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技巧探究

2022-03-02梁效文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诗人

梁效文

(甘肃省环县秦团庄乡白塬畔小学 甘肃 环县 745700)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经典样式,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其言简意赅,却又意蕴深远,是古代文人细心玩味的精美小文,或写景叙事,或抒写情感,或发表议论,可在兴奋之时宣泄情感,可在抑郁之际以抒胸怀,玩味文玩古器,登上亭台楼阁,举杯酣饮,登高望远,佳节怀人,都可入诗,尽可和律歌唱,好友唱和,应是古代文人日常记录心情,抒发情怀的重要样式。但是,因为时代久远,随着文化的变迁,诗词在语言习惯和语法结构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会存在诸多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该讲究技法,探究策略,以适应小学生的阅读需求,适应小学的理解能力。

一、反复朗诵,体味情感之美

诵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反复诵读而习句读,而知其义,而通情感,走进作者的世界,达到和作者的情感共鸣,或者实现创新阅读,读出自己的新意,是为阅读中的再创造。就诗词阅读教学而言,首先在于感受诗词有别于散文的韵律之美,感受语音、语调的和谐之美,感受平仄的起伏变化,感受押韵的朗朗上口。那如何读出美感呢? 习惯性的阅读包括默读、诵读、吟读、吟唱等,如何去读,应该结合具体的阅读内容去分析,比如初读作品,可以默读,识字领会诗句意思,我们虽不倡导翻译诗歌,但是需要理解字句的含义,默读诗歌也算是对诗歌句意的疏通;默读理解了句意后,可出声诵读,去感受诗歌韵律之美,在朗朗上口之间,初步感受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尝试走进诗人,与诗中之人之情融为一体,这时学生的诵读应该是陶醉的,或为诗中之景之境,或为诗中之情,从不断的诵读中都在眼前偏偏浮现,这时的诵读者自然会走进诗歌的世界之中,自然地感受诗人的情感,实现与诗人的情感和鸣。在此基础上,如果还能继续深入诵读,结合诗作所在的时代背景,变诵读为吟读,试回到诗人所在的时代,那么诗歌的诵读理解又深一层,在吟诵中会激发个人的情感,诵读者就是诗人,诵读者还又可能会超越诗人,这就实现了诗词吟唱应有的价值。如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能够将诗词吟唱和表演结合起来,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就小学生来说,诗歌教学完全可以采用如上步骤去朗诵,去感悟,去走进诗歌,又走出诗歌,使学生与诗歌诗人合而为一,又超越诗人诗歌,这时你会发现诵读竟然有如此魅力,诗歌竟然如此美丽,学生会爱上读诗,爱上诗词吟诵,爱上诗词表演与情境再现,那时候,教师的一切讲解和分析似乎就是多余,分析讲解往往牵制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讲解显得传统而低效。

二、想象联想,感悟意境之美

诗歌语言精炼,高度浓缩。有人将诗歌鉴赏和解读形象地说成“泡”,如同泡茶一样地泡开来,这个说法倒是很形象。但问题在于,茶是个具体的东西,泡之前有其形,泡之后显其状,具体是何形状肉眼即可见的。但诗歌的意境是比较抽象的事物,是什么样子,看不到,需要想象和联想,而展开之后的诗歌成为什么样子,更需要我们去想象与联想,由此可见,想象和联想是诗歌鉴赏的必不可少的策略之一。诗歌内容的理解,贵在理解其表达质疑,贵在能过再绘诗歌之境,鉴赏者能够走进诗歌之境,也能够走出诗歌之境,将作者在诗歌中描绘的景象转化为读者眼中之境。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古诗词那种相对精炼含蓄的语言,理解是第一难题,如何建立古诗词的文言文语言表达和现代汉语表达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第一难题,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文言知识的基础,引导学生多读,在阅读中接受诗歌语言的语感;其次,诗歌重视意象,一些普通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却能够翻出新意,诗人为之赋予新的含义,天长日久,竟然固定为诗歌意象,不懂意象的含义,阅读和理解上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教给学生基本诵读的基础上,还要重视识记和总结诗歌意象,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比如“望月”多会思远怀人,表达相思之情,“登楼”则多有感怀,或为思念远在他乡之人,或为感慨政治上的不得志,或为一抒家国之思;诗歌的语言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不像散文那般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所以诗歌阅读与欣赏应该是在掌握了诗歌基本的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和特殊意象之外,还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将片段化的内容连缀成篇。诗歌中很多跳跃过去的内容需要阅读者借助想象和联想去补充出来,连缀成情景交融的具有诗情画意的画面,阅读诗歌也是一种之画面中徜徉的享受。古人对诗歌一般的要求就是诗中有画,强调诗意的画面感,强调画面的诗意,然后在诗意的画面中寄托情感,表达志愿,抒发感慨。我们举柳宗元的一首名诗《江雪》来说明这个问题,诗歌说,山水之间人迹罕至,万物销迹,大雪纷飞,却见一位孤独的老人坐在船头,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独自垂钓。如此孤独和冰冷的世界里,这位钓鱼的老翁内心是什么样的世界,需要学生展开想象,还需要教师补充当时柳宗元参与革新运动失败被贬边远永州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理解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凄冷世界象征着什么,独自垂钓的老人象征着什么。学生有了这样的基本理解,学生就会重新认识一首自己背诵得非常熟悉的古诗了,而学生的理解水平和鉴赏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三、分析结构,欣赏文字之美

诗歌鉴赏还有一项要求,就是炼字,在分析诗歌结构的基础上去炼字,感受诗歌结构之美,诗歌用词的之美。有关古诗鉴赏,历来都重视诗眼一说,抓住诗眼,就如同抓住了诗歌那画龙点睛的一笔,也找到了升华诗歌意境的按钮。除了点睛之笔,还有点睛之句,阅读诗歌抓住这些字眼或者词句,是诗歌阅读的关键一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诗歌,一定要有抓核心的意识,从细处找到解读整首诗的突破口,进而顺利解读整首诗,这也不失为一种诗歌阅读的技巧,类似于授学生以渔。以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以此为例,词中描写的是晚春时节,海棠花儿在一场疏雨骤风中翩翩凋谢的场景,却由海棠花之凋谢想到人之衰老,表达了词人的伤感情绪,所以抓住词的最后一句“应是绿肥红瘦”,打开解读本词的窗口。当然,学生应该具备起码的诗歌解读基础,如懂得“人面如花”“人老珠黄”之类写女子年轻貌美和逐渐衰老的词语。

四、创设情境,走进诗词世界

诗歌阅读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走进诗词的世界之中。以一个外人的视角去看诗词的世界,既无阅读的热情,更无鉴赏的兴趣,如果再如部分教师要求背诵默写的古板教学方法,学生注定是读不出情感的。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也是诗歌教学的技巧之一。诗词情境创设,可以描绘诗歌意境,引导学生走入诗词之境,可以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阅读的兴趣,可以播放多媒体,借助视觉和听觉的功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古诗词,可以在传统的诵读和默写的基础上,尝试讲诗词故事,一些有故事情节的诗词都可以如此操作;可以将诗词改编成为剧本,安排时间登台表演,表演的过程中会融入个人情感,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表演天赋,激发更多有特长的学生诗歌阅读的积极性。语文教师可结合学校学期活动安排,可组织系列诗词表演活动,如主题节日诗词朗诵会,诗词表演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促进所有学生热爱诗词的情感,为学校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五、渗透文化,激发情感共鸣

古代诗歌的鉴赏往往和古代文化相联系,学生古文化基础之上去理解古诗词,例如《元日》、《青玉案·元夕》、《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写除夕、元宵、端午、重阳等节日文化的诗词,学生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习俗,教学时或许需要花出较多时间去解释相关传统文化,学生也需要联系节日习俗和自身的亲身经历去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目的在于通过诗词阅读而和诗人词人产生情感共鸣,在实现了知识教学目标的同时,更实现了情感教育。如感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节令特点后,结合清明习俗,理解“路上行人欲断魂”之悲戚氛围,激发小学生的追溯意识,向自己提问“我从哪里来”,突显传统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苏轼《水调歌头》中表达对胞弟的一往深情,感慨“但愿人长久”,希望“千里共婵娟”,这种浓浓的手足之情,也是值得现在的孩子学习的。

六、联系生活,灵活运用诗词

古诗歌毕竟和现代小学生之间存在时间代沟,很多的小学生因为读不懂文言字眼,读不懂诗歌中的文化,而失去了诗歌学习的信心,因此,古诗歌教学需要还原情境,或者借助古装影视剧,或者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回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意境之中去,再现诗歌意境,重回诗歌所描绘的古代世界。以学习《回乡偶书》为例,诗人阔别故乡多年,回乡后物是人非,小孩见面不相识,情境极具生活化,但不论离乡多少年,乡音依然是维系一份乡情的按钮,启动这个按钮,老人小孩都是亲人。诗中说“少小离家老大回”,小学生理解的困惑在于“少小”与“老大”,少小是多小? 老大又是多大? 中间间隔了多少年? 当年什么原因离开家乡? 如今老了缘何又要回到故乡? 故乡的小孩长什么样子? 小孩眼里的老人又是什么样子? 他们见面如何打招呼? 小孩是否很快地接近了老人? 是靠什么接近老人的? 这一系列的疑惑,也是熟悉的生活场景,是普通人世界里的家长里短,是村里村外的热点新闻,正可以利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再现诗歌中的情境,灵活地理解诗歌内容。

七、开展活动,搭建展示舞台

小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表现欲,诗歌教学中可为学生积极搭建展示的需舞台,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诗词诵读的活动可以安排多种,比如每年一次的新春诗会,每学期一次的学校诗词大会,每月一次的校园小诗人选拔活动,将诗歌的背诵理解和学生的个人诗歌写作结合起来,培养校园小诗人,创建诗歌小报或者结集出刊,带给学生诗歌读写的成就感,带动更多学生参与诗歌吟读、创作,促进学校诗歌教学的长效发展。

如前文所言,诗歌教学中需重视诵读和表演,在表演中将诗词内化,实现学生情感与诗词的融合。因此,学校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安排古诗词表演活动,创设情境,配以音乐和画面,很多学校如今的硬件建设都能满足这方面的要求,如果再为小学生购买相应朝代的古装,一定会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也相信学生可以表演的异常精彩。其实,我们的愿望远远不至于一两次表演,我们希望已通过表演,调动学生诗词学习的兴趣,使诗歌教学突破教室,使诗歌学习常态化。

总之,古诗词作为离现代学生较远而又经典的文化形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导学生掌握系列诗词鉴赏的方法,这就上升到教学技巧的层面了,还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而多加探索。笔者浅陋之见,仅为抛砖,以期引玉。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诗人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