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
——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022-02-24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包 心 鉴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高屋建瓴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长期奋斗的伟大成果,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系列创新突破所形成的伟大成果。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论述和深入阐发,需要牢牢把握住若干重大问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伟大成果

历史是现实的源头,任何现实的变革都无不是历史演进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2]“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3]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创造性探索而取得的伟大成果,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而这一伟大成果,又是建立在我们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现代化长期探索基础之上的,具有厚重的历史逻辑。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的伟大民族,有着5 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发展史,曾长期走在世界发展进步的前列,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肆意入侵,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中国远远落后了,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被西方现代化大潮远远抛在后头。从此,拯救民族危亡、谋求现代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和奋斗目标,无数仁人志士、英雄儿女为实现这一梦想和目标前赴后继、上下求索,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然而在“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旧中国,一切关于现代化的努力与探索都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梦想。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不少西方现代化变革理论被不断引进,但无不以失败而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不懈奋斗,才逐步使中国现代化由梦想变为现实。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4],为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带来了根本希望、创造了根本前提。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产生起就与实现中国现代化建立了不解的情结,付出了坚韧不拔的长期奋斗。经过28年浴血奋斗,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根本前提。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领导人民开始了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波澜壮阔的现代化探索历程和发展逻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入探索中国现代化规律上所具有的使命担当和政治智慧。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明确提出并坚定实施“四个现代化”伟大纲领,开辟了依托社会主义制度和独立自主力量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新中国建立之初,在百废待兴的繁忙日子里,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以极大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和基本规律问题,明确提出并逐步形成“四个现代化”重要思想,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四个现代化”作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体战略[5],成功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科学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基础。 “四个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不解情结和奋斗目标,历经风雨考验,初心矢志未变,在毛泽东主席坚定支持下,1975年1月周恩来总理抱病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了以“四个现代化”为纲领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十年内乱”中的中国带来了重新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希望。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明确提出并奋力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战略构想,开辟了通过改革开放和“三步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时期。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十分明确地提出“四个现代化”如何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问题。1979年12月6日,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强调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明确指出这个现代化的第一步目标就是建成“小康之家”。[7]在后来的一系列重要谈话中,邓小平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形成了深刻彰显“中华民族雄心壮志”的著名“三步走”战略。“中国式的现代化”,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丰富的科学内涵,推动当代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到全方位开放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相对落后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进而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历史雄辩地表明,“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和“三步走”战略,在符合中国国情、谋求人民幸福和赶上时代潮流的基点上,把“四个现代化”进一步具体化了,成功开辟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向富起来的光明前景。[6]47-48

正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明确提出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战略,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义无反顾地承接起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接力棒”,勇立时代潮头,适应人民需要,回答时代之问,把握历史主动,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蓝图作出创造性的擘画,通过一系列创新理论和创新战略有力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注入了强大活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筑了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全面现代化新格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人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民主法治现代化、党的建设现代化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的全面现代化新进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质的飞跃,标志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成功拓展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坚实基础。

(一)从党史看

从党史看,新时代十年,是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不断增强党的领导力和凝聚力的十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淀了核心领导力量。十年来,无论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从根本制度上解决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的问题,还是“八项规定”的持续发力、激浊扬清,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从根本上扭转了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都体现了一个百年大党刀刃向内、自我革命,重振初心宗旨,重整行装再出发。走过百年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成为全国人民应对各种风险考验的主心骨,成为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和核心力量。

(二)从新中国史看

从新中国史看,新时代十年,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跨越式发展的十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中国走向强起来,是各领域各方面都强起来,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人才强国……党和国家一系列强国战略及其显著成就,使我国迎来了从落后时代到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我国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三)从改革开放史看

从改革开放史看,新时代十年,是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十年,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到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我国制度优势正在全方位地转化为治理效能,有力激发了全党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精神。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在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中和纷纭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创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四)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看

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看,新时代十年,是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释放了巨大的真理力量。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世界社会主义已走过了500多年的历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更加充分地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贯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实践之问,进一步探索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充满生机活力地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

(五)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看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看,新时代十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十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添了强大动力、增强了历史自信。通过长期努力尤其是新时代十年的不懈奋斗,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深刻说明,中国发展进步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人民的希望、时代的选择,是历史的结论、必然的趋势。

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独特的内在逻辑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现代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目标和发展趋势。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表明,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现代化模式,各国历史不同、国情不同,现代化道路选择各不相同。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当成圭臬盲目照抄照搬,实践证明不可能成功,最终只能以牺牲本国人民的利益作为代价。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在怎样建设现代化国家上,我们必须坚持自力更生方针,坚定不移走自己的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22

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有14亿多人口,规模超过世界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人多力量大,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充裕的动力资源,但要使14亿多人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其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必须也必然要具备自己的特点,绝不可盲目照搬任何国家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在现代化道路选择和推进实践中,我们必须“保持历史耐心”,既不要因循守旧,也不要好高骛远,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1]22我们党关于中国现代化长期探索的实践充分表明,“保持历史耐心”和“把握历史主动”是辩证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改造客观世界和人们主观世界的一场伟大变革,是造福全体中国人民的一场伟大实践,必须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敢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踔厉奋发、锐意进取、勇毅前行,用我们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才能创造我们的历史;中国式现代化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把握历史主动必须建立在掌握历史规律、遵循历史逻辑、保持历史耐心基础之上,一项一项任务地去完成,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奋斗,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去推进,绝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超阶段发展。

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一个核心价值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对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历史性课题作出深刻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他深刻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8]14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8]142。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把握好这样几个基本原则:一是“鼓励勤劳创新致富”,二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三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四是“坚持循序渐进”。[8]142-143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22。

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一齐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深刻指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9]他特别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10]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只有既坚定不移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又坚定不移加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才能促进物质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11]6人类是大自然的宠儿,人类发展一步也离不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历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都形象表达了我们先人质朴睿智的自然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形成了“五位一体”现代化总体布局。他反复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11]5,“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1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历史性地改变了中国的发展环境,而且极其深刻地影响到全球环境治理和人类发展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5.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一种伴随着战争、殖民和对外掠夺,奉行强国必霸、充满血腥罪恶的过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老路、邪路的极大超越,是一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有利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鲜明提出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大文明观”,[13]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刻的时代内涵。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出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23-24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主要包括两种典型性形态:一是资本主义现代化,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简单复制和自然延续,而是在借鉴资本主义现代化某些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向着更高现代化目标迈进的伟大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百年探索和不懈奋斗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社会主义新中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近三百年时间走过的现代工业化历程,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并且已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过新时代十年创造性探索,我们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基于自己国情和目标的现代化道路,成为世界现代化“新增长极”,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影响力。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影响全球,在这个风云变幻、矛盾叠加的世界大变局中,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在相互竞争中共同发展,同时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差。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有力推动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创造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社会持续安定发展两大奇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而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危机,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蔓延和严峻考验,使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局限性和固有矛盾愈益暴露无遗,给社会带来动荡,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伤害。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不同效果和根本差别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遵循的是“人本逻辑”;资本主义现代化则是以资本为逻辑起点和内在驱动力,遵循的是“资本逻辑”。这是两种不同的现代化逻辑,带来了不同的现代化效果:“资本逻辑”驱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的是社会片面发展和人的主体性失落;“人本逻辑”驱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带来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一事实充分表明,现代化绝非“西方化”,现代化道路有多种选择,独立自主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是成功建成现代化国家的决定性因素。

资本主义现代化曾经在历史上产生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冲破了封建专制的生产关系和宗法体系,开辟了世界市场,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推动了民主政治。然而由于“资本逻辑”的固有特性,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也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难以逾越的障碍。马克思深刻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4]资本的固有特性是利益无限驱动,带来的必然是对内剥削和奴役、对外扩张和掠夺,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所天然伴随的利益分化、阶级对立、极端个人主义、社会畸形发展等种种“现代病”,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和法律体系很难完全解决,在一些国家甚至愈演愈烈。以美国为例,美国号称是“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两党竞争制和三权分立,曾经给美国历史带来过辉煌,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世界格局的变化。但是随着世界新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随着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趋激烈,美国式现代化所固有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尤其是2020年以来,在日趋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非洲裔黑人受虐致死引发的全国大规模抗议活动冲击下,美国国内问题此伏彼起,国际关系日趋紧张,美国式现代化道路和美国式民主制度已经陷入了危机。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白人至上的种族观、自以为是的人权观和好战称霸的世界观,如此种种固有弊端严重制约着美国统治阶级的视野,严重侵蚀着人民的民主和自由,严重影响着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给美国现代化进程设置了一道又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比如美国号称“最讲民主和人权”,素来以“民主先锋”和“人权卫士”自居,但是他们的民主观和人权观,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和利益分化基础之上的,是以称霸世界的核心利益为标尺的,因而总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地企图干涉别国的民主制度和人权状况,而对自身持续性、系统化、大规模破坏民主和侵犯人权的斑斑劣迹熟视无睹、置若罔闻。近年来,美国枪击暴力犯罪此伏彼起,美国警察残暴虐待非洲裔居民案件频频发生,美国白人至上主义回潮、种族仇恨犯罪现象处于世界之最,甚至早已为人类文明所唾弃的奴隶制文化,在今天的美国仍然萦回在不少上层白人阶层的头脑中。如此种种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深刻暴露了“资本逻辑”现代化的固有弊端,深刻反映了美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困境。[6]45-46

与西方式现代化 “资本逻辑”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是“人本逻辑”。这一现代化的突出特征和本质要求是:一方面,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吸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成果,通过市场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构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大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关于“人本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关系,习近平深刻指出:“既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然会产生各种形态的资本。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固然有很多不同,但资本都是要追逐利润的。‘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我们要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15]211如何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和法律体系“规范资本行为,趋利避害,既不让‘资本大鳄’恣意妄为,又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15]211。把市场经济的“资本逻辑”同社会主义的“人本逻辑”有机融合起来,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点上释放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力量,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和突出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伟大实践,已经初步彰显了“人本逻辑”现代化的鲜明特质和突出优势。在全面小康基础上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必将使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出更大的文明优势和魅力。

三、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

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长期探索尤其是新时代十年创新性突破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屋建瓴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了质的规定,也有了量的筹谋。这一宏伟蓝图,必将更有力地激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在中国式现代化“两步走”战略安排中,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八个方面规划了今后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任务,概括起来就是:(1)高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永恒主题,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确保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关键在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立并不断完善现代经济体系。(2)更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促进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3)全过程发展人民民主。紧紧围绕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实质,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机地贯通起来,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地体现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4)更有力推进文化自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有机贯通起来,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贯通起来,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5)更全面提高生活品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民造福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增进民生福祉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激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任务,也是其重要标志。(6)更坚定推动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并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改善城乡居民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显著的成效。(7)更扎实建设平安中国。统筹协调发展与安全,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8)更广泛扩大国际影响。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这主要是基于两个基本要素: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胜利实现,为乘势而上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重要基础,提供了成功经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付出的奋斗与智慧、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必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光彩夺目的篇章,为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整体脱贫和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成就和基本经验。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工程,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亲自抓脱贫攻坚这一重大工程,他的足迹踏遍每一个贫困地区,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把消除贫困这个“短板”尽快补上,否则就会贻误全局,很难实现共同富裕和现代化。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这场空前的扶贫脱贫攻坚战,使近一亿人口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为全面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伟大工程和富民壮举,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认同,增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在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的进程中,党领导人民向着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不断迈进,胜利实现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更好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无疑具有“强基固本”的深远意义。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成就和重要经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和进步,而且是生产关系和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尤其是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正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我们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重大创新,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引领方向、统揽全局的重大意义。创新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开放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活力之源。实践深刻表明,“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及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对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乘势而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全国各族人民成功走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在此基础上乘势而上开拓奋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对于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历史性的推进作用。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可以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局面的重要发展时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1]26从国际格局新变化来看,百年变局与世界疫情相互叠加、影响深远,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愈益增多,我们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愈益增大,“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16]。大变革中的世界格局,对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进程既有“危”又有“机”,“危”中有“机”、“危”中蕴“机”,关键在于主动应对、转危为机。从国内发展新特点来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实质就是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通过新时代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全面提升现代化水平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习近平反复强调,统筹好“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只要坚定不移统筹好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和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和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一定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充分利用好战略机遇期,趋利避害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局面。[6]49-50

在紧紧抓住未来五年这个关键时期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24-25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变革,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伟大事业,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的伟大工程,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光荣任务。

四、牢牢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和核心要素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承负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这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1]26-27这“五个坚持”,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把握好这些核心要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尤其要统筹处理好以下几个重大关系:

(一)统筹处理好政党与人民的关系,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机统一起来,巩固和完善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1]26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要义就是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事业、创造历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有机统一的。加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领导,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要回答好、解决好党怎样才能长期执政、怎样才能执好政这一时代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刻表明,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机统一,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领导制度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作为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17]可谓抓住了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从党执政的出发点来说,就是要通过完善的制度和机制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到党治国理政一切工作之中,贯穿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切过程之中;从党执政的依靠力量来说,就是要通过完善的制度和机制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的实现建立在亿万人民共同奋斗基础之上;从党执政的工作方法来说,就是要通过完善的制度和机制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心实意地相信群众、一心一意地依靠群众、全心全意地服务群众,尤其要健全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完善联系广泛、服务到位的党的群团工作机制,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从党执政的根本目的来说,就是要密切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影响人民群众利益的痛点、堵点问题,从制度和机制上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诸如此类关系党长期执政的重大问题上,我们党既在以往执政实践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又在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必须进一步加大执政制度改革的力度,用完善的制度体系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领导力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既是由我们党的立党宗旨和执政使命决定的,也是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和制度本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大国的执政党,党的一切执政行为都与国家现代化建设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建立和完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国家发展的总目标,尤其要紧紧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环节,勇于进行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推进党所领导的社会革命。历史与现实的实践深刻表明,只有从根本制度和体制机制上确保党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才能有坚强的领导力、强大的号召力和深刻的凝聚力,紧紧依靠人民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统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依托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以人为主体的现代化

从总体上说,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还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对物的依赖”的阶段,市场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提升人的现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被40多年改革开放尤其是新时代变革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1]29抓住了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根本,切中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害,进一步指明了在充分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中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一方面,市场必须“有效”。这就是要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到搞活实体企业、增强市场有效性上来,坚定不移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毫不动摇搞活、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尤其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主体,是提升人的现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没有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和市场化活力,经济发展没有后劲,经济现代化无从谈起,实现人的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方面的重要作用。实践反复证明,市场要“有效”,关键在于“自主”。这就是要赋予各类市场主体以充分的自主权,使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活力在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中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劳动者和建设者的作用和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政府必须“有为”。市场经济愈充分发展,愈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职能,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建设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有为”政府。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鲜明特点,也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以人为主体的全面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市场化改革中建设“有为”政府,需要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能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确保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深化政务公开、便民服务,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三)统筹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从社会发展大的结构来说,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两大要素。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不断提升经济现代化水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时期的重中之重,是在新发展阶段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关键之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28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必须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优化升级;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重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进步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本逻辑”的根本特性和基本要求。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8]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离不开人的主体作用和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同样离不开社会的革命性变革与全面进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正是呈现出这样一种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逻辑。在新发展阶段,人们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长期影响,尤其把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上来。[6]51-53

正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发展成就与经验、深入分析新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出了总体规划,突出强调几个关键性任务:一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问题,而且是提升人的现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初心使命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1]46。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新发展阶段的突出任务和鲜明标志。二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全面现代化的社会,人民生活不仅是富有的而且是文明的,不仅是愉悦的而且是向上的。大力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社会领域建设的突出任务,深刻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和“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使命。[1]46三是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时期的突出任务,进一步彰显了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和内在要求。四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离不开文明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日积月累的熏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是提升人的现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长期任务和重要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1]44,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阶段,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尤其具有“奠基铸魂”的重大现实意义。

实现以人为目的和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美好社会的科学设计。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19]《共产党宣言》庄严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就是建立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0]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并奋力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正在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美好预想变为现实,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价值,是对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创新突破和伟大创造。经历百年锻炼的中国共产党,用坚忍不拔的伟大奋斗书写了百年辉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光辉篇章!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