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健康背景下医学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与课堂评价标准探析

2022-03-01王喜梅李晓阳严玉梅蒲艳春黄刚

高教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大健康课堂评价

王喜梅 李晓阳 严玉梅 蒲艳春 黄刚

摘  要:围绕医学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进行探讨,以大健康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为前提,明确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新要求,论述医学院校“系统整合式”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思路和“综合评价式”课堂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科学制定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设建议。

关键词:大健康;課程体系;课堂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4-0060-04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larified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on the premise of colleg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eneral health, and it also discussed the rat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atic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the scientific formulation of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eaching quality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lassroom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on suggestions.

Keywords: Great health; curriculum system; classroom evaluation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健康领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2017年10月,“健康中国建设”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作为国家健康战略规划,形成以健康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引领我国医学教育迈入大健康时代。医学院校教育理念快速从“为患者解除病痛”更新为“关注人的全面健康”,主动将预防、诊疗和健康促进作为学校专业发展和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把“大健康”理念确立为医学人才培养新目标[1]。

一、大健康背景下医学教育改革新要求

随着现代医学相继出现从治病医学向预防医学、保健医学转变,从关注人的病痛向关注人的全面健康转变,从重视临床技能向同步重视临床技能与人文关怀转变,生动表明医学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机融合,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

作为一门科学,医学需要正确认知患病机体的生物学过程和相关变化,准确判断和合理诊疗,实现治病救人目标。作为一种艺术,医学注重强调尊重生命价值,自觉给患者更多、更好的人文关怀,以求切实履行“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学职能,妥善解决健康难题,促进社会稳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大健康背景下医疗观念的转变,对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积极更新医学教育理念

果断把“大健康”理念融入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推进以“岗位胜任力”和“健康服务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医学教育改革,不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全球意识和人际沟通本领,刻苦磨炼他们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优质健康服务的综合素质,正确引导他们成为具有“大健康”理念、良好综合素质、过硬健康服务本领、强劲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合格“明日医生”。巧抓医学教育理念改革契机,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养成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确立医术精修的行业追求、真正实现“德医兼修”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扎实推进一流专业课程建设

推行“健康中国”战略,应同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坚持以“双一流”建设为载体,努力将临床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康复治疗学等医学门类专业建设成一流专业,将医学专业课程、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和医学人文课程建设成一流课程。

医学院校要始终将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首要目标。科学制定、规范应用和适时完善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紧扣一流专业课程建设这一重点,始终以学生全面发展和职业能力培养为育人核心,全面改革传统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和课堂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科学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巧妙更新课程教学方法,优化设计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合理改进课堂教育教学评价标准,持续壮大医学教育“小学科,大教育”学科专业特点,努力体现其在推行“健康中国”战略中的创新育人价值[2]。

(三)大力加强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

大健康背景下,医学人才需要以“岗位胜任力”为标准来进行衡量,医学院校要适时选用能对临床医师岗位产生影响的综合知识、实践技能及其岗位应用能力等作为评价指标内涵。

大健康时代,未来医生岗位胜任力主要由疾病诊疗、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信息管理、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科研创新和终身学习等能力组成。医学院校应以上述八项主要岗位胜任力作为“明日医生”培养标准,从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素质层面对复合型医学人才提出具体要求。一是知识层面:要依托医学教育改革动力,促成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深度融合、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科学渗透、人文科学与医学科学全面交融。二是能力层面:既要加强学生岗位基本能力培养,又要注重培养他们为适应“未来医学职业发展”所需的健康促进、信息管理和终身学习能力,同时强化学生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人际沟通本领。三是素质层面: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严谨的行业追求[3]。

二、大健康背景下医学院校“系统整合式”课程体系建设

着眼于医学人才未来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围绕大健康背景下复合型医学人才知识结构整体需求,合理构建医学人文与职业素养、医学专业与医学基础、临床技能与临床实践、创新与科研、预防与保健等五大课程模块,努力构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和“临床诊疗-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相互融合的全程化、合理化的醫学课程体系,不断提高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真正实现一流课程的建设目标。

(一)临床课程与基础课程深度融合

传统医学课程体系多注重学科知识系统、全面,欠关注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以致基础与临床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健康时代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需求。为此,医学院校应突出大健康医疗体系集诊疗、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特点,系统整合临床课程和基础课程,深度融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将人体结构与功能知识整合于医学基础课程中,并贯穿于专业临床课程内,逐步建立涵盖人体结构与功能、生理与生化、病理与生理、疾病诊疗与防治之间的整合知识系统,使学生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能正确认知、合理应用和按需转化这些整合知识,达到科学育人的目的。

(二)临床知识与预防知识科学渗透

重视大健康背景下临床知识与预防知识要相互渗透,将预防知识贯穿于临床教育教学各个阶段。一是从课程教学入手,在原有开设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等课程基础上,按需在早期接触临床的系列课程中增设社会医学、全科医学、医疗保健等相关内容。二是从社区实践入手,合理增大社会实践在临床实践中的比重,在社区实践过程中,适当增加社区人群健康调查和社区卫生防治内容,构建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从选修课入手,建立预防保健选修课程群,按需开设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亚健康学基础、公共卫生、营养与疾病、中医食疗等课程,帮助学生丰富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形成以预防为主的健康观,增强“大医学”“大卫生”服务理念。

(三)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全面交融

大健康背景下的医疗服务绝不是单纯的“治疗”,而是需要依靠多个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提供更好的服务方法、判断技巧和诊疗思路。因此,要满足大健康时代医疗服务需求,务必帮助学生新建未来医学岗位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构建“课堂思政-情境模拟-校园文化-临床实践-社区服务”五位一体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将人文教育全面融入医学教育过程中。精心组织课堂思政素材,巧妙融入课堂思政教育,用心开展医患情境模拟训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体验,使学生自觉将人文素养、人文关怀植入职业生涯之中;创新开展以“生命教育”“医学生之歌”“天使梦想”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浓厚的医学人文氛围中受到良好教育;周密组织学生参加临床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力求从中产生医学职业神圣感和使命感,养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牢固树立大健康医疗服务意识,出色履行促进健康、防治疾病、关爱病人的医师职责[4]。

三、大健康背景下医学院校“综合评价式”课堂标准制定

在大健康背景下合理构建、应用课堂评价标准,是加强医药院校内涵建设,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效提高临床教育教学质量,规范有序推行健康中国战略,着力维护、保障医药卫生事业人力资源优质同步增长的重要举措。

(一)课堂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目的

课堂教育教学评价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按照学校制定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分别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结果作出客观、公正评价。通过中肯分析评价结果,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对应改进策略,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为培养“德医兼修”的医卫人才输送协同攻坚动力。

(二)课堂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主体

课堂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由“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教师自评”组成。学生评价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利用教务管理系统、超星学习通线上完成,平台汇成评价结果和反馈意见给任课教师;同行评价和督导评价在教学过程采用随堂听课方式完成,专家给出督评结果和反馈意见并对教师进行面对面指导;教师自评是教师在每次课后书写课堂教学反思,促进自我提高。

(三)课堂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结果

课堂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结果通常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结果。其中定性评价按“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等进行分类定等,让教师、专家和管理者定性了解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等级层次;定量评价通过对每项指标的具体评分,使教师、专家和管理者清晰看到每项指标的达标程度和需要加强改进的具体内容[5]。

(四)课堂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依据大健康时代对医学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坚持“必需适用、测评客观、有利导向”的原则,采取以评价指标为单位的方式,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知识培养、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培养、教学效果评价等6个方面制定评价指标,每个评价指标分别有2~4项具体评价标准及其赋分(见表1)。测评者应依据被评对象每项指标的达成度,客观、公正评分[6]。

大健康背景下医学院校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和课堂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的科学制定,是一项适应大健康时代发展需求,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有力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成功打造一流本科课程的关键所在。医学院校只有做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才能做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才能培养一流医学人才,才能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才能体现其在推行“健康中国”战略中的创新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倪庚,秦宇彤,罗长坤.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9,41(24):3230-3232.

[2]李雁,施秉银,刘昌.健康中国时代背景下卓越医生培养的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18(2):59-62.

[3]李霞,仲志宏.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2017(14):187-188.

[4]朱雪波,吕帆,刘燕楠.健康中国目标与医学教育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2019,40(13):64-67.

[5]蒋静娴,柳亮.医学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反思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2):46-47.

[6]马雷蕾.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8(21):93-95.

[7]陈琳.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改革与尝试[J].教育现代化,2019(79):106-107.

猜你喜欢

大健康课堂评价
大健康背景下贵州苗医药传承和创新途径的探索
全民共建共享“大健康”
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三重”齐发,教育无瑕
试论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大健康”时代到来了
巧用课堂评价 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首届贵州绿博会关注“大健康”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