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风暴摄影师刘屹靖

2022-03-01

东方企业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龙卷风冰雹风暴

从1839年摄影技术发明至今,摄影师已经称不上什么新奇的职业,甚至连极限摄影、天文摄影这些曾一度令人“不明觉厉”的细分领域都变得司空见惯,但你是否听说过风暴摄影师?

如果你对这个职业感到陌生,那并不奇怪,因为目前在国内仅有一名职业风暴摄影师,他就是00后气象科普人——刘屹靖。

刘屹靖今年21岁,出生于江西南昌。或是出于方便打理的目的,和许多每年花大半时间“在路上”的摄影师一样,他的头发仅仅只比板寸稍长了一丁点儿,不过,这个干练简洁的造型反而更凸显了他的书卷气。他所拍摄的“风暴”,可以被简单概括为强烈天气系统过境时出现的天气过程,云、雨、雷、雹、风等等都是它可见的直观表现形式,而要捕捉这些现象,他要做的就是“追着风跑”。

自成为一名职业“追风者”以来,刘屹靖每年都会以影像方式来做自己的“年度小结”,这次也不例外。虎年大年初二的深夜,经过累计150多个小时剪辑,他在自己的微博账号“Range四方”上发布了一支时长近30分钟的视频,再現了他2021年在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行驶2.4万公里,追逐并拍摄上百团壮丽强风暴的“追风”实录。在视频里,他还贴心细致地配上了一些易懂的科普文字和语音旁白,让每一个观者都能“看懂”那些熟悉却又叫不上名字的风云变幻。

之所以选择在农历新年而非公历新年发布,皆因农历在他眼中更符合中国的气象变化规律。一般而言,每年的八九月份后,会引发风暴的强对流季就会告别中华大地,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北方的冷空气,而正月一过便是惊蛰,春雷乍动之下,暖湿气流再度活跃,与冷空气互不相让地朝人们“摆起脸色”,这就意味着,这位“追风少年”又要收拾行囊追风去了。

捕捉瞬息万变的天气影像谈何容易,因此每次出行,刘屹靖都没有固定的路线规划,而是要找一名可靠的司机,再包一辆越野车,跟着“老天爷的指示”办事。这时,拍摄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出色的摄影技术,更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气象知识和户外生存知识,结合气象云图等专业工具来跟随甚至预判气流的动向,以选择适合的拍摄地点、拍摄时机,避免陷入危险。

不过一旦遇到精彩的场面,想拍到好照片的执着也多少会让他变得不顾一切。有一次在内蒙古拍摄时,为了拍出黑云压境、迫在眉睫的效果,他在逃避危险的本能和坚持到底的意志中选择了后者,“这次拍摄是我离风暴最近的一次,最后10级大风把我架着的两台相机直接掀翻在地,要不是我反应快,死命抓着越野车顶的行李架不放,可能人也会被吹走”。

“还有去年7月,我在黑龙江追风,当时已经下过雨,因为太心急赶去风暴的另一头拍摄,入夜后,我误判了导航,结果车子深深陷进了一条泥泞不堪,也没有照明的土路,只能顶着冰雹、暴雨和雷电原地等待拖车救援,次日凌晨才脱困。”

然而,提起这些惊险的故事时,这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年轻人没有丝毫的恐惧,反而还有着一丝激动与兴奋。因为故事越惊险、风暴越剧烈,通常就意味着照片越惊艳——

2020年8月1日,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风暴前侧的弧状积雨云。为了拍出黑云压境、迫在眉睫的效果,他险些被十级大风吹跑

内蒙古大草原上险些被吹跑的经历让他拍摄到了绝美的弧状积雨云;受困黑龙江赵家围子的那个黑夜,他一边等待救援,一边不忘拍摄,不仅收获了风暴尾部密集而又“凶狠”的闪电,更在凌晨1:30分收获了宛如科幻大片的意外之喜——暴雨后的地面冷空气平整地托起了风暴的中气旋云墙结构,漆黑的夜色下,就好像一艘巨大的外星母舰,静静悬停在他的面前。

不过并非每次拍摄都会如此幸运,大多时候,成功拍摄到风暴影像的概率不超过4成,但风暴身上的随机性和“越危险越美丽”的特性,总是更激励他像夸父逐日那样,用上千公里的追袭,去换一次机会稍纵即逝的成功。因为对一名选择用影像来做气象科普的人来说,“看老天爷的脸色”,是他最快乐的事。

刘屹靖对气象的兴趣最早能追溯到4岁。母亲给他购买的大量科普图书中,气象类的在幼儿园时都已经被他翻烂了;当别人家的孩子还抱着电视看《喜羊羊与灰太狼》,他守候的却是早、中、晚三次天气预报,尤其是《新闻联播》后的全国天气预报,可以说是他从小到大最爱的电视节目。

2021年7月1日,黑龙江拜泉县的“elevated”型超级单体雷暴,闪电打亮了整团风暴,风暴的中气旋云墙宛若外星母舰一般

2021 年7 月14 日,刘屹靖通过对气象条件的自主分析,去了超级计算机预报资料几乎没有预报出风暴爆发的内蒙古达茂旗蹲守风暴,成功拍摄到的壮观“下击暴流”景象,这是对他气象分析实践的最大肯定。只有成熟阶段的强雷暴,才会产生冲击地面的强劲气流.

13岁起,他开始自学大气科学方面的知识;进入高中后,他还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记录自己观测气象变化、观看天气预报时的心得体会,就此与许多气象工作者成了“忘年交”,也因此获得了许多难得的学习机会。

虽然高考时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未能进入梦想中的气象专业,但他并没有停下追寻理想的脚步,而是在大学期间利用各种业余时间如饥似渴地进一步自学。在开始追逐风暴之前,刘屹靖凭借着巨大的兴趣,阅读了数百篇强对流天气相关的气象论文,积累了扎实的风暴相关知识。

2020 年8 月3 日,因为大气能量不够,风暴生命周期很短,是拍摄失败的一天。为了不“空手而归”,他临时决定不拍风暴,去追彩虹,在呼伦贝尔成功拍摄到一条壮观的草原彩虹

扎实的理论基础使他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中国天气(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办的气象服务门户网站)与佛山市龙卷风研究中心的合作摄影师,作品也在央视纪录片播出,还曾受邀在北京大学作气象学术报告。2021年,他更是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扎鲁特旗拍下了一幅被气象业界誉为国内“里程碑式”的风暴摄影作品,并登上了SCI期刊《大气科学进展》的专刊封面。

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旋涡一般的中气旋结构积蓄起澎湃的能量,风暴前侧的下沉区,雨幕如九天之水倾泻而下,同时,可孕育龙卷风的墙云结构也清晰可见。由于风暴的移动速度和形态转换速度都很快,能将这三者以高清影像的方式如此完美地留存在一张相片中实属罕见。如果用刘屹靖的风暴摄影经历来说,它是耗费两年时间,跨越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奔袭2万7千多公里后,诞生于4万余张影像作品中的唯一,也是中国目前最完整、最典型的超级单体雷暴影像。

不过,2019年刚接触摄影時,他并没有想到会把风暴摄影作为自己的专项,而是什么题材都会试试。但某天晚上,他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用相机镜头捕捉到了好几道划破黑夜的闪电,没想到在网上“火了”。看着飙升的转发量和点赞数,他问自己:摄影师都会选择自己最熟悉擅长的题材来拍摄,那我为什么不去拍那些壮丽的气象景观?

于是,中尺度气象风暴成了他的首选拍摄对象。所谓中尺度气象风暴(Storm),一般是指水平尺度在15公里~300公里内的雷暴,例如单体、多单体、超级单体、飑线等,它极易产生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极端天气。而沿海常见的台风,应该叫做“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 TC)属于一种“大尺度”的天气系统,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地区称之为“台风”(Typhoon),东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称之为“飓风”(Hurricane),印度洋则称之为“气旋风暴”。

“当时在风暴摄影这方面,国内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可能有一些风光摄影师会无意间拍到少数风暴主题的作品,但并没有人专职去拍摄风暴。但是在国外,职业风暴摄影师是很常见的,所以我就想去填补这个空白。许多风光摄影师都曾偶尔拍到过比我更具有‘艺术感’的风暴景观,但作为一个系列项目去专门进行拍摄的摄影师,国内几乎没有。”

经过2020、2021两年的强对流季,刘屹靖已经在国内成功追逐拍摄了百余团风暴。很多人或许会觉得,以他对气象和摄影的爱好,选择走上职业风暴摄影之路,并结合这些作品做科普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但事实上这必然之果是由偶然之因带来的。

那是2020年8月9日的晚上,刘屹靖已经在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公路边拍摄了整整一个下午,他收获了漂亮的乳状云、高大的鬃积雨云,还有闪电下散发出迷人蓝紫色的雨云。到了傍晚,本已打算收工的他又发现了一道高悬的彩虹,于是不顾咕咕作响的肚子,啃了两口干粮就又扛着相机搞起了创作。

正当他沉浸在大自然的瑰丽画作中,一位牧民走了过来。在得知刘屹靖是摄影师后,他那双沧桑而疲惫的眼睛里泛起了泪光。“你们应该来多拍拍我们这些受灾的牧民,你知不知道今天下午的那场冰雹把我一年的收成都打烂了,车玻璃也被砸坏了……”

2021年5月10日,一团冰雹风暴经过福建漳州市区,造成大范围的冰雹天气,刘屹靖在风暴边缘拍下了泛着蓝绿光的风暴“冰雹核心”,而这团风暴在气象学上被称为“降雹单体”

霎时间,刘屹靖的大脑一片空白。当晚,受灾牧民哽咽的话语和悲伤的面庞在他脑海里反复回放。壮美绮丽的风暴背后,藏着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现象,更有天气灾害带给普通人的悲苦——曾经只在字里行间的那些风暴事件,如今真实地展现在他的面前,仿佛一块大石紧紧压在他的心头。

一夜的辗转反侧后,他下定决心,不再为了单纯的拍摄而拍摄,更要在呈现作品的同时,向大众科普气象知识。

很快,这个决定就让他有了超出预想的成就感。2021年5月的一个傍晚,正在福建漳州做项目的他发现,天空中出现了一团高降水型超级单体雷暴,原本灰白的天空中顿时呈现出一种不常见的蓝绿色。见此,敏感的他当即判断——冰雹就要来了!

原来,当云团内存在大量冰雹与致密雨滴时,水分子会吸收光谱中大量红光,反射出蓝光,所以,这种神秘的蓝绿色虽然异常美丽,但也异常危险。于是,他一边在网上提醒当地朋友注意冰雹的危险,一边赶紧拍下这团超级单体,并在随后将精心制作的科普视频发布至社交媒体上,向大家科普这蓝绿天色的原理,以及背后含有的预警信息。不少看过视频的网友表示,曾经的确见过蓝绿云,但却不知道这预示着冰雹灾害即将到来;还有网友晒出了自己拍到过的这类云,更附言说“后来的确下了大冰雹”。

上百万的观看量和网友们热情的留言互动让他意识到,虽然人们每天都和天气打交道,但国内民众对气象知识的了解并不多,做气象科普的确非常有必要。

刘屹靖告诉笔者,根据美国国家气象局数据,在美国,职业风暴摄影师、兼职风暴摄影师、业余风暴摄影爱好者、风暴追逐者,外加龙卷风目击志愿者的总数已经超过40万人。从这个角度来说,相比美国,我们在风暴的观测、记录、科研、科普上仍有不小的差距。

“中美都是农业大国,气象研究、防灾减灾对农业大国来说非常重要。龙卷风是风暴核心区的产物,美国的独特的地理与气象条件,让它成为了一个龙卷风‘大国’,根据美国国家气象局的统计,过去13年,全美平均每年龙卷风数量为1250个,龙卷风的危害性又很大,EF3级及以上的龙卷风很常见(编者注:龙卷风破坏程度评级由弱到强为EF0~EF5),所以相关的影像记录和研究也很多;反观中国,国内的气象条件并不容易产生龙卷风,根据中国气象局在2019年对过去24年的统计,一年平均只有43个,强度几乎都在EF0~EF3,历史上的EF4级仅有两个,因而国内的龙卷风案例及对应的研究也相对较少。除了在社交平台上做科普,我还会给许多电视台的影视作品提供素材,或者走进校园,开展学术报告或是科普讲座;我还与国内的一些科研机构合作,甚至一起去追逐风暴,帮助提供高清风暴影像用于研究等等,这些收入又能更好地支持我去拍摄及科普风暴。”

他还告诉笔者,目前位于广东的佛山市气象局已在2013年成立了龙卷风研究中心,是国内首家龙卷风专门的研究机构。“他们通过灾情调查,加上用无人机拍摄的龙卷风受灾地区的破坏情况,可以判断出龙卷风的移动路径,还可根据不同树种(例如软木、硬木)的破坏情况、不同结构的房屋(例如砖混、钢筋混凝土)的受损状况来评定龙卷的等级。相信我们未来的气象预警机制也会随着气象技术的进步变得更成熟,这样一来,这些照片和视频的价值就不再局限于‘美’本身。”当刘屹靖吐露这番心声时,我们知道,这个年轻人已经如风一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猜你喜欢

龙卷风冰雹风暴
冰雹是冰的,却为何出现在夏天
龙卷风
卷卷龙卷风日
盛夏冰雹
坏脾气的龙卷风
脑风暴大挑战
泽西风暴
夏日冰雹
头脑风暴
2015A/W暗黑风暴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