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无定法——王绍波水彩画形式语言的“圆融之境”

2022-03-05鲍军涛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水彩画

鲍军涛

摘 要:王绍波的水彩语言遵循“变则通达”的艺术规律,直至达到“圆融无碍”的至高境界,是内美融合升华的过程。他心师造化,蜕变升华,以一法贯众法,创一己水彩语言的形式美。法无定法,其本身必然有法;法无定象,也并非绝去法相。王绍波的无法、有法之变,是在凝心静气之中纵横捭阖,立定精神而不求光怪陆离;他的圆融无法,实则是笃正求实,目驰八荒,心游万仞而不拘,动静互融而自然天成,故而,无法之法,归乎心法,归乎人格与学养修为。

关键词:法无定法;王绍波;水彩画;“圆融之境”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2021-ZDJH-0235)研究成果。

无定法,大道相通,归乎心境。论及“法无定法”,本出乎一圆,终乎一圆,近乎悖论,似乎不可言。所谓圆者,乃周遍之义;所谓融者,乃融通融和之义。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王绍波云:“游弋于艺海,探寻其共通。”通达求变,不拘成法,“共通”二字,体现了他在“圆融”层面上的不懈追求。

一、以一法贯众法,创一己水彩语言的形式美

水彩语言的形式美主要是指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对水彩进行有规律的组合,从而形成特定的水彩艺术表现特征和法则。纵观王绍波的作品,不难看出他倾注于作品之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与现实主义因素,主要体现在物我相融的真实表达、构图框架的简约、视觉中心的突出与形式美的清新。他的作品《鸡冠花》(图1、图2),一横一竖,浑然正气,既具时代清雅之貌,又具当代构成之意。鸡冠花,开于炎夏之时,寂于霜降时节,傲骨生姿,朱紫奋采。又见画面,其顶天者,冲枝画外,傲枯有神;立地者,折纸禅兵,卓然有情。点线缠绕,偃仰相生,风骨雄健,虽败犹荣,好一幅夏暑残云、凤冠霞帔、秋风寒霜后的面貌!

王绍波作画擅长一笔到位,浓淡干湿,枯润结合,满怀自信,绝无废笔。一幅水彩画作品《渔歌》(图3、图4),以平凡担负起一种精神,用朴素竖立起一座丰碑。三位渔民高低有致,偃仰生情,或默蹲忘我劳作,或专注梳理绳索,或欲仰稍作歇息。作品既融汇了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真实与恢宏,又将自身传统的艺术功底进行嫁接与升华。背景一字型的海平面衬托出了主体的本质特征,三位人物构成三角形构图,从画面最左侧中心一点向右侧放射,将视线集中引向最右侧站立的主要人物。此三人顾盼相合,动有不同之动,静藏不同之静,将刹那之景塑为永恒之情。王绍波将渔民劳作收获之欣喜、质朴敦厚之性情、民族勤劳之体貌刻画得生动鲜活,并将云蒸霞蔚、浩瀚辽阔之场景与人物质朴的精神彰显无遗。他立大幅,破陈法,博采西方大师众家之长,既具有西方写实主义内涵,亦具有中国人物画的写意传神之文化理念。这如诗似歌的意境深深震撼着观者的心灵,呈现出诗性的光芒,是劳动人民乃至中华民族勤劳精神的缩影。

以一法贯众法,王绍波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并以美的意味形式来进行写生创作,通过这种追求,以达到无法之境。王绍波在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滋养之下,抓住了水彩形式语言之内涵,发展了水彩画的传统技法,画面既有水色交融之酣畅淋漓,也有意象笔墨的神似之笔,也正如他的作品中既有轻快、自由的风景画,亦有深沉、凝重的人物画。王绍波将水彩之灵秀飞动、油画之浓密厚重、国画之气韵生动相接,凸显了水彩语言的张力,寻找到了水彩画中国化特有的民族语言。他在水彩语言的表现形式上,点不失所,画不使结,疏实相生,纵横可象,绝缘于荒率、怪诞和板滞,塑造出或雄恣、或古拙、或质朴的形式美,在正确掌握西洋画技艺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水墨画的技法,扩展了水彩表现语言的外延,使形式、肌理具有当代艺术观念和审美趣味,使作品呈现出不同寻常的非凡气度、人性灵光和审美趣味。

二、水彩语言从有法到无法,

是内美融合升华的过程

法无定法,其本身必然有法;法无定象,也并非绝去法相。言及“无”生于“有”,是对“有”的超越,王绍波致力于“环中”的有形创造,而旨(匠心)在“象外”——无形之象的审美效应。故而,心物交融、忘我无为的诗意禅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达摩境界,均从无法到有法,复而从有法到无法,复返流变,一花五叶,自然天成。

(一)殊途同归,贵无定法

书画之道相通,中西之理相通。观王绍波的作品,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突破有法的束缚,是内美之升华,皓洁恣意,犹如月光泻地——广无边际,无处不圆融。而石涛所言:“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也就是指一画之法,亦即无法。恰如王绍波所言:“用笔无固定之法,唯效果而不择手段,笔用八面,不足时亦辅之以手和掌。或水冲色、或色破水,干湿浓淡,相互生发,求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运笔、用色效果。一遍稍干后,再做进一步的刻畫和表现,直至效果毕现。”王绍波亦常言:“作画需‘举重若轻’。”笔者悟得王绍波此语含义有三:一者,放开缰绳,率性而为之,若心存碣石,必生顾忌,心滞则墨碍,如何能有生花之妙笔?反之,则肝胆相照,笔墨相生,似有神助。二者,“战略”与“战术”的辩证统一,逆向思维,不破不立,欲扬先抑,于混沌之中寻觅崭新天地。三者,以小为大,以大为小,主客一体,方可浸融。

王绍波在熟练运用艺术规律、表现方法的同时,还使之服从于主观表现,对笔墨技法及形式加以灵活运用,丝毫不受约束,真正达到了随心所欲且不逾矩的境界。王绍波曾说过:“当面对真正的艺术时……那是触动人心的,你不看也得看,因为那深深地抓住了你的心!”他的作品《酥油茶》正是沉浸在体味生命质朴与宽厚灵魂的对白之中,以藏族人民典型的生活场景,诉说朴实无华的民族精神。青烟袅袅,浓浓酥油茶香,扑面而来……使观者如临其境,对话其中。王邵波以凝重洗炼的中国画笔墨灵魂,调和透明饱满的水彩画色彩意象,表现出了藏族人民对苍天厚土生生不息的深情与依恋。

(二)心师造化,蜕变升华

师造化,并融心于造化之中。王绍波在《名家水彩速写》中谈及:“少年学画时,经常到青岛有个叫‘三棵树’的地方去写生。那里有三棵非常粗壮挺拔的法国梧桐树,颇有些‘枫丹白露’的画意。青岛的几代画家都曾到那个地方写生,那是一个自然的大课堂。但这些年,‘三棵树’依然存在,而到此写生的画家的身影却几乎见不到了。我们需要到生活中去,到自然中去,记录瞬间的变化,在其中领悟自然之美妙、生活之变化、艺术之神奥。去闻闻那笔下的泥草地吧,那里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为何状态?笔者将其理解为陆游重视写生,亲临亲为,融归于自然与画作之间竟不自觉,多年坚持不辍,终结累累硕果。

王绍波曾经讲到:“对我来说,比较少研究一些特殊的技巧,包括特殊材料的驾驭和使用,我并不是太敏感。每当我有这样一种直接的感触的时候,我就迅速地不假思索地去表达,我通常形容我的这种方式叫‘直接方式’‘直接画法’,因此这当中掺和研究其他方式介入的可能性就小了。”他的这种“直接”无疑也是从多年写生经验和内心真实情感中所迸发的个人艺术魅力,使整个画面充滿律动和激情,这种“直接”和“真实”也是一种契合心灵的表现手法。如贡布里希所言:“只要一件事情做得无比美好,我们由于单纯欣赏他的做法几乎忘记问一问他的意图,这时我们就会谈到艺术。”艺术是真实和不容质疑的,那种对稍纵即逝的灵光的领悟和把握,眼、脑、手并用的乐趣,是无创意地单纯模仿照片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要用心灵饱蘸笔墨,用画笔品味生活,只有真实的心灵方可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水彩画语言的文化品格与人格修养

王绍波曾说:“真正的格调就是你这个人必须要超凡脱俗!你的心胸确实需要再打开一点,你的品格确实需要再高尚一点,你的内心确实需要充满了感动或震动,要有这样一种心情和心灵感悟才可以。”王绍波还强调:“除了天赋、学养、技术表达等,我觉得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很重要。如果你的心里没有纯净和美好,就构不成创造它们的条件。心里没有,眼中便没有。”故而画之高下,实乃心之高下。王绍波正是将此反映于水彩绘画之中,格调清丽高雅,华美不俗,骨子里求精神的美。

无法而法,法于心而圆于心。正所谓万法归宗,皆归于我心,画之品格,乃心之品格,心灵所思,画亦呈现,故而修身养性,实为终身之事。亦故绘事高下,无他,唯心灵所指之处。石涛的无法,就是心法,画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相互交融与渗透,是构成意境之大美的重要因素。潘天寿言:“品格不高,落墨无法。”罗丹也曾说过:“做一艺术家,须先做一堂堂之人。”艺术家对独到的人的本性或性灵的自由抒写,直接影响到作品艺术趣味的高低。艺术家的真性情亦往往与艺术创造形式构成了妙不可言的契合。黄宾虹曾说:“画品之高,根于人品。” 黄宾虹亦云:“急于沽名嗜利,其胸襟必不能宽广,又安得有超逸之笔墨哉?”文征明自题其《米山》曰:“人品不高,用墨无法。”由此可见,真正的大家一生都在做一个自我的完成,如同在画一个圆。当然,最终的圆满与否并不重要,真正的艺术家是面对自己的,他们用一生来解决一个问题——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借助绘画和学问来追求高尚的人格,不流俗、不盲从,甘心寂寞,最终把人生和艺术融为一体,化而为圆,复归原始。

画画不仅是一种技法,更重要的是要反映一种生活体验与感悟,这样从画中就能看出一个画者的境界与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画不单是用笔画出来的,而是用文化画出来的。正如吕凤子所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情归乎心,没有一位大艺术家的创作态度是不严肃的,要如临大敌,严阵以待。艺术如镜可鉴,照见别人,亦照见自己。“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苦心经营”皆是艺术家的良心所在。

四、结语

梅尧臣有“径寸圆”之说,以“一”为半径作圆的艺术创造,具备丰富的艺术信息储存量,闪烁着母性的光芒,表现了趋向圆的极大的暗示力和刺激力。中国艺术的理想境界是“澄怀观道”,王绍波借有限以表现无限,造化与心缘合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画面传达出独特的审美意蕴。

水彩的民族化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多角探视、究其圆美之过程,无法而法,皆法我心。圆而不圆,意在其圆;不强求其圆,但问其以何圆。“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王绍波的水彩画从纯熟复归于率意,不拘绳墨,最终实现心手合一、超脱技法的“圆融之境”,从而达到“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之情趣。听从内心的召唤,这也正是他的画之所以如此大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他尊重了自己的内心,从而也尊重了水彩,或言尊重了艺术之根本。“黑墨团中天地宽”,他不拘一格,随心所欲,疾追直觉,这以意为之的作画状态,便是一种质的飞跃。而上乘之作以生为熟,洗尽铅华而归于平淡,不刻求气韵而气韵自在,不刻求法备而法自备。水彩画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无所通而无所不通,进而言之,“圆融”之化境,非“忘我”而不能为之。故而:无法之法,归乎心法,归乎人格与学养修为之巅峰。

笔者思“圆融”之化境,犹如舍利之光,实乃尘世之“无极”,若想与之结缘,必有海纳百川之胸怀,壁立千仞之性情,并非故作玄虚。正如潘天寿所云:“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

参考文献:

[1]石涛,周远斌.苦瓜和尚画语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2]黄铁山.名家水彩速写[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

[3]孙新苗.中西绘画比较[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

[4]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5]吕凤子.中国画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6]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林夕,校.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作者单位:

洛阳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水彩画
2020广西水彩画年度展作品选登
水彩画:《亭·桥》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广西水彩画年度展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