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挖材料内核,力显思辨色彩
——2021年山西大同七校联考文题剖析

2022-03-02张国勇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变化精神材料

张国勇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轼在《赤壁赋》中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其实,一直处于“变”中的又岂止是天地:从积贫积弱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科技发展受制于人变为世界尖端科技领域的领跑者,从站起来一步一步变为强起来……在世界大舞台上,中华民族时刻在“变”,同时,中华民族无论如何“变”,有些东西却永远“不变”。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根据考生完成情况可知:首先,完全偏题的较少,但基本主题较雷同,以“中国精神”为主。对守正持恒的要义把握不到位,理解范围狭窄,多是对“变”与“不变”二者关系的论析,缺乏辩证思维。其次,缺乏材料意识,素材老旧,套用常写常用的疫情中的素材,联想思考能力有待提高;不会调动自身积累,不会巧妙运用材料打开写作思路。最后,在结构上,部分学生还较为随意散乱,没有清晰的论述框架。

仔细阅读材料发现,材料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核心材料,首先引述苏轼《赤壁赋》中关于天地万物瞬息万变的观点。其后指出,变化的何止天地,中国从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综合国力诸多方面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言明,中华民族无论如何“变”,有些东西却永远“不变”。第二部分为核心任务情境,明确本次材料作文为思辨性任务驱动作文,对写作内容和目的(阐述感悟与思考)、写作思路和要求(结合材料并联系社会现实)等方面进行了规定。第三部分为常规性要求。

一、概念分析

现按照“三元论”来分析此作文材料。

1.确定核心概念

读题可以发现,其核心概念是“变”和“不变”,属于较为典型的二元概念作文。

2.确定概念内涵

所谓的“变”,就是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其本源在于,任何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其中又包含量变和质变。“变”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所谓的“不变”,指相对于瞬息万变的世界,有些东西是恒定不变的。

3.确定概念外延

结合本则材料内容可知:“变”的外延很广,材料中指出变化的不仅仅是天地,还有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事实。“变”的方向可能向好,可能向坏,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变化背后可能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不可忽视的发展大势。“不变”的外延可以是个体的精神品质、行为准则,可以是国家发展过程中凝聚而成的民族性格、中国精神,可以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运行的固有规律。

科学辨析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变”源于“不变”,在“变”中要坚守“不变”,以“不变”来推动“变”。

二、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

命题材料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教材文章《赤壁赋》切入,指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引出了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发生的沧桑巨变,民族获得独立解放,国家得以富强振兴,人民深感安乐幸福。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也正走向世界中央,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坚力量。这些历史材料学生并不陌生,情境设置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

2.典型任务的限制

内容指令:要求结合材料和联系社会现实来谈感悟与思考,重点是阐述清楚“变”与“不变”的相对关系,即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要依循其固有的客观规律:要在“变”中坚守“不变”,以“不变”来推动“变”。在纷纭变化的世界中,在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前,我们要永葆初心,赓续精魂,让精神之光熠熠生辉、亘古不息,以永恒的精神力量来推动个人进步、家庭和谐、社会文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将二者的辩证关系阐述清楚是行文的关键所在,不仅要言之有理,还需要考虑中国精神的内涵、新时代的价值等因素,阐述过程要展现学生的思辨能力,行文须有层次性。

作者指令: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要对历史发展、时代变化、民族复兴等相关命题有自身的独特认识。

读者指令:没有特殊限定。

文体指令:任务要求阐述感悟思考,因此选择议论文比较适合表达个人的观点。

3.价值判断的限制

本次联考题意图通过将教材文章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既要关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又要关注自己的身份定位和时代担当,思考如何深入理解和内化传承中国历史上的优秀精神,将个人命运和祖国前途紧密结合起来。该作文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青年人需要科学认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以青春之我造就青春之中华,汇聚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在阐述理由和做出抉择的过程中,既要体现个人的思考,更要为这个群体发声,展现青年人的思想认识和理想抱负。

三、开放性

考生在立意角度、行文结构、联想和思考、语言表达上有一定的自由度。

1.立意角度的开放

在扣紧“变”“不变”的关键词的前提下,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维度思考,考生可以从国家发展变化的背后看到中国精神的永恒赓续;可以从大我的维度,谈以不变之精神推动国家在世界舞台上长袖起舞;可以谈青年人如何在变化纷繁的世界中守住精神根脉,实现人生理想;可以从小我的角度,谈如何汲取优秀精神品质来促进自我的点滴进步。立意角度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2.行文结构的开放

考生在阐述个人的思考和感悟时,可以选择不同的维度,可以夹叙夹议;可以设置平行分论点,采取横向并列式结构,阐述“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可以设置层递式分论点,采取纵向递进式结构,既要阐述“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又要写出青年的抉择,也可以按照个人、社会、国家的顺序来写。

3.联想和思考的开放

无论是以材料中《赤壁赋》中对于天地万物变化的阐述,还是以之后对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为基础,考生都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思考哪些东西不能丢弃。可以由《赤壁赋》单篇文本调动高中学习和课外阅读的积累,体现自身的语文积淀;可以从历史演进的观点来正确看待中国的迅猛发展和守正持恒,旧中国的积贫积弱、饱经沧桑和新中国的百废待兴,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前进和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新世纪的机遇挑战和新时代的复兴征程……同时也要辩证看待当下的社会,既要看到矛盾压力、问题困惑和社会现实中的阴暗面,更要看到机遇平台、发展环境和社会现实中的正能量。要从大时代的变化联系到家庭的变化、个人的蜕变,更要保有个人和时代都不可抛却的文化、精神等因子。最后,要思考自身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时如何汲取笃学进取、追梦拼搏的动力,正确做出今后的人生抉择,将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业中去。

4.语言表达的开放

在语言表达上,考生可以有自身的特色,可以含蓄隽永、娓娓道来,可以思维严密、理据充分,可以情意深沉、辞采斐然。

【立意参考】

1.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2.以“变”之朝露,滋养“不变”之花

3.万事皆会变,唯“心”永不变

4.唯“变”方能成就,唯“不变”可坚守

5.时移世易,精神如一

……

【教师下水】

唯“变”方能成就,唯“不变”可坚守

张国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唯‘变’方能成就,唯‘不变’可坚守”。

华夏千载,沧桑巨变源自对民族复兴、大同治世的不渝追求。曾记否,旧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凌辱,战火狼烟虐生灵;看今朝,新世界龙腾鹤唳、瞩目东方,国强民富谋复兴。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中学生,我们虽身处校园,但也能深切感受到时代的变化和祖国的发展。中华民族无论如何“变”,有些东西却永远“不变”;中国少年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心系家国、承传文脉的初衷不渝。

擘画新时代之百变图卷,务须守住文化根脉,擦亮精神底色。苏子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又感喟道,“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变源自不变。要抓住变的机遇,更要守住那些永恒的东西。

就民族而言,无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都要守住文化的根,筑牢精神的魂。孔子的“仁”,孟子的“王”,手握真理、怀揣理想的建党精神,家国一体、天下为公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而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当是我们存续的精神给养。就个体而言,我们更需在纷繁多变的世界中有所坚守,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赓续固有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为底色、奋斗为主调,助力追梦之旅。

守正持恒蓄注精神活水,穷途思变驱动发展引擎。一代代的电科人心里始终跳跃着责任之火,脚下烙印出担当之路,以忘我的奋斗浇筑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还有改变了华坪大山女儿一生的“燃灯校长”张桂梅,改变了百姓贫穷闭塞宿命的“下庄愚公”毛相林,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青年的榜样。一个国家的崛起也有险滩激流,繁华的背后也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但是请你相信永恒的力量,一个民族的众志成城必能推动复兴巨轮稳舵致远。以不变推动变,以薪火接力,让我们重燃奋勇拼搏的信仰之火,以守正持恒,让我们的祖国走向更为光明的未来。

华夏文明福祚绵长。老师们,同学们,也许我们每一个人在夜空中只是点点微光,但十三亿人的光芒会照亮整个寰宇。唯“变”方能成就,唯“不变”可坚守。让我们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中始终保持初心,以恒久的精神之光、绵延的文化之水去相互成就精彩,佑护生命成长。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变化精神材料
虎虎生威见精神
从9到3的变化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这五年的变化
拿出精神
最美材料人
材料
鸟的变化系列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