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正义到诗与哲学之争

2022-03-04林倩翼

西部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理想国正义

摘要: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企图从整个城邦出发去探讨人的正义问题,苏格拉底认为城邦与个体之间存在巨大的类似,如果人是小写的正义,那映射到城邦就是大写的正义。他希望通过分工确保大写的正义,通过系列公民教育来确保小写的正义,培养正义的公民是构建正义的城邦的必经之路。在对公民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诗与哲学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理想国》一开始以讨论正义开篇,最后以诗与哲学的争论结束,苏格拉底指责诗歌教育所带来的危害,拒绝摹仿艺术进入理想城邦,通过探讨苏格拉底如何建立正义的城邦,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艺术的态度,以及应该如何对公民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理想国》;公民教育;正义;诗与哲学之争

中图分类号:B502.232;G4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4-0043-04

一、城邦的正义与公民的教育息息相关

在《理想国》①中,苏格拉底②多次提到“正义”,古希腊语中“正义”一词所包含的意思比该词的现代含义要广泛得多,它包含了几乎一切美德,是“德性”的另一种表达,文中所有提及的正义几乎都可以和德性画等号,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理想国》想要建立的是一个公平公正、充满美德的良邦。《理想国》中也多次谈及关于公民的教育问题,苏格拉底从整个城邦出发来探讨公民教育,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类比人。他认为国家与个体之间存在巨大的类似,如果人是小写的正义,那映射到城邦就是大写的正义,为了建立正义的城邦,就要通过公民教育培养正义的公民,而苏格拉底所谈论的教育,固然有天文、数学等知识教育,但更多的是一种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生活时代,城邦、社会并未承担起公民教育的责任,诗歌和戏剧不仅是当时最普遍的消遣方式,也是教育公民的主要手段。除了部分贵族享有私人授课,普通公民的公共教育则由诗歌在传颂时进行,公民通过诗歌学习有关神的知识和有关君王的知识。而在《理想国》卷二、卷三和卷十,苏格拉底多次提到作为摹仿艺术的诗歌常常传递错误的知识,是不真实并且蛊惑人心的,于是苏格拉底企图让城邦有义务地承担起公民教育。

如果我们想要弄懂怎么建立人的正义,从城邦下手无疑是最好的办法。苏格拉底认为,在城邦中分工极其重要。城邦中的公民有三个等级,分别是城邦的统治者、城邦的护卫者以及农民和各种手工业从事者。他们三个等级对应了灵魂拥有的三个特征,分別是理智、血气、欲望。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稳定秩序和抑制欲望,使统治者拥有智慧,护卫者拥有勇敢,生产者拥有节制。大家根据自己的天性选择职业、做好分工。苏格拉底说:“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当城邦的三个阶层各自从事本身的职务而不互相干扰,整个城邦就是正义的。

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极为重视城邦的分工,那分工又凭靠什么呢?他认为,人的资质生来有高有低,天赋高的人灵魂里有金子,应该成为统治者;天赋次之的人灵魂里有银,应成为辅佐统治的护城者;天赋最低的是成为农民和其他手工业者,他们被造物者加了铁和青铜。虽然人的模型一样,但是却有着不同的构成材料,因此适宜做不同的工作。这听起来像一种命定说,人的本质是生来就决定了的,无论如何努力也只能做本来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做自己想要做的。但是结合苏格拉底对公民教育的理念便可知这不是一种命定说,而是给不同资质的人分配不同的任务,通过分工,城邦的正义才能得到确保。虽然人的资质有高有低,但是苏格拉底认为七岁以前的教育也尤其重要。当时的城邦里,七岁以前的教育主要来自于诗歌,而诗歌品质有高有低,这就需要城邦统治者对儿童的精神食粮进行筛选。儿童最初听到的应该是优美高尚的故事,并且故事的形式应该采用叙述性的,而不是充满了修辞和技巧。针对那些风格形式多变的诗人,我们应该把他排除在理想的城邦以外,因此在《理想国》卷十中,苏格拉底提出了对摹仿诗人的驱逐。

二、公民教育与美育的具体内容

(一)音乐教育与体育教育

在公民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苏格拉底认为,人的灵魂的成长与完善是分为不同的阶段的,人的感觉和想象能力要先于人的理性能力而出现,而在这个理性能力还没有完善的阶段,教育的目的乃是通过音乐和体育来养成一个良好的情趣和勇敢的品质。音乐用来照料灵魂,体育用来照料躯体,二者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灵魂。但是两种教育有先后之分,在教体育之前公民需先接受音乐教育。苏格拉底认为凭一个好的身体,不一定就能造就好的心灵、好的品格。相反,有了好的心灵和品格就能使天赋的体质达到最好[2]120。

因此,先说音乐。音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节奏和音调能够深入打动灵魂,最有能力感染人。音乐教育包含三个方面,即诗歌的内容、诗歌的形式以及韵律或节奏。一首歌曲由歌词、音调和节奏组成,只有那些旋律能够激起士兵内心的勇敢,并且节奏优美匀称的音乐才值得被保留和传颂,那些旋律松散、节奏混乱的音乐应该被放弃。苏格拉底说:“不雅、缺乏节奏、缺乏音调,这些都是低劣谈吐和低劣性格的亲族,与此相反者则相反,它们是谨慎、高尚的性格的亲族和模仿品。”[2]106而有关音乐的内容,苏格拉底认为,诗歌创作应该被一种高尚的原则所统摄,因此好的诗歌内容必须同优美的诗歌旋律一样,要体现和培养公民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使年轻人在潜移默化中对正义和美好的事物产生热爱之情。苏格拉底正是在此处批评了荷马等希腊传统的诗歌,因为他们败坏了神的形象,可能会给公民造成不良的影响。诗歌里歌颂神应该满足于两个标准:第一,神是善的,所以神只是好的事情的原因,而不是“恶”的事物的原因;第二,神不以变化的形象来欺骗俗人,他的形象是完善的且不变的。很显然,苏格拉底寄希望于音乐和诗歌,企图将其变为培育人们“爱智”的一种方式。

就体育而言,公民们从小就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在苏格拉底看来不是健全的躯体能使灵魂高尚,恰恰相反,如果一个人拥有高尚的灵魂,他自然能拥有强健的体魄。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的目的绝不是培育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护卫者,护卫者们应该同时拥有高尚灵魂。在那些体育运动和艰苦的训练中,公民会变得更加吃苦耐劳,他们更加看重自己本性中的精神力量,并且不断激发它。体育教育可以锻炼人的血气与激情的一部分,而良好的体育训练可以使激情变成勇敢的催化剂,城邦的护卫者通过体育训练变得更加勇敢。并且通过严格的体育训练,希腊人练出的魁梧体魄成为了西方身体美学的审美范式。希腊的人体雕塑也是巧夺天工,这除了归功于艺术技巧以外,更突出了古希腊的体育教育的卓越成效。既然谈到对躯体的照顾,那就绕不开已经败坏的躯体。与此相关地,苏格拉底认为医术是用来医治那些在体质方面和生活习惯都健康而只是在身上患有某种特殊毛病的人,对那些身体本质有毛病、生活上又放纵无度的人,医疗艺术则不为他们服务。

优秀的公民应该是把音乐教育和体育同步发展的人。那些只注重体育而忽略音乐的人将会变得粗犷、愚昧,没有节奏和风度;那些只注重音乐而忽略体育的人则变得非常柔和,超过了对他们的有利程度。这也是柏拉图“身心和谐说”与“美善兼备说”的原意,体育和智育同样重要,身体和灵魂的发展重在协调。

(二)普通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哲人王的教育

尽管爱国主义不是一种德行,但却是任何一种政治社会都必需的东西。而恰恰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政治的品德是如何不同于哲学的品质。苏格拉底认为一个好的护卫者应该像一条好的“警犬”那样保护着人民或者“羊群”[2]111。但其实狗看管羊群却并非出于天性,而仅仅是出于主人的命令。狗习惯于把熟人当成朋友,把外人当作敌人,而好的护卫者正是应该把希腊人或本城邦的人当成朋友,把一切异邦人或“野蛮人”当成敌人。这种公民教育又与哲学家教育有所不同,如狗会对陌生的东西发怒、警惕,可是哲学家的态度恰恰相反,他们对未知的事物是充满好奇与探索欲的。这样的公民教育有其好处,但现在来看也有其德性上的缺失,因为它并非是基于知识的善,而仅仅是些基于正确意见所形成的习惯[3]。实际上,爱国教育也不失为是一种审美教育,拥护自己的城邦也意味着拥护本城邦的音乐风格和诗歌类型。美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出现是18世纪鲍姆加通所提出的,在这之前只有美学思想而没有美学这门学科,但诗学却是一直存在并且与美学紧密相关的,这一点在《理想国》體现得淋漓尽致。书中虽一言不提审美教育,但对诗人的驱逐、诗歌内容的筛选,以及公民教育里,无不贯穿着审美教育的理念。

以上是对普通公民所做的教育,针对城邦的统治者以及统治者候选人,即那些优秀的卫士,城邦应从他们小时候就给他们严峻的考验。只有经受得住考验的优秀公民,才有机会成为统治者,而统治者则能享受生前受爱戴、死后被纪念的殊荣。优秀的卫士必须拥有超凡的记忆力,不容易受骗,这样他才能抵抗得住各种具有迷惑性事物的考验,能捍卫自己以及自己所受的文化教育,只有这样的人才对城邦有好处。除了音乐、体育以外,哲人王还需进行数学教育、天文学教育、声学教育、以及辩证法教育,目的是把城邦的领导人培养成为一个正义的、审慎的人,一个对治理城邦真正有用的人。最后,苏格拉底虽然认为人的天赋有高有低,但是幼时的教育却对人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不论是未来的哲学王还是普通公民,在幼时都有必要接受音乐教育、体育教育和一定程度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诗与哲学之争中的公民教育与美育

在书中卷二处,苏格拉底通过辩证,说明了神不是一切事物的起源,神只是美好事物的起源。而著名诗人如荷马等,声称靠着神意来写作,却把神写成战争的挑拨者、私心的维护者和灾难的引起者,正如前文所提到,这不符合“神只是美好事物的起源”这一判定。诗歌存在着神的形象的丑化,进而引发公民的不向善。公民如果有恶心,会动不动就把责任推到神的身上。因为诗歌里描写的神是充满私信、淫欲的,那一切恶行不过都是对神的合理模仿。此外,天神既然本身是最善的、最完满的,那么无论何种形式的变化,都只能是变恶、而没有再更善的空间。但是没有人会主动选择变得更恶、更差,因此诗歌中写天神可以随意变换形象是不合理的。天神的本质是单一的、言行是真实的,如果真的像诗歌里说的随意变换,神除了能恐吓夜行人和小孩则毫无用处。

其实,关于哲学与诗的争辩由来已久,并且一直存在。古希腊著名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曾经写过一部喜剧《云》来讽刺苏格拉底,把苏格拉底描述得刻板审慎,缺乏政治智慧,哲人形象被诗人写得滑稽不堪。而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批判摹仿诗人,认为他们的诗歌败坏了城邦,这就是古希腊时诗与哲学之争中最著名的两场斗争。苏格拉底认为,对每一个对象来说都有三种不同的技艺:使用者的技艺,制造者的技艺,模仿者的技艺。在哲人眼里,作为模仿者的诗人,没有正确的意见和真正的知识,有的只是关于模仿的技艺,模仿出来的东西和真理是有距离的。因为现实是真理的摹本,而诗歌是现实的摹本,因此距离真理有三重距离。而诗歌作为当时城邦的主要教化形式,其实是在变相腐蚀公民的心灵,这对于探讨正义、追求幸福是十分不利的。对苏格拉底而言,诗歌等“文艺”决不是个体娱乐游戏的领域,而是向公众传达各种知识和道德教训的载体。诗歌具有极其严重的渗透毁灭性,它一味描写战争、爱欲等迎合灵魂血气和激情的内容,青年一旦盲信诗歌,便被血气与欲望控制,不能进行思辨。苏格拉底要去除诗对年轻人的迷惑,培养正确的正义观念,要让他们相信一个奉行正义和美德的人死后会得到奖赏,而不正义之人死后会在地狱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是哲学家所要完成的“高贵的谎言”,哲学从宗教那里继承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说法,只有这样,人民才有精神动力去完成善行、保持正义。哲人要让民众相信“高贵的谎言”,但自己却要听从理性的教导。从更深的层次来讲,诗歌均是讴歌神的,哲学崇尚的是理性,批判诗歌就是用理性来代替神,使理性成为民众心中的最高法则。

诗与哲学之争的本质其实是争夺公民的教育权,掌握城邦的教育话语权就意味着能够规定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一面驱逐诗歌,一面用诗的形式为哲学进行辩护,正是因为看到了诗歌的重要性,所以不能留在诗人的手中。当时诗歌的影响之大,苏格拉底不可能不清楚,想要培养“哲学王”,想要构建理念世界,必须与诗歌做斗争。他所要驱逐的也不是所有诗人,而只针对极具蛊惑力的摹仿诗人。并且这种驱逐也不是只针对诗歌的,苏格拉底十分注重诗乐教育,无论是诗歌还是音乐,苏格拉底拒绝不良的艺术进入城邦,是在为城邦的文艺树立典型,使青年所受的教育是最有利于培养正义的。

结语

由卷一讨论正义话题开始,再到卷十驱逐摹仿诗人出理想城邦结尾,毋宁说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或苏格拉底才完成了真正的申辩,因为只有在本书中,苏格拉底才有机会展示什么是真正的正义,以及正义为何是一种善,大字的正义与小字的正义具有相似性。善与美密不可分,通过以上提到的这些公民教育所培养出来的理想公民不仅拥护本城邦,还拥有一种道德上的善、灵魂上的美。

注释:

①《理想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

②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一说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是希腊语(雅典)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是一个神秘人物,没有作品,主要通过他后来的古典作家的著作而闻名,特别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苏格拉底在后来的古代和近代对哲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苏格拉底对艺术,文学和大众文化的描述使他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最广为人知的人物之一。

参考文献:

[1]PLATO.Republic[M].Robin Waterfield trans.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11.

[2]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3]王玉峰.城邦的正义与灵魂的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6.

[4]王科平.《理想国》的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6.

[5]张文涛.戏剧诗人柏拉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40.

[6]詹文杰.教化与真理视域中的诗——重思柏拉图对诗的批评[J].世界哲学,2012(5).

作者简介:林倩翼(1998—),女,汉族,四川自贡人,单位为昆明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理想国正义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直销理想国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理想国——马来西亚的车与“道”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道德理想国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