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传承舞龙文化的校园传承研究

2022-02-28西藏民族大学民族传统研究中心孙哲昊耿献伟曹林铎

内江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体教融合体教舞龙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传统研究中心 孙哲昊 耿献伟 曹林铎

自中央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快速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作为集中展现中华身体文化和身体哲学的载体,民族传统体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号召坚定“文化自信”的政策趋动下的传承问题逐渐被政府、民间精英、基层民众及学界所关注[1]。在文化全球化的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今社会,各个国家的各民族都拥有向世界展示自己文化的机会,共同借助体育运动来传播其民族文化;弘扬其民族精神。如何增强这份民族认同感;提升自身文化品位、捍卫文化尊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话语权[2]是高等学校应解决的问题。我们作为龙的传人,龙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早已深入人心。龙文化传承五千余年,传递给中华民族的不仅是乐观团结、拼搏进取的精神,还对提升文化品位、捍卫民族尊严、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话语权有着重要意义。舞龙作为传播龙文化的代表性项目,有着增强体能、提高身体素质、提升民族凝聚力以及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功能。本文以舞龙为研究对象,在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以高校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通过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传承,增强他们身心健康的同时,不断弘扬和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

1 体教融合下舞龙在高校传承发展的必要性

舞龙运动的最早时期是古人用来祭神保平安、祈雨盼丰收的一种祭祀类活动。汉代“元宵观灯”的开始和迅速发展;并且自汉代开始“鱼龙蔓延”类型的表演开始盛行。因此在汉代舞龙灯的道具的制作水平、种类以及演出人员的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唐代时,舞龙运动不止用于求雨祈福,而是开始与节日、庆典等社会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得舞龙运动的健身娱乐性质极大提高。1994年5月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佐海杯”舞龙邀请赛,并且第一套“舞龙竞赛规定套路”也是在本次大赛上完成了试行。舞龙也于同年被国家体委列入到体育竞技项目内。

(1)丰富体育课程内容。1995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各学校的普遍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对原有的达标体育项目进行改革[3]。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三位一体的“体教融合”教学内容设置,为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奠定基础,完善了校园体育的育人功能[4]。舞龙运动作为中国极具民族色彩且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自“百校龙狮进课堂”活动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将舞龙引入校园,以丰富其校内课程体系,充实学生的娱乐生活,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3],我国高校所开设的课程大多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由于舞龙教具的特点、训练的方式、表演的形式都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课程体验。由于舞龙动作组合多种多样,所以各种场合都可以看见其不一样的表演形式,在校内开展舞龙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2)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传承意识。体育文化是校园教育中体育物质与体育精神的积淀与传承[5]。民族传统体育因其独有的精神内涵、道德意识、技术体系及价值理念[5],在大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舞龙运动走进高校课程,发挥着它的教育、健身功能,这些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需求。舞龙运动通过高校体教融合教育体系,发挥其文化教育价值,使“体育”与“教育”充分融合。学生在课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其健身功能,还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舞龙项目所带来的“龙精神”与民族传统项目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有的内在精神熏陶大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民族观、文化观、培养其自主传承意识。学生在学习中,深入挖掘舞龙所蕴含的乐观积极、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继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将民族精神融入近自身的学习与生活中。校园文化作为民族传统项目舞龙运动的主要传播途径,确定以当代大学生为中心的传承理念[5]。贯彻落实将舞龙融入到实践课程,助力大学生形成自主传承意识的正确观念。

(3)提升民族凝聚力,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观。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内涵文化深厚[6],并以独特而丰富的项目内容和技巧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6]。学校教育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民族文化取向的主要阵地,当代青少年的民族文化取向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民族文化取向。近代校园体育教育多半被西方体育所主导,舞龙项目以其独有的运动模式和表演形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组建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参赛的实践形式使学生充分体验中华体育精神所蕴含的拼搏进取、团结协作、公平诚信[7]等重要品质的力量。贯彻落实了学校“体教融合”的促进学生文化教育与体育教育结合的育人理念,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积蓄后备力量。舞龙项目有着其独特的多人协作技术动作要求,这些技巧除了对参赛队员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协调性要求极高,还要求队员整体动作、音乐卡点的统一性。这些都需要实践与时间的磨练,这个所有队员进行磨合直至产生凝聚力的过程中,经历的失败都会转化为他们渴望成功、达到更高水平的动力。这也是舞龙所蕴含的坚定不移、奋勇拼搏的“龙精神”。利用舞龙项目特有的“龙精神”来熏陶和教育海内外“龙的传人”。使其凝聚一心,共同为了民族利益而奋斗终身。舞龙运动对锻炼人们顽强不屈的意志;对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

2 体教融合下舞龙在高校传承发展的困境

(1)大学生关注重点偏离,对舞龙认知不足。中国传统体育蕴含的修身养性哲学思想和健身理念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8]。近年来“洋”文化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这些“洋”文化不止是国外电影和美食,还包含国外的感恩节、圣诞节等各种节日。这些文化在大学生中迅速蔓延开来,被定义为是新型时尚。然而一味的追求这些所谓的新型潮流,会不经意间却忽视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体育方面则表现在近年来学校体育项目基本以西方体育为主导,一再打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生存空间。当代大学生在认识舞龙项目之前只是在电影、节庆活动中见过,从未有机会接触更别提参与其中。长此以往,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所占比重将会愈发稀少[9]。

(2)课程体系尚未完善,校内体育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导。当前“体教融合”旨在通过“体育”与“教育”融合发展,强化学校教育中人文价值和精神塑造育人功能[10]。舞龙项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除具备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能力外,还能帮助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等功能。近年来学校体育项目基本以西方体育为主导,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对民族传统项目有一定的认识,但却并未深入挖掘其潜在能力。所以在校内,舞龙等民族传统项目并未受到重视,在高校课程体系内所占比例严重不足。学生对于某项体育项目感兴趣的前提是首先能接触到这项运动,当前在高校课程内开展的民族传统项目屈指可数,直接导致民族传统体育人文价值、教育价值、道德价值被遮蔽[10]。经调查国内高校响应“百校龙狮进课堂”活动后,当学生看见可选修课程中出现舞龙课程后便产生浓厚的兴趣,舞龙被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后热度直线上升。这也侧面反应我国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内所开设的所有体育课程中所占比例不合理。

(3)教师专业度不高,教学方法未突破传统束缚。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传授者和解惑者[11]。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课堂质量以及舞龙在高校的传承。在高校舞龙课程中,许多任课教师大多为武术专业而并非舞龙专业出身,虽然这些武术教师可以胜任基本的舞龙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但却不能对校内参赛队伍做出专业指导,高校内缺乏专业舞龙教师必然会对校内舞龙运动传承与长远发展产生影响。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依旧是由教师讲解、学生分组练习、练习过程中教师纠错进行指导这三部分组成。教学方式、方法过于老化,极少会有教师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由于接触舞龙运动前期要稳定学生手型、脚步、身形等要素,这种单一、机械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出现前三节课学生都在练习行进间的脚步、持龙、绕圆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舞龙的积极性,不利于校内更好的开展舞龙运动。

(4)缺乏专业课件教材、教具及专业场地。科学系统的使用教材可以帮助教师在短时间内更高效的达到教学目的。当下我国舞龙科研人员屈指可数,相比于其他学科的研究相差甚远。大部分高校使用的舞龙教材仍然是之前舞龙比赛中总结出的难度较大、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练习的版本。有些还是本校教师自己编撰,甚至有些高校没有教材,有的只是教师根据比赛经验来编排教学内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真理也是实践的基础。良好的理论教材与充分的实践相结合,将更有利于舞龙运动在高校的开展。舞龙项目十分依赖教具、场地、音响设备,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不具备舞龙馆,训练时需要借助篮球馆、操场,舞龙需要长20米宽20米的正方形训练场地,如篮球馆内人数过多或教师在操场授课时遇恶劣天气将无法进行舞龙训练。大部分高校资金投入不足,队员训练时使用烫金布龙,外出比赛时仍然使用烫金布龙,没有专业的网龙可供队员外出参赛。除此之外,舞龙结合音乐、舞蹈、武术等多种项目为一体,音乐卡点的准与否尤为重要,音乐的变换意味着动作间的衔接。许多学校只能做到为学生配备一台小型音响,操场过于嘈杂时学生无法准确进行动作间的衔接。这些都是影响舞龙项目在高校内开展的重要原因。

3 体教融合下舞龙在高校传承发展的优化策略

(1)加大校内宣传力度,优化舞龙运动校园传承氛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11]。当今社会已进入新媒体时代,任何人在网上动动手指就可以知道你想要的一切信息。舞龙项目以体教融合为契机,在高校内发挥其育人、育德功能的同时,校内应采取与新媒体融合的传播方式,将舞龙项目的这项功能扩大化,争取能让更多对舞龙项目感兴趣的同学参与其中。利用校内公众号,每天推送本校舞龙队比赛及训练情况;安排舞龙队在学校大型文艺汇演、运动会开幕式等场合表演;组织教练及队员外出与其他学校队伍相互切磋、交流共同提高。利用当前社会媒体时代将舞龙项目进行多方位宣传,以期能在高校中营造浓厚的校园传承氛围。激发学生好奇心,增强其自信心,使学生了解舞龙项目中所蕴含的魅力以及中华五千年不断传承的“龙精神”,产生民族自豪感,以培养学生自主传承意识。

(2)注重体育项目间的融合共生,拓展民族传统项目的生存空间。民族传统体育以地域特色文化为依托,通过体教融合多元主体参与,建立校园传承共享机制,实现文化要素共生,促进校园传承与发展[12]。我国当前校园应做到多种体育文化共生共存,以做到“体育”与“教育”相互结合发展共同促进学生的体质与意识。而舞龙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其运动技能、文化理念以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可以作为当前体教融合背景下多元素融合的核心价值以及教育与文化资源共生的基础[10]。建议深入探究舞龙项目的价值内涵,利用校园文化节、校内大型活动的开幕式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对于舞龙项目的体验与认识。加强舞龙文化校园宣传,调节舞龙文化在校内的所占比重。

(3)注重师资力量培养,从多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当下我国舞龙的教练员等级制度尚未完善,十分欠缺裁判员等级的认定以及运动员等级制度体系[13]。教师的技术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舞龙运动在高校中的开展情况。建议将知网内舞龙项目科研成果进行整合、邀请首批响应“百校龙狮进课堂”活动的高校舞龙专业教师帮助撰写舞龙教材、定期邀请舞龙传承人来校内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知识、鼓励教师继续进修和培训、定期开展研讨会,探讨高校舞龙项目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舞龙精神与校内学生的融合点以及舞龙通过高校传承的未来走向,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及科研能力,参赛及组织能力,使其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舞龙这项运动。

(4)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教学条件。经费是校内更好的开展舞龙项目的必要条件,在此方面可以借鉴舞龙项目开展较好的上海体育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市场规律来促进舞龙舞狮竞赛形式的多样化和资金来源的社会化[14]。龙狮作为中华民族喜庆的代名词,各种开幕庆典、商业活动中都少不了龙狮的影子。队员通过参加此类庆典活动,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社会经历、锻炼自信心、加强队员在比赛中的控场能力,还可以给学校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做到“以龙养龙”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14]。舞龙项目对道具、器材场地等方面要求严格,在做到“以龙养龙”的状态后,应及时对校内的道具、器材、音响设备及场地进行购置,完善必要的教学条件,为队员训练及校内课程开展创造良好的同时也为校内更好开展舞龙运动做足长远准备。

猜你喜欢

体教融合体教舞龙
舞龙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中秋舞龙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浅谈体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