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转型发展的成效、问题与对策

2022-02-26黄孙庆

高教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办学

黄孙庆,尹 闯,葛 磊

(北部湾大学 教育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

从2013年起,为应对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就业难、同质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等挑战,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势在必行[1]7。广西从2014年起启动了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确定百色学院、钦州学院(现为北部湾大学)、南宁学院、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现为柳州工学院)等4所高校为首批试点学校,2015年增加玉林师范学院、贺州学院为试点学校,2016年确定河池学院、梧州学院、桂林旅游学院、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拟转设为南宁数字科技学院)为试点学校,我们将这些向应用型转变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称为应用型高校。历经八年的产教融合转型发展的改革实践,系统总结广西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转型发展的成效和问题,提出广西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这对促进广西应用型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服务壮美广西建设水平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转型发展的成效

产教融合是产业系统及其组织与教育系统及其组织相互融通形成的有机整体,包括宏观层面的教育与产业的协调发展、中观层面的校企合作以及微观层面的教学活动与生产活动的对接。广西大力推进应用型高校产教深度融合,积极深化校企合作,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协同创新扎实推进,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人才培养突显应用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立德树人主要体现在办学定位、课程改革和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首先,通过对广西应用型高校章程统计发现,各个高校都将立德树人写入办学定位表述中,同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制定本校“三全育人”、思政课改革、课程思政建设等方案并组织实施,同时按要求配足专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其次,课程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逐步发挥课程育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如百色学院立足百色革命老区办学,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最后,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立德树人。玉林师范学院立足桂东南文化特色,重点打造“一山三林三湖三广场”校园十大文化景、独秀书房等文化品牌,丰富了校园文化载体,践行勇于创新、龙虫并雕、奉献社会的王力精神,加强了师生的文化自信。

应用转型有力推动了我国地方高等教育的历史性变革[2], 判断地方本科高校是否转型的关键指标是人才培养方式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应用型高校就是要培养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够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的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3]。产教融合作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广西应用型高校积极推进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教育部中美“双百计划”项目等产教融合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专业+(企业需求)”、卓越计划、订单式、分段对接(如“3+1”顶岗实习)、“工作室”等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办学定位逐渐明晰,治理结构日趋合理

广西应用型高校逐渐树立了应用型和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如北部湾大学坚持走海洋性、应用型、国际化发展道路,全力推进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南宁学院贯彻应用型、开放式、新体验的办学理念,坚定走应用技术型发展之路,服务城市产业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进步,聚焦北部湾城市群,办有特色的城市应用技术大学。

应用型高校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突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治理结构不断优化,行业企业形成联动。有的高校成立了理事会(董事会),如南宁学院充分利用民办学校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突出董事会在办学治校中的作用。有的高校成立政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如北部湾大学成立了北部湾政校企合作发展联盟,致力于推进产教融合和校地校企合作。有的高校试点推行混合所有制,如贺州学院通过吸引社会资源(资本),共建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

(三)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教学改革持续深化

广西应用型高校注重围绕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张产业创新名牌”及“14+4”千亿元产业集群等产业发展需求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一是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如北部湾大学致力服务广西海洋产业、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等千亿元产业发展,围绕“海”设置和动态调整专业。二是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建立。广西应用型高校通过撤销或改造传统专业、对办学条件不足的专业停止招生、申请设置复合型新专业等方式,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大幅度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比重。三是积极探索特色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广西应用型高校积极探索建设5至7个不等的学科专业集群。如北部湾大学建有海洋生物与技术、海洋交通运输与工程、海洋能源与化工等7个涉海学科专业集群。

广西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持续深化,更加贴近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主要体现如下方面:一是逐步建立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由学术主导向行业企业需求主导转变,学科系统性向职业胜任力导向转变,知识构建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独立课程向模块化课程转变。二是行业企业参加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完善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和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三是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实践教学比重加大,合理设置了实践学分比例,文科类专业实践学分占比为20%-30%,理工类专业实践学分占比为30%-40%。四是课程教学更加重视应用性。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面向行业企业需求,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大力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虚拟仿真教学、CDIO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

(四)校区园区建成使用,办学条件稳步改善

新建本科院校升本之初,普遍面临校园面积和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严重不足等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进行新校区建设,广西钦州、来宾、百色等多个地级市举全市之力以“交钥匙工程”方式建设新校区,目前广西应用型高校普遍建成了现代化的新校区并投入使用。部分地级市的应用型高校联合当地政府、企业建设大学科技园和产业园,构建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融合的命运共同体。

随着新校区、科技园、产业园的建成使用,校舍面积,生均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建筑面积,行政用房及设施等办学条件得到稳步改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校均2亿元以上。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的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产学研用创新平台校均2个以上。

(五)学科竞赛促教促学,创新创业成效显著

应用型高校需要以创新推动引领创业,以创业聚焦落实创新,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近几年来,广西应用型高校紧紧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加强学科竞赛工作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如贺州学院探索课堂、基地、平台、园区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双创”课程建设,50余人入选自治区首批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开设有40余门创新创业类通识课,近三年学生获得包括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1金2银9铜、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在内的国家级奖项330多项,其中《扶瑶织梦》项目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广西唯一金奖。南宁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精心设计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的“四创”教育内容,“十三五”以来学科竞赛累计获国家级奖项402项,省部级奖项2079项,其中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获得国家4银、12铜,自治区34金、44银、174铜,成绩位居广西高校前列,学校在2017-2021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居同类本科高校全国第80位。

(六)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际合作逐步开展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在打造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以及港航物流中心等平台。近年来,广西应用型高校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模式,构建合作发展新机制,拓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生规模,开展多模式合作办学。如北部湾大学充分利用“钦”近东盟的区位优势,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开设有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等6个全英文授课专业,培养留学生1000余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占62%。桂林旅游学院是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中国旅游研究院东盟旅游研究基地的载体单位,是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盟(CATEA)发起院校及秘书长单位,建有中国旅游研究院东盟旅游研究基地,该校2017年全年累计接收留学生370人,举办5期援外培训班共培训了2000多名旅游行政、企业管理人员、旅游院校教师、出境导游及旅游从业人员。

二、广西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转型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拉近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关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也是难点痛点之一。目前广西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转型发展面临办学理念滞后、办学经费不足、体制机制不畅、双师队伍缺乏、学科专业关联度不高、平台建设水平低、国际化起步晚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应用型高校办学理念不够清晰

科学的办学理念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先导,办学理念滞后,主要表现在对应用型高校办学的定位和理念缺乏准确、深入、全面而系统的理解上。一是对应用型认识不够统一,有的认为应用型即是专业与行业的对接;有的认为应用型即是专业与职业对接,办成高等职业教育;有的认为应用型即是专业与岗位对接,针对岗位或岗位群培养人才;有的甚至认为学校本身即是应用型还要往哪里转,但实际上照搬学术型大学模式办学,误解应用转型的实质和难度。二是对产教融合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产教融合就是校企合作;有人强调产教融合就是产业与教育的互动;有人认为产教融合就是生产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对接。三是办学定位趋同化。许多高校办学目标定位为建设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出现高度雷同,对以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为核心定位的高校怎么办学以及相应理念还没有确立,或者认识模糊甚至错误,在推进产教融合、校地互动发展、校城融合发展等理念观念上存在问题。

(二)应用型高校办学经费不足

广西是西部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近年来广西GDP在全国一直排在第19位,人均GDP排在第29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应用型高校的经费投入。加上部分地级市财力有限,支持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资金总量不足。广西应用型高校普遍基础差、底子薄,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非税收入且增长有限。高校自身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弱,直接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不够畅通

开展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势必涉及成本分担、利益分享等利益机制问题,应用型高校在与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因为高校公益事业的性质与企业的私营性质形成一对矛盾。利益问题是制约双方合作的一个瓶颈问题,很多原有意向合作的企业谈到最后都是因利益分享问题而搁浅,或虽勉强签约却在产学合作方面不深入,导致合作流于表面或形式。在科技研发合作方面,与老牌名校相比,应用型高校科研的整体实力和应用性科研力量不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为地方政府、区域行业企业提供的科研成果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也较低,得到行业企业的信任和投入也极为有限。

(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总体滞后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用型高校由于历史原因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即忽视教师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专业实践能力。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引进上有过多的条框限制,高校的青年教师基本上出了校门(作为学生)又进校门(成为教师),缺乏实践工作经历。另一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技术技能人才进入学校也受到制度的制约。2020年广西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平均占比仅为32%,双师双能型教师总体缺乏,加之缺乏科学的认定标准,这已成为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障碍之一。

(五)学科专业建设关联度不高

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舰”时代已经来临,各自为政的“小舢板”已无法适应前沿交叉综合的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应用型高校应树立“大舰”战略意识,高等教育“大舰”战略具有产业链与创新体系深度融合,是人才培养、继续教育、技术创新、科技服务、行业智库、创新创业的高度集成,需要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国际合作、网络协同四位一体协同推进[4]。学科专业集群建设是应对“大舰”时代的战略选择。学科专业集群是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广西应用型高校在学科专业集群建设方面虽然构建了框架,但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相互关联的、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集群发展态势,缺乏集群建设的具体措施,这又是制约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另外,随着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工程的推进,传统的学科专业建设范式面临极大挑战,亟需推进一系列具有实效的改革。

(六)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水平低

近年来,广西应用型高校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教学科研总体水平还不高,共建共享还处于较低水平。首先,广西应用型高校对高层次、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能力不足,拥有的国家级重点平台数量少,省级平台建设规模小,部分平台对教学和科研工作带动力不强。例如2021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公布100个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广西仅有广西科技大学入选。其次,应用型高校科技资源和科研力量还不能很好地形成整合优势,还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缺乏共建共享),同时存在科研课题与实际应用脱节现象,部分科学研究依然侧重于理论研究,而不注重如何将理论研究投入实际应用当中,从而无法为广西新型工业化建设服务,产、学、研、用之间的结合需进一步加强。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起步晚

广西应用型高校大部分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通过合并升格而来的新型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短,国际交流与合作起步晚,近年来对接东盟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需要,才意识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适应国际化发展潮流的外向型人才的重要性。可以说,广西大部分应用型高校尚未将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在国际化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布局、学科专业发展国际化、国际化文化与环境营造、留学生教育校院管理、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具体建设和推进还没有形成有机联动的体系[5]。

三、广西应用型高校实现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实际上是一场涉及应用型高校、行业企业、政府等多方组织及其成员的跨系统复杂合作,这些合作主体深化产教融合的动力,直接从源头上决定着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效果[1]11-12。广西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合作主体深化产教融合的动力,通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高校的主动作用和企业的参与作用,在合作过程中形成相互影响、螺旋上升的命运共同体。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举办者,也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制定者,政府在协调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协作关系以及人力与物质资源配置关系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广西政府对应用型高校发展的主导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划引领。自治区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要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科学编制广西应用型高校“十四五”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各地级市人民政府也应根据地方和所在应用型高校的实际,出台产教融合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建成产教融合型城市;明确自治区和市级政府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的具体举措、实施途径、重大项目和保障措施,确保应用型高校专业链、人才链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和创新链。二是政策扶持。通过制定广西应用型高校建设标准和双师双能型认定管理办法,适当提高产教融合项目专业(含省级及以上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中的专业,企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三方联合培养的本科专业等)的收费标准,规范企业投资办学行为,引领应用型高校加强内涵建设。利用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鼓励企业与应用型高校合作设立现代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引导企业和应用型高校共建产业技术实验室、中试和工程化基地。利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或出台资金、用地政策等措施,支持和引导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完善项目管理办法,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规定应用型高校牵头申请的应用型、工程技术研究项目,要有行业企业参与并制订成果转化方案,加快应用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三是平台搭建。以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搭建为例,近年来广西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举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高峰论坛、中国-东盟(广西)高等教育合作论坛等一系列重要论坛会议,搭建了广西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关高校的合作平台。未来相关部门还要以平台搭建为契机,设立国际交流合作专项资金,加大对应用型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的资金支持;支持有条件的学校构建应用技术教育创新国际合作网络,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和企业结对联合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在合作项目规划上,倾斜安排应用型高校与国外同类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在国家公派教师出国研修安排中,适当增加应用型高校选派名额。

(二)发挥高校的主动作用

作为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机构,应用型高校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源、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但在产教融合改革中面临着理念困惑、利益冲突和体制不完善等多重合作困境。突破困境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支持,而且需要应用型高校发挥主动作用。一是坚守服务地方发展理念。转型发展不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个别问题,而是整体形态、功能和定位的转变,是外力推动和高校内省相结合,是高校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一种主动选择。现代大学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应用型高校与政府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是大学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应用型高校最根本的生存发展之道是坚守服务地方发展理念,只有积极为地方提供良好的服务,才能有效提高办学能力。二是遵循应用型高校建设标准。广西应用型高校要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评价指标(试行)》文件对标建设,在办学定位、治理结构、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学特色等方面加强建设,才能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实施“大平台+”发展战略。“大平台+”战略是以智能化、数字化为基础,建立虚实相融的集成化大平台,实体平台是以产教融合项目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创新生态系统;虚拟平台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建设数字化、集成化全要素场景和开放化、互动化平台[6]。广西应用型高校需要以学校重点建设的关键学科专业集群为突破口,探索吸引大平台资源向本地化端口聚集的体制机制,破解跨越式发展的瓶颈,深度融入产业链和创新链,形成协同机制运行持续有效,人力、物力、财力等优质资源保障充分,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转化和智库建设等多功能于一体,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表现优异,能够实现“政府+高校+企业>3”溢出效应的产教融合大平台。例如广西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就是要建成此类平台。四是加强应用型高校研究。充分利用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和广西高校转型发展研究院的平台作用,每年组织相关论坛、学术研讨会,总结梳理广西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的经验和案例,推广若干所高校产教融合的做法及经验,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写和出版广西应用型高校改革与发展研究丛书,宣传广西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和产教融合改革成果。

(三)发挥企业的参与作用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2019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提出,推进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20 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颁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提出,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这些政策文件明确了企业也是产教融合的主体,为企业发挥主体性作用指明了方向。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障碍主要源于对政策理解不深、主体意识缺乏、注重短期收益、保障机制不健全等方面[7]。企业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消解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障碍。首先,关注产教融合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企业仅凭自身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是一种不经济的行为,而与高校进行合作,则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从而加快产品开发进程,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其次,树立主体意识,摒弃短期收益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申报产教融合项目和协同办学,创建实践平台、教师实践中心、创新数字化平台等方式主动对接应用型高校,通过主动与政府、高校进行长期合作,可以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互补,获得有利的政策环境支持,减少创新活动带来的风险,从而实现长远发展和多方互利共赢。最后,参与完善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通过参与修订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制定产教融合相关规章制度或法律条文,明确产教融合的组织机构、权责分工、利益分配等关键机制问题,维护企业主体权益,从而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办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