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汉语·文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2-02-27张丽萍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文选思政

张丽萍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古代汉语》教材所收文选都是我国古典文献中的名篇名作,承载了我国古代优秀文化成果,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然而,传统的《古代汉语·文选》教学往往只重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的挖掘。在新时代的“古代汉语·文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标志着“课程思政”概念的正式提出。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3],是深入挖掘、系统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它不仅强调提高学生专业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而且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当前,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这种课程观已经被普遍认可和接纳。然而,不同课程因课程性质、内容、特征的不同,其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方式自然也不同。因此,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地融入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还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二、古代汉语文选课融入课程思政的优势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4],建构了古代汉语通论、文选与常用词三结合的教学理论体系,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一些新编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革。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还是继承了通论、文选和常用词三结合的基本架构。其中,文选教学要求通过特定篇目的学习,了解和熟悉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语音、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最终达到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古代汉语文选教学,主要集中在字、词、句的解释,通过对文选中字、词、句的详细地讲授,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语法、词汇、修辞、音韵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水平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将通论和文选相结合,将通论中所学的知识在文选中“再现”,也就是说一个知识点既在通论中系统地学习,又在文选中得以复习和巩固。这一教学方式在长期以来的古代汉语教学中被普遍地接受和使用,其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文选教学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古代汉语的课程目标被定位成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那么,这里就有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目的又是什么?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这些历史和文化大多数以文言文的形式保留下来。我们要继承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择其精华应用到当今的社会文化建设中。所以,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是古代汉语的阶段性目标,而终极目标则应该是继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那么,这两个目标的实现一定是有先有后吗?当然不是,两者是可以同步进行的。如果要同步实现这两个目标,传统的只注重字、词、句解释的古代汉语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要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应该做到“两手抓”,即一手抓字、词、句的基本语言知识的讲解,另一手深入发掘这些文选中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同时,继承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

要达到这一目的,古代汉语文选教学除了继续坚持字、词、句精讲的这一老路外,还应该探索新路,即如何在文选教学中加入大量的思政内容。因为传统教学仅仅体现了“立德树人”目标中“树人”的方面,而“立德”的方面并未真正体现,未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无助于形成协同效应。

古代汉语教材所收文选都是我国古典文献中的名篇名作,承载了我国古代优秀文化成果,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承载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老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说明了“有”和“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庄子·不龟手之药》阐发了“无用之用”的主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看似无用的事物依然有其可利用的意义和价值。《韩非子·五蠹》“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揭示“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与时俱进”“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等哲理。《孟子·许行》“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体现“尊重客观事物、自然规律”等道理。《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诠释以民为本的思想。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为李陵谏言,展现勇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品质,受宫刑之辱后为修撰《史记》而活的忍辱负重的精神,以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价值观等,都是可以深度发掘的思想政治元素,对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古代汉语文选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古代汉语文选中蕴藏着大量的思政元素,这一点上文已经做了详细讨论和举证。下面仅选取与当今大学生的生活较为贴近的两个方面:家庭教育和学习启示,来具体讨论在古代汉语文选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如何自然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通过古代汉语文选教学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今都非常重视。古人在家庭教育中的成与败,都值得我们借鉴。大学生具有双重的身份,今天是家庭教育实施对象,将来又会成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在古代汉语教学中,通过具体文选篇目的学习,既可以引导他们去反思自己所受教育,理解父母为自己的辛苦付出;又可以为将来为人父母做好铺垫。下文我们将以《触龙说赵太后》《郑伯克段于鄢》两篇为例探讨此问题。

《触龙说赵太后》《郑伯克段于鄢》这两篇文选分别出自《战国策》《左传》,前者记载了左师触龙劝说赵太后让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为质的故事,后者记述了郑庄公打败弟弟共叔段、幽禁母亲武姜继而和好的事情。这两篇是先秦时期的文章,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难以产生强烈共鸣,似乎不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然而,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如果运用求同法(契合法)来看待这两则故事的话[5],则它们既是国事也是家事,既是君臣之间的事也是父母兄弟之间的事。因此,可以以家庭教育为切入点,自然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1.从《触龙说赵太后》看父母如何正确爱子

《触龙说赵太后》可以看作是家庭教育的正面案例,对当下孩子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从传统的观念来看,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一般由家长(尤其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曾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6]。在当今社会生活中,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父母给孩子提供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也越来越不忍心孩子吃苦受罪。父母爱子之心,如出一辙、古今皆然,哪怕最贵如赵国的太后,也不忍心自己的小儿子去齐国当人质受苦。所以可以以“爱子”为出发点,将《触龙说赵太后》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理解全篇文意、了解事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找出本篇的核心句,即“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其次,找出父母为子女计深远的原因,即“(人主之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讬于赵”,此段大意为国君的子孙于国没有功劳,却获取最贵的地位、丰厚的俸禄,必定不能长久。再次,总结全篇的结论,即“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俸,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大意为:哪怕国君的儿子,最亲近的骨肉,尚且不能依靠无功无劳的尊位和俸禄守住金玉之类的重器。

学习之后可开展讨论。讨论可以分两部分进行:第一步,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来理解“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包含的深刻意义;第二步,结合当前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如“巨婴”,来理解“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意义。通过第一步的讨论,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父母对自己教育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如果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其严格要求,不溺爱、不纵容,通过这句话的学习,可引导他们去理解并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如果相反,也可以引起反思,比如父母的溺爱和纵容使自己养成了何种不好的个性和习惯,在反思父母教育的过程中去解剖自己、改进自己。通过第二步的讨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父母溺爱等同于杀子,家庭教育的不当,会引起很多社会问题。这些大学生将来也会为人父母,早一点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有助于他们将来成为合格的父母。

2.从《郑伯克段于鄢》看母子、兄弟之间如何正确相处

而《郑伯克段于鄢》则是家庭教育的反面案例。首先,郑庄公对其弟弟采用“捧杀”的方式,不断纵容他从犯小错到犯大错,再到起兵造反,最后将其逐出郑国。其次,武姜帮助幼子共叔段来夺取长子的国君之位,最终导致与长子离心,被幽禁的结果。第三,共叔段野心不断膨胀,在母兄的纵容下起兵造反,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这个两千多年前的故事,既是国事也是家事,与我国目前推行的“二胎”“三胎”政策在家事上有契合之处。在多孩的家庭中,父母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几个孩子,兄弟姐妹之间如何融洽地相处,《郑伯克段于鄢》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并引起反思。

(1)父母偏爱不可有

《郑伯克段于鄢》中的这场战争是由母亲姜氏偏爱小儿子,想要小儿子继承郑国国君的位子而引发的。在具体教学中,首先,可以安排学生查找资料,历史上还有哪些类似事端是由父母偏爱子女引起的?学生可能会查到赵武灵王偏爱长子引发内乱、窦太后偏爱幼子梁王引起纷争等。结合这些案例,让学生讨论父母偏爱所带来的后果:既有可能引起一国的纷乱,也有可能引起一家的不睦;对偏爱的一方,可以助长骄纵的气焰,最终犯下大错,如段最后不得不出逃到共国;对不被偏爱的一方,可以引起他的怨恨,伤害亲情,如郑庄公将母亲姜氏幽禁,发誓不再相见。其次,还可以让学生收集当今社会或影视剧中父母偏爱的案例,更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偏爱在家庭教育中的危害性。

(2)“捧杀”教育不可行

《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本来有教育幼弟的职责,但当他发现弟弟的野心时,并没有用心劝诫,而是选择“捧杀”,即纵容他不断地犯小错,滋生他的野心,等他犯大错(即起兵造反)的时候一举歼灭。“捧杀”这种教育方式,在我们当今社会中,有些家庭还在无意识地使用,比如有些父母在面对孩子小的过错的时候选择视而不见、不及时制止,进行批评教育,乃至孩子在幼年时期没有建立正确的“三观”,而等到将来不可避免地犯下更大的错误。

(3)感恩教育不可缺

还可以结合这一篇文选,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是“孝”。“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庄公先是将其母武姜幽禁于城颖,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可见其对母亲的偏心狠毒非常痛心。后经过纯孝之人颍考叔的感化,原谅其母,和好如初。《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选在当今社会的意义还在于,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当父母犯错时,子女如何行孝道?在课堂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启发学生从郑庄公的前后行为中获得灵感,并更进一步结合当前社会中一些“子欲孝而亲不在”悔恨,来引导学生懂得对父母的感恩、家庭的感恩、社会的感恩、国家的感恩,也是“孝”的一部分。

另外,还可以进行比较学习,即将《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与《郑伯克段于鄢》“武姜”相比较,二人均疼爱幼子;但赵太后“为之计长远”使之到齐国为人质,换来了赵国的平安,而武姜爱幼子,纵容其起兵造反,导致了郑国的内乱。这说明爱子的方式不同,所得结果亦不同。联系当代社会,更进一步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二)通过古代汉语文选教学获得正确的学习观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习有着深刻的见解,这些见解对于今天的学习依然有重要启发意义。在《论语》的教学中,理解字、词、句的同时,引导学生体悟孔子的学习观,以此来引导自己地学习活动,进行高效地学习。

1.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反复提到过学习的重要性,如“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认为没有人“生而知之”,自己所获知识都是通过勤奋好学所得。又如“学则不固”,“固”指闭塞,此句话大意指学习的人就不会闭塞。

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孔子尚且好学,更何况普通人。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因不学习,导致思想闭塞,与社会脱节的事例,来告诉学生:学习不仅仅指学校学习,还包括社会学习;不仅仅是青年时候的学习,成年之后走向社会依然要保持学习的状态,以树立学生终生学习的观念。

2.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孔子提倡“好学”,要向别人学习,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此段话大意为学习不要过于追求享受,勤奋做事小心说话,并且要不断地向有道德的人学习来匡正自己的行为,这才是真正的好学。“就有道而正焉”就是要以人为镜,修正自己的行为。又如“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切磋琢磨”,是古代加工器物的工艺,比喻道德学问要互相研讨勉励。这段说明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和别人探讨,就像子贡和孔子一样,在探讨的过程中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再如“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贤德的人与不贤德的人,对我们的进步都有帮助。再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即不以下问为耻,给我们的启发是学习要谦虚,要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学习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亦可以向别人学习。学习的对象不以社会地位的高低为别,亦可向居下位者学习,学习的对象也不以贤与不贤为别,以不贤德的人为鉴,可以反观自身。

3.要善于思考、善于类推

学习要善于思考。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两段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要相结合,不能只思考不学习,当然也不能只学习不思考。《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学习也要善于类推,做到触类旁通。如“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回”“赐”分别是孔子的学生颜回和子贡。“闻一以知十”指听闻一件事可以推演十件事。又如“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指举一个例子不以三个例子返。“则不复也”指不会重复。“举一反三”是孔子招收学生的原则之一,学生若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孔子便不会再教。

引导学生认识思考的重要性,学习不能仅仅流于表面,而应该深入思考其内涵,通过思考将所学内化于己身。以上仅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孔子的学习观,但实际上孔子关于学习的见解远不止此,再略举几例以说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义实习,说明要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说明学习贵在坚持。“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

综上,我们仅仅从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家庭教育和学习启迪两个方面为例,说明在文选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文选是《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源泉。在深入阅读、理解文意及创作背景等的前提下,对文选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发掘、提炼并融入到文选课堂教学,将文选的文本阅读与德育相结合,应是《古代汉语》文选教学一个长期的方向。新时代《古代汉语》教师的任务,不再仅仅是解词释句,讲授古代汉语知识,还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它们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进一步内化为他们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文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画与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画与理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画与理
画与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