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大先生”的内涵及其培育路径

2022-02-26郭翠菊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培育时代

郭翠菊

(安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当今,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而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新时代是一个需要培育“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培育和涌现能够培养“时代新人”的新时代“大先生”的时代。“一名好老师,需要像一名农民,埋首于三尺讲台,苦苦耕耘;需要像一名工人,既熟悉流水线上的每个环节,又能切实负责自己的教学;需要像一名哲学家,对人生的价值意义有着高屋建瓴的通盘思考;需要像一名设计师,能够把所有思考绘制为精确的蓝图;需要像一名工程师,能够把蓝图中描绘的一切美好,化作不断得到落实的细致行动;需要像一名发明家,面对行动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随时随地以新的方法及时解决;需要像一名艺术家,敏锐地发现美好,热情地鼓舞和讴歌……总而言之,教育过程是一个千变万化的过程,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生身心特点不断改变。人生没有彩排,教师的育人过程也时时刻刻都是‘现场直播’,有很多因素是难以预料的,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育原理、利用教育智慧来处理各种偶发事件。”[1]132新时代“大先生”什么模样?为什么要培育新时代“大先生”?怎样培育新时代“大先生”?需要深入探讨。

一、新时代“大先生”的内涵意蕴

“先生”,字面意思为“先出生的,后来引申为父兄、长辈的意思”。“其后,‘先生’成为对年长而有学问和有德者的称呼,……更多是对有学问、有道德之人的称谓,有向别人学习的意思,带有尊敬、敬仰、崇敬之意,‘先生,师者’之意从未改变过。由此看来,‘先生’的本意是‘学高德高为师’,意指学问渊博高深和道德品行高尚的人。”[2]这一阐述简明梳理了“先生”一词的基本含义。查阅辞书中对先生的解释,排在前两位的是“老师”“对知识分子的称呼”[3],表明了能称之为“先生”者的学问道德之重要。“大先生”之“大”,其基本意是强调“程度深”“年纪大”或“敬辞”之意,亦即“大先生”强调的是先生之学问和道德程度之大、之深、之高。古代“大先生”如孔子,近现代“大先生”如鲁迅、陈寅恪,其道德学问有口皆碑。新时代“大先生”,既包含以往“大先生”在道德与学问上的标准,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大先生”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教育,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十分重视新时代“大先生”的培育。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时就提出了好老师的四条标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1]133。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4]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好老师的希望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与教师座谈时,又提出了四个“引路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5]他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要培育“三品”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6]“大先生”与好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二者既有统一性和一致性,又有程度或深度上的不同。好老师首先要达到“四有”好老师标准,但新时代“大先生”的标准更高。新时代“大先生”之“大”,除了学问、学识上的渊博扎实,教育教学技能和学习能力上的精湛与高强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思想、精神、人格、胸怀和格局之大。第一,新时代“大先生”德高望重,善做人师。为人师表是新时代“大先生”的生命底色,新时代“大先生”要听党话、跟党走,师德高尚。要以身作则,并能用心影响和培育“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二,新时代“大先生”胸怀远大,站位高远。能以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对“中国梦”的领悟与践行引领学生胸怀“中国梦”,树立远大理想,着力培养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重视培养学生具有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能够严格要求学生,指导学生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努力奋斗;第三,新时代“大先生”学识丰富、能高艺精。他们事业心强,专业扎实,善于学习,精于钻研,以学习、思考、研究、育人、写作、实践、锻炼作为基本工作方式,且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宁静志坚。新时代“大先生”教学技能精湛,讲知识理论能够左右逢源、驾轻就熟、信手拈来、透彻条理。新时代“大先生”重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能够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将优点说透、缺点不漏、策略讲够,对学生能够唤醒激发、情意笃定、直抵心灵;第四,新时代“大先生”谦虚谨慎,富有个性。他们目标笃定,情意真切,谦逊执着,乐观向上,敬畏生命,忠诚教育,热爱学生。

新时代“大先生”既有新时代的时代特色,又有“大先生”的师德风范。他们能够深刻领会新时代的特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始终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始终重视研究并尊重学生成长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勇于承担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他们能够“始终践行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努力做培养时代新人的‘大先生’,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更磅礴的青春力量。”[7]由此可见,新时代“大先生”是知识、能力、德性、气质、胸怀、格局、精神等皆为人称道的好老师。除此之外,新时代“大先生”还必须有独特的时代精神风貌,“精神是自我存在中的一种具有动力学特征的因素”[8]。新时代“大先生”尤要重视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所赋予“大先生”的人格和精神。

二、新时代“大先生”的培育必要

之所以要培育新时代“大先生”,原由颇多,集中有二:一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教师发展的强烈要求;二是现有教育现状的不尽意与社会对教育发展要求的不适应。“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伟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们新时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新的基本出发点。我们从事的教育所要培育的正是要面临这种新时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我们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反映在教育领域,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怎么解决这一教育领域的突出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9]35-36“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依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教育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中提出了“九个坚持”,其中第九个坚持就是“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他说:“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0]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才能称得上是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自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之后,又相继提出了“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六个下功夫”和“三品”大先生的要求,教育部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教师和卓越教师培养的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尤其是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所提出的对卓越教师的要求,可称之为加强版,即“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11]这样的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必须是“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新时代“大先生”基于此,又高于此。

然而,在现实教育场景中,新时代“大先生”又是何等稀缺。大中小幼教师队伍中皆存有一些不同程度的不良表现:一是师德不高、师风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概念讲不清楚、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办法不多者还为数不少;三是踏踏实实读书学习、一心钻研教育教学者还为数不多。将科研当主责,把教学当应付,甚至只为评职称而搞职称科研的现象还的确存在;四是为工作而工作、缺乏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者也不乏其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还未在教师队伍中形成自然之风。这些现象与党和社会对教师的使命要求,与新时代“大先生”的要求,与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相差甚远。“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12]一边是党和社会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一边是当下教师队伍建设中所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难题,这就形成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我们培育新时代的“大先生”,这一矛盾的客观存在成为新时代“大先生”培育的推动力。

三、新时代“大先生”的培育路径

新时代“大先生”的培育路径很多,概言之,不外两个方面,即内修和外培。在内部,教师个人要持续强化自身修养,做好“树学研育”,不断增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在外部,“国省市校”各级层面要出章定制、树标造势、搭台强宣,加强对新时代“大先生”的培育,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促进新时代“大先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适合新时代“大先生”培育而又能产生新时代“大先生”的良好环境。

新时代“大先生”的培育,首先起决定因素的是教师自身的内修。教师自身要有铁定当好老师的愿望,做好“树学研育”:一“树”,即树立当好老师的目标。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要树立争当好老师和做新时代“大先生”的目标,笃定要当新时代“大先生”并为之持续学习、终身努力。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开宗明义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友。将“抱定宗旨”放之第一位,强调求学“必有一定宗旨”且宗旨要正大。新时代“大先生”的培育要从铁定做师范生开始。即要引导师范生,抱定当“老师”、当“好老师”、当“优秀教师”和“卓越教师”的宗旨,强化培养,组织举办卓越教师或新时代“大先生”培育班,带领优秀师范生、卓越师范生持续努力,在师德师风、知识能力、教育教学和读书学习等方面执着以求,逐步朝着新时代“大先生”的目标发展进步。二“学”,即刻苦学习,努力向学。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自身欲当新时代“大先生”,仅有起初的良好愿望和目标还不够,还必须持续读书学习、终身研究教育教学,目标笃定,不弃不移。既要有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思想精神,又要有真心为了学生、热爱学生和关心学生的正确认识。在《读书成就名师》一书中这样说:“现实中,许多人好奇名师成长的秘密。其实,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阅读、反思、实践。从这个角度讲,与其一味模仿名师的讲课方式,执着于背诵名师的授课教案,不如从最根本的成长路径开始,在阅读中丰盈和充实自己,在阅读中系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13]新时代“大先生”的读书学习,必须是全面地、综合地、孜孜不倦地学而不厌。三“研”,即肯花费时间精力长期地了解和研究学生,钻研和琢磨学问,思考和观摩教学,著书立说,并以自己的立言立说影响学生和后人。四“育”,即甘当人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呕心沥血培育时代新人。有人说,教师教学有“五重境界”[14]——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新时代“大先生”就是以自己的品格、品德、品行塑造学生的品格、品德、品行的“人师”。新时代“大先生”欲做“人师”,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学习,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学习“四史”。对新时代“大先生”来说,读“四史”不仅自己能明志,更能在课堂教学中春风化雨般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能在学科教学中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真正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外部培育方面,“国省市校”要统一目标,层层落实。要分阶段、制标准、出政策、造氛围、真培养,落实地。国家或高级别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卓越教师培养基础上,出台相关的新时代“大先生”培养和遴选的政策,对那些如于漪、窦桂梅等杰出的教育家式的教师或“大先生”多研究、多宣传,从中总结概括出新时代“大先生”的风貌、特征和标准,要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特点研究出新时代“大先生”的不同精神风貌。同时,还要从新时代“大先生”的视角,为全国教师树榜样、立标杆,在经济待遇、社会声誉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品”大先生的论述精神,在严格依循国家或教育部的政策要求的前提下,主动作为,切实营造新时代“大先生”的培育环境,切实地将上级有关新时代“大先生”的政策和文件精神落地。同时,还要真正研究新时代“大先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和理解新时代“大先生”,创造条件促进新时代“大先生”的成长发展。在院校幼儿园层面,首先要有培育新时代“大先生”的意识,培土筑基搭建平台,耕耘好新时代“大先生”成长和发展的土壤,营造好“比学赶帮超”的积极向上的新时代“大先生”的发展氛围。同时还要加强管理,强化新时代“大先生”的综合学习培训,出台相关措施以保障新时代“大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鼓励新时代“大先生”勇于进取、持续学习、敢于追求,把院校幼儿园建成有利于培育新时代“大先生”气质、特征和精神风貌形成的良好实践场所,促使一批又一批新时代“大先生”脱颖而出。

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了美好的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反映了新时代新要求,教育部出台了“五项管理”“双减”等一系列政策要求,这些充分反映了生活在新时代的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向往和对新时代“大先生”的热切希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需要新时代“大先生”;引导学生“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立志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10]35需要新时代大先生; “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0]52需要新时代“大先生”;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精神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状态塑造和品格、品德、品行的塑造,也迫切需要新时代“大先生”。新时代“大先生”的培育需要内修外培,内因是根本和核心,外因是促进和推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又需要外因的激发和唤醒。只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形成新时代“大先生”的成长发展机制,才是培育新时代“大先生”的关键。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培育时代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