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望云山水画中没骨技法的体现

2022-03-05祁自敏张心洋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山水画

祁自敏 张心洋

摘 要:没骨技法作为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之一,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创新,但是未受到画家的高度重视,一直处于非主流地位。赵望云在山水画创作中创新运用没骨技法,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表现力,所创作的山水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分析没骨技法的来源和赵望云山水画中没骨技法的成因,研究没骨技法在赵望云山水画中的体现,探讨赵望云山水画中没骨技法的艺术价值,以促进当代山水画创新发展。

关键词:山水画;没骨技法;赵望云

一、没骨技法的来源

没骨法指直接用彩色作画,不用墨笔立骨的技法。这一技法相传由南朝张僧繇创始,南宋楼观在一幅传为《杨昇没骨山水》作品的卷尾题跋云:“梁天监中张僧繇每于缣素上不用笔墨,独以青绿重色图成峰岚泉石,谓之抹(没)骨法。”后来唐代杨升对没骨技法进行了继承,明代的董其昌、蓝瑛和元代的高克恭对没骨技法进行了继承。近代张大千、溥心畬等人也作有名为仿张僧繇或仿杨升的没骨山水画,虽冠以没骨山水画之名,各自的绘画风格却迥异,没骨法的运用方式也大相径庭[1]。

二、赵望云山水画中没骨技法的成因

赵望云出生于1906年,是长安画派的开创画家之一,擅长山水画、人物画,画风于质朴厚重中蕴含秀雅,尤长于表现陕北山水和各族人民的劳动生活,早年与王森然、李苦禅等组织吼虹艺术社。通过研究,笔者认为赵望云山水画中没骨法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受张大千的影响

1941年,赵望云与张大千相识相知,欣赏到了张大千收藏的古代书画名作,也观看过张大千的作画过程,了解其笔法墨法。与张大千的交往增进了赵望云对传统绘画的了解,并使其对传统绘画产生了创作兴趣。

张大千的没骨山水画约见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提款上多称取法渊源,师法南朝张僧繇、唐代杨升或北宋王晋卿。通过1934年的《仿吾家张僧繇法》和1938年《巫峡清秋》等可以了解到张大千没骨山水画对前人的传承。可以说,张大千的没骨山水画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赵望云山水画中没骨法的形成。

(二)受敦煌壁画的影响

1943年春末,赵望云又与关山月、张振铎去大西北采风,在途中他们一边采风一边办画展以解决路费等问题,一路上经过西安、兰州,最后到达敦煌。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对古代宗教艺术进行了深入了解,欣赏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西北严峻的地貌[2]。

敦煌壁画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在敦煌早期壁画中,山水景物多作为背景出现在壁画中,成为壁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唐代佛教艺术鼎盛,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山水画,这时的山水画色彩以青绿色为主[3]。敦煌壁画中的山和树都有其特殊的特点。比如,敦煌壁画中的山有分层敷染、勾勒皴染两种形式,其中分层敷染指在山的每一层涂抹不同的颜色,这也是早期没骨法的表现形式。在敦煌壁画中,树的画法十分丰富,其中以墨色勾勒树干、用白粉绘制树叶的绘制手段也属于没骨法的范畴。

三、没骨技法在赵望云山水画中的体现

(一)画树

在描绘树木树丛的过程中,赵望云运用了没骨技法。早在1936年,赵望云就开始使用没骨技法刻画树木的叶子,这在他于1936年创作的“晚成卢藏书画集锦”系列作品中有所体现。虽然可能他当时对这种技法并不了解,且运用时手法较为稚嫩,但是为他之后的没骨山水画创作打下了基础。赵望云在1948年创作《姐妹》时也运用了没骨技法,没有对树叶的具体形态进行勾勒,只用了淡淡的墨色对树叶进行了渲染,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在1954年创作的《深入祁连山》中,赵望云在绘制右侧远山上的松树时也运用了没骨技法,用湿墨对远处的松树进行了处理,这种表现松树的手法在1961年创作的《北国风光》中也得到体现。赵望云在1956年创作《终南春晓》时对柳树的处理方式和1961年在林区创作《柳溪图》时对柳树的处理方式一样,都是墨和色同时附着,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柳树呈现出随风飘舞的轻盈姿态,使画面呈现出非常好的视觉效果。不同的是前者的着色有种干涩的效果,而后者的着色是大片大片的,然后在颜料要干未干时用干涩的笔头在画面中景物的边缘进行擦点,显然这种画面处理方式相对于前者来说更加成熟。1972年的《延河之滨》《河西之旅》描绘柳树时也采用了这样的技法,三笔两笔的上色简洁却到位,色彩变化十分丰富。

用淡墨组合叠加的方法来表现植被在赵望云的作品中是常见的。画面中的树丛随着山势的变化而变化,一簇一簇;树尖是用笔尖轻轻点出来的,用淡墨渲染;树的下面用浓墨进行渲染,密密丛丛,有种雨后雾蒙蒙的氛围。用这种方法描绘的远树不需要有过多的细节,不需要清晰的轮廓,远树与远树之间也不需要形成强烈的对比。远树的朦胧是为了更好地衬托近树,二者的强烈反差会更好地表现画面的空间感。赵望云在1961年林区写生时创作的许多作品就运用这种技法,这种没骨技法在作品《林趣》中得到充分展现。此外,赵望云在《林场秋雨》《山村》《林间山径》中都运用了纯墨色来表现远树,不同的是《山村》的墨更湿润。

运用没骨法进行作画能够更好地表现树与树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画面中树特别多又都是前景的时候。赵望云在1959年创作《山水》作品时,运用了没骨技法,通过不同浓淡的墨色表现了不同的形态的树木。画面中,近处的树的叶子是块状,墨色重,而远处的树的叶子是线状,墨色稍淡。在作品《林海田山》中,近处的树轮廓清晰,墨色稍重且干,树的形态各不一样,而远处的树墨色稍淡,形态也不一样。画家弱化远处的树,突出近树,通过远处的樹把近树连接起来,形成树丛。这样既能看到整体的树丛,也能看到个体的树。赵望云在1961年创作的《秋林牧归》用秋天之萧瑟突出了牧民之辛勤(图1)。画家在创作时使用大面积的墨色表现秋天树木的干枯凋零,用暖色画出秋天枯黄的树叶,烘托出萧瑟气氛。在整幅画中,前景是断木残树,枝干分明,远景是大片树林,一簇一簇,由近及远,由实至虚,树木枝干根根分明,并不突兀。在赵望云1961年创作的《雨霁图》中,远树形态清晰且不同,越往近处,墨色越重,树的形态也越清晰且形态各不相同(图2)。画面中,远树与近树靠模糊的树丛联系在一起,这些树丛不需要形状,用湿墨渲染,衬托前景的树丛,它们有的清晰可见,有的与山融为一体,呈现了雨过天晴的雾蒙蒙的景色。

(二)画山石

赵望云在画山石的时候也运用了没骨技法,使画面呈现出良好的视觉效果。他运用没骨技法处理山峦是从1950年开始的,后来在林区写生时也充分利用没骨技法呈现出他想表达的画面和意境。20世纪70年代,赵望云对没骨技法的运用越来越成熟,在1972年和1973年所创作的山水画作品风格与之前截然不同。

赵望云在20世纪50年代就运用没骨技法处理山川。在《终南春晓》作品中,他虽然没有运用皴擦法对山峦的形态进行勾勒,但是用了另一种方式表现出山峦的厚重,笔触随着山势游走,运用不同的墨色表现近处的小山坡和远处连绵的山群山势的走向变化,展现出山川的气势。此外,画家在山底进行了留白处理,形成了漂亮的云气。与《终南春晓》不同,赵望云在《巴山春耕》中描绘了高耸入云、巍然屹立的高山,画面中的墨块更加完整,不细碎,山与山之间的形态不重复,但整体山势是朝向一个方位的,远处的山川层次分明。这时赵望云对于没骨技法的运用明显更加成熟。

1961年,赵望云在林区写生时运用没骨技法创作了一些绘画作品,比如,作品《秋雨》通过简单的意象营造出秋季雨天朦胧、缥缈的意境,淡墨湿墨的运用在这幅作品的意境营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作品《云烟图》中,墨色生动自然,水与墨相互交融,运用湿墨表现出雾气弥漫下山石树木的缥缈之感,呈现出雾中山水的朦胧美和缥缈感。雾似轻纱遮住眼睑,将入眼的一切化作无形,让人身临其境,犹如置于仙境。

赵望云在1972年创作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画面中云山雾绕,秋意盎然,山石层峦叠嶂,展现出西北的独特风情。画面中,前石如斧凿,沟壑分明,后山如驼峰,连绵起伏。一前一后,对比强烈,呈现出一幅大气磅礴的画面,让人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白杨树是展现西北风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画家以淡墨画白杨树的主干,复以浓墨破淡墨,画白杨树的枝叶。群树之间相互破墨,相互呼应,相互衬托。林间牧民持鞭,羊群缓行,描绘了人民辛苦牧羊的场景。赵望云的画如其人,不拘形式,自然质朴,充满着泥土气息。画面主体以暖色调为主,以赭石加墨的方式着色,展现了被红色尽染的景象。赵望云在1972年创作的《山城之春》以春天为主题,展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场景,画面近景以两侧山石为主体,微微带点红色,中景整片桃林开花,春天气息扑面而来,远景山川隐隐约约透露出冷冽的气质,描绘了初春大地复苏的景象。画面近景整体展现了坚硬的山体,与运用没骨技法刻画的远山形成强烈的对比,近景坚硬的山石作为主体占据画面大部分面积,远景山川虽然占据面积小,但是增强了整个画面的空间感,在画面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赵望云于1973年创作的《行旅图》《风中》与1972年创作的作品有所不同,这一时期他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出门写生,但早期大量的采风和写生经历使他积累了不少素材,所以他结合这些素材,灵活运用没骨技法,通过简洁的画面表达内在的情感。《风中》的意象简洁,树木逆风生长,山坡上的草也被风吹得倾倒在地上,山坡用没骨技法描绘,笔墨简洁,前景墨色稍重,远景的山脉虽占整个画面的面积较少,但因其墨色非常淡,反而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画家在作画时虽对物象细节描绘得不多,但是塑造物象时用笔行笔方向一致,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的氛围。画家在这一阶段对墨色的浓淡没有那么讲究,基本是毛笔上附着什么墨色就呈现出什么墨色,不刻意追求墨色细节,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更注重表达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主观色彩更加强烈。

四、结语

没骨技法是中国传统画法之一,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中独树一帜,虽然没落但没有断流,在不断吸取山水画与其他形式绘画表现技巧的基础上、在非主流状态下自然持续地发展着。本文探讨赵望云山水画中没骨技法的成因,结合赵望云的山水画创作,探讨没骨技法在赵望云山水画中的具体体现。赵望云在创作山水画时对没骨技法的运用深受张大千和敦煌壁画的影响,根据自身的认知和成长经历对传统的没骨技法进行创新,并把没骨技法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纵观赵望云的山水画创作,没骨技法在其艺术创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感染力,他所創作的山水画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素柳.丹青点笔化神奇没骨山水之“没骨法”考[J].新美术,2019(7):60-65.

[2]程征.赵望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32-33.

[3]杨晓晓.唐代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艺术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21(9):14-15.

作者单位:

陕西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山水画
赵卫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英国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杨留义城市山水画学术研讨会纪要
纸巾山水画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