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暖新闻”做活“暖媒体”
——融媒体背景下记者做好新闻报道的思考

2022-02-27◎王

传播力研究 2022年34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新闻报道

◎王 婷

(方正县融媒体中心,黑龙江 方正 150800)

宣传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媒体的职责和使命。近几年,媒体纷纷推出“暖新闻”栏目,将价值传播到凡人凡事之中,将正能量传递到群众的生活中,为主流媒体在融媒体背景下增强了认同度。“暖”是目前较为普遍的新闻范畴,可以拓宽新闻的内容,提高其亲和力、传播力、感染力,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的“以人为本”工作导向。“暖新闻”报道不仅能传播正面的信息,还能传播爱的种子,让整个社会都充满善意。所以,在目前的主流媒体中,有关公益、慈善、帮助等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要发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正面作用,新闻报道要有爱心、有温度,做活“暖媒体”。

一、做好“暖新闻”、做活“暖媒体”的意义

(一)做好“暖新闻”、做活“暖媒体”可以把爱传递给整个社会

“暖新闻”的定位在于从老百姓的角度来选取主题、报道内容,以人民为中心,对现实生活进行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需求的信息。主流媒体肩负着社会职责,而“暖新闻”正是实现这种责任的一种有效途径[1]。特别是在帮助弱势群体的过程中,融媒体搭建了一座传递爱心的桥梁,让民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当有人面临困境时,如果媒体伸出援手,往往能够帮助其渡过难关。比如,宋文斌因为患有先天性小脑萎缩,没有足够的钱治疗,在过去的数年里,一直在默默承受着病痛。得知消息后,有关媒体推出了一系列的爱心故事《小脑萎缩,谁来帮帮他》新闻报道。第一条新闻一出,就燃起了一股爱心之火,热心的网友纷纷捐钱捐物。主流媒体的“暖新闻”报道,让身陷困境的宋某某感到了一股暖流,很多热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无数的爱心,让宋文斌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此,主流媒体和新闻记者都要具有社会良知,承担起社会责任。随着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社会风险指数呈上升趋势。通过新闻媒体的“暖新闻”报道,可以有效地动员更多的人投身到公益事业中去,在全社会中树立起一种“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人文精神。在慈善事业方面,主流媒体既是参与者,又是宣传者。因为主流媒体具有极高的可信度,所以当人们遇到麻烦的时候,往往会去找主流媒体,而这些都是很好的新闻材料。当记者去现场采访的时候,可以通过融媒体手段进行宣传,传递爱心,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这是“暖媒体”的作用所在,把爱传递给整个社会更有意义。

(二)做好“暖新闻”做活“暖媒体”是采访记者投入真情实感的最好锻炼

现代社会行为学认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受人尊重与自我实现是人的最终需求。人们也许会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社会和别人的身上,但是在帮助别人、回报社会的同时,也会得到最大的满足[2]。“暖新闻”往往能引起受众的共鸣,而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也能获得一种成就感。记者应以深度访谈、理性思考的方式把握新闻的语调,并以被访者的处境、苦衷和心理活动为切入点。记者既要成为新闻事实的传播者,又要成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当民众遭遇困境时,不能袖手旁观,要主动介入,这样才能让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倾注真情。比如,“一个父母双全的孤儿”的新闻报道,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女孩阿萍,缺少平凡的亲情,是一个被家人抛弃的孩子,她独自一人生活了4年多。网友“华的天空”是镇里一名小学教师,与阿萍住在一个村子里,对阿萍进行了多年的无声无息的照料。一日,在网友“华的天空”的号召下,30位网友组成了一个送爱心团队。一行人抵达了阿萍居住的那座简陋房子时,阿萍就站在门口,她双眼无神,面黄肌瘦,走路还有点跛脚,激发了不少热心网友的同情心。很快,阿萍那简陋的屋子就被网友塞满了各式各样的礼物。网友还把阿萍送到了镇上的浴池洗澡,又在镇里的饭店吃了一顿饭,这对阿萍来说,是她有生以来最幸福的一次。为了彻底解决阿萍的困难,网友还准备出钱给阿萍找一位保姆,最终把阿萍的衣食问题给解决了。这篇“暖新闻”的报道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人都来捐款,也有人想收养阿萍。一项由主流媒体发起的“帮萍活动”,从最初的“小爱”到后来的“大爱”,渐渐变成了社会活动。

很多“暖新闻”都是民生主题的报道,其特点包括:第一,关注的焦点是“未完成”的民生主题,也就是老百姓做不到的事情;第二,采用“逐步跟进”的方式,即新闻内容会随事件的发展而深入,一般采用顺叙的方式,由背景的起源到解决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报道;第三,“参与式”报道,即新闻记者不仅要在现场参与解决问题,而且要推进事态的发展[3]。在当今社会的复杂背景下,新闻记者在融媒体发展过程中,必须主动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成为现实的一员。在风险社会,相对于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记者来说,“暖媒体”更有责任借助媒体的力量,为那些遭受不幸的人们提供帮助。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新闻记者能够作出出具有感染力报道的途径。融媒体背景下的新闻记者要勇于承担责任,要成为一名有爱心、受党信任、深受群众欢迎的新闻记者。

(三)做好“暖新闻”、做活“暖媒体”是新闻报道贴近普通百姓的生动反映

新闻媒体自身具有真实、客观等审美特征,其核心价值观就是对新闻审美的关注。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即“审美关切”,新闻传播中的审美关切是其深层意识[4]。“暖新闻”要实现让受众更多地关注,就要有故事,要有温暖。要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新闻记者在确定主题、选取角度之后,必须做到故事情节的真实、细节的刻画,才能让故事更有说服力[5]。对细节的处理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性,而对新闻记者来说,需要借助融媒体技术,使新闻画面真实、信息量大、表达能力强、富有节奏感。在传播心理学中,参与权利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媒介传递的信息,承载着传播者的意愿,并影响受众心理。这种反应的结果就是一种心灵能量,是一种传播的直接影响。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情感始终贯穿于人类的精神体系之中。这种情感应该充满人文关怀,而不是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变成麻木不仁和自私。

比如,“以心为眼,用爱坚守”的人物报道,讲述了一名双目近乎失明,出行全靠妻子搀扶的特殊教师。这位教师的班级管理很好,学生成绩也优秀,经常被评为县优秀班集体。记者在一天的拍摄中,拍摄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如“听声音改作文”“教室内靠数步子行走”。这档节目播出后,许多人都为这名教师的意志力而深受触动。如果说“暖新闻”是社会责任,那么“暖媒体”则以人民的角度来传达具有温度的新闻。很多“暖新闻”报道都会涉及到一大批民众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记者的深度采访与报道,民众也会留意事件的起因、进展与结局。“暖媒体”通常会对此事进行追踪,以确保问题的顺利解决。在新闻中,往往会有“暖新闻”的报道,这不仅是对人民群众的一种生动反映,更是为创作好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做好“暖新闻”、做活“暖媒体”——融媒体背景下记者做好新闻报道的途径

(一)用真情诠释新闻

新闻报道是一种传播阳光的活动,在此过程中,新闻记者的笔锋要充满情感,适当地运用情感、感知事物,将情感渗入到客观事物之中[6]。在情感思考中,通常包括情感的取舍、评价、创作。在采访中,要与被访者构建良好的关系,拉近彼此的距离,得到较为全面的信息。记者用真情来解读新闻报道,常常是最能打动读者的情感凝聚。比如,《战“疫”中的二胎妈妈》新闻报道,盛慧是一名党员,怀着二胎宝宝仍然在抗“疫”一线英勇奋战。记者从盛慧和大女儿的相互牵挂入手,让人被盛慧在战“疫”中的无私奉献而深深打动。

(二)用心捕捉新闻报道的细微之处

新闻报道的魅力从何而来?新闻事件除了自身的特殊魅力之外,还在于记者对细节的捕捉与展示[7]。细节是一个句子、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反映了事物的个性和特征。比如,《“厕所革命”改善农民生活——永登县柳树镇厕所项目见闻》新闻报道中,“最关键的是,厕所里没有任何异味,自从镇上第一个水冲式厕所建成后,史永福家的厕所迎来了大批“参观者”。记者在新闻中,着重描写了史永福一家改厕后的改变以及全家的感受。通过对每一个细微的描述,都能让人感觉到厕所革命的巨大变革,从而促进农民积极投身于“厕所革命”,进而改善农村生活。

(三)恰当选择新闻创作方式

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文体特征,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短视频也成为了互联网的主要力量。各种类型的短视频,例如搞笑视频、知识视频、好物分享视频等,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一部好的短视频,要有好的文案、拍摄,以及后期制作。首先,短视频不仅要短,而且要有“爆”点[8]。其次,拍摄时要选择合适的角度,注意场景切换。最后,后期制作虽然是最后一道工序,但是在作品中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画面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剪辑、配乐[9]。比如,《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七彩永登”锦绣诗章》系列短视频,与以往的新闻报道大相径庭,没有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件件平凡的事情。没有什么高瞻远瞩的陈词,有的只是一些切合实际的细节,让受众能够体会到这个时代的变化。这些视频以现实为依据,讲述着人们身边的生活,使人感到亲切和可信。

(四)倾尽“四力”做有感染力的新闻

身为一名记者,要融入基层,在采访的时候,有一种深深的感触。在融媒体时代,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媒体环境,如何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去丈量、观察、思考、写作,让一份份承载着时代温暖和人民期待的新闻报道呈现出来,是每一名记者值得思考的问题。记者应对自己的工作心存感激,采写有温度的新闻,在“四力”上锤炼自己,将触角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使自身不断沉淀,努力弘扬新时代的正能量[10]。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来临,新闻报道方式发生了变化,要实现“暖新闻”报道,必须要主动转变新闻观念,充分运用融媒体平台,增强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新闻记者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新闻编辑理念,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对新闻报道进行综合、加工,提高其可读性。在融媒体时代,“暖媒体”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而新闻记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操守。特别是在新闻编辑工作中,要做到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忠诚,对“暖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真实。同时,要对新闻采编思路、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让先进的新闻思想能够更好地渗透到新闻采编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不断提高“暖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率。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不管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在融媒体环境中,都应该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在融媒体深入发展的大环境下,新闻记者要始终坚守职业信念,凝聚社会正能量,积极宣传党的政策,不断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受众不至于被虚假新闻所误导[11]。随着各类媒体、流媒体的出现,新闻传播的“门槛”大幅降低,虚假新闻呈现出“抬头之势”,对广大受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始终具有较强的新闻判断力,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进行正确的评判,对“暖新闻”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并树立服务大局的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此外,要坚持“内容为王”的新闻采写理念,始终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服务,使新闻的核心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暖新闻”、做活“暖媒体”,要求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倾注真情,以尊重客观事实为依据,反映新闻的温度、深度和厚度。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记者不可有过分夸张或过分偏颇,应坚决杜绝因记者情感控制不当而造成的误导。在“暖新闻”中,媒体对爱心的报道日益增多,不仅赢得了受众的喝彩,而且传播了积极的正面力量,提高了媒体的知名度。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新闻报道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关于拟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的公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