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记》中梦文化的研究概述

2022-03-01孙芳

文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礼记风俗

孙芳

内容摘要:研究《礼记》梦有利于对占梦起源和风俗研究理解,促进对占梦手段的探究。《礼记》全书共记载了13处梦,对于研究先秦时期中国的梦文化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价值。文章从文化、心理等角度,对这些梦进行梳理。按照所梦对象预示结果,将梦分为生死梦。并指出这些梦的起因和现代社会的文化反思。通过对梦现象背后的春秋时期人们的宗教信仰与卜筮文化的分析,以及中西方在释梦方面的异同比较,可以发现早期人类共有的文化心理状况。

关键词:《礼记》 梦 占梦手段 风俗

《礼记》历来被大家用来研究礼仪制度文化,往往忽视其梦的文化研究。《礼记》中出现梦的字共十三处,其中有两处梦境,其余出现的字是单个字。本文主要对这两处梦境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挖掘《礼记》其中深层内涵研究。

一.“梦”的概说

(一)梦的定义

关于梦的定义在中西方的著作有着不同的表述,梦的含义被赋予了很多不一样的色彩,早在几千年前国内外均有著名的学者、心理学家等都曾探讨进行研究过。梦的起源可以从现有的文字文献中可知,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梦的记载是最早关于记载梦的文献。那么梦的定义究竟是怎样的?主要有以下看法:

1.梦和中国文学的结缘始自远古时期,甲骨文的“梦”字象人倚笫而卧,有“恍兮忽兮魂交梦见之意”i

2.梦的神秘性首先体现在它与睡眠关系上。中国古代最早的梦字出现在甲骨文中,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有一张纸架的床,左上方一只大眼睛,然后是手指和手臂,下方是人的身体整个字的含义是人躺在床上睡觉的过程中目有所见。ii

3.人们对梦的解释主要有三种叫一是认为梦是人类在睡眠状态下灵魂出窍、游荡在现实以外的世界中的真实体验;二是认为梦是一种超乎寻常、超越人力的精神力最,是神灵用来传达或预示某种神秘意旨或未来之事的;三是认为梦属于正常的心理活动,只是要透彻地解析它并不容易。iii

从这些论述来看,梦的起源历史悠久,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内心活动的影响,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认为梦在某种程度上有传达某种预言的含义,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活动。

(二)梦的类型

梦的种类繁多,不同的人做的梦的类型均是不同的。关于梦的种类最早意义的划分出现在文学作品上的文章是《周礼·春官》:“占六梦之吉凶。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iv周代在当时设立了专门对梦进行占卜的官员,这些官员开始突破传统的法则对梦进行解剖,而是依据人的心理特征如喜、怒、哀、乐等进行巧妙的分类。后来出现了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梦列》提出的“十梦说”、明代陈士元的《梦占逸旨》九梦说、明代学者何栋如《梦林玄解·叙》“十五梦说”等等。这些占梦家提出的梦的分类研究为研究梦的类型的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二.《礼记》记梦类型

《礼记》中只有两处记载了梦境。因这两处梦都是关于生死梦的预示,故将这两处梦纳入预示梦。

(一)预示梦产生原因

中国最早对梦的解释是将“灵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早期人民科技水平落后,将不能解释的理念归结为灵魂。如庄子曰:“其魅也魂交,其觉也形开。”v他认为灵魂驱动梦的产生。

先秦两汉时期,凡是有关梦的内容的描写,基本上有两个用处。一个是为了与鬼神呼应,一个是为了昭示未来。因充满着神秘的色彩,整个社会上便涌现出一大批占梦馆、占梦活动。好奇心是人的本性,即使是当时的文人雅士也不可避免的参与其中占梦行为,并进行预示。

(二)《礼记》中暗喻人物生死预言之梦

自古以来,人对寿命的问题一直十分重视,渴望各种途径了解自己生命的长短。梦充满着神秘色彩。人类在看待梦时,往往认为梦可以预知未来,对此梦的象征内涵被给予重视。在国外,释梦形成了现代一套缜密的公式即梦象-梦兆-梦意。在中国古代占辞中的梦象、释梦、占断,可分别与之对应。

《礼记》作为儒家重要的一部经典,这部书中的关于梦的内容虽然只有两处,但是也充分反应预示梦的内涵。

《礼记》中记梦中常伴随着预言性质,并有相关的应验描写。我们把通过梦占(揭示梦中神灵对未来的暗示)所形成的对人事吉凶祸福的预言叫梦占预言。《礼记》中的梦占预言起到揭示事件因果、组织历史材料和增强史籍趣味性的重要作用。

如《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趨而入。夫子曰:“赐!尔来何迟也?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没。”vi其中的“梦坐奠于两楹之间”是梦象,“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是释梦,而“予殆将死也”是占断之辞。这段孔子和自贡谈话内容,孔子将自己梦的预示与当时的制度联系在一起,从而预示自己命不久矣。

只因“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即死后未入土之前,商人后裔的习俗是将灵柩停放在两

楹中间。孔子病重,所以在梦里潜意识将自己的坐态与殷人死后灵柩的摆放合成在一起,以此暗示自己命不久矣。

这段话意思如下:

孔子早上起床,背着两手,拖着手杖,悠闲在门外来回踱步,口中唱着:“泰山要崩塌了吧?大梁将折断了吧?哲人将凋零了吧?”唱完之后便进了屋中,对着门坐下。子贡听到歌声,说:“如果泰山塌了,叫我们仰望什么呢?如果大梁折断了,哲人凋零了,我们又能依靠谁呢?听歌词中的意思,夫子大概要生病了吧?”于是便加快脚步走进屋中。孔子说:“赐,你为何这么晚才过来?夏后氏停柩于东阶之上,那是还把死者当作主人看待的。殷人停柩于两楹之间,那是介乎宾主之间的位置。周人停柩于西阶之上,那是把死者当作宾客看待的。我是殷人的后代。昨晚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明王没有兴起,又有谁会将我立于两楹之间的君王那样尊重呢?如此看来,我应该是快死了吧。”不出所料,说过这番话孔子病了七天就去世了。

自古以来人们都注重人的寿命,古代统治者们更是为了追求长生,四处求丹,这种思想的盛行无疑预示着人们注重生死观。这里也反应着,当时礼的制度对梦的影响。

此外预示梦在《礼记.文王世子》中这样描写:“文王谓武王曰:“女何梦矣?”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文王曰:“女以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文王曰:“非也。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vii文王询问武王近况,你今日有何梦境?武王回答说,梦见上帝给予我九年的年龄。文王不以为然。古代把年也叫作齢,齿也是齢。文王的寿限是一百岁,武王的寿限是九十岁。“梦帝与我九龄”即是文王给武王三年的寿命,故文王九十七岁亡,武王九十三岁亡。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通过文王和武王的对话看出梦的内容,文王认为这是天神的旨意,表达先秦先民对长寿的渴求。在渴求人才的梦境之外,亦出现了对于长寿的希翼,两者有一共性,便都是人与神的直接沟通:“武丁梦帝贲良弼”、“梦帝与我九龄。这一时期的梦,代表上帝的旨意,是神的预兆,平民対梦境的真实性,并未进行考究。梦依旧是神圣不可侵犯,依旧是绝对权威。人们虽未对梦产生理论系统的认知,但已经触及到“梦”这一领域。

这一时期,梦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文献资料中岀现的帝王梦,在政治生活中被人们所谈论,成为一种谈资。臣子们善于对梦进行政治阐释,以达到政治目的。统治阶层利用民众的梦兆迷信,假借免神名义推行教化,以此推进政治图谋与巩固自身统治。这一行为决定了“梦”在史官记述过程中,便具有了叙事的功能。“梦”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生理现象,而成为了统治阶级带有主观意图的一种虚构行为。“梦”带有强烈的预兆意味,是天神降下的神圣旨意,其本质是代鬼神立言。无论是君主、亦或是平民対梦都抱有一种警惕而畏惧的心理,他们以梦作为征兆,预示未来命运的吉凶。殷亡周兴,周人笔下的梦,却给人一种希望之感,梦例的字里行间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渴盼。

三.占梦手段

先秦两汉时期,凡是有关梦的内容的描写,基本上有两个用处。一个是为了与鬼神呼应,一个是为了昭示未来。因充满着神秘的色彩,整个社会上便涌现出一大批占梦馆、占梦活动。好奇心是人的本性,即使是当时的文人雅士也不可避免的参与其中占梦行为,并进行预示。占梦手段

(一)占梦方法

既然有梦就会有不同的方法去解释梦。从预示梦的结果来看,梦的内容与梦的结果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直解、传释和反说三种。

1.“直解法”是指做梦着梦见什么就能根据梦的内容进行预示梦的探究。《礼记》是后世儒家者汇辑而成的孔子及其后学传述礼制、论说礼仪的著述。《汉书.艺文志》著录:“《记》百三十篇。”viii本文主要以《礼记》为例。如《礼记》中孔子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预示自己不久之后将会死亡。

2.“转释法”是运用不同方法将所做的梦进行联想转换。如《礼记》武王将梦见天帝给我九龄联想到西部地区有九个国家,而文王认为九龄是九十岁的意思。

3.“反说”法是一种特殊的预示方法,从字面意思看就是将梦的内容倒过来解释。如《北齐书.李元忠传》曾梦见自己举着火炬进入父亲的墓穴中。他以为是凶兆,便向他的老老師请教,老师说此乃‘光照先人’之意。这就是典型的反说法。

上述通过对占梦手段考述可以大概推理出《礼记》预示梦的主要特点,儒家对祭祀的重视程度。

(二)预示梦与风俗关系

预示梦并非像表象那样,只是阐释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探讨当时的风俗。《礼记》中孔子所做的梦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风俗。“风俗”即认为起源于风俗习惯。这种观点与中国古代对“礼”、“俗”关系的一种理解有关,即认为俗先与礼,礼本于俗。近代刘师培曾言:“上古之时,礼源于俗。”ix周初大量延续殷人的礼仪。从孔子所做的梦,以及他对梦的解读,他所在的时代虽应遵循周礼,但孔子却用殷礼的棺葬制度来解释。顾颉刚先生在解释《尚书。洛诰》中“周公曰:王,肇称殷礼……一句时曾以为:这殷礼很可能就是殷商的礼,因为殷的文化高于岐周,典礼制度比较完备,祭祀的场面大得很,所以周人克殷之后大量采用了殷的文化。x《礼记》中孔子对预示梦的解读是与当时的礼制、风俗联系在一起。从这里可以看出周礼在当时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殷礼。梦的价值不单单是它独有的预示价值,而且通过对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礼仪、风俗、思想等方面。

上述通过对占梦手段考述可以大概推理出《礼记》预示梦的主要特点,儒家对祭祀的重视程度,以及可以通过预示梦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俗。

四.《礼记》梦的价值

人们在对梦文化的探索从未停止,其中《周公解梦》最为广为人知。这部书中列举了各种类型梦的解说。但是只单单从梦的内容进行梦的探索,显然是不具有科学依据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和心理的发展,对预示梦也有较为科学合理的解释,如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释梦》等。中国古人常常对梦的预示解释依托:鬼神论、宿命观。不论是上述的孔子的释梦还是文王和武王的释梦。他们是依据自己的所处的身份、环境等方面加以逻辑的推理进行解梦。这显然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也不否认《礼记》中预示梦的积极意义。

1.反应了当时的祭祀文化

首先《礼记》中关于梦的描写真实的记录了当时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祭祀文化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礼记》是以传述礼制、论说礼仪的著作,但其中穿插着生动的梦的相关描写,使后人可以感知春秋时人对梦的解读的时代特征。

2.开启梦的探索与研究

其次先秦对于梦境的描写,蕴含着当时的风俗、民俗学等方面。《礼记》中传插着梦的描写,增强了文学性和趣味性。从历史角度看,有利于研究者,考察当时先秦时期人们的迷信思想、社会风俗等。梦的描写方式,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颇深。如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元杂剧、明清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对梦的描写方面影响深远。

3.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

最后,也开启了文学家们在艺术世界中找到了对预示梦的创作与探索。《礼记》占梦在反映先秦人民思想层面也有特别的意义。从这两个占梦事例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占梦术出现时间早,涉及阶层广。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通过占梦手段来预示未来。这种涉及范围广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缘于当时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缘于预示梦本身,其简易的操作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以上主要从《礼记》中出现的两个著名的预示梦进行研究。从《礼记》中梦的预示、原因、占梦手段和文化反思等方面论述了《礼记》预示梦的研究。从先秦开始占梦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前行,对《礼记》中预示梦的概述,有助于我们可以大致粗探预示梦的起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从纵向角度去掌握整个中国历史上古代占梦文化的发展历程。此外,也为我们研究先秦时期民俗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即可用梦去探究。《礼记》人们往往着重它的礼仪制度的研究,忽视其梦文化的记载。《礼记》的占梦活动是中国预示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容忽视,也是值得继续进行研究的。

注 释

i郭維森:《王延寿及其〈梦赋>》,《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第96页.

ii过常宝:《梦文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第7页.

iii李蓬.梦与戏一中国经典戏曲文本中的梦意象的类学探究[D].南京I南京师范大学,2012.

iv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57页.

v杨柳桥译注:《庄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9页

vi潜苗金:《礼记译注》,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vii潜苗金:《礼记译注》,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页。

viii崔高维:《礼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ix刘师培:《古政原始论》之十《礼俗原始论》,《刘师培全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54页.

x顾颉刚:《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载《文史)第6辑.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礼记风俗
六下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礼记》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变迁及其当代价值
六下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半途而废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仪礼》中士冠礼研究
陈澔对《礼记》的诠释特色
跟踪导练(四)4
日“高学历风俗娘”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