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阶思维体验的科普剧内容建设的路径探索

2022-03-03周永俐

天津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科普科学探究

周永俐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促进中心 天津 300457)

0 引 言

科普剧包含2个基本要素:“科普”和“戏剧”,从受众角度可以划分为场馆科普剧和校园科普剧。本文所指科普剧侧重校园科普剧。场馆科普剧以科普场馆和学校共建的形式居多,剧本多由场馆创作。校园科普剧的内容建设方面,师生的主体性更强,操作空间和自由度更大,受众为师生、社区居民等。

1 内容建设的意义

科普剧与其他戏剧种类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在内容建设中强调“科学内核”的原则,帮助观众获得高阶思维体验。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这4个维度。学生必须要有高阶思维能力,才能分析、应用和创造知识,才能对事物展开有效归因、推理和创新[1]。从滨海新区开发区在科普剧内容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来看,“科学内核”对应高阶思维至少有4个要义:一是内容“科学”,通过吸引人的主题展现科学知识,但不是止于给观众一个“知识点”,要能激发进一步了解科学的兴趣,这是科普剧的基础;二是互动“科学”,通过戏剧艺术手法提出问题,把观众带入剧情和主创设定的科学探究中,在台上台下“头脑风暴”的互动中品读科学、思考科学,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是科普剧的魅力;三是传播“科学”,科普剧的情节结构要便于引发观众对科学发展历史的反思,为科学传播服务,这是科普剧的价值;四是融合“科学”,剧情体现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完美体现跨学科的融合,给人以科学启迪和人文关怀,这是科普剧的灵魂。由此决定了科普剧的内容建设也要围绕着这4个方面提质。

2 内容建设的路径

2.1 主题与分析——内容“科学”

每个科普剧的诞生都要经历调研论证、素材采集、形象设立、场景设计、舞美策划的系列流程。成功的科普剧的起点是优质的创意和清晰明确的主题,这也就是大家都认同的主题先行。科普剧首先要做到主题“科学”,那么好的主题创意从哪里来?从质疑问难中来,从“做+学”中来。

热点新闻是大众比较关注的话题,从电视、网站、APP、视频号等媒体上寻找新闻热点,借助学生提出的问题确立主题,运用科学的原理加以分析、举一反三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现代“不倒翁”》就是开发区教师基于新闻热点创作的。2019年,西安大唐不夜城街区推出“西安年·最中国”活动,“拉拉手”的古风表演被围得水泄不通。为了跟表演“真人不倒翁”的古风演员“牵手”,热情的民众将表演区的隔离栏都踩坏了。不倒翁是一种古老的中国儿童玩具,最早记载出现于唐代,科学原理是重心与平衡问题。古老的科学原理经过现代的唯美演绎让人们如痴如醉,也满载了学生们深深的好奇和探究体验的 意愿。

教师从《荀子·宥坐》探源,询问“宥坐之器”的原理。剧中的同学们接受“千年之约”的挑战,寻求物理老师的帮助,开展力学探究实验:在不断向宥坐之器里加水的过程中,宥坐之器的重心不断升高。重心较低的时候,宥坐之器较稳定;当重心高于系绳的罐耳时,宥坐之器受到微小的干扰就容易倾斜。其后,探究小组来到比萨斜塔这个世界著名的科学实验地标继续向科学高峰攀登,又与《天工造物》的作者畅谈古今科技发展,脚踏“不倒翁”梦回大唐不夜城……

这个剧本充分体现出科学教育寓教于乐的特点,引导观众在快乐中学习,在思考中体验科学带来的快乐。在科普剧的表演中,摒除了枯燥的公式、演算和生硬的科学理论说教,展现了妙趣横生的台词和对话、惊艳亮相的实验、古风扑面的舞美,在艺术欣赏中领悟科学,实现了“让科学变得好玩又好看”的现代科普理念。尽可能把复杂、抽象的科学问题、科学原理转化为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的语言,使他们在观看科普剧时能感觉到观之有物、听之有趣、思之有获。

剧本大胆地将学生探究的过程搬上舞台。科普剧里的实验不同于科学实验室里面的实验,它要面对台下观众,实验效果要具有“规模”,同时对稍纵即逝的实验效果可借助内容设计与现代技术结合来再现。此外,人物对话也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科学背景,通过讲解科学原理和实验现象传播从“做+学”中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2.2 生活与创造——互动“科学”

文学创作源于生活,科普剧内容的选取自然可以从生活中找寻。剧本的创编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可以是学生,特别是创意来源,学生往往贡献度非常高。中国家庭很喜欢在餐桌上交流思想和情感,并形成很多口头禅。“我们吃过的盐,比你们吃过的饭都多”,这句长辈的口头禅,便被学生敏锐捕捉,继而引发了“这是真的吗?”的科学推想,这也成为了《有滋有味的生活》剧本的创作灵感。以生活中小事、趣事为目标,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挖掘所蕴含的科学原理,从生活健康等方面去展现相关的知识。此类科普剧非常贴近基于生活逻辑开展跨学科学习形式的要求,“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2]。在做足生活趣味的同时,要坚守严谨和客观,厘清科普内容的逻辑和构架,保证科普内容的真实可信。

由于从生活中来的选题极易激起观众共鸣,剧本设计了很多互动环节,可以说是观众一起参与了剧本的二次创作。如世界卫生组织倡导成年人每天食盐量6 g,你家达标了还是超标了?你会计算家庭每日用盐量吗?为啥家里的老人普遍超标?除了多年的饮食习惯外,还因为长辈都有在塘沽盐场、长芦盐场及相关产业的就业经历和情怀,靠海吃海。你了解他们“有滋有味的”人生故事吗?你家如何做到科学、健康用盐?现代工业有哪些新的制盐工艺和网红盐?科普剧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同时调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将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传递给观众,能拉近观众与科学的距离,通过与科学零距离接触,也让观众在观看表演过程中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好地接受了科学知识、感受了科学精神[3]。

科普剧不同于科学教育中的科学实验,其实质是戏剧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一方面,具有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具有的情境性、冲突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借一方舞台与观众一起研讨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科学知识。在增强他们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同时不断提高科学认知水平,进一步彰显生命科学的价值。校园科普剧演员和观众的主体都是学生。剧本的内容建设突破传统科学教育模式,强调观众的体验、参与和互动。台上台下都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话题中,并自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这种方式凸显了观众的个性化和创造力,让他们理解每个个体与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关系,尤其是关注生命健康、个人与环境和社会的关系,主动搭建自己的认知世界,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观众能够自觉、主动地与演员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情感在内的多层面交流与互动,将思想和情感融入剧中,达到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实现了科学普及的真正价值。

2.3 情境与评价——传播“科学”

有了好的灵感来源和富有价值的主题,还要有足够强的故事链,通过设置悬念等手法来制造情节带入,并巧妙地制造出戏剧矛盾,使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获取对科学知识的体验,科学精神的感染。这就需要在进行内容创编的时候扩大剧本的包容性和张力,如超时空等手法在表现科学发展史、科学探究历程等方面就具有独特的效果。《从雕版到3D》就是在学习了古代科技经典著作《梦溪笔谈》和《天工开物》后师生创作的这样一部作品。

在科普剧编创过程中,由于科普题材的特殊性,一般以纵向单线索或简洁清晰的双线索设置戏剧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即可,不采用过于冗余的结构,以免影响科学知识的讲解和呈现。《从雕版到3D》剧本的创作采用了科普剧并不常见的“双线”剧情,一方是宋代京都东京城的活字印刷馆,另一方是现代开封市的3D技术体验馆。剧本“双馆齐下”,设计了活字印刷馆和3D技术体验馆在各自的时空均要开展场馆装修、员工招聘、员工培训、挑选订单、改进工艺5项工作的剧情。这“五出”戏分别对应的是技术环境、技术特点、技术原理(工艺流程)、技术应用、技术升级五大问题。其中每项工作事件的处理时间线轴的安排都与角色关系和角色发展的成长路线和谐共生。

在剧情的带入下,观众可以说是一次次深度投入,参与了每个环节的“运作”,将自己的讨论和理解、个性和思想整合进故事的基础框架之中。观众的参与不是凭借个人的情感好恶和主观意念,而是基于科学思维,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活动,基于依据事实和证据,以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真态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真可谓人人都是编创者,一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上述各个项目的参与包括了科学探究的“观察提问、猜想假设、计划组织、事实证据、模型解析和表达交流”等环节,其核心在于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4]。

科普剧与常规的实验教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更为“立体化的课堂”,学生可以收获更多的高阶思维体验。如科普剧《从雕版到3D》和以3D打印为学习内容的STEAM课程相比,不是按课程要求的理论学习和操作,而是一系列的“自主科学探究”教育活动。在真实、自然的开放式情境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热爱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情感,攻克科学难题坚持不懈的意志,团队合作的意识都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不仅如此,这5个项目的参与还会帮助学生建立起人文和科技的联系,并且感悟到科技发展的历史过程,完成从历史到未来、从实证到思辨的升华。可见,校园科普剧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科学想象方面,是一股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

2.4 求真与综合——融合“科学”

科普剧创作内容追求科学、艺术和人文的完美结合,但并不是要将三者均等、并列、机械排布。关注审美情趣、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科普剧有别于其他科普形式独特的诉求。它强调从科学普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艺术美学等各方面培养观众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可见,科普剧天生就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这方面的探索与尝试对科普剧中高阶思维体验的形成产生了最强助力。

2017年,科技部、中宣部印发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5]。其中基准点第9条“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便是聚焦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典型,当然这对中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们以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编创了科普剧本《天人合一的奥秘》,从生理学、天文学、医学、艺术、哲学的角度开启创编探秘之旅。

在创编剧本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一起层层剥笋地揭开内心的谜团,实现了一次成功的跨学科融合,也寻求到一种适用于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范式。跨学科不等于多学科科学知识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融合凝炼提取真实问题,以此来驱动探究的深入,进而提升综合素养。剧本从诺贝尔生理学奖——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到距今2 000多年的《黄帝内经》里描述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六十年节律;从古今中外天文学都认同的“磁感应”理论,到天体运行与人体这个“无线接收系统”的律动;从被列入非遗名录的我国古琴艺术的特点,到希波克拉底提出万物感应的观念……不同学科背景的创作成员慢慢都从不同方向和角度贴近了宇宙与个体“同构同频”,个体又是浓缩的“小宇宙”的真理。跨学科不是目的,而是解决复杂问题、促进科学创新的途径,让思维发散、集合,提炼、融合,创新、生成,最终解决实际问题。从这个角度说,科普剧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即“运用多个学科的观念与方法解决问题、形成解释、创造产品的跨学科理解”[6]。剧本经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合路追寻激发了中国是“天人合一”的故乡民族自豪感,同时又告诉观众天人合一的观念并非中国所独有。诸多西方学者近年认为“天人合一”才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人类精神家园的支柱。21世纪是人类与自然结盟的世纪,人类将在大自然中找到更多关于生命价值的真谛。在彰显此生无悔入华夏的豪情中呼唤观众打开自己的小宇宙,去发现更多“天人合一”的奥秘!求真与综合引领着观众在科学知识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结论判断,建构个人的认识和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判断和解读;指引着观众回归生活、关注社会、勇于担当,涵养家国情怀,为未来全面发展增值。

3 结 语

科普剧,特别是校园科普剧的内容建设,从主题激发科学兴趣、剧情互动带入科学探究、情节设计促进科学传播、跨学科融合树立科学精神4条路径提质,分别对应高阶思维中的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这4个维度,促进了学生、社会受众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的提升。受众对于科普剧的认识和体验也逐步从科学知识的获得拓展到科学方法、探究精神、科学品质的追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数字产品的深入人心,科普剧也会在科普微视频、科普数字影像等方面有新的作为,并将其基于高阶思维体验的“科学内核”演绎出新的增长点。

猜你喜欢

科普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科普达人养成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