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无礼不立”对构建和谐高校师生人际关系的指导

2022-03-03杨潮兴郭晓蓓

文学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师生高校

杨潮兴 郭晓蓓

摘要:在历史进程中,人们创造了诸多对自身道德生活理性思考的伦理思想,像是荀子就以“人无礼不立”的著名论断,把“礼”作为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时至今日,其仍可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并促进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人际关系。

关键词:人无礼不立; 人际关系; 高校; 师生

高校师生人际关系和谐发展有利于正确处理师生间伦理关系,而荀子“人无礼不立”的思想就传递着正确的伦理观思想,其对于构建高校师生人际关系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启发意义。

一、“人无礼不立”的时代背景和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思潮上百家争鸣的出现使思想理论源源不断的产生。伴随着人们高涨的国家统一的呼声和与之而来的统一步伐也越走越快,提出有效的治国思想方略也就成了当务之急。“礼”作为西周时期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法律制度,是自上而下的一整套社会行为规范。而荀子以其人性论为基础建构的法律思想就成为解决当时社会变迁、促使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带有创新发展的重要理论。

“礼仪”其实是一个复合名词,“礼”意为尊重;“仪”意为尊重的形式,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联系,“礼”决定着“仪”,“仪”表现着“礼”。荀子人生哲学思想核心是“礼”,提倡“隆礼”,他所尊的礼既指封建等级制度,也指人们所当为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把“礼”当作是做人的最高理想和根本目的。“人无礼则不立”,他认为“礼”既是目标、理想,为了立身、生存与国家安宁,又是行为过程,它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态度和方法。其阐释了“礼”作为道德准绳尺度的方面,它是由外而内的,他将“礼”解释为是一种清醒理智的社会历史产物,不是那种僵硬形式上的仪容仪表,也不是无法解释的传统观念,作为社会等级秩序、统治规范的“礼”,归结于是人们维持生存的必需品。“人无礼则不立”,人生存在群体之中,遵循着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没有这种制度,这个群体是无法维持的。

二、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伦理思考

师生关系是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人格平等、交互民主、相处和谐,所以,构建高校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是尤为重要的。首先,有利于提高自我修养与树立道德意识;其次,能够创造出有文明风尚和素养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反作用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再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更多来自老师的教诲,并在交往中构成师生间道德的共同体,形成师生间的伦理关系内涵,潜移默化的伴随大学生的成长;可见,构建其和谐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基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可以从道德和利益两个层面来分析高校师生关系。

从大学生方面来讲。首先,大学生在文化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思想观念不成熟,看问题时片面化,且实践锻炼经验的不足,使学习的理论没有学以致用,沒有从行动上去尊敬师长、举止有礼,导致道德意识匮乏。其次,大学生在学校相对封闭的管理下,缺乏社会的历练,并受到家庭呵护,导致大学生从自我至上出发看待人际关系,否认了客观性,遇到问题时坚持“利己”主义,否认道德,以达到在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受这种观念影响,出现“损人利己”现象。

从高校教师方面来讲。首先,教师在对待教学上不再像中小学那种固定坐班的制度,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外,还有比较繁重的科研等压力,所以可能在上课时只做到了“教书”,并没有做到“育人”,造成了道德感的缺失。其次,教师由于传统课堂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思想方面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达到自身利益效果,不以具体的知识理论去规范、指导学生实践,没有做到了解关爱学生情况,导致自身道德匮乏。再次,教师的文化水平相对于学生较高,看待问题时比学生全面,考虑问题时角度与学生不一致,从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目的,导致教学效果下降与自身道德感缺失。

三、“人无礼不立”对构建和谐高校师生人际关系的指导

“人无礼不立”,“知礼,学礼,行礼”是每位公民必备的社会公德,在个人修养中,不仅要强调内省、内修,而且要时刻注意外在表现,把“礼”当作自身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来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和师生间人际交往能力。

1.从大学生方面看

一是从道德方面来说。大学生要内塑自身素养,提高文化程度,塑造价值观念,促进自我道德。“人无礼不立”是大学生的待人处事准则和生活行为规范,要用礼来约束自己,将提高文化程度作为道德追求。大学生尚礼有助于促进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就会使大学生显得很有修养,以礼来塑造提升自身素质,用礼来约束自己全面化的看待问题,在考虑到自身时还要考虑到老师,提升自身修养和知识理论水平,塑造自身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念,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是从利益方面来说。大学生要培养集体意识,用“礼”来约束自己,考虑利益时还要考虑老师,在“推己”的时候要考虑“及人”,因为师生彼此的利益出发点是不一致的,大学生追求利益的道路上往往要求老师做符合自己利益需求的事,但老师不能去做,学生面对的只是个人的利益需求,而老师面对的是群体的利益,所以要换位思考,理解利益出发点的不同而造成的利益冲突,从而突破只关注个人利益的局限性,去兼顾老师的利益,促进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

2.从教师方面看

一是从道德方面来说。老师要做到尊重与关爱学生,教学相长。“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行为,老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要用自己的礼仪行为约束自己去影响学生,因为教师的言行举动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约束自己以身作则,树立道德感,用“礼”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赢得师生间的相互尊敬。苏格拉底在产婆术中就强调师生平等的关系,只有尊重学生,做到符合他们的利益需求,才能进行平等的交流,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促进教师道德感的获得。

二是从利益方面来说。老师要用“礼”来约束自己,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与其交流沟通,建构同理心。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了解其利益追求,有针对的提出建议,通过遵“礼”而育,端正学生的行为,与其利益进行衔接,做到换位思考,建立起同理心,去理解大学生这种“特殊”的利益能力需求。并且教师要把个人利益与学生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完成自己任务的个人利益,还要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其知识学情,把群体利益结合起来,融入到集体利益当中去。

小结:

“人无礼不立”,将“礼”作为自己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从而促进高校师生人际关系和谐发展。大学生应学礼、知礼、讲礼、守礼,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做到有“礼”走遍天下。

参考文献:

[1]曹阳.荀子法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初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6(02):137-138.

[2]乔丽.礼法共治与传统中国社会秩序[D].烟台大学,2016.

[3]蔡奕新.课堂教学拒绝“伪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3(01):268-269.

作者简介:

1.杨潮兴(2000.10-),男,汉族,陕西省商洛市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1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郭晓蓓(1984.01-),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哲学。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师生高校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