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对社区”精准扶贫下的儿童互助性科普*
——基于南京市翠竹园社区“至善黔程”项目的研究

2022-02-27刘一鸥单亚丽

海峡科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竹园科普社区

刘一鸥 单亚丽

(1.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6;2.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街道翠竹园社区,江苏 南京 210012)

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科普事业在农村体制改革的背景中重新启程。在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对农科普的主题无论是农业科技知识,还是农业科技对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都与脱贫致富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1986年,“科技扶贫”概念深入人心,在不断探讨和实践中开辟了各具地域特色的模式。新世纪之后,科技扶贫在更加市场化的模式中,深入到更多的贫困地区,成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升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实现高质量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1]。而科普始终是科技扶贫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

“十三五”以来,我国扶贫策略从“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挂钩帮扶受到更多的政策鼓励。拥有更多帮扶途径和手段的城市社区,也在政策推动和自发参与下,加入到了精准扶贫的体系中,使帮扶内容从生产性帮扶拓展到慈善事业、社区就业服务等[2]。科普是城市社区建设、服务与治理的重要方面,科普活动是其固有的传统活动。在“社区对社区”的结对中,无论是本地帮扶还是异地帮扶,由居委会或居民发起的科普活动都是首当其冲的帮扶内容。这一现象表明,在响应国家号召的同时,社区科普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创新。

南京市翠竹园社区成立于2005年,在党建、社区治理、社区营造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不俗的成就。这个拥有3036户、8000余人的中档社区主要依靠“四方平台”和“互助中心”促进社区参与和社区治理。所谓“四方平台”,即在社区党委的引领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和社会组织四方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列出菜单式问题清单,商讨社区居民的困难事。所谓“互助中心”①,即“翠竹园社区自发成长起来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对社区内的各类俱乐部、公益行为提供支持和帮助,也是沟通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和业主的桥梁和纽带[3]。”截至2021年6月,“四方平台”已经解决了350多个议题,其工作法作为南京市唯一入选的社区工作法,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十佳优秀案例。“互助中心”除了推动民主议事外,还主要发挥活化社区、打造社区文化并促进邻里团结的作用。目前,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的互助中心操作手册,已经指导全国3000多个社区,成为全国推广的“互助模式”。

以“互助”的概念为核心,在较多知识分子业主的热心参与下,翠竹园社区形成了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教育体系。基于社区夜校、书屋和科普活动,老人、中青年和儿童都能在社区的补充学习中,体会互助学习的快乐和价值。随着“社区帮扶社区”观念的深入,翠竹园的“互助模式”和教育资源很快就延伸到社区外部。2012年,互助中心开启“至善黔程”项目,对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高芒村进行结对帮扶。十年来,教学、阅读、建筑、务农、健康等教育主题活动在翠竹园、高芒两地逐步开展,致力于翠竹园社区与贫困山区儿童教育水平共同提升的作为尤为突出。

本文关注“至善黔程”项目教育帮扶中,每年暑期于结对双方所在地开展的儿童科普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该项目的主要构成要素,还具有鲜明的互助特征。文章从活动的理念、内容、保障三个方面分析其特色,并透过已取得的成果,揭示互助模式下的知识交流对两地儿童教育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2 “共同成长”的科普理念

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水平、媒介接触水平和文化知识水平的社会环境中,单向的科普确实明显体现出了参与式传播的转变。这种转向的历史必然性、必要性以及困境已经被充分讨论。尽管科普这一概念在学术研究领域正在逐渐被科学传播所取代,但在社会协商条件并不具备的广大贫困地区,科普因具有启蒙的意识形态,仍然需要自上而下的中心广播模式来作为主导。但这并不意味着贫困地区的人们必须抛弃传统生活方式和认知,以全面接受科学实践的标准化重构。不管复杂的历史传统和人性心理,完全在理性的基础上重新打造社会的想法,纯属极端理性主义的狂想[4]。许多实践案例也表明,贫困地区的科普存在缺乏固定场所,内容过于形式化,参与积极性普遍偏低的困境。此外,正是民族间语言差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地方特征,制约了科普的接纳水平[5]。

高芒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翠里乡,全村国土面积12.15km2。有10个村民小组,189户约833人。2012年,村人均纯收入仅为1575元。2014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户88户387人②。在贵州省整体脱贫计划中,高芒村被列为人口数量较少的民族贫困村,且属于一类贫困村。2008年全村才考出第一个大学生,只有极少数村民具有高中学历。面对与南京城市社区有如此巨大差异的高芒,“至善黔程”的志愿者并未将高芒设定为愚昧无知、等待开化的对象,而是小心翼翼地思考大山深处的境况。因互助中心业主的桥梁作用,东南大学的志愿者队伍多年来也成为这一项目重要的参与者。他们始终严格地遴选支教人员,能够理解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观念是一个基本的素质。根据一位志愿者的回忆,项目面试中让他印象最深的观点在于,读书求学、走出大山并不是一件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必需的事。若用自己的思想去衡量大山深处的苦楚,自顾自地带给他们新鲜的知识和技术,让他们陷入茫然和不知所措,并非一种合理的思想。他提到,“努力找一个平衡点,让爱和信任永远驻足在高芒村,让发展和梦想也不背叛他们。”

正是因为意识到高芒村有着淳朴的爱和广阔的自由,有许多城市社区里遇不到“夜不掩门”和“亲如一家”,这与互助中心致力于促进邻里交往的初心不谋而合。“至善黔程”项目确立了以儿童教育为核心,你来我往的帮扶形式:即以两年为一个小周期,利用假期时间,一年为南京孩子前往高芒村,另一年为高芒村孩子的南京行。结合高芒教育发展的需求,以及翠竹园自身儿童素质提升的目的,这一方案被定义为“共同成长计划”。

基于此,本文将“共同成长计划”下的知识传播活动称为“互助性科普”。这一方面源于这一计划是翠竹园“互助模式”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源于项目开展形式中的互动性,使其既不同于大型的科技扶贫项目,也不同于短期的对农科普活动。更确切的说,这是双方主体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共同实践并长期协同开展的一种知识交流活动。

3 互助性科普的内容

除了日常的教育资助和捐赠外,“至善黔程”最大的亮点在于每年暑期翠竹园和高芒——两个以儿童为纽带、社区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活动的制定依托于两个社区本身具有的资源,经过最初的摸索和多年的发展,双方的科普活动已具有相对固定的主题。

3.1 建筑主题:实地踏勘与协同修建

小小建筑师是翠竹园社区为儿童营造的建筑学习俱乐部,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热心业主指导,鼓励儿童及家长发现社区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观察、设计、制作等设计思维来尝试求解。在越来越多的儿童使用电子产品与外界交流的情况下,建筑知识学习帮助他们关注现实,与真实材料打交道。小建筑师们来到高芒后,发现当地并没有一个供大家交流和活动的“社区中心”,于是在本地儿童的帮助下现场踏勘,提出建造“村民中心”的愿望。他们一起绘制高芒地形、地貌图,确定选址,还用纸板搭建出活动中心的两组候选模型。在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翠竹园儿童运用已经习得的设计知识,高芒儿童则提供更出色的动手能力。儿童的建筑教育中所强调的“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会行动的大脑”[6],以及设计与空间建构知识在一场场看似游戏的体验中得到体会。此后,为村中唯一的小学——高芒小学修建围墙很快提上了日程。村寨环抱之中的高芒小学校舍是全村唯一的混凝土建筑,面前有一块篮球场大小的水泥地操场。小建筑师们发现,由于没有设置任何隔离,学生课间总是冲出“校园”玩耍和购买零食。若遇到风雨天,全村的垃圾都能吹到操场。出于围墙能够为学校提供庄严感和纪律,也让儿童得到受保护的空间。建筑师志愿者在实地进行勘测后,带领两地儿童规划围墙、设计围墙。2017年,围墙落成,白墙上印满了两地孩子五颜六色的手印。根据互助中心志愿者的描述:“这是我们与当地儿童一砖一瓦地累积,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的。”建筑学的知识与技能在儿童科普活动中并非热门,但其在认识自己的生活、观察环境、改造环境方面的教育作用恐怕是其他领域难以超越的。同时,对高芒村的改造也让建筑知识的普世价值得到体现。

3.2 阅读主题:图书馆的同步建设与运营

翠竹园社区拥有一家居民自发捐书成立的“社区图书馆”——明志书屋。书屋面积约70m2,管理人员皆为志愿者。多年来,9000余册藏书被规范编号,书籍借阅与阅读活动也井井有条地开展。社区充分利用走廊空间为儿童打造专属阅读区,趣味的装饰、可随意涂鸦的墙面,无一不展现书屋阅读的乐趣。这成为高芒儿童到访南京的必游之地,但在10年的岁月中,为高芒儿童创造阅读环境才是“至善前程”项目更需要的任务。明志书屋主打的公益理念很快在高芒小学的图书馆建设中得到展现:互助中心首先通过公众号宣传,在翠竹园收集了大量0~12岁的图书捐赠。为了培养社区儿童公益意识且能够真实参与捐书活动,互助中心又组织了“四季歌·送高芒”的绘本募捐活动,社区儿童创作表现翠竹园春夏秋冬的绘画,由热心家长编辑印刷成册,以20元/本的价格在社区“销售”。“小画家”们能获得自己创作的绘本集,同时为高芒贡献明志书屋“出版”的绘本及图书捐款。

送书下乡是我国科技扶贫的传统活动,但对于农村地区尤其贫困地区儿童在实际生活中书籍阅读情况的关注却十分有限。由于基层图书阅读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的匮乏,贫困地区儿童长期处于阅读资源少、阅读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中[7]。2010年,贵州图书馆开启了新布克书屋儿童阅读推广服务项目,在省内贫困县筹建书屋并开展定期阅读活动。然而,这些来自省市图书馆和社会慈善机构的服务具有随机性,难以提供持续、稳定的阅读条件。除此之外,高芒作为曾经的一类贫困村,数年来已经接受了大量因无人打理,故无人问津的捐赠图书。“至善黔程”项目志愿者发现,高芒的“图书馆”只不过是高芒小学内一间满地堆满图书的房间。只有为高芒儿童及其他村民建立一个规范的图书馆,书籍里的知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在小建筑师们谋划下,图书馆经历了重新选址、空间设计、木质书架制作和装饰、图书编码摆放等改造后焕然一新。新址占据两间教室,位于高芒小学一楼,同时也是面向高芒村民的开放式阅读场所。为推进村民阅读,志愿者走访各家各户,交流未来的“书香高芒”计划。图书整理过程中,南京儿童不断向高芒儿童推荐或讲解读本,以最自然的方式实现了阅读指导。更重要的是,两地儿童走出了书本,在实践中完成了设计、制作、墙绘、图书编码和管理的学习。参与改造全程的高芒学生自发管理起了这个村民图书馆,基层阅读机构缺乏专职管理人员的问题迎刃而解。

3.3 环境主题:环保意识的共同培育

翠竹园社区北依南京著名的雨花台风景区,西邻花神湖,拥有良好的周边自然环境。社区内的翠竹园小区与玉兰山庄,虽然房屋最早建于2003年,但在四方议事的平台机制下,小区内部景观和公共设施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维护。拥有50栋住宅,约2800户的翠竹园小区,是社区的主要活动场地,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竹园”。为保护“竹园”的环境,社区常年组织摄影、绘画、诗歌创作、跳蚤市场和环保科普活动。针对社区儿童的“笋芽”课堂,也常以环境保护为授课主题。例如在南京实施垃圾分类的过程中,“笋芽”课堂从知识讲解、环保屋参观,到带领儿童进行厨余垃圾堆肥,举办大型垃圾分类嘉年华……打造了南京首批先试小区中,一个以儿童带动家庭参与分类的模板。

秀丽的自然环境是群山环抱中的高芒村最富有的资源,“湿润的山风”“清甜的溪水”是“至善黔程”项目参与者们最容易描述的印象。不过,生活在原生态环境中的村民,由于贫困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不强烈。就基本的居住环境而言,房前屋后和公共道路到处布满垃圾,村寨长期处于脏乱差的状况中。志愿者们很快意识到,传统授课式的环保知识宣讲在当地难以取得效果。无论是环保科普的内容还是目的,似乎都超越了温饱问题。

基于翠竹园社区内的环境治理经验,“至善黔程”项目提出力所能及且适合于高芒的饮水计划和卫生计划。饮水计划主要针对儿童直接饮用自来水的问题。志愿者向当地儿童讲解引用生水与他们皮肤上白斑的关系,帮助他们建立身体健康与走出大山的愿望息息相关的观念。然后通过社区和南京市慈善总会发起慈善募捐,学校在2019年实现了饮水设施和儿童饮水杯(保温杯)的配备,从物质条件上保障饮水卫生。卫生计划则是解决高芒村寨脏乱的卫生问题,志愿者带领两地儿童日复一日清理,对公共区域垃圾进行分类,使村头寨尾的卫生得到了肉眼可见的欣喜变化。

农村环保意识缺乏的问题,除了经济和教育因素外,农村环保组织的空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截至2021年,我国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农村民间环保组织,仅有的少量组织,也是以保护濒危动植物为主。广大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导致的环境恶化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我国出台的“精准扶贫”措施中,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做好区域内的环境保护工作[8]。不过,实践中仅依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除了社会组织的支持,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既是责任人,也是受益人的农村人口环保意识的提高。正是意识到生存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加之改变农村人口环保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善黔程”逐渐将理念从“共同治理”调整为“共同培育”,并推动高芒学生成立了致力于“保护大山生态,发展高芒特色经济”的“有志青年团”。当地青少年以“山野无痕”为口号,在日常生活中持续为高芒村义务收集和焚烧垃圾,向老少传递环保理念。

3.4 务农主题:城市儿童书本外的知识实践

对于翠竹园儿童来说,农村生活和农事是生活中的空白领域,也是他们前往高芒的重要意义。在翠竹园社区活动中心的屋顶花园中,有一个角落是由社区儿童参与种植的小菜园,日常的种植与收获,始终培养着他们对农活的兴趣。前往高芒的翠竹园儿童从学习使用镰刀、斧头、背篓等劳动工具开始,跟随高芒儿童,在山坡上的菜地里认识玉米、土豆、花椒等农作物,并学习除草和采摘。在山间学砍柴、挖野菜、打猪草,在屋里学生火,河里学捞鱼,甚至在干农活时学习当地孩童是如何安抚背上的弟弟妹妹……这些“超纲”的知识完全在书本和城市生活的范围外,也全然不是“数理化”模式下的科学与技术。但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却是科学教育最核心的内容[9]。正是出于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好奇,人类才发展出科学。科学并非一个具体的学科或科目,只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在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对科学与非科学领域的同时存在赋予多元化的态度,才能让儿童真正领悟科学的意义。正如高芒农活中体现的许多古老技艺,以及气候、地势、手工艺等知识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相较于近些年大城市兴起的亲子采摘、挖春笋等,均挂牌为“农业知识科普基地”的商业机构而言,“至善黔程”项目用最低的经济成本和最古老的媒介,为城市儿童提供了最合适的“老师”和最真实的科普场景。

3.5 游学主题:农村儿童的城市科教体验

翠竹园与高芒村两个风格迥异的社区一直被“至善黔程”视为有利资源。在过去的十年里,高芒小学每隔一年便选拔十几名优秀的学生到访南京,与翠竹园儿童同吃同住。借助城市社区内外的丰富资源,项目为两地儿童的交流开展过多种活动。社区内的活动不仅有健身、游泳,还有“美食厨房”的西餐和热带水果体验。而社区外除了游览南京著名景点,还有体验城市公交车、轮渡和超市,参与广播电台节目互动等活动。在每届不同的安排中,“至善黔程”总体体现了两个重要理念:

第一,双边的教育活动互相呼应。小小建筑师和阅读仍然是两个重要主题。例如围绕高芒小学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两地儿童在明志书屋接受了来自DFC(全球孩童创意行动)成员的培训。期间包括主题导入、参观金陵图书馆、讨论建立图书馆的困难、寻找解决方案、分组发表方案、情境模拟等环节。

第二,树立梦想。南京市科技馆是高芒儿童南京行的必游之地,科技展览的探索性与趣味性,有助于培养两地儿童智慧生活和科技职业的理想。此外,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东南大学等的支持下,深度校园游用最直观的方式,鼓励两地儿童建立考名校的理想。自“至善黔程”开展以来,高芒村大学生人数已从1人增加到10人,其中大多数就读于贵州省内高校,少数即将从金陵科技学院、湖北民族大学等省外院校毕业。根据其中的一位大学生描述,当年的南京校园游给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7年来的梦想,便是考上大学。这印证了互助中心在“至善黔程”项目宣传中写给志愿者的话:“一本好书,也许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一次旅行,也许能够改变一个孩子的理想。”

4 互助性科普的保障举措

“至善黔程”顺利且持续的开展,是项目中的互助性科普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而这一项目在10年间的有效运作,得益于诸多组织、经费、人员等方面的保障。

首先是精准的模式。这里的精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精准对接,使“扶贫先扶志”的科学教育工作真正下沉到基层,甚至深入到非职业科普工作者的生活中。专职、兼职和志愿者三大社区科普主力的力量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延伸,社区科普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社会化、共享化[10]。另一方面是翠竹园社区互助模式的精准复制。正是这一模式中互助主体间的平等和尊重,才孕育出两地儿童的“共同成长计划”。实践证明,也只有共同成长,才能为双方交流的延续提供动力。

其次是稳定的项目。尽管居民社区在空间上长期存续,但其稳定性常常受到居民流动性的影响,许多长期规划难以得到维持。而翠竹园的社区档次、规模以及居民职业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社区的稳定性,随着四方平台模式、互助模式的良性循环,其各类特色项目运作逐渐体现出持续性。“至善黔程”2012年创立,从其名称和各项具体计划便可见其长期运作的目标,现已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和熟练的操作流程,且随着项目影响力的扩大,逐渐显现出品牌塑造的趋势。

再次是持续的经费支持。除了社区居委会就“至善黔程”对互助中心给予的经济支持外,该项目经费更多地来自社区居民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互助中心秉承“用公益联系社区居民”的理念,多次发起众筹,持续为高芒的帮扶和两地儿童的成长筹集经费。同时,促进与各类企业的合作。从2012年起,先后有南京的少儿培训企业、餐饮企业、景区、博物馆、科技馆、学校等机构向“共同成长计划”提供物质和钱款的支持。

最后是双方的协同。翠竹园和高芒村两个基层组织的往来,既不同于政府项目的自上而下,也不同于众多科技扶贫的单向输出,是城市家庭与农村家庭间以儿童为主体的交往。双方坚守着淳朴的契约精神,一年一度,互为主客:南京儿童与高芒儿童,互助中心组织与高芒小学,南京志愿者与高芒有志青年,翠竹园居民与高芒村民,居委会与村委会……它们互相参照,始终用最大的热情配合活动的开展。

5 结束语

202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总结了科普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首当其冲的仍然是科学素质水平总体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其次还有科普有效供给不足,基层基础薄弱等。为实现“十四五”时期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的任务,我国庞大的科普网络势必将继续发挥主要作用,而基层科普也应在反思的基础上,围绕公众的实际科普需求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把科普从宣传、教育的角度转变为服务、对话的角度[11]。翠竹园社区不但继承了改革开放以来社区科普的优良传统,还借助社区治理的经验将科学教育延伸至偏远的贫困社区,其秉承的社区儿童共同成长的理念,是因地制宜的表现,也是对国家针对青少年和农民科学素质专项提升行动的试炼。“社区对社区”的精准模式,以及互助理念、互助基金,多方的相互协同实践,都为开创多样化的基层科普工作、贫困地区科普工作提供了启示。

对于基层工作的评价往往不简单地按照标准,而是讲究“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在“至善黔程”项目中,没有涉及广为流行的互联网科技平台、AI课堂、无人机等新媒介,其仅仅依靠最传统的语言便获得了强烈且持久的影响力。受益于“至善黔程”,如今已是即将从高校毕业的两个高芒青年决定返乡教书育人,改变高芒村教师难以具有高中学历的现状。同时,把10年来不断感受的互助品质通过教育事业继续传承。

注释:

①互助中心原名互助会,2009年成立,2013年升级为互助中心。

②高芒村2014-2019年脱贫81户375人(其中2019年脱贫21户87人),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46.46%降至1.44%。

猜你喜欢

竹园科普社区
社区大作战
科普达人养成记
3D打印社区
漫步千竹园有感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美丽的荆竹园
科普漫画
竹园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