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除草剂对小麦杂草的茎叶防除效果

2022-02-25顾成孙雪梅易红娟唐艺荃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磺隆禾本科阔叶

顾成,孙雪梅,易红娟,唐艺荃

(南通市通州区植物保护站,江苏 南通 226300)

农田杂草已经成为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一大类生物为害,作为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的小麦,其田中杂草给产量带来很大的损失,麦田杂草密度大,生长快,繁殖迅速,抗逆性强[1],与小麦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热等必需的生长资源,从而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等造成严重损失[2-3],因此,筛选出更为高效的麦田除草剂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小麦田有2个适合进行杂草茎叶防除时期,第1个时期是小麦播种后30~40 d,麦田杂草基本出齐且杂草苗较小,对除草剂很敏感,此时对麦田杂草进行化学防除的效果较好,且除草剂用药量低,但是若遇上低温寒潮天气,小麦的正常生长会受到阻碍,甚至出现麦田大片枯黄的情况;第2个适宜时期是小麦冬后返青初期,此时小麦和杂草都刚刚返青,生命力较弱,较易进行麦田杂草化学防除[4-5]。

南通通州区在2020年底至2021年初出现连续低温寒潮天气,连续多日最低气温低于-5 ℃,气温降幅较大。调查发现,部分出现严重冻害的小麦田块均是因为在进行化学除草时除草剂选择不当、防治时间不适合所造成的冻药害,特别是在2020年11月底至12月初喷施异丙隆等药剂进行化除的小麦田块,在12月中旬天气出现明显降温后,小麦块已经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冻害,在经历两轮强寒潮天气后,导致小麦冻害进一步加重,尤其是在“跨年强寒潮”的前几天使用除草剂进行化除的田块,大都表现出大片或整块田小麦叶片全部枯黄,冻害程度大多达到3级以上[6]。虽然之后农户针对小麦冻害后的植株症状表现及时采取了追肥、浇水、喷洒磷酸二氢钾、生长素等各种补救措施,以此来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但是小麦产量、人工成本都受到一定影响。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极端拉尼娜现象出现频次可能增加。在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为了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活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2021年2月开展了小麦除草剂化除效果筛选试验,为高效防除返青后麦田杂草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地点为南通市通州区西亭镇纱场居(东经121.10°,北纬32.15°)。试验地前茬种植水稻,收获后翻耕,土壤肥力中等,土质为壤土,地势平坦,排灌条件较好。该田块此前未进行过除草剂化除,前期低温冻害未对此小麦田块造成影响,且于2月17日(试验后10 d)全田统一施过一次返青肥,田间小麦长势一直较好。

试验小麦品种为扬麦28,由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国审麦20180010),春性,全生育期196 d,幼苗直立,叶片宽披,叶色淡,分蘖能力较强,株高88 cm,株型紧凑,抗倒性较好[7]。试验田小麦于10月下旬播种。

药前调查发现,麦田中禾本科杂草以硬草居多,阔叶杂草大多是猪殃殃,硬草占到杂草总量的83.6%,田间还有少量的荠菜、繁缕、毛茛、看麦娘、大巢菜、蛇床等。由于前期寒潮影响未能用药防除,试验时田间杂草已达4~5叶期,部分出苗早的禾本科杂草已开始分蘖,阔叶杂草已有分枝,属杂草高龄期。

供试药剂有50%苯磺·异丙隆可湿性粉剂(江苏快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15%炔草酯水乳剂(山东胜邦绿野化学有限公司)、50%吡氟酰草胺可湿性粉剂(江苏快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30 g·L-1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安全剂为280 g·L-1的烷基乙基磺酸盐。

1.2 处理设计

试验设7个药剂处理。T1为50%苯磺·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 875 g·hm-2+15%炔草酯水乳剂1 500 mL·hm-2;T2为50%苯磺·异丙隆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15%炔草酯水乳剂1 200 mL·hm-2;T3为50%吡氟酰草胺可湿性粉剂450 g·hm-2;T4为30 g·L-1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300 g·hm-2;T5为30 g·L-1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450 g·hm-2;T6为30 g·L-1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450 g·hm-2+安全剂1 350 mL·hm-2;T7为30 g·L-1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600 g·hm-2+安全剂1 800 mL·hm-2;以喷洒清水为空白对照(CK),每处理重复3次,共计24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20.5 m2(5.0 m×4.1 m)。每处理用水量900 kg·hm-2,采用背负式3WBD-16型机动喷雾机喷雾,工作压力为0.15~0.40 mpa。

施药当天为晴天,微风,平均气温11.6 ℃,相对湿度70%,药后5 d内未下雨。整个试验期间(45 d)平均气温9.59 ℃,相对湿度76.3%,总雨日数16天,总降雨量95.6 mm。

1.3 调查方法

每小区于药前固定3个点,每点用四根小竹棒固定0.11 m2,即每次调查每处理均固定调查9个点,分别于药前调查杂草基数,药后15、30和45 d区分调查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残留草量,药后45 d测各处理不同草种杂草鲜草重,调查各处理的防效,分别计算施药后15、30和45 d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8-9]。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除草剂处理对杂草的防除效果

2.1.1 不同药剂处理后15 d杂草株防效比较

从表1可知,药后15 d各处理的株防效均低于65%,由于气温偏低,药效发挥较慢,除草剂作用时间较短,其效果未完全发挥出来。调查时部分药剂处理区杂草已萎蔫,有中毒症状,但未完全死亡,调查时仍记入残草数量,造成防效均偏低,因此,调查数据仅作参考,但从中也可看出,T1、T2和T6、T7的总体防效均达50%左右,相对防效要高于其他药剂处理,且这4个处理田间的禾本科杂草中毒症状更明显。

表1 不同处理药后15 d的杂草防效

麦田化除15 d后,禾本科杂草只有硬草,阔叶杂草大部分是猪殃殃,还有少量荠菜、繁缕、毛茛、大巢菜、蛇床。

2.1.2 药后30 d各药剂处理杂草防除效果比较

由表2可知,对于禾本科杂草,T1的株防效最高,达98.3%;T2和T7处理的株防效均在90%以上,远高于T3、T4、T5处理,差异达显著以上。就阔叶杂草而言,T7处理的防效最高,平均为74.1%,高于T5、T6,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T1、T2、T4的防除效果。由于田间阔叶杂草相对较少,整体来看,T1和T7对杂草的总防效比较理想,均在90%以上,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的防效。

表2 不同处理药后30 d的杂草株防效

麦田化除30 d后,禾本科杂草只有硬草,阔叶杂草大部分是猪殃殃,还有少量荠菜、繁缕。

2.1.3 药后45 d各药剂处理对杂草防效的影响

从表3可知,药后45 d,T1、T2和T7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均较好,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达90%以上。其次为T6处理,平均株防效达80.7%,鲜草重防效达91.4%。由于阔叶草占比较小,对照区禾本科杂草占绝对优势,阔叶草草量很低,致使各处理区的阔叶防效均较低,出现处理区阔叶杂草草量明显大于对照区草量的现象,即出现负防效,无法进行方差分析,只能从草量上分析认为,T1、T2对阔叶杂草的防效更差些。整体来看,使用50%苯磺·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5%炔草酯水乳剂的T1、T2处理和使用30 g·L-1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加入安全剂)的T6、T7处理对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相对较好。

表3 不同处理药后45 d的杂草防效

小麦田块进行化除45 d后,禾本科杂草只有硬草,阔叶杂草全是猪殃殃。

2.2 除草剂安全性评价

喷洒除草剂的小麦在施药当天及药后15、30、45 d与未喷洒除草剂的小麦比较没有明显差别,部分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处理未加入安全剂,对小麦长势未有影响。安全剂烷基乙基磺酸盐对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化除禾本科杂草具有一定的增益效果,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未加入安全剂)使用较低剂量对麦田药害影响较小[10]。

3 小结与讨论

小麦是江苏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大约220万hm2,经过杂草化除后江苏全省每年仍因草害损失小麦5万t以上[11-12]。近年来随着种植业耕作制度的改变,长期单一使用除草剂导致田间杂草耐药性增加,部分种类杂草极易迅速发展为优势种群,导致除草剂化除效果下降[13]。通过混合使用针对禾本科或阔叶杂草的除草剂,以扩大杀草谱,提高杂草防除效果,有效解决防除麦田多种类型杂草的问题[14]。根据田间杂草草相,灵活选择合适的除草剂高效地进行化除。

本试验中由于对照区禾本科杂草占比较大,阔叶杂草较少,各药剂处理对阔叶杂草的防效未能很好的体现,效果均表现不佳,仅30 g·L-1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加入安全剂)处理防效相对较好,对阔叶杂草的效果仅作参考。

使用50%苯磺·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5%炔草酯水乳剂对禾本科杂草防效比较理想,生产中对于以硬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可以使用50%苯磺·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5%炔草酯水乳剂的混合药剂进行防除,药剂持效性较长,效果好。

30 g·L-1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600 g·hm-2(加入安全剂)处理对禾本科杂草整体的防效比较好,对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的小麦田可选择用此配方进行处理。

猜你喜欢

磺隆禾本科阔叶
甲基二磺隆与唑啉草酯混用对麦田节节麦和多花黑麦草的防治效果
阔叶槭物候特征及播种育苗试验
热带地区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浅析与实践应用
吉林克雷伯氏菌2N3对噻吩磺隆的降解特性及其土壤修复作用
噻酮磺隆·异噁唑草酮悬浮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关于美国阔叶木外销委员会(AHEC)
芦根及其混淆品的鉴定
晚荷
禾本科植物之王
肇东苜蓿田海正绿坊25%啶嘧磺隆WDG残留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