河山中进行山水画笔墨写生,与大自然接触,感受大自然的美,锻炼自己的绘画技巧,对中国的山水画笔墨技法进行传承和创新。通过概述山水画的内涵、构图方法、构图原则,分析从古至今山水画的创作理论,并提出当代山水画笔墨写生的建议,即构图要有新意、物象取舍要有讲究、通过笔墨营造意境、借鉴传统山水画绘画技法,以促进当代中国山水画创新发展,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山水画笔墨写生的思考。

关键词:山水画;写生;笔墨;意境

中国水墨画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其中的笔墨是一门很讲究的形式技法。笔,就是笔法;墨,就是墨法。笔法和墨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清代最具创造性的画家之一石涛认为:“笔墨当随时代。”因此,中国画的笔墨应表现不同时代“新的人物,新的世界”,体现时代精神。当今世界上多元文化共同发展,西方艺术对中国绘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笔墨技法与西方写实造型相互融合,促进了中国画的创新发展。

一、山水画概述

(一)山水画的内涵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载体,自然景观是中国山水画的主要表现内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不同,更加侧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刻画来表达画家内心的情感,相对于求真写实的西方绘画来说更注重画家态度、思想的表露。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中国山水画最初萌芽于魏晋南北朝,萌芽之初山水主要作为画面的背景存在,起到衬托作用,而非画面的主体。到了隋唐时期,山水画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画科,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等也是在此时发展完善的。山水画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成为当时的主流画种。明清时期山水画得到新的发展,山水理论知识更加完备,对后世研究山水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山水画的构图方法——透视法

中国山水画非常讲究构图,对构图的方式和技巧尤为重视。透视法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中非常重要的、具有很强艺术观赏性的作画方法。西方绘画一般采用焦点透视法,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描绘出来。中国画的透视法与之不同,为散点透视法,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可以将不同立足点看到的东西在画面上描绘出来。中国画家经常采用这种方式描绘山水画,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散点透视法的运用可以凸显画面景色的灵动性,使山水画的画面看起来协调、统一,使山水画别具韵味。散点透视法可以将立体空间的不同景色汇聚在一起,使画面变得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时期,画家宗炳就对透视原理进行了论述。到了唐代,王维对处理山水画中透视关系的要诀进行了阐述,当时的山水画家已经很重视透视规律了。到了宋代,中国山水画透视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三)山水画的构图原则

1.主从分明

中国山水画非常讲究画面的协调性,讲究主从分明。古代画家认为画面上的物象应当有主次之分,画面中表现的主体应该成为画面的中心,其他一切物象要从属于它来安排,把它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幅画中如果没有主次之分会显得画面散乱无章,而采用主从分明的构图方法可以使画面更加和谐、有序。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主次关系非常重要,主次之间无论在体积、色彩还是线条处理方面都不能用同样的方式处理,同时主次之间应相互照应,不能独立存在。画家在进行物象刻画时,要确定画面中心,找到重点刻画的部分,围绕重点要刻画的部分,合理地安排画面,把一些与主体无关的东西舍去,从而突出主体。

2.疏密相间

对于山水画整体构图而言,疏密相间非常重要,画面中树木、石头、水体、建筑物的布局要疏密有致。密是指密集,而不是混乱;疏需要注意的是进行适当的留白,营造“此处无物胜有物”的意境,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如何正确处理疏密之间的关系,成为画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在进行山水画创作时,画面中树的高矮、树冠的浓密,还有山川的起伏、山体的形态,应该有变化,应疏密有致。

二、山水画的创作理论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中国山水画创作深受“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影响。唐代著名画家张躁所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创作理论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唐代山水画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谓“造化”,指自然界,“心源”则是画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意思是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画家在进行创作时不仅要以自然为基础,更要结合自身对自然的理解进行意境营造,只有这样,画家所创作的画才能达到写意、养心、传志的目的。此外,唐代艺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云:“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逝世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妙悟自然”是指画中的自然之景有“忘我”的境界,给人一种极其舒适的感觉。老庄将这样的思想升华为“天道”,强调“天人合一”。道家所说的“天”多指自然、天道,所说的“天人合一”多指打碎加于人身上的藩篱,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中国传统山水画家深受“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影响,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多借物象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借物言情、喻理,营造意境,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国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以及园林艺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意境理论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中国传统山水画非常讲究意境美,通过意境传情达意。在创作山水画时,画家观赏自然山水并对其进行艺术联想,进行主观化创作。画中的意境展现了画家的精神世界,是画家的艺术情感与自然景观融合的产物,受众可以从山水画感受到画家的内心情感。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经典画论著作《林泉高致》中提到“世之篤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认为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境界可以分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尤为看重绘画中“可游可居”意境的营造,认为“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因此,在创作山水画时,画家不仅要注重自身情感的融入,借助物象抒发内心的情感,还需要营造“可游可居”的意境。不同时期,画家在山水画创作中营造的意境也是不同的。魏晋南北朝,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出现民族迁移、民族融合现象,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文人墨客寄情于山水之间,促进了山水画的产生;隋唐时期,山水画的颜色更加丰富多彩,绘画技法逐渐完善;两宋时期,北方山水画与南方山水画均得到了发展;元代更加讲究诗、书、画结合,注重画面的写意性;明清时期山水画多注重水墨技法的运用。无论哪一时期,中国传统山水画都很注重意境的营造。

三、山水画笔墨写生的建议

(一)构图要有新意

在对山水画构图的实践探索中,画家总结出如何突破瓶颈期的经验和方法,总结出很多构图方法。其实构图就是把自然景物安排在画面空间的学问,好的构图能够使山川等景物在有限的宣纸上进行布置与组合时呈现出一定的美感,从而营造一定的意境。例如上文提到的透视法,可以让山水画的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不显得杂乱无章。在山水画笔墨写生时,画家要有自己的创新想法,不拘泥单一、传统的构图,在传承传统构图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传统水墨画的构图方法与西方构图方法相结合,多思考构图的用意和这样的构图所呈现的效果,这样创作出来的山水画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取舍要有讲究

中国山水画家在对景物进行描绘时,一般从大局出发,对景物有所取舍,没有描绘太多繁杂纷乱的自然景物,突出主要物象,处理好主要物象和次要物象的关系。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在《山水節要》中云:“运于胸次,意在笔先。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远则取其势”的意思是整体上观照自然,远望取其整个气势,讲究气势轮廓的描绘;“近则取其质”的意思是对于近景,细察其局部,描绘景物的形态,突出纹理质地。总之,对景物的描绘是有讲究的,不能简单地进行实景描绘,不能对构成整个山水画的各种树木、花卉、水体、山石等都进行精心描绘,只需要对主景进行精心的描绘,对于次景不需要过多的描绘,不然会显得主次不分,取舍不合理。绘画时,画家要在对景物的取舍中突出主体,以保证画面中的景物主从分明,疏密相间。

(三)通过笔墨营造意境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笔墨是一大亮点。不同的笔法在画中可以产生不同的画面质感。古代画家非常讲究笔法的运用,在作画时,运笔灵活多变,起笔、收笔、中锋、侧锋、藏锋、露锋、按笔、疾笔、涩笔等笔法运用自如。在中国水墨画中,墨色十分丰富,包括焦、浓、重、淡、清等,画家只用水墨就可使画面产生视觉效果的变化。留白是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常用的技法,是中国山水画意境营造的重要手法,简单来说就是在画纸上不施加任何颜色,以空白来营造意境,展现画面的神韵。笔墨勾勒的画面与笔墨外空白的部分相呼应,共同营造独特的意境,呈现出良好的视觉艺术效果,体现了一定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四)借鉴传统山水画绘画技法

新时代,多元文化艺术相融合,西方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中国画家应该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不同的文化艺术,同时传承和发展中国山水画艺术,不断学习古人的作画技巧、创作理念等,借鉴传统山水画笔墨技法进行笔墨写生。此外,画家需要不断接纳新的知识,可以在山水画笔墨写生过程中融合西方现代绘画技巧,对中国山水画进行创新,从而让中国的山水画紧跟时代发展,不断进步。

四、结语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山水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山水画的学习不可懈怠。写生是学习山水画的一个重要阶段,绘画创作者应到生活中去,到祖国的壮丽河山中去写生,与大自然接触,感受大自然的美,锻炼自己的绘画技巧,对中国的山水画笔墨技法进行传承和创新。本文概述了山水画的内涵和从古至今山水画的创作理论,并提出当代山水画笔墨写生的建议,即构图要有新意、取舍要有讲究、通过笔墨营造意境、借鉴传统山水画绘画技法,以促进中国山水画创新发展,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山水画笔墨写生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杨怀武.传统皴法在现代山水画中的形式转化[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3.

[2]平生.山水画概论[J].焦点问题,2007(4):79-83.

[3]蒋秀碧.论我国山水文化与山水精神[J].青海社会科学,2007(5):22-25.

[4]王林.国画写意山水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分析[J].中国美术研究,2017(1):53-54.

[5]苏乐.论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法则及其运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作者单位: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文化馆

猜你喜欢

写生笔墨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浅谈北京十度之行对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感受
写生与美术教学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