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摄影中视觉符号的应用

2022-03-02李华林

艺术评鉴 2022年3期
关键词:视觉符号新闻摄影符号学

李华林

摘要:人类视觉的观看系统是先于语言的听说系统产生的,两个系统是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达到相似的表述效果,在传达信息上两者是共通并互为补充的。摄影是一种直接通过视觉系统表现的方式,图像符号往往比文字符号传递的内容更直观生动。随着现代社会网络媒体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符号化后的新闻摄影既展现了客观记录的新闻事实,又包含着记者对该事件的态度和主观表达。本文以符号学理论中视觉符号对新闻摄影作品进行解读,以此来分析新闻摄影作品背后想要传达的信息和社会意义,以及探究视觉符号是如何推动新闻影像传播的。

关键词:新闻摄影  符号学  视觉符号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3-0183-03

全民摄影和读图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依靠新闻媒介生产的图片影像来获取当下发生的重要消息,苏珊·桑塔格在其《论摄影》中表述:“需要由照片来确认现实和强化经验,这乃是一种美学消费主义,大家都乐此不疲,把经验本身变成一种观看方式。最终,拥有一次经验等同于给这次经验拍摄一张照片,参与一次公共事件则愈来愈等同于通过照片观看它。”在面对公共新闻事件场景时,摄影记者通过所谓的“摄影式观看”选择、判断,带有一定的拍摄目的考虑构图和视角,因此,生产出来的影像一定程度上带有摄影者的主观意志,这也正是符码化的生产过程,而新闻摄影作品中的隐喻表达也赋予照片新的意义,成为了符号表达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视觉传播手段。

一、符号学理论概述

符号学的基本观点最早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符号是语言的主要对象”,他将语言文字看成是一种符号元素,将符号分为“能指”与“所指”这一对概念。作为传递信息的新闻影像,“能指”是指照片中记录性的客观事实和事物的基本形态,像是画面的构图、光影、线条、虚实等,偏向于说明人物、事件、场景等,使受众通过第一眼就能知晓的表层信息。而“所指”包含着新闻记者所要表现的对象、对该事件所持的态度、主观看法以及带有指向性的深层内涵。

符号学理论中,美国哲学家皮尔斯还提出符号“三分法”。与索绪尔符号“二元论”不同的是,皮尔斯以符号的逻辑结构为基础进行研究,根据《符号学》理论,他将符号分为了三类,分别是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在新闻摄影中,图像符号通常是对新闻事件真实客观的描述;指示符号则是与新闻事件或拍摄对象有一定的关联,容易产生联想的信息符号;象征符号类似于“意指”,即新闻摄影记者为作品赋予的观念和深层含义,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摄影为人类学、社会学纪实留下了宝贵的视觉文献资料。但随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深入研究,摄影家们看见了摄影作为自我表达和艺术创作手段的可能性,很多新闻摄影记者到达新闻现场后,除了记录客观实际情况以外,也渴望通过照片融入自己的认知和主观性表达来发声。

二、新闻摄影中视觉符号的传播功能

(一)摄影者的编注——“编码”

由于新闻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等情况,新闻记者往往无法直击第一现场,事件最激烈的瞬间很难被精准捕捉到,无法直观地表现。所以新闻记者们只能充分探究细节,摸索出这一事件的突破口——符号。成熟的摄影师或摄影记者熟谙这些操作技巧,在客观记录的基础上更好地借助被摄物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而这些也都属于拍摄者在内涵层面上对图像意义进行操作的手段。

2013年普利策专题摄影奖获奖作品,由摄影师Javier Manzano所拍摄,记录了2012年叙利亚内战时期的情况。在破旧的囤积着麻袋的仓库里,两名叙利亚反叛军狙击手正持枪瞄准窗外,仓库的卷闸门和窗户上留下了很多被子弹打穿的弹孔,正是这些“指示性符号”传递着现场所包含的信息。摄影者在面对眼前的客观事实时,也并非是简单纯粹的记录,而会有意地用特殊视角选择和呈现画面,这是主观意识的表达,也是“影像符号化”的过程。为了传达给受众更多的理解和思考,这一过程经过剪裁,仅仅是展示摄影者想要表现的主观世界,摄影者将想传达的信息和意图“编织”进符号里。

如视觉符号所描述的那样,墙面密集的弹孔让观看者代入式地感受到了现场惊险和紧张的气氛,因此,在无法直接表现时,通过描绘生动隐晦的细节引发观看者的想象:正被瞄准的对象,已经被残忍杀害的遇难者,以及在枪林弹雨中四处躲避的无辜人群……以达到让观者结合认知来“脑补”仓库外残酷枪战画面的目的,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符号构成了这张照片内涵,完成了意义的输出。

(二)观看者的解读——解码

影像的认知和传播的过程,都直接或间接地建立在符号行为的基础之上,符号及其行为是人对于影像认知和传播的中介性存在。在符号传递的过程中,摄影者将其主观意识注入符号文本里,仅仅标志着影像的完成,在这之后便是接收者解读影像的过程。在解码过程中,接收者会对新闻事件中的符号进行解释,形成基础判断,领悟其中更深一层的内涵。通常认为观看者参与解码这一过程会对影像进行再次加工,最终与符号的发送者共同建构影像的意义。

即便是新闻摄影,也有不少遵循一定美学原理、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在被阅读时触及观看者的心灵,产生不一样的审美体验。观看者在理解一张新闻照片时,会结合自己已有的认知和过往的生活经验对影像进行分析。不同背景下,不同的观看者会对新闻照片形成差异化的解读,有时观看者所理解的内容甚至不一定完全是摄影者想传达的内容。表现方式的不同,会存在一些信息接收与发送的不对等,因此观看者接收到的意义可能并不是发送者所注入的意义,最终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影像视觉符号的直观生动性有效促进了新闻信息的传播。

三、新闻摄影中视觉符号的具体应用

新闻照片由两种类型的符号——视觉符号和语言符号结合而成。以皮尔斯符号“三分法”为依据,视觉符号可分为“图像性符号”“指示性符号”和“象征性符号”等三个层次;语言符号则是以文字说明为主的文字符号,观看者仅凭单一影像无法清楚辨认被摄对象的身份,难以深入了解事件背景,往往还需结合文本的描述来通晓事件的缘起和结果。视觉符号与语言符号在解读的过程中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观看者只有结合视觉与语言文字,才能进一步把握摄影图片的内涵,构建影像文本的意义。本文将着重分析视觉符号在新闻摄影具体拍摄中的应用。

(一)“图像性”和“指示性”的视觉符号

新闻记者尽可能准确、清晰地记录下新闻事件的表象,对其进行描述,“图像符号”起着说明客观事件、传递信息的作用。2010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抬起“不屈的脊梁”》记录了这样一个新闻事件,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新闻记者范群在汶川映秀镇进行重返灾区的采访活动时,看到了这样一幕:在没有路的陡峭山坡上,十多名村民合力抬着一副自制担架紧急下山,担架上卧着一名中年男子。据了解,在震后不久,该村书记蔡继友带领全村人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而在拆除废墟时不慎摔下,无法动弹。照片里周围村民脸上都是焦急担忧的神情。尽管如此,担架上男子被绷带绑着的脊梁依然挺得笔直。新闻记者范群意识到了这一幕背后的新闻价值,并迅速按下快门,定格这一场景和人物,再现新闻现场的原貌。

通常“指示符号”也承载着一定的信息,根据新闻现场的再现,大众结合环境普遍认知经验就能分辨出指示对象,救援现场陡峭的山坡以及震后四处滚落的石块,这样的图片向人们传达了该地区的险恶环境,以及这里曾经发生了一场地质灾害,足以让人感受到事故的严重程度,震撼人心。在这一过程中,新闻摄影即使是纯粹且相对客观的记录,但摄影记者的主观态度、思想情感也能尽数体现。

(二)“象征性”的視觉符号

“象征性”符号与“图像性”“指示性”符号的不同之处在于,很少或几乎没有与表现对象之间有直接的视觉关联。象征符号通常表现对象较为抽象的品质,例如,“喜鹊”在中国一般象征着美好寓意,诗句里的“梅花”代表着坚强品质等。象征性符号在影像中的合理应用能有效增强画面表达效果、丰富其内涵。

中国著名摄影记者解海龙所拍摄的关于“失学儿童”的系列报道,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大眼睛”女孩照片,成为了“希望工程”这一公益系列最有影响力的符号。一方面,解海龙对失学儿童问题的报道给观看者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和感染力,让观看者意识到这一贫困现状。另一方面,它代表着千万个贫苦儿童渴望上学的愿望,那渴求的眼神触动着万千中国人的心,由此可见,新闻纪实照片除了有记录社会现状的功能,还有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现状的思索,赋予了超出照片本身的意义。

通过对符号的融合思考和探究,新闻摄影除了传递表层的说明性和纪实性的信息以外,更能在观看者对视觉符号解码的过程中,加深对照片的感受,由不同的心境产生不同的感悟,这就是“象征符号”在符号与对象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在激发人们内心对于普世价值的思考与意义的理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也为后来人们理解照片的深层内涵和摄影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和思路。

四、新闻摄影中的符号修辞——“隐喻”和“转喻”

“隐喻”和“转喻”等符号修辞原来多运用于语言学领域,而现已广泛用于视觉、艺术创作等领域。在新闻摄影中,“隐喻”与“转喻”是摄影者进行主观表达的两种基本方式,是视觉修辞的手法。新闻照片不单单只是表现客观存在的新闻事件,摄影者通过视觉修辞技巧进行表意、融入了摄影者对该事件的主观想法和拍摄意图,是对视觉表达形式和所呈现的画面效果进行选择的结果。视觉隐喻是指由视觉感知产生的一种认知思维来指代另一种概念思维,具有象征性的意味。新闻摄影中也常常利用视觉元素进行隐喻,进一步暗示主题。摄影者常使用光影、色彩和构图等元素,奠定作品的情感基调。画面色调整体偏暖,能给人温暖平和的感觉;而冷色调则容易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光影塑造被摄人物性格,强烈的明暗对比勾勒出被摄人物的面部轮廓,从而表现人物坚毅的神情;柔和的光线使得画面影调均匀,层次丰富,保留更多的暗部细节。这些视觉隐喻符号使得观看者在接收、理解信息时产生情感共鸣,结合自身的经验产生联想发散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说隐喻是由此及彼,那么转喻就是以小见大。2011年的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记者有意地用特写突出女性布满灰尘的双腿与脚上仅存的一只高跟鞋,这是一双在海地大地震中遇难者女性的脚,并没有完全暴露女性的全貌,只是集中针对女性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拍摄。但附近开裂的地面和掉落的碎砖石,足以让观者联想到当灾难袭来时,现场人们的恐惧与慌乱,将灾难发生时人们的紧张情绪和无助感传达出来,摄影记者有意地略去遇难者面部表情等其余部分的细节,这体现出摄影者希望通过不同视角传达不一样的主观意图,而不仅仅是再现,更是“有意味”的表达。与隐喻的指示有所不同,海地大地震的新闻图片对自然灾害中死亡概念中的转喻,仅仅通过一个女性遇难者的特写,最终拓展出背后重大的新闻事件。

五、结语

过于纯粹具体的影像和过于直白表意的摄影作品往往会缺少一些吸引力,无法充分调动观看者的情绪和想象力,观者难以了解到视觉符号的外延涵义。所以摄影者们常常借助恰当的视觉符号,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延伸其中的内涵,将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表达出来,这也是符号文本发送者进行“编码”的过程。在注重视觉符号运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语言符号总结画面的能力。尤其在新闻标题的撰写上,观看者结合精炼简洁的文字,能快速将思绪和想象代入到情境中。观者了解了基本新闻事实后,结合语言符号的文字说明进行“解码”,能够领会到影像在表象之外的更多言外之意。视觉符号和语言符号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对影像的传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3-24.

[2]王再,刘佳佳.符号学语境下对摄影纪实性的思考[J].创作与评论,2013(08):112-115.

[3]沈文倩.符号学理论视角下的新闻摄影——以2008-2017年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作品为例[J].青年记者,2019(20):24-25.

[4]周灵,张舒予.符号学: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美学研究的重要方法[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01):62-66.

[5]刘佳佳.符号学视角中的新闻摄影传播形态[J].新闻知识,2013(03):87-89.

[6]应爱萍.皮尔斯符号学与摄影理论研究[J].美育学刊,2013(02):48-55.

[7]陈露.春节视觉符号设计中视觉隐喻的应用研究[J].艺海,2020(11):88-89.

猜你喜欢

视觉符号新闻摄影符号学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写在“生命符号学研究”前面的话
浅谈标志
浅析九江双蒸酒酒标设计的视觉符号
新闻摄影应用于公安宣传工作路径探析
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新发展
城市宣传片在对外传播的推广策略
浅析传播于语境中的视觉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