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式美的现代转换

2022-02-28何怀雨

山东画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笔墨中国画形式

文/何怀雨

《中国脊梁》(190cm×180cm)

绘画作品的形式感是指欣赏者对绘画形式要素的视觉感受。当代中国画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是描绘世间自然物象,还是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情感,作品所呈现的形式感不仅可以使观者产生共鸣,而且可以通过作品的形式感打动读者,从而进一步体现出其本身的艺术价值。

守正创新 紧随时代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中国画在美术新潮的推动下进入了实践性的革新时期。清初石涛言“笔墨当随时代”,当代的中国画创作充分展现了创新性和时代感。形式感的表达有其重要性,它使中国画作品具有了视觉冲击力,紧扣时代脉搏,彰显出新时期的精神面貌。在近代中国画的变革中,徐悲鸿先生曾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新时代,应和着民族文化复兴的步伐,研究中国画创作形式感对新时期中国画创新性、进步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画如何进行变革和创新,也一直存在争议。黄宾虹先生提出:“中国之画,其与西方相同之处甚多”“有笔有墨,纯任自然,由形似进于神似,即西法之印象抽象”。在秉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在不破坏中国画本体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和发展,吸收其他民族艺术的优点,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是有益于中国绘画健康发展的,以抒情达意和表达主观感悟为目的的方法均可尝试。

《相生》(97cm×180cm)

“八五美术新潮”给中国画带来了冲击,当时的中国画坛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受到西方绘画艺术思想影响,中国画家们从艺术的本体上发起了对画面形式感的探索,中国画创新意识异常强烈,创新思维也极其新颖而活跃,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也是前所未有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画的绘画材料、工具的增加及新的元素的加入增强了画面的时代感和感染力,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得中国画更趋多元化、全球化。

虚实呼应 和谐生趣

中国画的开合相让、疏密聚散、虚实呼应、动静相依、阴阳相济等章法布局原理法则与形式构成在构图和韵律的把握、形体整合、重构秩序等方面的构建中相互契合,既统一多变,又可互相转化,体现了要素的契合点。在中国画创作中合理运用它们,既丰富了表现语言,又充实了创作形式。这些要素的结合增强了作品的视觉效果和感染力,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感受。

我在《相生》的创作过程中充分运用点、线、面的对比组合,并围绕当前“汽车时代”这一主题,在这幅作品中表现这一社会现象。汽车形象做几何性处理,创作手法上采用黑白对比和方向对比,物象作为点状重复排列,中间画面以“线”描绘来表现,两边的画面以“面”来体现,使线与面统一在一个画面中,构建出中国画黑白相生、虚实呼应的意境。

《相生》选取现实社会中的一景,色彩为次,形式感强烈,整个画面构图饱满,削弱空间的立体感而呈平面装饰性。整个画面中只有“车灯”用了点色彩,让墨韵占主导地位。运用北宋韩拙的“笔补造化”观点,用传统的笔墨形式,通过点、线、面的构成来形成新的画面。如刘海粟先生所言:“构图可以采用最古老的几何图形,但必须有时代精神,富于诗意。”我在创作实践中也是这样理解的,用点、线、面形成的“汽车时代”,画面富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引领大家共同关注社会、关注美好生活。

《回忆》(68cm×136cm)

【画家简介】

何怀雨

1979 年生于山东济阳,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艺术学硕士;凯迪雷拉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先后师承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谭逸冰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张宜先生。

现供职于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二级美术师(副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文艺两新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张宜人物研修班助教,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客座教授,沈学仁画廊签约画家、国画院副院长,意匠大画工作室主创成员。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厅级美术作品展览或获奖。作品、论文发表刊登或推介于《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美术报》《中国画报》《齐鲁晚报》《济南日报》《济南时报》《书画世界》等。

造型生动 笔墨洒脱

因为早期是学设计出身,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格外关注绘画中的形式美。2021 年,机缘巧合,我有幸拜师张宜先生,并在张宜写意人物研修班里做了助教。在此之前被先生的钟馗系列、苏东坡系列人物画中洒脱的笔墨、人文情怀所吸引,我也逐渐画起了写意人物。我从临摹先生的人物画开始,又临摹王子武、刘国辉等等,现在在先生的教诲下慢慢地试着画属于自己的人物画。对于我的绘画,张宜先生是这样说的:“一切绘画的基础先解决造型问题,造型问题解决了,笔墨问题、取舍问题、意趣问题,都是下一步要研究的,因为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太让人痴迷了,关键是要解决好造型和笔墨不打架的问题。”在形式感之外,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研究学习和领悟。

相较于中国画其他画科来说,人物画变化更丰富、更有趣、更让人着迷,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一种表达。作为画者,不应是在技法上徘徊,更该有属于自己的艺术文化信仰。正如南齐刘燮所云“技有长短,意无古今”。我深知,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多读多思多练。我会时刻谨记师父的教诲,写意精神是一切艺术的最高要求和最终目的。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要灵活运用多样的形式和表现手法,画者根据物象感知角度以及对创作主题的理解、理念的不同,创作出具有不同形式感的作品,表现出具有时代意识的审美情趣。在我看来,创作既要保留传统的笔墨形式,又要有时代的审美情趣,方可如宋代苏东坡所云,致“无意于佳乃佳”之境。

《少女》(68cm×136cm)

猜你喜欢

笔墨中国画形式
中国画
笔墨童年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