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创作特色分析

2022-03-03王萍

美与时代·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化元素

摘  要:《经典咏流传》自2018年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高居不下,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诗风词韵,乘歌以扬,诗词艺术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得到了更加现代化的表达,为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注入了新的力量,引导了大众审美趋势,提高了受众审美素质和艺术修养。“读诗成曲,传唱经典”的“诗曲”品牌,在全国打响,树立了国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尺度与价值标杆。《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发掘了现代元素在传统文化中的运用潜能,为今后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维和路径。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诗词艺术;视听元素;文化元素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传承千年,是中华子孙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中华儿女为之骄傲。在十八大会议上,党提出复兴伟大的中国梦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得到了重视。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复兴,就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经典咏流传》是中央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一档艺术水准与观赏性共存的电视文化音乐类节目,推出后获得了高度关注。它不仅代表了电视文艺节目品质的回归,更在全国的青少年群体内,掀起了一股国学风和诗词文化热潮。电视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肩负着重大的时代使命,起着引导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的作用。在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环境下,我们亟需优质的电视文化节目,提高大众的文化修养和审美修养,对《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创作特色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聽觉元素分析

(一)流行音乐的引入

流行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才在国内出现,受到很多抨击后,才逐渐被人接受。发展到今天,流行音乐几乎已经成为主流的音乐体验方式,深受大众喜爱。而《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最大的创作特色,就是将诗词与流行音乐两种不同的艺术种类,成功地进行了融合。节目在形式上的创新,让人耳目一新,用艺术承载艺术,给人们带来一场全新的视听盛宴。在流行中体味经典,诗词艺术穿越千年,再度被现代人接受,大众在流行音乐中,体味诗词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

流行音乐作为新时代下诞生的艺术,被大众广泛接纳。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他们在各种各样的流行歌曲中,找到自己的心声。然而,大多数现代人却很难在诗歌中找到共鸣,寄托和抒发情感。因而,诗词艺术在当代面临了难以传播的窘境。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如何进行创造性传播,让广大受众接受,而不是一直高高地居于神坛之上,这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引发了国人学诗词的热潮,这说明诗词文化仍深受大众喜爱,诗词早已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深深地烙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因此,如何找到适合现代人接受诗词艺术的方式,成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已有珠玉在前,《经典咏流传》在播出时就被寄予厚望,而它确实也不孚众望,以轻赛制、重感受,将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独特创作方式,在迎合了大众的审美倾向的同时,又有自己的立场和坚持。在电视节目倾向于泛娱乐化的今天,这档节目可谓是一股清流,它为电视文化音乐类节目树立了风向标,再一次掀起了诗词热潮。节目将流行音乐引入诗词文化中的独特之举,也让这档节目别具魅力,从而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二)国内外经典音乐的引入

诗情集海内知己,经典唱响八方,不流俗、不媚俗,节目不仅以深层的文化内涵作为节目的根基,用音乐给诗词插上翅膀,它还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国内外经典音乐与古典诗词相结合。

除了受到国人的欢迎,很多外国人也登上了舞台,唱响了他们热爱的中国经典。在整个节目中,从歌曲的形式来看,除了中国传统的戏曲唱腔,还融合了西方的说唱技巧。而且在演奏方面,既有中国的古老的乐器编钟,还有西方的钢琴曲伴奏。钢琴演奏的中国经典爱情故事《梁祝》,即使没有演唱,只用纯音乐的形式,由于其本身所承载的文化记忆,也让观众在钢琴曲地伴奏下,充分感受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地绝美爱情,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中西方艺术的融合,在观众为古典乐的婉转悠扬,如痴如醉的同时,又体验到西方乐器清脆和鸣的别样风味。节目打破了文化与国家的界限,让我们看到了,东西方艺术结合所迸发出的火花,诗词艺术在新时代下的魅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包容力,诗词艺术在国内外经典音乐的托举下,更加熠熠生辉。

二、视觉元素分析

(一)独特的舞美设计

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视媒介实现了积极的、探索性的感觉延伸。电视艺术的画面语言作为其本体语言,不仅发挥着重要的叙事功能,也承载着表意功能和传递美学价值,从而使观众能更好的进入设置的情境之中。

时空穹顶的舞台设计、古代竹帛样式的竖屏,缓缓地出现在观众眼前,从右往左的展开顺序,符合中国古人的阅读习惯,三千年诗韵穿越时空,进入到现代社会,让人身临其境。张卫健在演唱《从军行》以及《真英雄》时,舞台布置从烽火狼烟,再到现如今的国防生,跨越千年,时空转换,让观众看到了中华传统精神的传承。历史的长河滔滔向前,光阴荏苒,时空变换,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爱国情怀,男儿当自强,为民为国、死而后已的精神是不变的,即使经历了风云变幻、岁月洗礼,仍长存于中华儿女的骨髓之中。

节目中的舞台元素与诗词意境相契合,舞台上的大屏幕随着诗词的情景而变化,一幅幅精美的画面,配合着诗词出现,调动了观众多种感觉器官,想象力被充分激发,让观众在舞台的方寸之间,领略诗词艺术的意境之美,体味着中国诗词艺术的魅力,获得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古今碰撞,化古为今,精美的舞台设计与诗词艺术的完美融合,让古诗词焕发出新的生命,给欣赏者带来全新的体验。

(二)全息投影科技的引入

诠释经典,演绎再现,作为现代元素的舞台表演,大大地增加了节目的传播效果,诗词艺术借助了现代科技,从形到意,更完美地演绎了诗词艺术。如在表演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时》曲目时,节目运用了全息投影科技,在舞台上映射出了邓丽君的人像,借用现代科技完成了邓丽君与刘润童的合唱。

邓丽君的声音穿越屏幕,与刘润童稚嫩的童声相结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一曲终结,不禁令人动容。

古诗词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舞台上栩栩如生的邓丽君,为表演增添了更多的观赏性。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震撼了现场很多观众,也让其更形象地读懂诗词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三、情感元素分析

(一)诗词的情感传递

《经典咏流传》不仅是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更是诗词与情感的交融。任何一档节目想要观众留下印象,就必须为观众制造出记忆点。建立情感联系,引起情感共鸣,引起观众的情感波动,将观众带入设置的情境之中。《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故事,有来自诗词本身的故事、传唱者背后的故事、表演者的故事,乃至听众的故事。诗词作为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记忆的符号,它本身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故事,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是创作者情感和思想的化身。

《观沧海》一诗中,展现了曹操满腔的雄心壮志和意气风发;《梁祝》讲述的不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更是封建社会制度下导致的人性悲剧;余光中的一首《乡愁》又唤起了多少人的思乡愁绪?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而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寥寥数字是多少背井离乡、在外漂泊的游子的生动写照?离乡人辗转难眠的夜晚,和那颗躁动不安的心灵,被描写得淋漓尽致。明月一直是很多古人抒发情感的意象,《水调歌头》一诗中,苏轼用极精炼的语言,就给我们营造了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矿远的境界。

用现代的演绎方式,成功地将古今融汇起来,诗词情感在传达给观众的同时,观众的情感也被融入诗词之中。情感在舞台中流动,文化穿越时空,从而形成观众与诗词,观众与创作者,观众与表演者,乃至观众与观众的多向互动。

(二)嘉宾的情感传递

不管是当红明星,还是热爱生活的普通人,他们的背后都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他们走上《经典咏流传》的舞台,用传统诗词,讲述着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梦想、他们的人生与诗词的渊源,观众沉浸在他们的故事中。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背后,是诗词的深层意蕴和文化价值,是对传统文化与中华精神的传承与坚守。诗词的精神力量鼓舞着我们的人生,照耀着前行的路途,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节目邀请的传唱嘉宾,除了像王俊凯、肖战等当红的偶像明星外,也有像陈彼得、谷建芬等国家级的表演艺术家,以及很多对生活怀抱热情的普通人。李玉刚在表演《昭君出塞》后,讲述了他曾筹备了将近六年的艺术梦想,那就是重走昭君路,感受当年昭君所感受到的一切。李玉刚说他从王昭君的故乡南郡姝归采风之后,一路向北到内蒙古境内,虽是开车行驶,但是到了晚上住在露宿野外的帐篷里,听着北风呼号,想象着王昭君当年经历的千辛万苦,一路上欣赏着王昭君曾看过的风景。情动于景中,李玉刚为一轮即将落下的夕阳而热泪盈眶,那一刻,他与王昭君的灵魂相交融,而艺术灵感也在这样的情境下迸发而出,观众也为他对艺术的执着而感动。

十四名听障儿童组成的合唱团,每个人发出不同的高低音节,唱响了千年名篇《画》;七旬“无腿老人”夏伯渝43年五度攀登珠峰,历经截肢、癌症、多次大手术等磨难,始终不忘登顶珠峰的梦想,坚持高强度训练。他一次又一次拖着假肢向珠峰发起挑战,却接连因为地震、风暴而失败,最终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双腿假肢而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人。他在舞台上演绎了汪国真的《山高路远》,全场众人含泪起立致敬,这位七旬老人,终于在海拔8848米处登上他人生中的“荣誉殿堂”,完美地诠释了他人生中的“山高路远”。

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饱含着不同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不再只是朦胧、缥缈的存在于诗词中,而是在故事中得到具象表现,更加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传递了诗词艺术的精神内涵。情动于中,观众看到了传统文化对人生的启迪,读懂了人生百味情怀,让我们再次相信经典艺术的文化力量。

四、文化元素的运用分析

(一)文本视角的解读

弘扬诗词精神,传承历史文化。节目设置的诗词鉴赏环节,对艺术经典的意义阐释和文化价值的解读,起了重要作用,让大众更好地理解诗词文化,获得审美体验。鉴赏环节很好地延伸了节目深度,真正做到了文化传承而不是简单地学诗和读诗。

北师大教授康振作为鉴赏嘉宾中的一员,主要从文本出发,鉴赏和解读古典诗词文化,辅助观众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如在第二季中,康震就科普了徐梦圆和王泓翔表演的《回文诗》中“回文诗”的意思。回文诗即表示一首诗,不管是从前往后读,还是从后往前读都是同一首诗,这种创作方式对创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在点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从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下出发,为观众讲解了,为什么王维在送别友人时要“劝君更进一杯酒”,因为古代交通非常不发达,而他的友人要从今天的西安去往新疆,再见已不知是何时,所以离别情绪分外浓厚,“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一首诗写尽了友情、眷念、送别的感觉,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能体验到浓厚的惜别之情,能感受到诗人不舍友人又无可奈何的情感。

从文本视角出发,康震为观众揭开了诗词的另一层面纱,为诗词增添了更多故事性,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诗词不再书本化,增强了表意功能,让我们感受到诗词背后的文化和情感价值,以及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二)其他文化视角的解读

“诗言志,歌咏言,古人和诗而歌。”《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不仅重视诗词艺术的传播,同时也突出了音乐、表演等艺术元素在节目中的运用。在鉴赏环节中,除了康震教授从文本视角对诗词进行解读外,其他三名嘉宾也分别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出发,以不同的文化视角解读诗词,用专业的眼光评判传唱者,挖掘观众不易察觉的细节,使诗词艺术的文化功能得到更多可能性的表达。

王黎光院长从音乐的角度,解读诗词在音乐中的价值和意义,诗为歌而和。音乐元素增加了诗词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力。庾澄庆更多地从表演艺术的角度出发,评判演唱者的技巧,好的表演为诗词呈现更好的观感;曾宝仪则是将自己置身于观众的角色,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主要讲述现场感受、情绪体验和内心想法,更多地代表了大众心声,因而点评也更倾向于感性化和情感化。

全方位、多角度,鉴赏嘉宾各司其职,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鉴赏,让观众感受到诗词艺术更多的魅力,观众不知不覺地融入诗词之中,感受诗词带来的意蕴,精神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经典咏流传》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更唤起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感,激励人生,建立文化自信,最终为建设富强的祖国而奋斗,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梦。

参考文献:

[1]杨凯.经典与流行的碰撞:论《经典咏流传》节目的审美意蕴[J].声屏世界,2020(10):30-31.

[2]李玥,谢春.论中华传统审美认知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以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为例[J].当代电视,2020(1):34-37.

[3]邢梦莹.从《经典咏流传》看优秀传统文化试听传播路径[J].电视研究,2019(4):47-48.

作者简介:王萍,长安大学人文学院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化元素
文化元素在旅游型古镇景观中的表达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V Series
“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与文化元素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分析
论传统文化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运用
浅析民族性文化元素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中的文化研究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抓好起步教学,让学生爱上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