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导师团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22-02-24胡国杰

关键词:专业学位导师研究生

胡国杰,刘 强

本刊核心层次论文

基于导师团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胡国杰,刘 强

(辽宁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与导师水平和培养模式关系密切。本文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传统导师制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借鉴。

导师团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增多,据统计,2007至2011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由36.4万快速增加到50万,2020年研究生招生111.4万,2021年研究生招生110.7万。通过这些统计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发展快速,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与此同时,这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付出极大的努力,也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辛苦的付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主要采取单导师制。研究与实践表明,通过建立导师团队共同指导的培养模式,即把同一学科以及近似学科的导师组成导师团队,以导师团队方式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结果会极大地开拓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视野和创新能力。

一、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拓展学术视野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导师团队一般都是依照年龄结构、学科领域和职称结构等进行合理的构建。在年龄结构方面,力求老、中、青不同年龄段教师比例恰当,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这有利于导师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在学科领域方面,力求多学科多领域优势互补,有利于针对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进行综合指导;在职称结构上,力求既有理论研究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又有实践能力较强的企业高级工程师,以确保培养过程的理论传授与实践紧密结合,真正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建立复合型导师团队,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上有利于拓展学术视野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在导师团队与学生组成的科研团队中,每位导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主持的科研课题,基于导师的科研项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即以科研项目为驱动,将指导的学生引入课题组,指导带领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团结协作,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勇于实践和探索,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针对复杂的科研项目,科研团队的合作意识至关重要。导师团队中的每位指导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特别是团队中师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最终完成科研项目所设定的目标,进而锻炼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导师团队合作培养指导学生的同时,还担负着协同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的任务。导师团队的建立能够营造团队内部良好的学术氛围,大家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勇于科技创新,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导师团队在科学研究方面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效。导师团队长期形成的踏实研究态度,勇于科技创新的理念以及多年来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对学生无疑会起到鼓舞和鞭策的作用。这种良好的学术氛围会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

导师团队协同指导培养模式与以往单独指导学生的培养模式相比,对学生学术交流的开展以及学生科研潜能的激发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导师团队之间以及导师团队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经常进行各种学术科研交流研究、探讨、沙龙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不仅使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还有待完善

目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存在注重理论培养,欠缺实践培养的问题,而实践能力这方面正是学生一直以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和研究生学习,在整个学校学习过程中,理论上已积累了足够的基础,所欠缺的是对社会接触不多,缺少将理论应用到社会实践的培养。另外,针对专业学位不同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该针对其不同专业制定相互有别的特色培养方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找准定位。与此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还缺少有关课程真实案例等方面的训练,缺少以任务驱动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还存在不求实效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

(二)传统导师制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与导师团队协同培养模式相比,导师团队协同培养模式有其更加丰富的内涵,特别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按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应该更加注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即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针对目前高校校内导师理论水平比较高而工程实践能力还有所欠缺的实际情况,特别应该将校外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聘请加入导师队伍,采用校内外导师团队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将导师团队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传统导师制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传统导师制培养模式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主要是因为每个导师都是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对所带的学生针对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进行学术指导,缺乏综合各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综合化和复合化,特别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要求更为具体,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学知识应该和实践相融,需要学习更多的交叉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目前,尽管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课堂教学方法已经进行了改革,注重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是还缺乏有效的改革措施,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还不彻底,教学过程中大多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没有给学生更加充分的思考和创新机会,学生创新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

三、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的结构体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的结构体系对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构建具有不同专业、职称、来源和不同年龄的导师团队,能够极大地发挥协同综合指导作用,不断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以辽宁工业大学的专业学位为例,比如,工程管理、土木水利、交通运输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在专业领域上,有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相关专业教师。在职称结构上,团队中既有高层次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也有精力旺盛的讲师成员,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在导师团队来源方面,既有校内的理论导师,又有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与之相关的校外实践基地等校外导师,这种内外相融、理论与实践融合起来的导师团队有利于导师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信息交流,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全方位指导提供了资源。在导师团队年龄结构方面,既有阅历和经验丰富的资深老教师,又有聪明睿智、精力旺盛的中青年教师,他们集知识与智慧团队式协同交流碰撞,相得益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实践方面的指导,极大地拓宽了学生视野。

(二)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讨论交流机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交流机制包括:定期进行团队中的本专业导师之间以及密切相关专业导师之间的小范围研究探讨;定期进行团队中所有导师之间以及所有导师与研究生共同研究的大范围研究探讨;随时随地进行团队导师与导师之间以及团队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即时沟通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导师与导师之间以及团队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探讨交流过程中导师之间以及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以客观的态度针对某个主题进行沟通探讨。以辽宁工业大学的专业学位为例,比如,工程管理、土木水利、交通运输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在本专业导师之间对科研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也可采取相关专业导师共同进行研究探讨,不断拓宽导师和学生的学术视野,使研究的问题更深入。针对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课题,整个团队导师以及研究生可以参与大范围研讨,借助各种直观的现场展示交流、网络视频交流、参观交流等方式、方法。

(三)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管理体系

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管理体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有效开展工作的基础,能够极大地促进导师团队中各成员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充分发挥团队导师的作用。以辽宁工业大学的专业学位为例,比如,工程管理、土木水利、交通运输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管理体系,从学生自主管理、导师与学生共同管理、导师团队合作管理等方面进行,达到全方位、多角度和全过程的科学有效管理。特别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我管理,不断提高学生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与此同时,再结合导师的方向引领,使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更加深入和有效。针对团队中导师的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充分发挥团队导师和学生的聪明才智,循序渐进开展研究工作,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质量。

(四)搭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学术交流平台

搭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学术交流平台对学生培养至关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可以是线上也可以是线下,交流的方式可以采用板报式交流、讨论式交流、讲座式交流、学术沙龙式交流等形式,也可以综合运用各种交流方式。针对学术研究的具体内容和团队导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线上网络形式也可以采用在办公室、会议室或教室进行线下交流。无论采用哪种交流方式,在交流过程中导师与导师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会产生思想碰撞,针对问题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大家畅所欲言,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团队成员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以辽宁工业大学工程管理、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为例,团队成员采用板报式交流,每位成员都可以在板报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留给团队成员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之后每位成员都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提供在板报上,实现交流互动学习。也可以采用线下或线上讨论式交流、讲座式交流、学术沙龙式交流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研究讨论学术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对学术研究情况定期汇报交流,导师给予评价和方向性指导,促使学生的学术能力不断提高。

总之,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传统导师制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导师团队协同指导培养模式,可以拓展学生学术视野,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保证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导师团队的不断建设发展,将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为社会培养更高水平的实践创新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吴鹏, 徐乐中, 沈耀良.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9(3): 86-88.

[2] 刘冰, 闫智勇, 潘海生. 基于协同治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体系构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1): 56-63.

[3] 曹雷, 才德昊. 全过程与系统化: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1): 87-91+97.

[4] 徐慧玲, 代少纯, 黄晶. 经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6): 135-138.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6.025

G643

A

1674-327X (2022)06-0094-03

2022-05-14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21BGL028);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JFW202015405);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jg202114);辽宁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项目(YJG2021024);辽宁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项目(YJG2021025);辽宁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028)

胡国杰(1965-),男(满族),辽宁锦州人,教授。

(责任编辑:许伟丽)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V eraW an g
导师榜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