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至公精神”融入高校德育路径研究

2022-02-24张一哲张兰君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精神

张一哲,张兰君

(西安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中华文化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其流传数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对优秀传统精神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品德教育,多次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1]。被时代寄予厚望的当代大学生,已经开始在道德实践领域展露出较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逐渐取得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群体的认可,这也是对我国高校在道德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的肯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发展现状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可以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经验,将至公精神的当代价值与道德教育的现实需要进行创新性的结合并加以运用,这是当今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至公精神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至公精神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浪潮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作为一个民族所独有的文化资源,“至公”一词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涵。“至”不仅仅可以用来作为程度副词,更蕴藏着古代先贤以期后辈成人成才的美好愿望。“公”是整个词的核心,既是道德认知的应然要求,也是实践结果的评价标准。

细细梳理中国思想中“公”的发展脉络,从最早的“天之公”演变到后来的“人之公”,“公”无疑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3],由其引申、派生出的公正、公心、公义、公德等思想,直到现在还蕴含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中,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回归词义本身,从《说文解字注》中可以找到“公,平分也”,可见“公”起初是从经济层面的分配方式出发,在明确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过程中,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做出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荀子曾指出:“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尚书·洪范》中也提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偏”与“公”相对,公平、公正是聪慧的前提,而偏袒、偏畸只能使人愚昧。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公”和“偏”一直都是评判善恶的标准之一,唐代独孤及认为:“善恶生于公私”[4],刘宗周认为:“天理人欲,本无定名,在公私之间而已”[5],此处的“私”即“偏”。每一个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如果暗存私心,仅仅想要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能兼顾,甚至侵犯他人的利益,整个社会在深受以“公”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就会自然而然地基于道德层面去审视这一行为。可见公私与道德之间从古至今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公私之分已经成为道德评价的依据之一,这个依据也使得“至公”精神在适用范围内具有了普遍性意义。[6]

2.至公精神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至公精神从古至今绵延千年,其不变的核心内涵是要求遵守公平、公正、公心、公义等道德原则。人人都要守公德,尤其是对于恰好处在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阶段的大学生群体,为人处世都应该以“公”字当先,这与道德教育中的培养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的目标不谋而合。道德教育中同样包括私德教育,即培养大学生在个人生活中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似乎私德教育中并不需要遵守“至公”原则,其实不然,大学生首先要敏锐的感知自己,然后才能理解和体察他人,一个私德不显的人,是很难将公德真正地落实到行动上。

至公精神的适用范围不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它更是为如何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理想模式。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中国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创造出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人民始终弘扬集体主义精神,能够妥善的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7]如果将集体主义视为道德教育中的前序教育,那么至公精神应该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它包含的是更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更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更宏伟远大的人生梦想,这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是否能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1.社会道德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持续推进,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也愈发丰富,但不可忽略的是,由于行业竞争加剧、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互联网上充斥各种与主流价值观不相符的信息,这与进行道德教育所要求的的组织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完全相反。社会道德环境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不可控的,作为接受和使用新媒体社交最频繁的群体,分辨能力有限的大学生在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侵扰后,极易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道德问题。荀子在《劝学》中写到“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忽略大学生的另一层“社会人”的身份,就会模糊社会道德环境对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导致高校正向的道德教育与社会的负面价值取向发生矛盾,给思政教育者的德育工作带来挑战。

2.道德教育的连贯性出现脱节

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提升大学生整体道德素质水平方面收效显著,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的身心发育逐渐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他们普遍充满活力且富有好奇心,但是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期存在着横向差异,这种身心发展上的不同步极易带来自我认知上的矛盾,出现了渴望独立但需要帮助、思维活跃但稳定性差、追求自由但易误入歧路等问题。面对这些个性鲜明的大学生,授课教师因单纯的教学任务,无法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把握其内心世界,而辅导员因不涉及日常授课,也无法对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这就导致教师和辅导员在重视课程与了解学生之间出现了部分脱节。当教师和辅导员在面对知识受授、心理健康,又或是二者相互伴随等问题时,可能就会因为对学生的不了解,而无法及时且有效地进行处理。

3.西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的推进速度与西方社会思潮在中国的盛行几乎是同步的,改革与稳定的二重性给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文化正在发生剧烈的摩擦。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得到了激发,也为其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更多途径。但毋庸置疑的是,市场经济的盲目趋利性也会误导大学生过分的看重金钱价值而忽视道德价值。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一部分大学生深受西方社会思潮的浸染,尽管他们身处于相对“纯净”的校园之中,但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利益关系的影响,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格外的注重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则持有一种保留态度,继而也就给功利主义、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想乘虚而入的机会。

三、至公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思政课堂

从大学生的本身出发,课堂既是至公精神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又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要阵地。基于一般认识规律,课堂的重要性在于要先完成对至公精神的认识过程,才能进一步开展后续的道德应用、评价、判断等能力的培养工作。首先,从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材入手,推动至公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相融合。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为例,在“弘扬中国精神”章节,可将至公精神中公平、公正、公心和公义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历史的不断更迭中对至公精神产生情感认同和价值肯定。其次,从教师授课的课堂入手,创新运用情境化的教学模式,从现实生活或实际问题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教材的最大价值,改变教师主导课堂的局面,真正做到“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分的地方”[8],通过实现至公精神向内转化,切实提升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

2.有效解决校园问题

在校园中不乏有一些打着集体主义的幌子来损害个人利益的负面问题,这些负面校园问题是大学生对公平、公正、公心、公义保持“沉默”的重要原因之一,也给道德教育的推进带来了阻碍。通过对一系列校园问题的良好解决,可以起到维护至公思想良好声誉的作用。例如,一些学校的助学金或贫困生补助的评定,虽然恪守公开透明的原则,但也会存在前期调查不够充分,学生之间投“人情票”等情况,导致补助没有真正发放到需要的学生手里。这种情况势必影响大学生对至公精神的好感和信心。因此,从学校和教师的层面来讲,要深入调查并严肃处理各种校园不公事件,调查过程和处理结果也要及时在公告栏等进行公示,并收集学生的有效反馈。通过对校园问题的良好解决,为至公精神融入道德教育营造一个理想的校园环境。

3.率先从党员着手

榜样是旗帜,代表着先进,凝聚着力量。高校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其他人的思想素养和道德修养。加强对至公精神的学习可以先从大学生党员入手,以期在思想道德方面对其他学生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将至公精神融入大学生的党员道德教育可以采用全过程的实现路径:以创新党课形式、开展朋辈宣讲等方式,将至公思想理论融入其中;利用新媒体、主题党日活动等途径,将至公精神融入日常文化建设。在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进而推动大学生党员将其融入实践活动。在推广至公精神中要注意过程的连贯性,不仅仅是在各个学习阶段的持续性,更要注重从入党启蒙、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等培养阶段的全方位的衔接。

四、结语

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系列行为失范和道德危机不容轻视。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挖掘和阐发中国传统的至公精神,从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层层递进,将其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日常课程和课外实践,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觉悟,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养成道德习惯,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和可靠的建设者,这是每一个思政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和持之以恒的目标。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精神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拿出精神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