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谣里的陪伴

2022-02-28宋宁刚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22年2期
关键词:童谣松鼠老虎

宋宁刚

有了孩子之后,我才关心起亲子交流与共读这个话题。从自己孩子出发,对之进行观察,留意亲子之间的互动,专门进行记录……我出版了《写给孩子的诗》一书,之后又应邀编写了《与孩子一起读童谣》。

很多人都是聽着童谣长大的,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有时也会脱口念出一些童谣。编写《与孩子一起读童谣》,是希望父母能够与孩子一起沐浴在亲子时光的温馨之中,深度陪伴、参与孩子的成长,充满欢欣地领受这份来自生命的纯美礼物。

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陪伴,不单纯是父母陪在孩子身边,更需要父母积极地参与孩子的成长,与孩子有高频的互动、交流。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更好地刺激孩子的神经发育,促进其心智成长,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信任感、自信心,以及对生活的爱。

在孩子小时候,与孩子一起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陪伴方式。而童谣,就非常适合与孩子共读。

比如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谣: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五四三二一,一二三四五。

对成年人来说,文字非常简单,似乎也不甚有趣。但是对于正在学说话的孩子,从这样的童谣中学到的东西可能是多重的,比如数字,比如老虎、松鼠等动物,比如为什么打老虎,怎么打到了松鼠,以及怎样数数。就此来说,一首童谣,几乎可能发展成为若干个故事和若干场讨论。更不用说,孩子在听这样的童谣时所收获的单纯的欢喜与满足。

读童谣的时候,父母要引导孩子充分看到绘本里的内容,特别是因为大意而忽视的东西。可以导游式地一一指点,也可以一问一答式地引导孩子自己发现。或者更普遍地,从前一种逐渐过渡到后一种方式。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有限,我们需要在他们的注意力尚能集中、尚有耐心的几分钟里,引导他们积极地阅读,乃至思考。一旦发现分神,就不要强求。

也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比如“你拍一,我拍一”,配上拍手的动作;比如“上山打老虎”,配上拍手或敲打的节奏,等等。这些形式,也会更好地吸引孩子进入阅读、跟随大人唱诵。

还可以用沉浸式的方式。比如像《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样的童谣,完全可以当作故事,从腊八、腊月二十三,讲到大年三十。

总之,童谣不只是念唱的,更可以是好玩的游戏。在这些形式轻松、多样的游戏中,顺带也锻炼了孩子嘴巴(语言)、大脑、情绪、身体(活动)等,促进身心成长,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充满书香和愉快的家庭氛围。

共读既是通过一起读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同时,也是一种无可替代的陪伴和交流。也因此,它是一种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活动。

共读的过程,也是孩子向大人学习阅读、模仿阅读的过程。不要小看这种模仿,它作为一种不经意的示范,对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是非常具象和直观的。

在共读中,一般都伴随着大人的读和孩子的听。倾听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长大后走上社会,也至关重要。从阅读效果与人格发展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倾听不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能力,更是教养的体现;善于倾听的人,一般而言,也会具有较好的洞察力、理解力、耐心、同理心,对他人的善意以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等等。因此,共读,听起来似乎是件小事,实则会辐射和影响他们的一生,使孩子终生受益。

此外,阅读的过程,也是培养孩子对艺术的敏感力、提高认知力和审美力的过程。过去几十年,中国经历了一个从物质匮乏到物质相对比较充足的过程;未来几十年,必将经历一个从有到好的过程。所谓“好”,既是指质量,也是指审美和更加人性化。人性化,本然地包含着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孩子在小时候,读的更多是图文结合的书,只有图文俱佳的书,才会在无形中培养孩子的审美趣味。

期待通过培养阅读能力、趣味和习惯,孩子们在日后的成长中,对美有更强的感受力,对道理有更好的领悟力,对生活有更丰富的理解力,对可能的困难和不幸有更深的承受和包容力,能够生活得更加优雅、文明、富有尊严。

(作者系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编辑 东篱

猜你喜欢

童谣松鼠老虎
躲描猫的大老虎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小松鼠
松鼠
老虎不在家
松鼠
松鼠
老虎变成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